02.27 為啥明末時期,明軍擁有先進的武器卻打不過滿洲騎兵?

山上一課樹168


在明中後期,明朝的火器還屬於世界領先地位,戚繼光就有一隻火器部隊,後來俞大猷也打造了一隻火器戰車部隊,可惜他死後這些火器無人保養,最終不能使用。雖然後來有個趙士禎能發明火器,萬曆也拔了白銀,但由於明廷內部政治鬥爭,最終此事無成。而清軍早在準備入主中原時就意識到了火器的重要性,他們不僅偷偷私造火器,還經常帶兵操練。當年清軍入關時所使用的寧遠紅衣炮如同摧枯拉朽一般,所到之處皆被夷為平地。



松子茉


因為那時火器還不佔有主導地位,另外,打仗不只是一個軍事問題,還有政治問題,不是武器先進就能贏的。


用戶55550069136李


兵貴精而不在多


風吹亂髮1


雖然有先進的武器,但沒有匹敵的動員能力,肯定打不過。


蛙仙人志鵬Master


清代騎兵打不過明代兵將,只因為腐敗,李自成盜賊,才使清兵進關。


天晶舍友


俗話說得好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個人覺得有以下幾點原因: 【1】明萬曆時期,朝政日趨腐敗,黨派林立,在這些黨派中,最先以浙黨勢力較大,浙黨首領沈一貫、方從哲都先後擔任過內閣首輔,在朝廷從過政,後來經過“梃擊”、“紅丸、“移宮”三案之後,光宗朱常洛即位,東林黨因擁立有功而勢力大盛。浙黨落敗,轉而投效宦官首腦魏忠賢。除東林黨之外,還有浙黨、齊黨、宣黨、楚黨、昆黨等,東林黨與各黨派之間的爭鬥不斷、永無寧日。\r

【2】當時兩派分別擁護皇長子朱常洛與福王朱常洵(鄭貴妃所生)爭奪太子之位。朝廷大臣按照明朝冊立長子為太子的原則,大多擁戴皇長子朱常洛,嚮明神宗皇帝建議立長子為太子,然而明神宗不喜歡宮女所生的朱常洛,卻加倍寵愛鄭貴妃,並且有意立鄭貴妃的兒子朱常洵為太子,卻受到大臣與慈聖皇太后極力反對。\r

明神宗與群臣爭論達15年之久。直到1601年,朱常洛才被封為太子,而朱常洵被封為福王。但是福王遲遲不離京就任藩王。直到梃擊案發生,輿論對鄭貴妃不利後,福王才離京去做了藩王,太子朱常洛的地位也因而穩固。\r

前後爭吵達15年,使無數大臣被斥被貶被杖打,明神宗身心交瘁、鄭貴妃抑鬱不樂,攪得整個朝野不得安寧。\r

【3】15年的太子之爭使得明神宗悲痛欲絕,他感到自己雖貴為天子,然而卻始終被大臣所控制,最終和大臣鬧掰,逐步對朝政失去興趣,開始怠政。從此以後長期不接見大臣、不上朝、不及時處理大臣奏摺等。執政後期經常因病無法處理朝政而傳諭輔臣。 除因病怠政之外,主要還是貪圖安逸、小病大養、無病也養。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以後,努爾哈赤的軍隊連克撫順、開原,遼東戰事日益緊張,這時長期怠政的明神宗曾經有些轉變,但其改變並不是太大。到了晚年,確實疾病纏身難以勤於政事。 萬曆皇帝的長期怠政,使明王朝中央政府幾乎陷於癱瘓,從此迴天無力,以致《明史·神宗本紀》中指出,“明之亡,實亡於神宗”。 【4】明思宗即位後,東北方的後金(即後來的清朝)佔領遼東地區,袁崇煥等人於遼西寧遠、錦州等地抵禦後金可汗皇太極的入侵。\r

1629年皇太極繞道長城入侵北京,袁崇煥緊急回軍與皇太極對峙於北京廣渠門。後經六部九卿會審,袁崇煥被冤殺,史稱己巳之變。 皇太極於1636年在盛京稱帝,改國號為大清,即清朝。陸續發起五次經長城入侵明朝北京、山東等地區。當時災荒疫疾,民不聊生。遼西局勢亦日益惡化,清軍多次與明軍作戰,最後於1640年佔領錦州等地,明軍主力洪承疇等人投降,明朝勢力退縮至山海關。 \r

【5】明朝中後期時常發生農民起義,崇禎時期本身朝政混亂與官員貪汙昏庸,加之與清廷多年的戰爭帶來大量糧餉的需求以及清兵的掠奪;以及因為氣候變冷,農業減產帶來全國性饑荒,這些都加重明朝百姓的負擔。1627年,陝西澄城饑民暴動,拉開明末民變的序幕,隨後王自用、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事,最後發展成雄踞陝西、河南的李自成與先後佔領湖廣、四川的張獻忠(最後成立大西政權)。\r

1644年李自成建國大順,三月,李自成率軍北伐攻陷大同、宣府、居庸關,最後攻克北京。明思宗在煤山自縊。 【6】明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1644年)明朝將領吳三桂叛國投靠努爾哈赤,在吳三桂的帶引下清軍大舉進入山海關內,擊敗李自成,繼而進入關內直搗中原,攻佔了北京,同年十月清朝定都北京,隨後逐漸建立了對全中國的統治。綜上所述清廷武器、戰術方面上的優勢並不是造成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其實明朝徵府內部已經分崩離析,就算不被清廷所滅,明朝政府也會斷送於農民起義軍之手,只不過清廷相較於農民起義軍來說勢力更加的強大,清廷的入侵只是壓垮明朝政府的最後一根稻草!



小路講歷史


當時滿洲八旗的精銳全是騎兵,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騎兵兵團,這一點在史學界基本沒有爭議;

明軍中當時作戰能力最強的是配備火銃重甲的關寧鐵騎了,但是主要依靠熱武器和城牆的重騎兵才能打敗八旗披甲騎兵,這支部隊可以通殺中原包括李自成在內各路起義軍,但仍無法與八旗兵在野戰中相比,而更多是依靠堅固工事來作戰。

還也說明滿八旗的戰鬥力,八旗士兵由的生活環境比較差,生產資料稀缺,長年要與惡劣的自然環境戰鬥,與不同的部落戰鬥,所以造就八旗士兵的戰鬥意志很強悍,弓馬嫻熟,戰鬥力十分強悍,戰鬥的時候,不避刀矢!滿洲真正崛起是滿洲打服了蒙古,並且與之結成同盟,要知道明朝幾百年都無法徹底消滅蒙古,可見蒙古騎兵的戰鬥力還是相當客觀,在幾十年的時間內就被旗兵徹底打服,說明八旗騎兵是相當厲害的!!


風雨戰士


火器作為戰爭工具,具有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其前期的黑火藥時代主要在中國,黑火藥多數用於前膛火炮使用,但由於鑄造技術和火藥儲存,裝填效率等,前膛火炮在戰爭中並不能有效對抗快速移動的騎兵,自然也不可能做到所謂的炮火延伸,步炮協同等等先進戰術。前膛火炮在全世界範圍上,也一直沿用到清朝中葉,直到19世紀中葉,意大利人率先發明後膛火炮,才大大提高火炮裝填效率,減少炸膛,提高精度,火炮的戰術才開始逐漸豐富起來。

明朝時期使用的火炮自然是前膛炮,這種火炮最大的威力便是守城,因為攻城部隊移動範圍有限,努爾哈赤便是一時大意進入了火炮射程,可以說是相當不好彩被毫無精度可言的亂炮轟中。

可是我們古代的火器,除了火炮還有很多,例如騎兵的手銃,步兵的火繩槍等等。但同樣的道理,這些前膛火器,因為沒有膛線,射擊精度差,裝填費時,黑火藥迸發的彈藥射程短,在戰場上更多的作用只是用一陣陣的巨大聲響震懾和擾亂對方的馬匹和一些新兵。實際作用甚至不如弓箭來的高效。而滿洲騎兵並沒有使用笨重的鐵甲,而是使用了更輕便又有一定保護能力的棉甲,而棉甲相比於鐵甲,成本更低,材料來源方便,棉甲製作容易,價格低廉,且不像傳統重型鎧甲需要量身定做,方便大批量生產,重量輕,對當時的火器有很強的防護力。導致明軍的火器在遠距離時候基本不能發揮作用,等到近距離對戰時候,滿洲騎兵的馬刀已經揮到面前。

而威力更大,可以使得彈藥射程更遠的黃色火藥,可是到19世紀後面由諾貝爾發明出來的哦。


鐵烏龍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有必要先聽聽兵聖孫子關於戰爭勝負的論述:

孫子說:“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

翻成現代漢語就是說,可通過五種情況的考察預知戰爭的勝者:

一是知道可以同敵人打或不可以同敵人打;

二是瞭解多兵和少兵的不同用法;

三是全軍上下意願一致、同心協力;

四是以有備對付無備;

五是將帥有才能而國君不加掣肘。

對照這五條,明軍可以說基本不沾邊,特別是最重要的第三條,更是一點也談不上。在大明極其腐敗的政治下,明軍不敗就沒有道理了。

戰爭是政治的繼續。政治上腐敗了,軍隊裝備再好都沒有用。當年的國民黨軍就是一例。





田村山語


一、衛所制度的腐敗墮落。大明開國後,朱元璋在明朝將全國建立起衛所制度,並沿襲了元代的匠籍制度,將人戶分為軍籍和民籍、匠籍。軍戶要世代出兵,每一戶固定要出人來衛所參軍,供養都需要自給自足,國家不提供資助,所以平時有一半時間操練,一半時間農作。這樣本身就是個大問題,連全年操練的職業兵,如果沒有經歷實戰的話,戰鬥力尚且要下滑,何況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衛所兵?後期的衛所兵幾乎就是農戶,見敵則潰。而且衛所兵常年得不到足夠的供養物資,軍備也日益廢弛,最難過的還是軍官們會勒索“月錢”、孝敬等來讓你免除差役,不堪其苦的衛所兵經常出現兵員逃跑的現象。比如一衛的軍隊一般是5600人,一所的軍隊一般在1100人左右,可是到了明朝中期開始,江南衛所因為逃兵的問題,常常兵力不足一半。為了應付檢查,明朝各總兵會派人到逃亡軍戶的家中拉壯丁來補充人數,這樣更加劇了軍隊的水分,因為這些兵員是剛剛硬被充數的,士氣之低可想而知。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軍官們的腐化更加嚴重,因為衛指揮使以下的軍官職務,都是世襲的,他們在永樂之後無需考試即可擔任父親之位,往往並不努力、恣意妄為,所以這些老爺們在作戰時一籌莫展。

嘉靖三十五年(1556),倭寇800多人流竄至浙江慈溪,進攻龍山所。明軍一萬多人前去迎戰。明軍總兵力是倭寇的十幾倍,按照常理,可以全殲倭寇。但是熟悉明軍戰鬥力的倭寇卻毫不在乎,不但沒有逃跑,反而分成三路,由三個頭目分別率領,主動進攻明軍。滑稽的一幕出現了,明軍各部迅速崩潰,四散奔逃。身為參將的戚繼光怎麼也無法讓部下不逃跑,於是自己跳上一塊大石頭,連射三箭,把三名敵軍頭目都射死了。正在逃跑的明軍見狀,就又跑回來匯合。倭寇士氣見狀便退走了。從此戚繼光再也不敢相信衛所兵,而是決定親自募兵,也就是日後的“戚家軍”。但是戚家軍和邊軍終究不是多數,如果被殲滅殆盡則難以恢復。

二、明朝吃空餉、裝備差。空有龐大的人數,裝備差又有何用,難道以木棍對刀劍?因為嘉靖尤其是萬曆皇帝這對祖孫的怠政,到了萬曆後期,全國官員缺額接近一半,全國政府呈現癱瘓狀態。這段時間,裝備的養護、配給、後勤已經完全脫節。比如薩爾滸大戰前,調撥給瀋陽明軍的裝備中,竟然還有正德年間的頭盔和手銃;出兵前,祭旗殺牛,三刀而牛不死,最後氣的楊鎬臉色發青,命身後侍從用尚方寶劍才一劍斬下了牛頭....薩爾滸之戰中,身為總兵的杜松的頭盔在激戰中,由於生鏽而被一箭貫穿。戚繼光就曾在《練兵實紀》中吐槽:“今我之盔甲,外面新表可觀,內裡鐵葉,一片數個眼,鏽爛惟存鐵形,還是好的,其空落如篩子一般,敵射可透,刀砍可破,是盔甲也不如他。”這都是本應該避免的事情,可事實上明朝已然如同一棵枯樹,看似龐然大物,實際上已然行將就木。薩爾滸之戰大敗後,舉國震驚,萬曆皇帝回顧二十年前的援朝戰爭,對比如今的慘敗,不禁愕然痛心。

三、明軍的火器尚不是時代的主軸。當時火器尚處於較原始的階段,無論是射程、精度還是安全程度都很差,騎射、刀劍長矛依然是戰爭的主體,西方直到古斯塔夫二世軍改的時候,火器才徹底大放異彩,之前的西班牙大方陣長槍陣仍依仗冷兵器。而明軍就比較糟糕了,比如關寧軍依然使用三眼銃這種原始的火門槍,後期才較大範圍的配備裝備鳥槍等先進的武器。但是明軍糟糕的仿製和偷工減料,製造的火器大都有粗製濫造之嫌。

反觀後金-清朝,則呈現不一樣的三點:

一、八旗制度的確立,生猛的女真人從野獸變成了戰爭機器。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努爾哈赤整頓編制,分別以牛錄額真、甲喇額真、固山額真為首領。出身漁獵民族的女真一直在跟大自然、異族乃至同族進行搏鬥,可謂生猛。但是空有一身蠻力,也不過野獸而已,比如明孝宗時期就曾經圍剿建州女真,大獲全勝。直到八旗制度的確立,女真人被武裝並且嚴格編制了起來,全民皆兵,最重要的還是八旗制度能夠吸納其他部族的力量,比如收編蒙古人為蒙古八旗,收編漢人為漢軍八旗,女真從此擺脫了相互攻殺的原始階段,同進同退。跟一般人想的不一樣,八旗軍戰鬥力的保持比衛所軍長久的多,比如徵準噶爾、徵大小金川、平定張格爾等,都是以八旗為主力。即使到鴉片戰爭時期,依然有海齡率領八旗軍在鎮江抗英殊死作戰、僧格林沁率軍血戰八里橋等,雖然戰鬥力已經不堪,但是血性猶在。

二、後金吸收西洋火器,也開始了自己的火器製造,而且後來者居上。1621年(天命5年)後金攻打瀋陽還沒有可攻城的火器,同年攻打遼陽就用了炮(繳獲的明炮),1622(天命7年)後金就已經開始自制火炮了,但是這僅限於對虎蹲炮等傳統火器,對紅衣大炮這一性能優越的大炮還並不瞭解。在1626年寧遠之戰中,紅衣大炮發揮了極大威力,給清軍帶來深刻印象。當時清朝對火炮裝備有了具體規定:管四千人的漢官准備大炮十門,長炮八十門,管三千人的準備大炮八門,長炮五十四門;管二千人的準備大炮五門,長炮四十門。後金政權所管轄下的工匠的賞罰獎懲制,都是有多方史料明確記載的,為了提高其效率和積極性。為了保證質量,規定很簡單造出質量好的,賞銀,差的,不但不賞,還打板子。如果是匠人質量出問題,就是殺。這在戰時保證了質量。遼東巡撫黎玉田就曾痛陳:“以物力言,酋鑄百炮而有餘,我鑄十炮而無力...奴之勢力往昔不當我中國一大縣,每臨陣猶勢相均力相敵也,迄於今而鑄炮造藥十倍於我之神器也。”一個是偷工減料,一個拼命製造,一前一後反差自然巨大。其中漢軍旗王天相與金世祥的制.造方案被採用,尤其是正黃旗漢軍王天相發明的工藝,成功的把以前用於製作小銅器的失蠟法轉用於紅衣大炮的製造,並且通過對火炮不同位置的退火處理,製出的火炮是鋼炮,比當時的銅炮鐵炮優越的多,在1631年(天聰5年)正月初八用其工藝所製出的第1門紅衣大炮問世,被命名為“天佑助威大將軍”。至此,後金鑄炮技術已經全面超越明朝。到了1639年,清軍僅紅衣大炮已經自鑄60門,在松錦之戰時發揮了壓倒性的火力。

三、皇太極之後,清朝開始採用政治籠絡+軍事進攻的方式,成功起到拉一片打一片的優勢。努爾哈赤在關外的屠殺終究不可持久,皇太極上任後轉而採取優撫和寬慰措施,對前來投奔的蒙古、漢人將領皆委以重任,而且傾心吸收漢族乃至西方先進經驗。這是個很重要的轉變,如果說努爾哈赤的八旗是個冷血的恐怖組織,縱使入關也難以持久,那麼到了皇太極的時候,後金才開始像一個真正的帝國。

前後的差距,實際上勝負已經劃分。明朝或許可以憑藉龐大的體量維持一段時間,但是日久必然難以吃定。在明清交戰近20年後,到了崇禎年間,因為日益龐大的軍事開支而徵收的遼餉、繳餉、練餉的“三餉”,壓垮了百姓生命的最後一根稻草,終於爆發了大規模的流民。從此,大明王朝已經是行將就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