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隋煬帝是怎麼死的?《隋書》太簡單,《資治通鑑》才夠味

隋煬帝,也算是一代梟雄。

然在《隋書》裡,他死得實在太簡單,太窩囊了。

別說叫嚷十八年後又是條好漢,乾脆話都沒說一句,就被迫駕崩了。

《本紀》說他死的那一段,可以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造反之人的羅列。計有宇文化及、司馬德戡等十六人。甚至連職級九品的醫正張愷都計算在內,九十餘字。可謂詳細。

隋煬帝是怎麼死的?《隋書》太簡單,《資治通鑑》才夠味

(宇文化及 劇照)

第二部分,則是楊廣之死。“驍果作亂,入犯宮闈。上崩於溫室,時年五十”,十七個字就概括了。

第三部分,是蕭皇后、陳稜、唐朝分別埋葬他的事。也比被殺之時詳細。有六十多字。

《隋書》啊,專門講隋朝事的呀,為何如此?

許是編撰者們覺得,生前的事多寫,死者為大,當為尊者諱。

那麼,其他地方,是否有細節呢?

帶頭大哥宇文化及的傳記裡,有一句——

遣令狐行達弒帝於宮中,又執朝臣不同己者數十人及諸外戚,無少長害之……

首先想叛逃的司馬德戡的傳記裡,也有一句——

既獲煬帝,與其黨孟秉等推化及為丞相。

也就是說,這些描述,都是大而概之,並無讓人能一窺當時情境的細節。

還是幾百年後的司馬光,在《資治通鑑》寫得引人入勝——這才是活生生的皇帝啊。

先是,裴虔通讓他騎馬去見等候在外的眾大臣。

隋煬帝是怎麼死的?《隋書》太簡單,《資治通鑑》才夠味

(楊廣劇照)

楊廣“嫌其鞍勒弊,更易新者,乃乘之”。

這不是皇帝的馬鞍啊,換了才坐。

之後,在馬文舉數落他:陛下違棄宗廟,巡遊不息,外勤征討,內極奢淫,使丁壯盡於矢刃,女弱填於溝壑,

四民喪業,盜賊蜂起;專任佞諛,飾非拒諫;何謂無罪……之後,楊廣說:

我實負百姓;至於爾輩,榮祿兼極,何乃如是!

我確實是對不起百姓,但你們這些白眼狼,哪個不是高官厚祿,位極人臣?從百姓那裡搞來的錢,還不是養了

你們了?你們敢說自己是清白的嗎?

這話,也只有皇帝才有資格這樣講。

不信?

請看幾百年後這位的——

然皆諸臣之誤朕也……勿傷百姓一人……

之後,裴虔通殺了楊廣的愛子,十二歲的楊杲,又想馬上就殺了他……

帝曰:“天子死自有法,何得加以鋒刃!取鴆酒來!”

雖然沒給他毒酒,但叛臣們確實妥協了,願給自己曾經萬般諂媚的皇上一個全屍。

書中寫到:

使令狐行達頓帝令坐。帝自解練巾授行達,縊殺之。

自解二字,說明什麼?

說明楊廣雖然將死,卻並沒有被嚇尿。

他保持了自己的尊嚴。

隋煬帝是怎麼死的?《隋書》太簡單,《資治通鑑》才夠味

(楊廣 劇照)

《資治通鑑》完成之時,距楊廣之死,已經快500年了。

這個時間,比被戲說的清朝到現在的時間久得多,司馬光將更早的《隋書》中未記載的事情寫了出來,到底是大膽假設,小心求證,還是歷史可以進行一定程序上的藝術加工呢?

我想,在司馬光的治史態度,大概不至於如此吧?

畢竟,楊廣死時,在場的不少,一傳十十傳百,終會有人留下點文字記載,傳於後世,成為司馬光的材料。

他所舉的資源,是否完全復原了當時的情形,就不必強求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