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喜劇的內核是什麼?需要通過煽情才能表現麼,為什麼?

今百評


悲劇體現在作品性,而喜劇體現在觀賞性,二者不具有直接聯繫。過分強調悲情色彩是很多作品的通病。我們經常聽到演員們強調錶演要能夠打動觀眾,很多人看完某個作品之後表示 “很感動,是個好作品”,真是這樣麼,非得讓人感動麼?這真的就是一個值得考究的問題。如果過度追求悲情色彩,就會導致作品不倫不類。

其實一部喜劇能讓人看了開心不就達到目的了,就像一部恐怖片能夠讓人害怕就是其效果。

(圖源網,告侵刪)





吳琦大


大家好,我是火星於叔,很高興跟大家在這裡相識。

曾經,有媒體評論說“喜劇因為嚴肅而有力量”,然而,如果說可以去為了煽情而煽情,這樣的喜劇就沒什麼意思了。

嚴肅喜劇表現不出情懷,那麼這樣一部作品,將成為一部“爛俗”的苦情戲,跟喜劇也就沒有任何關係了。

喜歡煽情的傳統古今中外皆有,還曾經在選秀節目中大行其道,因為選手在表演之外需要用自己的故事博得大家的同情,形成話題,爭取好分數,所以,喜劇節目中的節目就在意料之中了,在《笑傲江湖》舞臺上,擔任觀察員的馮小剛曾多次打斷選手煽情講故事,他多次提醒選手:“哎,我們這個節目杜絕苦情,咱們是一個高興的節目”。當選手楊金賜語帶哽咽地說父母不支持他表演時,馮小剛當即打斷:“決賽的時候咱們不聊爸媽,只聊節目”,他明確表示:“我不喜歡聽訴苦的事,所有人都有父母,父母都不容易”。

同時,當下電視綜藝中的喜劇作品長度相對較長,平均都在15分鐘以上,這個體量算是一部小舞臺劇了,因此就必須要求劇情有起承轉合,需要鋪墊,當包袱數量不夠時,對於情感的講述和描繪就成了一個必要的選擇。

喜劇人的辛苦我們看在眼裡,但喜劇節目更需要的是好作品,而不是刻意渲染可憐之情。求可憐換不來觀眾的喜愛,也換不來收視率。





火星於叔


喜劇的內核不應該是悲。喜劇和悲劇是兩種不同的情感表達。

如果說,喜劇真的有內核,那一定是快樂。

小品一般看作是喜劇的一種創作形式,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人物、故事、情感的傳達,還需要調動人的情緒,其實是有比較大的難度的。

這也是為什麼有很多小品最後都需要進行煽情。

首先,我們要先從喜情緒說起

1:喜的情緒調動比較簡單,方式也有很多,促使大腦分泌多巴胺,但是記憶最為淺淡,大多可以一笑而過。小品各種包袱,大多如此,有反覆使用的、有尷尬無聊的、有平平淡淡的,能瞬間調動人的情緒做出笑的反饋,但是卻留不下太多的記憶點。

2:只要高級的、巧妙的或是出人意料的又合乎情理的調動人的喜的情緒,才能記憶深刻,因為能夠調動更復雜的生理表達,比如張大嘴巴,頭部發緊,呼吸急促等等。

3:現在小品少有經過精心的打磨,必然無法調動觀眾情緒,比如一些喜劇比拼節目,幾天一個節目。除非是天才,否則怎麼和趙本山的小品pk。

再者,我們再從悲的情緒說起

1:悲的情緒的調動,則更復雜一點,但是記憶卻很深刻。

2:悲的生理表達不僅僅分泌物,還會伴隨頭、眼、鼻、心、喉等多方位表達。

3:如果使用套路,則輕而易舉的能夠讓人陷入沉痛的狀態。常用的生、離、死、別、老、殘、幼、破、苦、傷等等。

建議多看看周星馳的電影,慢慢品嚐好的喜劇。



今百評


我覺得喜劇的核心,就是開心就完了。

自從本山大叔離開了春晚的舞臺,現在的春晚小品都有一個怪圈,結局總煽情。

還有近些年來,各種的喜劇節目,比如,

《笑傲江湖》、《歡樂喜劇人》、《喜劇總動員》、《跨界喜劇王》、《今夜百樂門》。用一些,所謂的“包袱”,傻樂一下,結尾總是引出字段悲傷而又勇敢的故事。

下面的觀眾,哭的嘩啦啦的。這是喜劇節目?

開心就是內核,沒有必要非得感人



古月大叔


每個喜劇都有一個悲傷的內核

人發笑,其實是在表達一種優越感。

當我們看到一件事或者一個人感到差勢。簡單點說就是要有人倒黴!

每一步經典的喜劇作品都在充分展現這一點,卓別林的滑稽,憨豆的糗事,星爺的無厘頭,被傑瑞老鼠蹂躪的湯姆貓,兼職不勝枚舉。

相同道理,喜劇的核心是自嘲。因為自嘲是一種以低姿態來激發你的優越感,以便博你一笑。

“每一個引得觀眾發笑的人物,其實都有一個悲情的內核”

可惜的是,那些優秀的喜劇人,紛紛因為太習慣於輕賤自己而有了心病,缺不被世人理解。

喜劇一旦被撕開就是悲劇,就好比星爺的《大話西遊》,一開始以為是喜劇,看的次數多了,理解的角度就變了,發現不再是一部單純的喜劇片,而是徹徹底底的悲劇,所以悲劇有一個喜劇的外表,喜劇有一個悲劇的內核。

Ps:個人見解,不喜勿噴。





影視剪輯小海


其實小品這個東西啊,最早並不是作為幽默藝術存在的。小品的定義其實是相對長篇來說的,短小的音樂作品,文學作品,戲劇作品,都叫做小品,最早出現在一些藝術院校的考試作品裡。類比一下就是整部長篇小說和考試作文的關係。

現在很多人提到小品就是幽默小話劇的理解,本身是不準確的。陳佩斯或者更早的藝術家將戲劇表演和電視晚會的需求相結合,讓大家都喜歡這種短小的幽默劇,才讓“小品”這個概念固定在人們腦中。其實這只是“小品”這個概念的一小部分而已。我本身是不同意將小品作為一個獨立的藝術形式的。

至於喜劇,很多人過於放大了喜這個字,其實喜劇首先應該是個劇,好的喜劇首先應該是個好的劇,包括人物設定矛盾衝突場景描繪觀點表達,應該是完整的。有很多傳世的喜劇大師的作品,其目的並不在於讓人笑,幽默是一種手段而已,很多喜劇其實內核都是悲劇,比如卓別林的很多作品就是這樣。


ZMD九點鐘的太陽


喜劇的內核是悲劇。這些年來的:喜劇電影、喜劇電視劇、喜劇綜藝也都證實了這一點。

喜劇的最高境界是悲劇。

比如上映的喜劇電影《兩隻老虎》:單憑出演的演員陣容,葛優,喬杉,趙薇等人就已足夠吸引觀眾的眼睛。上映後票房也是比較可觀的。一部喜劇下來:是喜劇,但內核同樣是悲劇。

又比如:苦苦追尋音樂夢想,放棄一切來參賽,又哭又笑折騰得像藝術人生,居然沒人轉身,這才是悲劇。作秀者把這一切展現給我們,讓我們看到一個人為了名利如何極盡矯揉造作醜態畢現,這就是喜劇。

但如果所有故事都來自捏造,所有表演只為收視率,這一切就只能叫鬧劇。

喜劇演員,其實哪一個臺前表面都是沒心沒肺,嘻嘻哈哈,只會逗人笑的喜劇人。但背後哪一個又不是獨有自己的傷疤呢?

只不過是在經歷過世間悲情之後,不想再變得痛苦,裝作搞笑罷了。






行者一陣風


我覺得喜劇是從一個故事裡提現出一些有樂趣和煽情的微小故事組成一個大的有歡樂和情感的故事。喜劇,喜劇,喜:就是快樂,開心還有提上人類有溫暖的喜事。。劇:就是劇本,劇情。綜合起來就是一個有快樂和和使人類有愛的故事。沒有故事情節,純粹的笑話短視頻無厘頭搞笑的整合在一起的不是喜劇。是幽默,是笑話。。


愛吃熱饃沾蒜


喜劇就光看這字面意思分解下,我們可以認為,喜是一種方式,劇是泛指戲劇或者故事。喜劇就是通過一種歡樂的形式來表達或闡述一個有意義的故事。這種故事應該是正能量的,引人反醒和深思的。

喜劇可以通過煽情方式來表現,喜劇有時候之所以會加上一部分煽情的東西,不過是為了增加內容和深度,純笑雖然有趣,但似乎空洞,再加上一些深度會引發人們的思考,向人們傳達一種觀點,讓喜劇小品更有內涵。

當喜劇沒必要煽情,卻被硬生生得加入時候,就變成畫蛇添足,或者說適得其反。

除煽情外,喜劇還可以諷刺批判,幽默,自嘲自黑



小朱家的cherry


我認為喜劇肯定也是來源於生活,但不侷限於生活。很多電影,定位雖然是喜劇,但反覆觀看後可能是個悲劇,或者揭露了生活中的現象。

至於是否需要煽情,我認為是需要的,煽情會引大家的關注,更容易被記住,也會給劇本提升一個高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