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瞭解敏感期,莫要隨意給孩子貼上“笨”標籤

文末有思維導圖,建議收藏!


瞭解敏感期,莫要隨意給孩子貼上“笨”標籤

朋友最近很崩潰,她那3歲的女兒怎麼也發不準“k”和“g”的音,相比兩個妹妹的孩子簡直差遠了。

原來,朋友沒有兄弟,只有兩個妹妹。去年年底前和兩個妹妹商量好,三家都回老家陪爸媽過年。

好不容易帶著女兒回了老家,但全國遭遇新型肺炎疫情影響,一大家子只能成天窩在家裡。

三姐妹的孩子都差不多大,閒來無事,大家就考小孩子們唱歌、跳舞、背書等來打發時間。

這樣一來,朋友發現兩個妹妹的孩子咬字都很準,年紀也比女兒小几個月,可自己的女兒好多字讀不準,怎麼教也教不會。

朋友在微信裡發了一連串哭的表情,說:“我的女兒怎麼這麼笨呢?

但和朋友仔細瞭解情況後,我才知道,朋友只是錯過了孩子的語言敏感期,即學語言的最佳時期。

當孩子錯失某個敏感期而表現不佳後,家長不應立即給他貼上“笨蛋”的標籤。在後續孩子成長中,完全可以採用一些方法來進行彌補。

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具體分析下什麼是敏感期以及如何更好的做好孩子敏感期的教育。


瞭解敏感期,莫要隨意給孩子貼上“笨”標籤

01

在不同敏感期裡,孩子對不同知識和行為具有天生的敏感

孩子的成長,其實和樹苗的生長一樣,每個階段都有特定的發展規律。

在不同的階段,孩子會對某些事物非常敏感,很愛學,也學得非常快,形成我們所說的“敏感期”,它的科學定義是:

兒童心理發展過程中的某個時期,相對於其它時期更容易學習某種知識和行為,心理過程的某個方面發展最為迅速。

敏感期最早是由荷蘭科學家徳弗利斯在動物身上發現。他曾經做過一個觀察實驗:

眾所周知,蛻變成蝴蝶前的毛毛蟲成長速度很快,食量也大得驚人。

但徳弗利斯發現,剛出生的幼蟲吃不了大葉子,只能進食嫩芽。但蝴蝶媽媽為了防止幼蟲被發現,一般會在樹幹和樹枝交接的地方產卵。

那麼問題來了,幼蟲怎麼能吃到樹梢的嫩芽呢?

答案是:靠光線引導。

幼蟲對光線有著超強的敏感性,它們不知道嫩芽在哪裡,但它們能夠感覺到透過葉片灑落下來的光線。

於是,幼蟲朝著光的地方爬過去,最終被引到樹梢,從而找到嫩芽,美美地飽餐一頓。

可等到幼蟲長大足夠吃下大葉子時,它們對光線的敏感性就會變弱,直至徹底消失對光的敏感。

瞭解敏感期,莫要隨意給孩子貼上“笨”標籤

爬到樹枝端吃到嫩葉的毛毛蟲

科學家們從動物回到人類身上,發現兒童在最初成長階段,也存在著類似的敏感期,比如1歲以前嬰幼兒特別喜歡把抓到的東西放進嘴巴里,1歲多時特別喜歡咿咿呀呀學說話,2歲後很喜歡找同伴玩,上躥下跳……

<strong>人在幼年階段,會有很多敏感期。不同的敏感期會對不同的知識或行為產生敏感,從而學起來顯得更容易。

<strong>

正如教育家蒙臺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中所說:

在敏感性的作用下,孩子能夠用特有的、積極的方式對待周圍的環境和事物。處在這一時期的孩子對周圍的一切都很感興趣,他們充滿活力、富有激情,在向著一個又一個目標努力的過程中提高著自己的能力。

當兒童1-2歲時,對語言就有天生的敏感,如果這段時間能充分輸入語言基礎知識,孩子的語言能力自然增長得非常快,咬字也會非常清晰。

瞭解敏感期,莫要隨意給孩子貼上“笨”標籤

我樓上鄰居的孩子2歲時發音就很準,但我朋友的女兒3歲了依然發不準“k”、“g”,問她問題也不愛答覆,這就是抓住語言敏感期和錯失敏感期的區別所在。

02

為什麼很多孩子會錯失敏感期?

在當今育兒逐步科學化的現在,敏感期並不是一個陌生的話題。但為什麼很多孩子還會錯失敏感期呢?

這裡有3個比較突出的原因,致使不經意間,孩子學習某種知識或行為的敏感期就過去了。

第一,過分關注某個敏感期而錯失其他敏感期。

在國內,很多人對敏感期的理解過於寬泛,偏離敏感期最核心的定義,以致抓住了某個敏感期而忽略其他敏感期的培養。

比如,有些孩子幾個月時就喜歡抓東西往嘴裡放,1歲多了也這樣,甚至兩歲多了還喜歡這樣。媽媽給出的說辭是:孩子正在口的敏感期,多讓他經歷經歷

<strong>但是口的敏感期大約存在1歲左右那個時間段,如果2歲多了還動不動就把東西往嘴裡送,這無形中就用口代替了其他感知方式,也就錯過了觸覺、味覺、視覺等感知力的敏感期。

瞭解敏感期,莫要隨意給孩子貼上“笨”標籤

第二,忽視敏感期的重要性,對敏感期採取消極的態度。

與第一點相反的是,很多父母對敏感期要麼忽視,要麼持消極的態度,認為敏感期並不存在。

這樣的例子身邊有很多,比如本文開頭提到的朋友就是忽略了敏感期的例子。

在她女兒1歲半時,她因公去國外呆了一個月,回國後沒有及時接回孩子,而是讓孩子在老家繼續跟著爺爺奶奶再住了3個月。由於老人們都不怎麼會講普通話,孩子在鄉音中度過了很長一段沉默期。

等朋友接回孩子後,發現孩子語言能力和表達能力都存在不足。

第三,不同的孩子敏感期時間並不一致,有早有晚。

不能否認,每個孩子作為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成長規律。

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說過:

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

<strong>同理,世上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孩子。每個孩子的發展有自己的軌跡,成長有快有慢,敏感期來得有早有晚。

瞭解敏感期,莫要隨意給孩子貼上“笨”標籤

父母看到別人孩子成長較快時,不應立即否定自己的孩子。也許,孩子的某個認知敏感期最終會姍姍來遲。

比如明代大畫家文徽明2歲還不會說話,6歲站立不穩,八九歲了口齒還不清楚;而我們熟知的大科學家愛因斯坦3歲時還不會說話,大家都叫他“小笨蛋”;甚至金庸筆下的大英雄郭靖到6歲時才開口說話……

我們不能否認,在不同的敏感期裡,孩子學習某種知識和行為要更為輕鬆容易。因此,在孩子敏感期內,我們家長可以做些什麼幫助孩子成長呢?如果真的錯失了敏感期教育,我們應採用哪些補救措施呢?

03

重視敏感期教育,更重視敏感期後的彌補教育

眾所周知,敏感期對孩子的知識學習和行為培養非常重要。因此,在生活中,每個家長首先要重視孩子的敏感期教育。

1. 關注孩子,創造認知條件

兒童教育家孫瑞雪在《捕捉兒童敏感期》一書中就說:

在孩子幼小時,每一個生活細節都可能成為蘊含重大教育意義的事件,兒童教育中無小事,每一件小事都是大事,都可以擴展為孩子的一個好習慣或壞毛病。家長對此應敏感,要用一些心,讓每天遇到的一些小事,都成為砌築兒童美好情操大廈的一磚一石。

教育孩子,從來都沒有小事,更何況在孩子的敏感期內。

瞭解敏感期,莫要隨意給孩子貼上“笨”標籤

我們要做的就是不斷創造條件,讓敏感期內孩子的探知慾得到最大化。

例如到了4歲左右,很多孩子就對閱讀非常痴迷,經常嚷嚷家長讀書給他聽。這個時候,父母可以順勢多買些書,特別是系列書,每天抽時間讀給孩子聽,甚至可以邀請同伴一起組織讀書會、搶答書中細節等。

如果父母有手機癮的話,不妨有時和孩子用手機來讀書、看書。

我有個朋友和她鄰居就是這樣來培養孩子們的閱讀興趣。兩個孩子差不多大,也剛好進入對讀書感興趣的時候,只要一說讀書,兩孩子就能安靜下來。

因此,兩人一商量,乾脆輪換著來給孩子們讀書,不僅買了很多書,而且換不同的環境來讀書,有時候在家裡,有時候去圖書館,甚至有時候在車上。

為了培養孩子們的閱讀興趣,朋友和她鄰居可謂費勁了心思。

當然,這種付出是非常值得的,孩子們對閱讀興趣越來越濃厚。

瞭解敏感期,莫要隨意給孩子貼上“笨”標籤

2. 給孩子自由,給孩子自由發展的空間

意大利幼兒教育先驅蒙臺梭利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

最大限度地限制自己(家長)的干涉,同時在兒童的自我教育中,又必須不便他們因過度努力而感到疲倦。

<strong>也就是說,我們學會放手,給孩子充分的自由空間,任他們的思想得到盡情地釋放。

在電影《小鞋子》中,貧窮的阿里和妹妹莎拉非常懂事,學習成績很好。雖然學習和家庭管教不是電影的主題,但是他們的父親忙於生計、母親生病的客觀情況下,孩子們學習敏感期未受到任何打擾,因此反而獲得了最大的自由發展。

所以影片中兩兄妹學習都很好,哥哥還被獎勵了圓珠筆後轉送給妹妹。

瞭解敏感期,莫要隨意給孩子貼上“笨”標籤

伊朗電影《小鞋子》劇照

當然,蒙臺梭利也說過:

建立在規則上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因此,<strong>給孩子們自由的時候,也要學會正確引導,防止孩子逾越邊界後而無法獲得健康成長。

當孩子進入語言敏感期時,我們要儘量給孩子提供說普通話的環境,防止語言混亂;當孩子進入好動的時候,我們要給孩子提供安全的區域,防止孩子摔倒受傷……

<strong>有規則的自由,才能讓孩子在敏感期內獲得最好的認知學習和行為培養。

當然,如果不幸家長錯過了孩子的敏感期,也不要就此妄自傷心,我們也可以採取一些彌補措施,讓孩子獲得更好的發展。

1. 給孩子營造一個充滿愛的環境

想要彌補敏感期內錯過的東西,我們首先就要給孩子提供一份充滿愛的環境。

正如蒙臺梭利在《兒童的秘密》著重強調的:

人如果想要在敏感期過去以後再取得心智上的進步,就需要不斷對思維進行加工,並在主觀上進行努力和研究。

瞭解敏感期,莫要隨意給孩子貼上“笨”標籤

當父母給予孩子充分的關愛時,孩子才能重振精神,在意識上做出努力,從而認知和行動上同步前進。

正如此,才能保證孩子無論處在哪個敏感期都有足夠的安全感,也可自行平穩度過敏感期措施學習時的焦慮無助。

在中國,很多留守兒童很難建立與父母的成長共知,即使成年後兩代人的隔閡也無法彌合。究其原因,關鍵是父母不僅在孩子敏感期內缺場,而且在錯失敏感期後也沒有想辦法去彌補。

有個親戚夫妻兩常年在外打工,小孩子只有幾個月時就丟給家裡老人帶。現在孩子已經10歲了,明明他們在孩子成長的關鍵時期不在身旁,那麼年底在一起時就該多關愛關愛孩子。

但兩人非但沒有關愛,還經常在飯桌上,當著家裡所有人的面指責孩子“你太自私了”。

雖然孩子表面上沒有什麼顯示,但我想,10歲孩子的內心肯定非常難受。

<strong>如果親戚能珍惜和孩子難得相處時光,收斂自己的指責,多給孩子關愛,孩子內心的痛苦缺陷總會得到及時撫平,才能更積極地面對生活。


瞭解敏感期,莫要隨意給孩子貼上“笨”標籤

2. 給予孩子相應的尊重

當孩子缺失了認知的良好時機時,他們的內心也很難受;因此,我們要學會尊重孩子。

在尊重孩子的同時,孩子的自我意識也會得到很好的發展,從而自內向外激勵自己再度認知這個神奇的世界。

著名作家愛默森說過:

教育成功的秘密在於尊重孩子。

這一句非常簡短,但確實道出了培養孩子的最高境界:在公平的世界裡,讓孩子逐步成長。

在電影《阿甘正傳》裡,幼年的阿甘雖然和母親相依為命,但是細細品味的話,你會發現阿甘的母親很會尊重孩子的思想,從不讓孩子在幼年殘疾裡留下陰影。她總是對幼小的阿甘說:

“別讓任何人說他比你強,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要知道,父母給孩子的尊重,是世界上最溫暖的陽光,孩子能在這份尊重裡找到自我和成長的勇氣。

因此,請不要吝嗇你的尊重給孩子,只有在尊重的世界裡,孩子才能看到成長的意義。

瞭解敏感期,莫要隨意給孩子貼上“笨”標籤



結語:

養育孩子確實是每一位父母人生的必修課,但把孩子養育好,才是每對父母的合格分數。

特別是孩子進入各種敏感期時,我們不要隨意給孩子貼“熊孩子”、“笨孩子”的標籤,我們要深入孩子的內心世界,真正認識到敏感期對孩子的重要性,讓孩子得到更好的發展。

因此,當孩子進入敏感期後,我們要做到:

1. 關注孩子,創造認知條件

2. 給孩子自由,給孩子自由發展的空間

萬一錯過了孩子的敏感期教育,家長也不要消極對待,而是積極採取一些措施來進行彌補:

1. 給孩子營造一個充滿愛的環境

2. 給予孩子相應的尊重

要知道,家長和孩子從來都是相互成就、相互成長。

一起學習,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