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記者隨行疫情防控“三人小組”入戶:當有人來敲門

“精準排查依賴的是科學防控。但大數據的技術手段支撐最終還是要靠人去落實。”

“咚!咚!咚!咚!”“開門。”一句男聲的普通話很鎮定。

“你好!我們是社區的。”熟悉的重慶話發自一位女子。

位於重慶市南岸區四海社區杏園小區的一道房門應聲開了。

“請把口罩戴一下。”屋外的這位身著白衣的女子邊說邊用戴著白手套的手扶了一下打開的門,彎腰把門外的一個透明塑料箱提過來放在了右側地上。然後她從裡面拿出了一個登記簿。

記者隨行疫情防控“三人小組”入戶:當有人來敲門

重慶市南岸區人民醫院護士馬嬌嶼 文靜攝

這時,戴著口罩、左手挽著一個資料袋的另一個女子也緩緩走到了門口的巷道里。

“家裡只有你一個人嗎?”白衣女子發問的同時,手裡的筆已經擰開了蓋。“現在只有我一個人。”屋裡傳來一個年輕姑娘的聲音。

“晚上還住有別的人嗎?”屋外的男聲也換成了本地話。

“還有一個。她白天要出去。”

“她出去上班嗎?”

“嗯”

“我這個已經過了20多天,應該沒問題了吧?”站在門口一直回答的姑娘忍不住問了一個問題。

這是一次特殊的敲門。

三個逆行者

記者隨行疫情防控“三人小組”入戶:當有人來敲門

疫情防控“三人小組” 文靜攝

2月22日週六下午3時許。沒有陽光的午後愈發顯得老樓裡的巷道里光線昏暗。從上到下,一身白色連體防護服的是重慶市南岸區人民醫院公共衛生科的醫護人員馬嬌嶼。當她背對著記者寫字時,腦後的護目鏡黑色的鬆緊帶特別顯眼。

她的身後差不多一米左右,站著南岸區四公里派出所的社區民警趙月楨,拿著手機不時對照著被核查人員的信息。同樣是全副武裝:一次性的藍色塑料頭套、口罩、護目鏡、手套,亮綠色的警用雨衣代替防護服。和平時下社區不同,這一次,他身上還佩戴了單警裝備“八大件”。

另一位隨行的女子是四海社區居委會的流動人口管理人員小張,站在最後。穿著便服的她只戴著口罩。

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特殊組合。

疫情發生以來,從年三十開始,重慶市主城各社區和轄區派出所就率先行動起來。從前臺接警湖北來的人員反映入住困難開始,社區和派出所民警就分別上門或電話核查住戶從外地返渝情況。但短暫的時間內,社區工作人員和警力的不足讓戶戶排查顯得捉襟見肘。

“‘三人小組’上門是由社區民警牽頭,帶著醫生和社區工作人員上門入戶。入戶排查時,社區醫生對戶主量體溫,並對健康狀況進行詢問了解。民警主要對他的生活軌跡進行核實。比如什麼時候從重點疫區過來的?坐什麼交通工具過來?現在居住的屋裡還有哪些人?萬一這個人是密切接觸者,我們才好溯源追蹤。”排查前,在杏園小區門口等候時,趙月楨說,社區工作人員熟悉轄區情況,一起上門更容易和戶主溝通。

記者隨行疫情防控“三人小組”入戶:當有人來敲門

四公里派出所社區民警趙月楨等侯“三人小組”同伴 文靜攝

“民警還有一個重要職責,保障社區人員和醫護人員的人身安全。”他補充道。

“利用大數據進行人員軌跡追蹤成為了主要的排查來源,加上各地藥房登記的發熱或咳嗽患者統計彙總,還有群眾舉報也成為了排查線索。”每次排查老樓,腳步邁得最快的四海社區居委會主任李進說,疫情排查要實行聯防聯控,群防群控。

就這樣,重慶市南岸區,由社區民警、醫護人員和社區工作人員共同組成的疫情排查“三人小組”率先在全市大面積入戶盲查1.0的基礎上,升級成了疫情防控精準排查2.0。

記者隨行疫情防控“三人小組”入戶:當有人來敲門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右一)隨行入戶排查

從大年初一,四海社區居委會副主任夏夢雅帶著南岸區人民醫院護士張君霜,和四公里派出所社區民警劉暉一起入戶南岸區南興路59號開始,疫情期間,南岸區150個“三人小組”每天“逆行”:出現在長江南岸的102個社區、48個村裡,成為了重慶市排查重點疫區來渝人員的主要力量之一。

“三人小組”到底在查什麼?

一張來渝車票

“你坐的動車啊?”拿筆的馬嬌嶼記錄方便,索性把住戶的名字和身份證一塊登記了。為了確認沒錯,馬嬌嶼還特意讓住戶小麗(涉及個人隱私,故用化名)把身份證號碼再念了一遍。

“你們是根據動車票來查到的?”社區如何排查到了自己?從重慶區縣回到主城區的姑娘很好奇,問了第二個問題。

“因為那段時間車上有高危人員,所以你還是要排查。你是1月30日到的重慶?”馬護士問。姑娘默認了,說:“你們提前打了電話來說這事。”

旁邊拿著手機核對的警察解釋道,“這是根據大數據排查的,那個車次有高危病人。”重慶市南岸區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揮部會定時發佈確診病例活動軌跡。

“我比較擔心!”姑娘的聲音一下大了起來,語氣明顯焦灼。

“你只是處在大致時間段而已,沒關係。你在家裡有發熱咳嗽情況嗎?”護士繼續排查。

“沒有”。姑娘的聲音降下來了。

“她家裡另外的人也記錄一下。”問詢差不多了,趙月楨靠近馬嬌嶼,小聲提醒了一句,瞬間恢復了兩人應保持的安全距離。

“你家裡另外一個人?”馬護士。

“她只是一個租客。我不知道她的信息。”姑娘回答得很平靜。

“這是一個合租房啊?”趙月楨發問。掌握社區流動人口包括租賃戶的變動信息,是社區民警的重要職責。

“對。”回答乾脆。

“她一般好久下班呢?”護士和警察都想知道。

“她是外面(開)網約車的。我也不知道她幾點下班。”

在登記完住戶的手機號碼後,馬護士補充道:“我們隨時給你電話,她回來給我們說。”

“南岸區掃二維碼的登記疫情信息你掃了沒有?”趙月楨開始了第二項重要的網上排查。

為大面積減少登記信息和人員接觸,早在2月7日,重慶市南岸區疫情防控指揮部的二維碼疫情防控小程序上線。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曾提出以大數據為支撐,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症狀進行科學防控。

這個疫情防控二維碼是針對該區的所有居民、務工人員、遊客和探親訪友人員,只需打開微信“掃一掃”,便有申報類型、個人信息、近期是否在重慶,從哪裡到重慶或重慶哪裡等11項。短短几分鐘內可以填完。

“我不知道啊?想起來了,我登記了 。”住戶說。

趙月楨提醒她如何掃,並叮囑:一定要登記。

“溫度正常的。”量完體溫,馬護士開始仔細交代,“如果沒有必要的話,就儘量不要出門。要勤洗手,必要的出門要戴好口罩。口罩一定要正確佩戴。

“有什麼不舒服就給我們打電話。聯繫社區啊!”小張對著屋裡說。

“時間雖然過了隔離期,但我們還是要排除一下,並對正確防疫的知識進行講解。”臨走時,馬護士對隨行的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說,居家觀察戶最早要求是對沒症狀、從武漢或湖北來重慶的人員要求隔離14天,後來改為對重點疫區來重慶的人員進行同樣時間的隔離。隔離時,“三人小組”要在住戶門上貼“居家觀察戶”。

九層樓

排查完畢,迎接記者和“三人小組”一行要下9層樓。

還沒下到幾層,趙月楨的膝蓋開始打顫。跟隨其後的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的關節也開始出現不適。

2018年,在重慶永川戰訓基地完成訓練後,趙月楨出現了腿部不適。後經檢查是膝關節長了腱鞘鉅細胞瘤,同年在重慶大坪醫院做完手術後,他並沒有康復完全。尤其是下高樓梯,和也做了膝關節半月板部分切除手術的記者一樣,會受力不穩。

趙月楨服務的四海社區上至海德大酒店、宏聲公寓至四海花園,下至南岸區疾控中心至四公里街1號,全是老舊小區。從去年底轉崗社區民警,趙月楨便用雙腿去實地勘察地段邊界,到今年初入戶時,他把自己變成了一份“活地圖”。

記者隨行疫情防控“三人小組”入戶:當有人來敲門

13層樓的老舊小區 文靜攝

四海社區共有21棟樓,只有一兩棟有電梯,其餘全部靠步行入戶,相當部分樓棟高達13層。由於常年爬樓入戶和行走,膝關節病成為了基層民警的“流行病”。在四公里派出所,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看到“腿不好”的警察還包括教導員餘驍。

記者隨行疫情防控“三人小組”入戶:當有人來敲門

爬樓入戶排查 文靜攝

和下樓腿疼不同,爬樓多了則喘不過氣來。在去小麗住的13層高的樓裡,在雨衣、N95口罩、帽子的嚴密包裹下,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爬了多層後就全身溼透。同樣,穿著更厚的警用防護雨衣、戴著護目鏡的警察,往往一天10多戶下來,內衣從來沒幹過,導致感冒反覆發作。同樣呼吸不暢,但24歲的馬嬌嶼爬樓時一直提著檢查箱,沒有停歇。按醫院規定,檢查箱不能離手,以免增加接觸汙染。

“入戶排查爬樓很累,但任何一樣工作貴在堅持。”爬上了9層,趙月楨說。此時,汗水和呼吸的霧氣已完全模糊了眼鏡,記者還沒來得及歇口氣,慢慢看清楚門牌號。“三人小組”已經找到排查對象,開始敲門了。

截至目前,趙月楨參加的“三人小組”共上門入戶排查密切接觸者106人次,共排查出重點疫區來渝人員82人。

下樓後已過下午4時,天空開始放亮。趙月楨看了一眼剛爬完的舊居民樓側的疫情防控二維碼,問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你記得填了沒有?”

隨後,在四海花園,他讓保安拿出手機和身份證,教保安如何將個人信息一項項填完後才放心離開。

樓道口或牆上的紙質防疫二維碼,都是社區民警第一次入戶排查時帶來,一張張貼上去的。“精準排查依賴的是科學防控。但大數據的技術手段支撐最終還是要靠人去落實。”四公里派出所所長陳偉說。

微信公眾號重慶發佈消息表明,截至2月26日24時,重慶市累計報告確診病例576例。該市累計追逐到密切接觸者23441人,已解除醫學觀察22701人。截至2月26日,該市已連續兩日無新增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在院確診病例為零的區縣已增至10個。

“三人小組”還在敲門,直到疫情的陰霾徹底消失。


入戶排查後採訪實錄: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下稱21):請問哪些醫院的醫護人員在上門排查?

馬護士:社區不能由定點醫院來排查,否則工作量太大了。據我瞭解,重慶大點的醫院都在入戶排查。

21:你們作為區級醫院,一共多少人參加這次疫情排查?

馬護士:從1月26日排查到現在。“三人小組”是醫護人員輪著來。我們醫院公共衛生科30多號人全部參與。

21:你一共排查了多少人?

馬護士:非常多。我一個人四海社區一天要排查10多人,全是爬樓。其他社區,有的人一天要排查70多人,40多戶。

趙警官:我排查出的有3個密切接觸者,已經送到南山集中隔離點去了。但後來通過檢測,這幾個核酸檢測都是陰性的。2月24日,他們均已解除集中隔離。

21:入戶多了,你們會遇到什麼問題?

趙警官:有的人認為上門的醫生和警察反而把他(她)影響到了。其實,我們的防護措施是做到位的。回去也消毒噴灑的。但有的人認知上有侷限,會有牴觸。

馬護士:少數人對疫情很恐懼,對上門排查很排斥。還有人覺得一旦被查,怕隔壁鄰居對他有不良看法。但是給他們講明原因後,大部分都很配合工作。

21:你們的排查流程?

趙警官:先要電話核實,不然白跑。他(她)可能不在家,而且也是讓住戶有個心理準備。我們首先是普遍排查,看他的軌跡情況。再結合相關數據進行精準排查。

四海社區居委會李主任:我們更熟悉轄區情況,更好向住戶解釋。同時,上門核查,也是街道要求要掌握社區情況。

21:你們的裝備如何?

馬護士:主要是帶防護口罩,不一定是N95,但要有面罩和N95棉片。要帶護目鏡,把隔離衣穿好,戴手套,手套翻在外面,一定要把袖籠密封好。然後穿鞋套做全身防護。全部都是一次性的。這個箱子回去也要消毒。

21:防護服緊缺嗎?是從哪裡來的?

馬護士:物資緊缺。衣服不可能買得到,是醫院原來的庫存。有些是捐贈,

21:在疫情一線,你有什麼感受?

馬護士:我當護士好幾年了。去年才從大渡口的醫院考到南岸區人民醫院的。這麼大的疫情我遇到是第一次。“非典”時我還是一個小朋友。我覺得中國人很棒,很厲害。不管中國建雷神醫院,還是警察、居委會這次和我們一起下社區,各界人民很團結,共同面對疫情。我的同事還遇到了愛心車,每天免費接送醫護人員上下班。我同事的老公也去武漢支援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