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蕩氣迴腸!這首俠士之歌,讓人看到中國青年該有的樣子

《少年行三首》

唐•王維

新豐美酒鬥十千,咸陽遊俠多少年。

相逢意氣為君飲,繫馬高樓垂柳邊。

出身仕漢羽林郎,初隨驃騎戰漁陽。

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

一身能擘兩雕弧,虜騎千重只似無。

偏坐金鞍調白羽,紛紛射殺五單于。


在《經典詠流傳》的舞臺上,阿雲嘎、鄭雲龍、鞠紅川、高天鶴四人以四重唱的形式,唱出古今少年的一腔壯志與豪情。高音清澈飄逸,中音醇厚飽滿,他們將這首《少年行》中的俠骨丹心演繹得層次分明,令人回味無窮。廖昌永聽後不由稱讚:"和聲的氣場體現出了你們身上一往無前的俠氣。"

蕩氣迴腸!這首俠士之歌,讓人看到中國青年該有的樣子

談起詩人王維,或許人們更多想到的是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曠世才情。一句"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就能令人彷彿置身於綠水青山間。十六七歲才動京城的王維參禪悟理、學莊信道,活成了縱情山水的"詩佛"。但是這首詩卻讓人看到了他"躁動"的一面,正如康震所說:"盛唐俠風盛行,雖然王維中年以後也開始'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但是在年輕的時候,(他)也是會耍刀會舞劍的人。"

蕩氣迴腸!這首俠士之歌,讓人看到中國青年該有的樣子

王維這首《少年行》從不同的側面,描寫了這群急人之難、豪俠任氣的少年英雄,生動還原了他們踔厲風發的精神面貌和成長曆程。組詩獨自成篇,各有側重,又蟬聯而下,互相補充和照應。用筆或實或虛,或顯或隱,舒捲自如,宛如一支朝氣蓬勃、富有青春旋律的進行曲。

穿過千年歷史煙雲,今天,這四位年輕人吟罷一首《少年行》,我們仍能從歌聲中感受到王維當年鮮衣怒馬的英雄氣概。他之所以能揮筆寫就"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並用詩句鼓舞著一代代年輕人,這與當時盛唐的社會風貌息息相關。唐貞觀到天寶年間,經濟社會空前繁榮,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神州大地一派大唐氣象。生逢煌煌盛世的唐人,尤其是年輕書生,都有一股積極進取的精神,他們渴望為明主重用,在治國平天下中施展才華、建功立業。上馬能彎弓,下馬能書文的少年遊俠,成為盛唐最具風華的註腳。

氣質灑脫坦蕩,精神古今和鳴,如今在他們的歌聲裡,依然能看到古代少年遊俠的風姿。在他們極具情感張力的四重唱演繹下,《少年行》得以隨著旋律重新煥發出蓬勃的生命力,也展現出當代年輕人昂揚向上的精神氣質。在四位經典傳唱人身上,我們也看到了一種音樂人的使命感。朱丹在聽完他們的演唱後不由得感慨:"你們的嗓子就是當年的劍,你們也有當下的俠氣。"

蕩氣迴腸!這首俠士之歌,讓人看到中國青年該有的樣子

作為青年歌手,阿雲嘎、鄭雲龍、鞠紅川、高天鶴,確實有一份音樂人的俠氣。在眾生喧譁的年代,他們始終遵循自己的內心,致力於讓音樂劇和歌劇這種相對小眾的藝術形式被更多觀眾瞭解、接受和喜愛。他們這次選擇演繹王維的《少年行》,為的就是能夠像詩中描寫的遊俠一樣,擁有面對世事時的坦蕩率真,以及追索音樂境界的決心。正如高天鶴所說:"我們從事的音樂劇、歌劇,其實都是不見得能看到很多光亮和未來的一個道路,但是勇敢地去做可能一輩子都無法實現的夢,就是我們理想主義者的遊俠精神。"

蕩氣迴腸!這首俠士之歌,讓人看到中國青年該有的樣子

每個時期的年輕人都有自己的際遇和機緣,在年復一年的時光漫灌中,他們可以穿越歷史,彼此相識相遇相知。當年遊俠們手握的那柄利劍,在這四位年輕人的身上幻化成歌喉,俠義精神也隨著經典作品流傳下來。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中國人身上自古以來就不乏這種義無反顧的俠氣,它之所以能夠血脈相承,離不開一代代有朝氣、有活力、有目標的中國青年。今天這種俠義精神也是年輕一代的責任與擔當,認準心中的航標,朝著夢想不斷前行,以青春之我,創青春中國之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