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自古有兵戰不如商戰的說法,你如何看待這種說法?

上帝的救贖一夜鶯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了解《孫子兵法》〈謀攻篇〉裡的一段話。

孫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說出了很重要的道理,利用謀略,不戰而勝,從而控制對方,是上策。攻城略地,率軍廝殺,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是下策。所以兵戰當然不如商戰。

下面我們舉一些古代商戰的例子:

一、管仲商戰助齊首爭霸

齊桓公拜管仲為相後,管仲利用齊國近海之利,發展魚鹽業,使得齊國經濟實力大為增強。在確立經濟優勢以後,管仲就開始針對各諸侯國,進行了一系列的商戰組合拳。

魯國、梁國以出產精美的綈而聞名。於是管仲就發動齊國貴族帶頭穿綈做的衣服,讓齊桓公本人親自帶頭示範,齊國上下很快就掀起了“綈服熱”。如此一來,綈在齊國價格暴漲,齊國就以高價從魯、梁兩國大量進口綈,魯國、梁國的百姓紛紛放棄種糧,都去生產綈。管仲一看時機成熟,立即請齊桓公發動全國改穿帛做的衣服,同時下令嚴禁進口魯、梁兩國的綈。綈價格迅速暴跌,百姓損失慘重。魯、梁兩國無糧可食,管仲下令嚴禁糧食出口,並下壓糧價。結果魯、梁兩國的糧價狂漲到每石千錢,而齊國的糧食每石只賣十錢。為求生計,魯、梁兩國的百姓紛紛逃往齊國。魯、梁兩國就此衰敗。

衡山國,以出產兵器而聞名。管仲就向衡山國大量訂購各類兵器。並且不向各大諸侯國封鎖消息,齊國的對手秦、燕、趙三國知道後,不甘落後,也紛紛向衡山國購買兵器,開始了 “軍備競賽”。衡山國的國君很高興,下令提高兵器的價格,同時鼓勵老百姓都去生產兵器。管仲又從趙國大量進口糧食,在齊國高價售賣。各國商人得知後,紛紛從各國收糧販往齊國賣,各國的糧價格迅速暴漲,各國的糧食都運到了齊國,有些國家開始“糧荒”,衡山國情況最為嚴峻。管仲一看時機成熟,下令斷絕與衡山國一切經濟貿易,尤其是糧食貿易,其他各國也紛紛關閉糧食貿易。衡山國老百姓無糧可食,紛紛逃亡,齊國趁機發兵滅亡衡山國。

管仲還對代國故伎重施,高價收購狐皮,使代國鬧饑荒,使得代國主動投降了齊國。除此之外,管仲還實施過買鹿制楚、陰裡之謀、菁茅之謀……各種商戰,讓齊桓公穩穩的坐上春秋第一霸主的寶座。

二、宋朝貨幣戰爭與貿易滲透弱遼金

宋與遼大戰之後,勢均力敵,議和簽署《澶淵之盟》,很多人認為這是一個不平等的條約,因為就是宋每年向遼進貢歲幣十萬兩,兩國開始正常貿易。但實際上,《澶淵之盟》是開啟商戰的大門。

遼國除了牛羊馬幾乎沒有任何產品可以輸出給宋國,而宋國的隨便一種商品都是遼國需要的。開始遼國還賣馬,由於逐漸增強了宋國的騎兵,遼國蕭太后就下令嚴禁馬匹出口。結果,兩國貿易從一開始就變成了一邊倒,宋國鉅額順差。遼國收的歲幣,全被大宋賺得乾乾淨淨,還得倒賠。

遼國不懂經濟,也不發行貨幣,因為發行出來,老百姓不認,就連遼國皇帝都認為只有大宋的錢才是真正的錢。

結果,雙方一百年無戰事,遼國的財富通過貨幣戰爭,源源不斷輸入大宋。大宋的先進文化完全傳播滲透進了遼國每一寸土地。使得遼國逐漸虛弱,金國也就逐漸滅了遼國。

宋跟金大戰之後在軍事上不敵金國,就跑到南方與金議和,達成了《紹興和議》,繼續玩貨幣戰爭,金國接受了“歲幣+自由貿易”的遊戲規則,也放棄了貨幣發行權,繼續使用大宋的貨幣,結果一百年後,大金也虛得不行了。

通過商戰的兩則例子,商戰可以強國,也可富國。而兵戰自古以來都是勞民傷財,更有窮兵黷武者政亡人息也屢見不鮮。“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的戰爭慘景更是讓人毛骨悚然。

因此,兵戰遠遠不及商戰。

感謝關注,我是沒事閒拉呱,我將與您持續分享有現實觀點、有人生態度的歷史分析!


沒事閒拉呱


戰爭是什麼?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是為了達到一定的政治、經濟、領土完整等目標而進行的武裝鬥爭。歸根到底,戰爭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得到一定的利益。

但是,戰爭的成本是極其高昂的,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的支撐,沒有這些資源的支撐,戰爭也根本打不起來。

戰爭的風險也是極其大的。把一個政權下有限的力量投入到戰爭中,如果戰爭失敗,那麼這個政權就會處於極其不利的位置。因為它需要面臨的最嚴重的問題是人力的損失,人作為構成國家的最基本的要素,短時間內大量的損失會導致國家安全的虛弱、社會生產的停滯。

兵聖孫武說“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下攻城”。如果有比發動戰爭更優異的手段,自然不能輕易地去打仗。

商戰就是一個比直接戰爭更好的手段。

舉個眾人皆知的例子。

臥薪嚐膽

最初勾踐被吳國打敗,領土被割讓給吳國,人民被送入吳國做奴隸,自己的部隊損失殆盡,自己窮的連稅收都沒有,是怎麼在短短几年間又重新強大的?

難道是靠同仇敵愾嗎?肯定不是。

他靠的就是商戰。吳國缺花木奇石,楚國缺食鹽。但是楚國和吳國的關係非常緊張,這就給了勾踐操作的空間。

於是,勾踐把楚國的花木奇石低價收購,然後高價販賣到吳國。又把吳國齊國一帶的海鹽低價收購再高價販賣到楚國。對於過往客商給予極大的優惠,對於其他各國流亡的人口給予土地和房屋,越國人生孩子統一由國家給予獎勵。

全是花錢的事,勾踐窮的連國土都沒了,這些錢是哪裡來的?就是這麼倒騰來的。

那商戰在後來的滅吳戰爭中起了什麼作用?

由於越國吸納了大量的客商,越國官方經營掙的錢拿出來一部分補貼給客商,讓客商往來於吳楚之間,吳國就開了一條新的稅源——越國的商稅。

後來吳國對越國徵收的商稅在國家財政收入的比例中越來越高,財政富裕,吳國花錢就也越來越多。直到有一天,勾踐覺得時機已經到來,於是他果斷的叫停了吳楚之間的商隊,吳國財政衰竭,但是花錢大手大腳的毛病卻改不掉了。

於是,勾踐趁吳國財政不支的時候,果斷的發動了更加費錢的遊戲——戰爭,吳國一觸即潰。

如果勾踐在越國滅國的當時就發動復仇戰爭,想來是不會有三千越甲可吞吳的英雄事蹟了。


風陵流度


《管子·輕重戍》中便記載了一則十分精彩的案例——

魯國和梁國都是東方的大國,特別是魯國,向來與齊國並稱“齊魯”。魯、梁兩國的民眾擅長織綈,這是一種厚實而光滑的絲織品,用它裁剪而成的衣服是當時最高檔的服裝。管仲就懇請齊桓公帶頭穿綈衣,還讓他的左右侍也跟著穿。很快,穿綈織的衣服成了齊國上下的時尚。雖然綈的需求量猛增,供不應求,管仲卻不允許本國人生產綈織品,而是一律從魯、梁兩國進口。管仲召集這兩國的商人,對他們說:“你們為我織綈十匹,我給你們三百斤銅,如果織了百匹,我就給三千斤銅。這樣一來,你們兩國即使不向人民徵收賦稅,財用也足夠了。”魯、梁兩國果然中計,在政府的鼓動下,民眾紛紛從事綈的紡織,農事因此荒廢。一年多下來,糧價暴漲。到了這時,管仲下令關閉與魯、梁的通商關口,不再進口一匹綈布。兩國經濟頓時崩潰,難民紛紛湧入齊國,管仲順勢讓他們去開拓齊國的很多荒地,反而促進了農業生產。魯、梁從此一蹶不振,魯國的國君不得不親自到齊國去納幣修好。

管仲還曾用同樣的手段制服過莒國和萊國。這是中國古代史上罕見的商戰案例,管仲無疑是利用了國際貿易中的供求關係,其手段之高妙和狠辣,迄今仍讓人歎服。

 

齊國因為經濟改革的成功而坐擁最強之國力,他有3萬裝備精良的軍士,當時無人與之爭鋒,管仲卻很少用兵征伐四野。終齊桓公一代,只滅過譚、遂兩個小國,甚至宋正等鄰國發生內亂,管仲還是想方設法幫助其君主復國。

 

管仲變法最核心的,也是最被後人所漠視的治國思想就是“以商止戰”。就國家內政而言,“以商止戰”就是發展經濟,讓國民富裕而不至於造反。就與諸侯各國關係而言,“以商止戰”就是擴大對外貿易,並以軍事的威懾力維持均衡。一個國家的強大既需要繁榮的經濟讓國民富裕,也需要強大的軍事威懾力作為保障。



幻海塵封


這跟沒有解決溫飽問題如何談生存是一樣的。

發動戰爭需要耗費巨大的人力資源成本和戰略資源,而且會讓社會處於巨大動盪中,也會讓很多文產資源毀於一旦。戰後的社會生產復甦也很艱難。解放戰爭時期和平解放北京是很好的處理方法。

商戰其實是一個商業模式對另一個商業運作形態的同質化過程,過程雖然也會造成很大影響,但總歸是社會的進步。


章哥叔叔


商戰是需要有全能型的商業人才,商戰的風險遠遠大於兵站,商戰還需要各個方面的配合,所需要的遠遠大於兵站,打一個比喻商戰是高智商的遊戲,兵站是低智商的遊戲,兵站跟商戰沒有可比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