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揭秘:中国的“天人合一”与西方的“征服自然”,谁将引领未来?

近百年来,西方社会开始掌握世界的话语权,因为现今社会的发展是靠西方的科学技术推动的。

科技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机械设备大幅度增加了社会生产力,改善了人类基本需求的供给问题;交通工具的便捷让地域之间的距离不再遥不可及;互联网和电子产品更是让信息成为全人类共享的资源……

只有一台智能手机,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了解世界上任何地方发生的任何事情。看上去,人们似乎通过科技无限拉近了人与人、人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地球变成了一个“地球村”。

可事实并非像看上去这么简单,人类和地球母亲的距离似乎正在渐行渐远,地球已经通过各种方式警告人类:放慢脚步。而人类似乎还是一意孤行地向着自己所认为的“发展”而前进。

非洲蝗灾、澳洲大火、大规模瘟疫、地震,人类尽可以把它们视作偶然的自然现象。但不论学界如何定论,地球给人类造成的伤害都是毁灭级的。而人类之于地球不过是一个胡闹的孩子,尽情的索取伤害地球母亲,还不以为意。有一部纪录片《人类消失后的世界》,模拟了地球上人类全部消失后的场景,片中科学家得出的结果是——五百年之后,地球将逐渐恢复丛林覆盖,人类造成的伤害将被自然抚平。二十万年之后,地球上将找不到一点人类生存过的痕迹。二十万年听起来可能很久,但在四十六亿年的地球生命中,不过一次眨眼。


揭秘:中国的“天人合一”与西方的“征服自然”,谁将引领未来?

人类消失后的地球很快会抹平人的痕迹

当然,我们的祖先和西方不同——很早就懂得敬畏自然。周朝的《礼记·王制》中就打猎一项事仪就记载了许多规范:不许猎杀幼小的动物,不猎杀怀孕的动物,不能破坏鸟巢,不能捕鱼苗。

中国的文化似乎天生就带有对自然亲近、尊敬的特质。换句话说,我们的文化就是人与自然之间交互关系的一种体现,我们的观念中,从没有认为人类和自然是二元对立的。

这点从中西方对待自然的态度可以清楚地看出,《黄帝内经》、《易经》等著作中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一句话:“天人合一”,即人和天(宇宙)之间是一体的,我们也是宇宙中无数个小宇宙之一,我们的身体里也有无数个小宇宙。古印度佛教中的“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小千世界”也和中国“天人合一”的文化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认为人不是独立存在于我们所处的空间之中的,万事万物都是相互影响的大小宇宙。


反观西方世界,西方人在世界范围内发出过一个掷地有声的呐喊:“征服自然。”大航海时代开始到20世纪初期,西方人依靠他们崇尚的所谓“冒险家精神”在地球范围内拓荒——发现美洲大陆、环游地球、开拓好望角的航线、征服南极……这些冒险,换来的是对美洲本土印第安人的大屠杀、非洲奴隶的贩卖、战争、冰川融化……


揭秘:中国的“天人合一”与西方的“征服自然”,谁将引领未来?

斯科特征服自然的愿望从未停止

西方以发现新大陆,发明新科技为荣,而中国古人对此有另一套看法。《庄子》中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

子贡到南边的楚国游历,返回晋国,经过汉水的南沿,见一老人正在菜园里劳作,抱着水瓮浇水灌地,很是辛苦。

子贡见了对老人说:“如今有一种机械,每天可以浇灌上百个这样规模的菜地,用力很少而功效颇多,您不想试试吗?”老人抬起头来看着子贡说:“应该怎么做呢?”

子贡说:“用木料加工成机械,后面重而前面轻,提水就像从井中抽水似的,快速犹如沸腾的水向外溢出一样,它的名字就叫做桔槔。”

种菜的老人道:“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大意就是有了机械之类的东西必定会出现投机取巧之类的事,有了投机取巧之类的事必定会出现机变之类的心思。这样下去,人心中的纯洁将会丢失,心神将不会安定,离大道也会越来越远。我不是不知道这种机械,我只是不去用而已啊。


揭秘:中国的“天人合一”与西方的“征服自然”,谁将引领未来?

根据记载还原墨子的发明

中国并不是没有产生科技的土壤,相反,我们春秋时期诸子百家之中的墨子就以制造工具见长,与他同一时期的还有鲁国的公输班,从战争使用的攻城车到各种农业器具的发明,无一没有这些领先于时代的创造者的身影。只是这些发明并没有被当时的国家主流所认可,人们更安于自给自足的生活。

西方社会则不然,稍有发明创造便应用于武装自己的实力,航海、侵略、殖民……这些向外扩张的原始冲动,造就了如今依然在“发展”的道路上引吭高歌的西方人。

无论古代国人的内敛还是西方人的扩张,都只是一种人们选择的生活方式,我们不需要带着评判的眼光去审视。

世间多少成败兴衰都已成历史,无论结果怎样,我们能做的都只有怀着一颗圆融的心去接受未来。


揭秘:中国的“天人合一”与西方的“征服自然”,谁将引领未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