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3 中國桉樹人工林及相關產業快速發展的原因

中國桉樹人工林及相關產業快速發展的原因

桉樹是桃金娘科桉屬及其親近2個屬(杯果木屬和傘房花屬)植物的總稱,種類繁多,共有900多種。桉樹原產澳大利亞、巴布亞新幾內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國,多為常綠喬木,生長快,幹形好,用途廣。桉樹可用於造紙、人造板和建築等行業,還可以生產桉葉油、桉多酚等林副產品。中國最早於1890年引進桉樹,現已成為南方主要造林樹種之一。

  一、中國桉樹發展歷史、現狀和貢獻

  (一)中國桉樹發展簡史

  1890年至1949年,早期零散引種階段,主要用於庭院和四旁的園林綠化。

  1950年至1980年,試種和早期推廣階段,以廣東粵西林場(現為國營雷州林業局)為代表,開始大面積試種桉樹人工林。同時,廣西南寧、欽州等地也先後辦起了10餘個以經營桉樹為主的國有林場。

  1981年至2015年,良種培育、推廣和大規模發展階段。1981年後,中國開始大規模種植桉樹,1986年全國桉樹人工林面積46.6萬公頃,另有四旁植桉15億株。1990年後,隨著國外大公司如嘉漢林業、金光集團等進入南方地區投資造林,中國開始規模化種植桉樹商品林,1992年面積達67萬公頃。進入新世紀後更是發展迅猛,2002年,桉樹面積達154萬公頃,2008年260萬公頃,2010年360萬公頃,至2015年,中國桉樹面積達450萬公頃。據國家林草局剛剛公佈的第九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截止2018年,全國桉樹面積為546萬公頃。

  目前,我國桉樹進入科學經營、內涵發展階段。桉樹面積不再擴張,由過去的外延發展轉向內涵提升,關鍵是推行科學的可持續經營技術,採取的措施包括延長輪伐期,培育大經材等。

  (二)中國桉樹發展現狀

  中國桉樹在18個省(區)(包括臺灣省)近600個縣範圍內有分佈,緯度範圍18°~ 32° N,經度範圍100°~122° E,海拔範圍0~2 000 m。上規模的人工林主要分佈在南方10省(區),以廣西和廣東最多,約佔總面積的3/4。廣泛種植的品種主要是尾巨桉無性系,其他少量種植的樹種包括赤桉(Eucalyptus. camaldulensis)、鄧恩桉(E.dunnii)、藍桉(E.globulus)、直幹藍桉(E. maidenii)、粗皮桉(E. pellita)、柳桉(E.saligna)、史密斯桉(E.smithii) 和細葉桉(E.tereticornis)以及它們的雜交種。

  (三)中國桉樹發展的主要貢獻

  1. 維護國家木材安全。在天然林禁伐和生態林保護的形勢下,我國主要依靠發展桉樹、楊樹等速生人工林生產木材。我國現有桉樹人工林450萬公頃,約佔我國森林總面積的2%,占人工林總面積的6.3%,但是桉樹年產木材超過3 000萬立方米,超全國商品材總產量的1/3。據研究,桉樹的木材生產效率是楊樹的1.78倍,是杉木的2.27倍,是馬尾松的3.57倍,是落葉松的5.88倍。桉樹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木材安全保障作出了重大貢獻!

  2.促進國民經濟發展。桉木主要用於製漿造紙和人造板工業,也可用於實木製材。我國木漿以桉樹為原料的產量接近1 000萬噸/年,以桉樹為原料的人造板產量超過1 000萬m3/年,兩項產值合計超過2 000億元。我國桉樹產業已形成包括種苗、肥料、製材、製漿造紙、人造板、生物質能源和林副產品等完整的產業鏈,2015年,年總產值在3 000億元以上,名副其實成為一大產業,構成國民經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發揮生態防護作用。首先,桉樹具有強大的碳匯功能,據研究,每公頃桉樹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24.3噸。生態定位研究表明,桉樹林有一定的水源涵養作用,對地下水有明顯的補充。桉樹人工林能夠調節小氣候,具有防風護堤、保持水土等功能。在桉樹較多的澳大利亞、巴西、智利等國家,研究證明桉樹具有改善當地氣候的作用和較好的生態防護功能。

  4.幫助農村脫貧致富。桉樹的產業鏈很長,從種苗、造林、營林,到木材採伐、加工利用全過程,均可產生就業機會和經濟效益。除木材外,桉樹枝葉還可以提取精油和多酚等林副產品,開發潛力很大。桉樹產業需要大量的農村勞力,能夠解決農村富餘勞力的就業問題,估計全國桉樹全產業鏈可提供1000萬個就業崗位。發展桉樹人工林是林業投資回報率較高的項目,是林農增收和農村致富是一個很好的途徑,是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

  二、推動中國桉樹大發展的動力分析

  (一)市場和社會的強勁需求帶動桉樹大發展

  1.中國木材供求的狀況分析。中國森林資源總量不足,且質量不高。根據第八次森林資源清查的結果,我國森林覆蓋率比世界平均水平(全球森林覆蓋率為30.6%)低9個百分點,只有21.6%,人均森林面積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森林蓄積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7。我國森林面積佔世界森林資源面積5.15%,但蓄積量卻只佔世界的2.87%。

  經濟社會發展對於木材剛性需求不斷加大。全國木材消費總量由2002年的1.83億m3猛增到2015年的5.52億m3,13年間增長了202%。隨著新型城市化加快推進,到2022年全國城市化率將超過60%,城鎮人口達到8.4億人,城市化率接近70%,城市人口裝飾裝修和傢俱消費對優質木材的需求將新增6000萬m3以上。我國木材對外依存度不斷增高,已經接近50%的警戒線。目前,我國原木、鋸材進口量佔全球貿易量的1/3以上。

  現在,我國是全球第一木材進口國和第二木材消耗國,木材及其產品年均缺口3億m3,木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2. 中國木漿供求的狀況分析。2016年,我國國內木漿總產量1005萬t,較2015年增長4.03%,但相比於當年我國紙及紙板總產量10855萬t,國產木漿產量顯然過低。我國木漿生產受木材原料不足、環境容量控制、淘汰落後產能等因素的制約而無法大力發展,今後相當長一段時期內還將嚴重依賴進口。2016年我國進口木漿總量為2017萬t,同比增長6.95%。由於我國森林資源嚴重匱乏,廢紙成為我國造紙業的主要原料,廢紙漿佔總紙漿消耗比達65%。進口廢紙是廢紙的主要來源,進口量從2002年的287萬t猛增到2015年的2928萬t,13年間廢紙進口量增長了4.26倍。

  2017年12月14日,中國環保部發布了《進口廢紙環境保護管理規定》,2017年中國進口廢紙配額同比下降24%。2018年進口廢紙含雜率擬從1.5%降至0.3%,進口廢紙的管制越來越嚴,成本越來越高,將對國內紙漿生產市場產生巨大影響。

  3.中國人造板供求的狀況分析。我國人造板產量世界第一,2015年人造板產量2.87億m3,產值約6033億元。人造板的板種構成比例為:膠合板57.7%,纖維板23.0%,刨花板7.1%,細木工板12.2%。我國人造板主要用途第一是傢俱製造,約佔48%;第二是建築裝飾業,約佔20%;其次出口佔8%,包裝業7%,地板5%,木門4%,其他8%。2016年我國進口人造板96.8萬m3,與總產量相比微不足道。我國人造板產量從1999年的1503萬m3增加到2015年的28700萬m3,17年間增長了18倍。如此巨大的人造板產量,需要消耗大量的木材原料,其中國內的原料主要來自桉樹、楊樹等人工林,從而大大促進了桉樹人工林的發展。

  (二)國家政策的支持和早期充足的土地資源為桉樹發展提供保障

  1.國家鼓勵林漿紙產業發展的政策。政府重視,出臺政策,營造了良好的桉樹發展環境。2001年,國家計委、財政部、國家林業局出臺《關於加快造紙工業原料林基地建設若干意見》(計辦〔2001〕141號)。2002年,國家林業局制定出臺了《重點地區速生豐產用材林基地建設工程規劃》,計劃到2015年,建成速生豐產用材林1 333萬公頃,完成南北方速生豐產用材林綠色產業帶建設。國家林業主管部門依據《森林法》的有關規定和“國家計委、財政部、國家林業局關於加快造紙工業原料林基地建設的若干意見”,會同有關部門研究制定速生豐產林採伐限額的管理辦法,並改革育林基金、維簡費、林業建設保護費的收費及資金管理辦法。

  廣東、廣西、海南等地黨委、政府非常重視桉樹產業的發展,把桉樹速豐林建設列入經濟發展規劃,作為發展農村經濟、培植新的經濟增長點、增加農民收入和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在發展林漿紙、林板一體化地區的黨委、政府,還成立了領導機構和項目管理辦公室,切實加強對桉樹速豐林基地建設的協調和指導,積極做好林地規劃落實和保障工作,強化技術服務和指導,加強宣傳發動,為桉樹產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

  廣西為了加快速豐林的發展,自治區政府相繼出臺了《關於加快我區速生豐產林發展的意見》(桂政發〔2002〕22號)、《關於加快沿海地區林漿紙原料林基地建設的若干意見》(桂政發〔2004〕66號)、《關於加快農業優勢產業發展的意見》(桂政發〔2005〕14號)等,在林地落實、造林種植、林木採伐、林產品初級加工、企業所得稅等方面給予優惠政策。同時,以欽州、北海建設大型林漿紙一體化項目為重點,著力推進配套原材料基地建設;以區直國有林場為主體,大力發展林板產業,開展場外造林,加快了桉樹速豐林發展。

  2. 2000年前後時期相對充足的土地資源和自然條件。桉樹人工林面積最大的廣西,區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土地資源豐富。廣西全區國土面積23.67萬平方公里,林業用地面積1527.17萬公頃,佔全區土地面積的64%,森林面積1340萬公頃。廣西是我國人工林面積最大的省區,總量為833.3萬公頃,佔全國的1/7。廣西桉樹面積256萬公頃,約佔全區林地面積的18%。由於廣西林地資源豐富,2000年左右,林地市場租價只有150元/年/公頃左右,地租便宜,自然條件優越,很多國際國內企業紛紛進入廣西,營造桉樹人工林。以下是廣西桉樹人工林面積變化的一組數據:1980年10萬公頃;2000年16.67萬公頃;2005年53.33萬公頃;2010年166.67萬公頃;2013年200萬公頃。2000-2013年,13年間面積增長了10倍。

  桉樹面積第二的廣東省,國土面積17.8萬平方公里,林業用地面積1 096.25萬公頃,森林面積1082.79萬公頃,森林蓄積量5.47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58.69%。廣東省桉樹186萬公頃,約佔全省林地面積的19%。

  廣西、廣東等省區地處熱帶亞熱帶氣候區,陽光充足,雨量充沛,雨熱同季,十分適宜培育森林資源特別是發展速豐林和經濟林,非常適宜於強陽性樹種桉樹發展。

  (三)桉樹產業豐厚的利潤回報吸引國際國內企業和個人的參與

  1.桉樹人工林產業利潤豐厚。桉樹速生性好、輪伐期短、幹形好,是理想的紙漿材樹種,桉樹紙漿材人工林的經濟效益是林業產業中的佼佼者。以湛江地區為例,投資桉樹紙漿材人工林,每年每畝可獲利潤260.3元(按2004年物價標準),5年期利潤/產出比達到48.2%。

  桉樹為農民增收效果顯著,被農民看作是“搖錢樹”,種植桉樹對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發揮著重要作用。以廣西自治區為例, 2011年,廣西以桉樹為主要原料的木材加工和製漿造紙產業總產值達860億元,佔廣西全區林業產業總產值的51%。隨著林漿紙、林板及木材加工等產業的快速發展,廣西林業總產值從2005年的293億元增加到2011年的1 600億元,6年實現翻兩番,其中以桉樹為主的木材加工和製漿造紙利用總產值約為640億元,在林業總產值中佔了2/5。

  2.國際大企業的參與。由於桉樹生長快,生產週期短,經濟效益好,吸引了國際國內眾多企業和個人投資。20世紀90年代初,國際大公司嘉漢林業、金光集團亞洲漿紙(APP)等進入中國南方投資發展桉樹人工林,2000年後,芬蘭斯道拉恩索公司進入廣西投資,帶動了國內企業和個人紛紛投資,大規模營造桉樹人工林。以廣西為例,自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金光集團(APP)和斯道拉恩索公司入駐,帶動廣西桉樹每年以200萬畝(13.33萬hm2)速度快速發展。“十五”(2001—2005年)以來,廣西實施南方速生豐產林工程,桉樹人工林得到迅速發展,造林面積逐步擴大。2004年,廣西桉樹種植面積為41.33多萬hm2,2006年為63.64萬hm2。據有關研究,2009年廣西全區桉樹面積為159.02萬hm2,位居全國首位(佔全國桉樹種植面積的46%), 2010年,廣西全區桉樹人工林面積達到165萬hm2,佔全區人工商品林面積30.5%,相當於每個廣西人擁有半畝桉樹;全區桉樹活立木蓄積量達到6 000萬m3,占人工商品用材林總蓄積量的20.9%,相當於每個廣西人擁有1.2 m3桉木。桉樹人工林面積、生長量、蓄積量繼續穩居全國第一位。

  3.國內大企業的參與。如廣西國有高峰林場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林業廳直屬特大型國有林場,是全國首批十佳林場、全國國有林場十大標兵單位、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首批國家林業重點龍頭企業、中國林板一體化產業示範基地、全國森林經營樣板基地、國家儲備林示範林場。截至目前,全場經營面積達120萬畝,其中:場內林地面積54萬畝,場外造林66萬畝,其中桉樹面積約90萬畝(場內30萬畝,場外60萬畝)。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高峰林場通過租賃、收購、承包、聯營等多種模式,大力推進場外租地造林,主要經營樹種為桉樹速豐林。場外造林林地分佈在全區除桂林與北海以外的桂東、桂南、桂中、桂西地區,造林範圍涵蓋廣西12個市、50個縣(市、區)。目前成立有南寧、河池、陸川、容縣、藤縣、百色、賀州、昭平等8個對外造林部,對場外造林林地進行管理。

  高峰林場依託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全面實施“林板一體化”發展戰略,不斷完善關聯產業鏈條,實施股改上市,構建了立體經營模式,推動人造板產業進一步做強做優。1997年至今,高峰林場先後建成了5家人造板公司,在職員工近1 100人,共7條生產線,產能達90萬立方米(其中纖維板60萬立方米,刨花板30萬立方米),規模和綜合實力居全國前列。場屬人造板企業集團生產的產品均使用“高林”商標,該商標是廣西著名商標,國內人造板行業一線品牌。

  林場通過營造林、採伐、人造板生產等各種方式,帶動當地農戶就業增收致富。林場每年在造林及林木採伐方面僱請農民工1萬餘人次,支付各類費用超過1億元;人造板企業支付原料收購款超過3億元,為數萬戶林農提供了重要的收入來源,極大帶動了當地上下游產業發展。同時,林場還積極參與地方公益事業,近幾年來,林場新建、維修林區道路及周邊村屯道路達數百公里,投入資金超過1 000萬元,受益群眾數萬人。

  4.眾多私企個體和農民的參與。大量私人企業、個體老闆和農民參與桉樹造林經營,是桉樹大發展的社會基礎。在廣東、廣西有很多早年在其他行業發財的老闆,轉向投資營造桉樹林,面積大的達到一二十萬畝,小的幾千畝,這種情況比比皆是。在廣東和廣西,估計大約有1/3的桉樹面積是私有企業、個體戶和農民營造的。

  (四)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引領桉樹大發展

  1. 種質資源及育種研究,為桉樹大發展提供了良種保障。自“九·五”以來,經過國家林草局桉樹中心、廣西林科院、東門林場等多家單位聯合研究,在桉樹良種創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2. 良種快繁技術為桉樹插上飛速發展的翅膀。南方國家級林木種苗示範基地(即桉樹中心)良種快繁技術體系研究可以代表我國的最高水平,該技術體系包括桉樹良種矮化育種園技術、桉樹組培無性繁育技術和環保育苗新技術,大幅提升了桉樹良種壯苗規模化生產能力,推動了桉樹良種化的快速發展,該項技術水平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3. 定向培育技術為桉樹發展保駕護航。根據桉樹纖維材、膠合板材和實木利用的定向培育目標,提出了專適的定向培育技術,優化了中國桉樹可持續經營技術體系,提高了桉樹生產率。其中,短週期纖維材培育技術與國際同步,膠合板材定向培育技術處於國際領先。

  4. 病蟲害防控為桉樹提供健康保障。近年來,桉樹中心森林健康研究團隊藉助現代分子生物學手段,對致病菌及害蟲的多基因序列進行了系統分析,加上傳統的形態學比較,對我國桉樹的主要病原和害蟲進行了準確的分類定位。

  5. 生態定位監測研究揭示桉樹生態影響真相。中國的桉樹人工林生態系統長期定位監測研究起步較晚,直到2012年廣東湛江桉樹林生態系統國家定位觀測研究站才正式開始長期定位監測。截止目前,已經在生態水文研究、養分循環研究、碳匯研究、生物多樣性方面取得了積極的研究成果。

  6. 製漿造紙、木材加工和林副產品技術促使桉樹產業升級換代。

  綜上所述,中國桉樹發展為國計民生作出了重要貢獻,主要表現在4個方面:一是生產了佔全國總量1/4的木材,為保障木材安全作出貢獻;二是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年產值達3 000億元,促進了地方經濟發展;三是桉樹人工林是重要的碳庫,幫助吸收大量CO2,達到減排的效果;四是重要的民生林業,幫助農民脫貧致富。

  中國桉樹研究培育了一大批良種,取得了系列成果,使得桉樹年生長速率(MAI)從20世紀80年代的5~8 m3/hm2增加到目前的32~40 m3/hm2,科學研究為中國桉樹快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保障。

  三、關於推進桉樹科學發展的幾點建議

  1. 編制發展規劃,調整發展布局。建議儘快編制桉樹人工林科學種植土地利用規劃,出臺桉樹人工林規範化種植法律法規,提出重點區劃商品林區、水源林區、農用地、風景名勝區的土地利用方式。對於商品林區,應以桉樹速生豐產林生產技術規程為指導,充分發揮桉樹人工林的速生豐產優勢,以木材生長量最大化為培育目標,定向培育木材資源,滿足國家社會經濟發展對木材的需求。

  2. 尊重經濟規律,發揮市場作用。市場經濟是一隻強大的無形之手,能合理推動桉樹的發展規模和分佈。在桉樹適生區大量其它樹種以及其它作物被桉樹取代都是正常現象,政府不應過多幹預。政府需要做的工作主要是,完善相應的規劃,合理佈局產業發展。一些基層政府機構,特別是縣級機構政府,一不瞭解國家林業政策法規,為獲取短期利益,出臺一些地方“土政策”,千方百計限制桉樹人工林以及加工業的發展;二不瞭解、不尊重市場經濟規律,不遵循優勝劣汰的市場規則,在行業正常的競爭過程中,不從提高行業管理效率、質量等方面入手,提高市場競爭力,而是壓制競爭者,保護落後生產力。這是不對的,是不尊重市場規律,不依法行政的表現。

  3. 轉變經營模式,調整林分結構。桉樹人工林種植新模式關鍵在於轉變經營方式,調整林分結構。在適地適樹原則指導下,依據桉樹短週期人工林培育技術規程和桉樹中大徑材培育技術規程,將短週期的桉樹與長週期的樹種相結合,實現“長短結合、以短養長”的林業經濟目標,既保證了短期的經濟效益,也保護了生態環境。建議編制桉樹人工混交林建設技術規程,在不同的氣候條件和立地條件下,選擇不同的桉樹品系進行多種方式混交種植,具體混交模式可採用行狀混交、塊狀鑲嵌混交和團叢狀混交,種植時間可分為同齡混交和異齡混交。此外,開展林下經濟作物種植,也可以調整林分結構,如林-藥、林-草等發展林下經濟種植模式,既能使生態系統穩定性增強,又能提高經濟效益,達到雙贏局面。

  4. 完善技術標準,強化經營管理。建立健全桉樹技術標準體系,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華南是桉樹人工林種植的主要地區,建議在桉樹人工用材林管理規範規程和桉樹速豐林施肥技術規程指導下,充分考慮物質循環和營養元素配比,適當適量施用基肥和追肥,同時配合施用有機肥和微量元素,保持土壤肥力,保證桉樹快速生長所需養分。採伐時,不宜全樹利用,應該歸還剩餘物,減少養分損失。整地不宜煉山、全面清理,應採用人工擴坎方式,以減少對生物多樣性的破壞。

  5. 加強生態監測,擴大正面宣傳。林木生長週期相對較長,生態功能研究需要長期定位監測。因此,要充分掌握桉樹人工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須加強對桉樹人工林生態系統的長期定位監測,以豐富的、連續的、科學的數據,系統深入分析與研究桉樹生長與環境間的互作關係,以此為桉樹人工林與環境的可持續協調發展提供理論依據,保障國家木材安全。過去,我們對桉樹發展的成就、桉樹的優良特性、桉樹對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產生的重大作用宣傳力度不夠,對桉樹的科普宣傳也遠遠不夠,以至於現在很多人對桉樹還是一知半解,甚至完全不瞭解,才會以訛傳訛,隨意斷言桉樹破壞生態環境。因此,要加大力度對桉樹作正面宣傳,使大眾公正、客觀地認識桉樹。

  總之,只要科學規劃,適地適樹,密度合理,科學整地、施肥和撫育,按照可持續經營規律來發展桉樹,就可以在創造經濟效益的同時保護好生態環境,最終造福人類社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