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疫情期間,有近百家房產公司破產,對此你怎麼看?

水瑾悅石斛


泡沫公司,經不起風浪。實體企業才是國家基礎。科學技術企業才是發展力量。


愛吃餃子60670152


雖然我不是什麼房地產大公司,但是我面臨的問題也是即將破產了,我是開幼兒園的,每個月房屋4萬元,員工開支每月10萬元,貸款每月還款4萬,這還不算一家老小的家庭開銷,真的要堅持不住了,沒有辦法國難當頭,在難不都要忍著嗎



付赫源


疫情期間,有近百家房產公司破產,對此你怎麼看?

房企破產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特別是對於小型房地產企業來說,隨時都有可能出現資金問題而導致資金鍊斷裂,最後走上破產清算。我現在正在參與的房地產破產清算案件中有兩起,並且都集中在同個縣城,而據我所知,在這個縣裡面的房企破產案件便有好幾起。

根據人民法院網站消息,截至去年10月27日,宣告破產的房企已經增加到408家。而從2020年開年到2月10日,全國已約有97家房地產相關企業宣告破產。

從這個破產宣告的企業數量來說,那增長數量和速度確實驚人。當然,此前因為房地產市場火爆,所有的企業都想轉型到房地產市場,或在房地產市場上插上一腳。後期隨著政府政策調控,特別是房住不炒的基本定位後,各種限價限購政策出臺,導致房地產市場不斷降溫。房企破產清算也是市場經濟的自然調整。不過對我們消費者來說,購房時應儘量選擇大型房企公司項目,這樣風險將會降低。


葉律師


莫慌:10天20家房企破產?正常市場行為

.

日前,有媒體爆料稱,在當前疫情下,僅2月份的前10天已有20家房企“相繼宣佈破產”,一時間引發輿論關注。

調查發現,人民法院公告網上“破產名單”裡多數是小規模房企的債務糾紛以及資產重組,並不意味著國內房地產開發商“撐不下去”了。

經濟學家馬光遠認為,房地產企業關閉破產本是每年都會發生的稀鬆平常之事,在市場下行的情況下,任何風吹草動往往會引發市場的過度解讀,且不僅僅是在房地產行業。他認為,房地產企業關閉的情況很多,有些是殼公司,主動關閉,有些是被重組,有些是項目爛尾,真正經營困難倒閉的並不多。

“只有當國內房企100強破產的比例上升了,才能認為樓市進入寒冬。”業內人士指出,中國房地產企業100強佔整個房企的份額接近2/3,百強企業如果出現接二連三地倒閉,那麼整個市場的“溫度”可想而知。

對於不少中小規模房企來說,眼下或許是出手儲備地塊的好時機,不過這也要看企業的資金鍊是否雄厚,整體上看,多數房企對地產行業的長期走勢依然看好,“困難都是暫時的”。



經濟信息速遞


中小企業生存狀況差,往往處於產業鏈底層,利潤微薄,一年盈利有限,流動資金少。不僅如此,企業之間還會經常拖欠貨款,賬期長不說還經常有錢要不回來,加上貸款非常困難,融資難融資貴。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當存糧只能支撐幾天時,一時半會沒有收入,又借不到錢買糧食,破產幾乎成為必然。消費的恢復需要時間,疫情結束還有待時日。一次驟停,反思之餘,也讓中小企業的重要性得以體現。在這裡我們希望,對中小企業好一點,對金融類利潤豐厚的行業多收點稅,為中小企業多減負吧。



Andy悟


影響肯定有,但只是暫時的陣痛,比起國家提出的“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以及陸續發佈的新規定對房地產市場的影響來說,疫情帶來的影響並不算很多大,多家房地產破產的原因主要還是國家調控手段造成的,疫情影響充其量也是有點雪上加霜意思。

主要影響有:

1.疫情影響市場售樓處暫停開放,居民限制出行,消費被壓制,影響房屋銷售。

2.疫情影響致使部分行業人員收入降低,導致購房信心不足,購買力下降。

3.疫情影響企業回款,對於部分擁有充足現金流優勢的大中型企業來說還能渡過危機,但對於小企業來說則現金流壓力則較大。

4.疫情影響帶來複工壓力,企業短期無法復工將影響房企項目儘早完成施工,轉入銷售市場,企業的銷售形成一定潛在壓力。

主要措施有:

1.雖說疫情影響,但大多數客戶購房需求並未消失,因此,房企要提升信心,增強自信,團結一致,統籌規劃,共克時艱。

2.規範和加強銷售團隊建設,加大宣傳力度,提高線上營銷策略和手段。

3.拓寬創新開發領域,關注物業管理和社區服務,如人臉識別、安全智能化、社區運動設施、車位充電樁的配置等社區硬件設施都會成為客戶關注的熱和敏感點,因此,在產品研究上通過向健康住宅和智能住宅方向上發展,來吸引購房群體。





李少LISHAO


大家好,我是勇談。今天早上起來看到一個消息“2月的頭10天,破產房企達到20家”,如果按照這個速度來計算疫情期間近百家房企破產似乎不是夢。那麼對於此次破產的房企包括2019年破產的房企其實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中小房企為主”。藉此機會簡單談談我的觀察。

房產公司破產沒有什麼大不了,畢竟接近10萬家的房企數量確實太多了

如今的房地產企業情況有點跟上世紀90年代我國的家電市場類似,當時因為市場經濟剛放開的原因很多地方都有家電企業;但是經歷過充分的市場競爭後,時至今天還活躍在大家周邊的也就是幾個大品牌:格力、海爾、TCL等。話又說回來了,面對近10萬家房企來說破產幾百家其實並不算什麼,甚至從某些角度來看有些房企早該破產,畢竟這幾年已經有不少房企處於“半死不活”的狀態,此次疫情只是做了一個“催化劑”而已。幾點觀察:

第一、高負債、高週轉是房企面臨的現狀,對於融資困難的中小房企來說破產倒閉是早晚的事情。大家需要明白的事實是不少房企本身的“造血”能力是不足的,雖然說房地產行業的毛利率高達30%以上,但是因為融資被卡緊的關係,不少中小房企的融資渠道僅僅為民間借貸,高達10-20%的年利率下來,房企基本是不賺錢的。這也是為何很多中小房企的樓盤哪怕賣光了也沒錢蓋房的原因,因為僅僅還貸款利息這塊就吃不消。

第二、我國百強房企佔據了房地產市場60%以上的份額,只要不是這些房企出問題房地產市場就不會有大的波動。本身這些房企都算是品牌房企,且融資環境不算太差,只要不是管理出現太大問題出現規模破產的概率不大。而對其他中小房企來說,破產或轉型其實才是唯一的出路,畢竟如今的房地產形勢已經不比當年了。我就曾經見過很多的房企因為一個項目成立了公司,但是一個項目後再無其他項目,這樣的公司存在的意義在哪?

疫情更多的是市場給予的一份“考卷”,這些破產企業真的會帶來就業等問題?未必

疫情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算是市場風險的一部分,只是說過去太長時間我們習慣於市場按照一定的比例增長,但是哪裡有隻增長的業績和市場份額?偶然間市場給一份“考卷”扛不住的被淘汰也是正常的。那麼這些破產的企業會不會帶來市場風險?比如:失業增多等,大家多慮了。幾點愚見:
第一、破產的中小房企本身的規模和就業人士有限,很難造成規模的就業壓力。在我國目前來說唯一能夠造成就業壓力的其實還是工業企業大規模破產或縮減,最近的就是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經濟危機。因為出口受到影響,我國沿海和東部地區不少工業企業面臨倒閉、裁員的壓力,這樣的情況下才出臺了4萬億刺激政策。但是這些破產的幾百上千家房企根本沒有這麼大的能量,本身的市場份額就說明了一切。

第二、未來會有更多的房企加入破產的行列中,讓不合適的房企被市場淘汰是我們應該做的事情。依靠高負債、高流轉為模式的房地產操作模式已經不適用了,接近10萬家房企確實太多了。已經有學者做過預測未來80%的房企要轉型或破產,也就是說我們距離這個數字還是太遠了。既然如此,那麼繼續堅持2019年的房產融資端調控政策,繼續逼迫不合適的房企退出市場理應成為我們該做的事情。

綜上,疫情期間近百家房企破產沒有什麼大驚小怪的,相比於近10萬家的基數來看這點破產數量還遠遠不夠,房地產市場未來要想健康發展或許必須經歷幾次這樣的市場洗禮。各位覺得呢?原創不易未經允許不得隨意轉載,喜歡房產問題的朋友可以訂購勇談的專欄,更多優質內容繼續貢獻中。


勇談房產壹貳叄


2020年很多房地產開發商會挺不下去,現在已經近百家開發商倒閉破產,但要知道的是在中國的開發商一共有多少家?如果放在美國,一共就幾百家開發商,倒閉100家肯定是出大事了,但是在中國,大約有10萬家開發商,倒閉個上百家太正常了,而且很多也並非是經營不善倒閉的,而是某個項目結束,就自然倒閉或者註銷了。\r

中國的房地產很特殊,其實全國也就跟美國一樣,90%以上的活,都讓幾百家房地產企業給幹了,剩下的99000多家,都只是臨時成立的項目所在地的分公司,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政策,當地政府也願意把當地的項目,交給當地企業,有政策優惠,金融優惠,這樣可以給當地創造稅收,而且開發商本身就是灰色生意,有些事情並不是那麼幹淨,所以很多集團企業,會專門為了某個項目,在當地成立一個公司,然後通過這個公司運作,項目運作完了,這個公司也就可以倒閉了。這樣減少項目風險,便於切割,萬一某個項目出問題了,不會影響到整個集團公司的利益,所以這就形成了中小開發商遍地都是,像牛糞一樣多的情況。\r

每年都會有幾百家開發商倒閉,同時每年又有幾百家開發商成立,這個都很正常,沒什麼大驚小怪的。除非是百強房地產企業大面積倒閉,或者是上市的那前20的開發商倒閉,才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現在還遠沒到那時候。也根本不用救。



沈政


國家發改委發佈通知,房地產企業發行外債只能用於置換未來一年內到期的中長期境外債務。

房地產融資在炎炎夏日中遭遇“冰雪風暴”——房地產信託、境內外發債、ABS等融資渠道全面收縮。

房地產信託業務報備中,項目公司需具有二級開發資質,或持有項目公司50%以上的股東具有不低於房地產開發二級資質,方可放行。對於處於償債高峰期的房企,尤其是中小房企而言,今年下半年的資金鍊將迎來巨大挑戰。

目前的政策是加強監管,房企的正常融資不受影響,但對於大額融資的管控會明顯緊縮,有助於未來房地產行業穩定長遠發展。他分析,從今年二季度開始,房企的大額度融資和搶地現象將明顯減少,負債率高企的房企和中小型房企,融資難度和資金壓力將進一步加大。

今年全國共有274家房地產企業宣告破產清算。相比去年一年破產的458家,今年房企破產速度明顯加快了。

與中小房企破產潮同步的是房企高管離職潮。作為資金密集型行業,業內大規模爆發的離職潮、破產潮源自“缺錢”和“找錢難”。長江商報記者統計發現,170家上市房企的負債總額不斷攀升,截至目前負債總計或已突破15萬億。

房企為了回籠資金,紛紛斷臂求生、降價拋售。房地產專家謝逸楓對長江商報記者表示,預計下半年至少還有200-500家中小房企破產,目前房地產市場總體是平穩健康發展的,在“房住不炒”的調控思路下,中國房地產市場迎來新的變革,房企如何在調控週期生存與發展,面臨新的難題。

統計發現,170家上市房企負債總額不斷攀升,截至目前負債總計或已突破15萬億。

房企集中還債期也將在下半年到來。中信建投的統計顯示,2019年上半年存量境內房產債到期金額僅513億元,但下半年則達到2306億元。私募債券和一般中期票據下半年壓力比較突出,2019年上半年到期金額分別是184億元、50億元,下半年到期金額則分別是715億元、242億元。

研究院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房企各主要渠道有息負債餘額為20.3萬億,預計將在2019-2021年集中到期,其中2019年到期規模高達6.8萬億。

與負債率相對應的,上市房企的現金流也不容樂觀。據Wind數據顯示,在2019年一季度,現金流為正的企業只有51家,佔比不到4成。2019年一季度,現金流最少的8家房企,包括萬科A、華夏幸福、首開股份、招商蛇口、金科股份、陽光城、新城控股、光明地產,全部低於-50億元。

“缺錢”的同時“找錢難”, 2019年來,已經有超過15次針對房地產資金鍊收緊的政策,目前,開發貸、房地產信託、內債外債和私募等融資渠道一致收緊。

另一方面,監管收縮美元債、一級市場再融資涉房地產項目始終處於暫停階段,更是加劇了當前房企的融資矛盾。

為了解決資金壓力,越來越多的房企選擇“斷臂求生”。今年以來,包括華僑城、陽光100、上置集團、粵泰股份等在內的多家房企均選擇出售項目股權。7月24日,新城控股公告稱,通過股權及債權轉讓協議拋售旗下10個地產項目,作價41.5億元;6月廣州老牌房企粵泰集團超60億拋售5項目;華僑城從去年十月開始就連續拋售資產回籠資金。

隨著持續高壓的房地產調控持續,市場的殘酷正逐漸顯現。新城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歐陽捷更直言:90%的中小房企會退出地產項目。到2020年,20強房企可能將會佔據市場份額的60%以上。

從發展趨勢看,房企若僅僅抱有“活下去”的信念是不夠的,還要有“突圍”意識,特別是部分雖尚存但已幾乎臨近懸崖邊的中小房企。可嘗試從增加投入到減輕負重、從做房子到經營房子及與房子相關的事業等方面進行轉變。如結合完善土地二級市場的政策,通過轉讓所持存量土地獲得資金迴流;結合發展租賃市場的政策,以售轉租謀求持續發展;結合發展養老等社區服務業的政策,深度盤活手頭資源開拓周邊市場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