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五代 董源《龍宿郊民圖》(高清放大)賞析

董源(?~約962年)五代時期南唐畫家。一作董元,字叔達,鍾陵(今江西進賢)人。曾官任北苑副使,世稱"董北苑"。多畫山水、牛、虎、人物,最擅山水畫。運用披麻皴和點苔法表現江南一帶山川景色,用筆圓曲柔渾,用墨清潤淡雅,多畫平遠山勢,有蒼莽之氣。北宋郭若虛稱"類王維",米芾贊為"唐無此品"。元代趙孟糖稱其山水景物富麗,有李思訓風格。董源與巨然並稱"董巨"。成為南方山水畫派之祖;與李成、范寬並稱"北宋三大家";又與荊浩、巨然、關仝並稱為五代北宋間四大山水畫家。畫人多用青紅,小而神情逼真。傳世作品有《瀟湘圖》、《夏山圖》、《夏景山口待渡圖》、《龍宿郊民圖》、《洞天山堂》。

《五代董源龍宿郊民圖》是五代畫家董源創作的一幅絹本設色畫,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此畫,描繪了居住於江邊山麓的民眾慶賀節日的情景。此圖以山為主,右側的兩座大山佔據了畫面的大半,山頂且有礬頭。山下水面空闊,溪流蜿蜒,樹木茂密成林。山下的人家在樹頭掛起了燈籠,溪邊又有兩條舟船,上豎彩旗,數十人自岸及舟聯臂排列,似正在表演慶賀的歌舞。山下道路上點綴著一兩行人,似在趕路,又似在遊覽。這幅圖畫的用意應該是表現清雅的江南山水中居人生活的舒暢和愉悅。


五代 董源《龍宿郊民圖》(高清放大)賞析

五代 董源 《龍宿郊民圖》絹本156cmx160cm

在董源的山水作品中,這似乎是一個常見的主題,即使是以表現山水為第一目的,他還是情不自禁地要畫出居人的生活圖景,並將此中透出的生命活力感染給無言的山山水水。此作技法池以披麻皴和水墨渲染為主,畫山形時先勾出輪廓,再用長披麻皴手法,以中鋒筆自上而下左右披拂,線條大致平列,但也時時交疊會合。山上的礬頭則作空心點皴,呈現草木葳蕤情狀。在皴染基礎上畫家又給山石敷以重絳色,同時將山頭染為青綠。這樣就將李思訓的精於設色和王維的擅用水墨巧妙地結合起來。後人稱讚董源"神品格高,無與比也"。

五代 董源《龍宿郊民圖》(高清放大)賞析

五代 董源 《龍宿郊民圖》絹本 局部

此圖本無畫名,直到十七世紀時,才由董其昌定名為龍宿郊民。畫題的含意有多種解釋,普遍被人接受的看法是,居住在帝后附近的居民。若以當今的觀念來理解,就是定居於首都的民眾,因環境特殊之故,所以社會福利也特別地優厚。當我們透過畫家的眼睛,欣賞這美好風光時,可以發現一條垂直線隱然顯現於圖面中軸,形成了構圖上的趣味。右邊的畫面盡是山巒相疊,當視線往左移動時,空間頓時豁然開朗,沿著河水低平的流域,將視野帶往既廣且深的境界。細看畫面的左下方,可遠眺村民的活動,河岸左邊有二艘小船,船上的人以手相連,旁邊則有人擊鼓導引。據說在古時候,有一種風俗性的歌舞,參與者在唱歌時以臂相連,並以腳踏地做為節奏,人稱「踏歌」。不知圖中的村民,是否就在從事這樣的活動?

五代 董源《龍宿郊民圖》(高清放大)賞析

五代 董源 《龍宿郊民圖》絹本 局部


五代 董源《龍宿郊民圖》(高清放大)賞析

五代 董源 《龍宿郊民圖》絹本 局部


五代 董源《龍宿郊民圖》(高清放大)賞析

五代 董源 《龍宿郊民圖》絹本 局部

《龍宿郊民圖》畫的是秋日江南丹碧掩映,華輦之下,歌舞昇平,儘管筆法是與李思訓多少有關的青綠設色,然而山頂作"硯頭",山坡用"披麻皴"已發展了李派的體貌。可曾想過找個類似端陽這樣的民間節日,趁著雲淡風輕的好氣候,登上村落旁的小山丘,如此,除了能眺望山水間的美麗風光,更可飽覽慶祝活動的熱鬧景象。這大概就是《龍宿郊民圖》所呈現的樣子。

五代 董源《龍宿郊民圖》(高清放大)賞析

五代 董源 《龍宿郊民圖》絹本 局部


五代 董源《龍宿郊民圖》(高清放大)賞析

五代 董源 《龍宿郊民圖》絹本 局部


五代 董源《龍宿郊民圖》(高清放大)賞析

五代 董源 《龍宿郊民圖》絹本 局部


五代 董源《龍宿郊民圖》(高清放大)賞析

五代 董源 《龍宿郊民圖》絹本 局部


五代 董源《龍宿郊民圖》(高清放大)賞析

五代 董源 《龍宿郊民圖》絹本 局部


五代 董源《龍宿郊民圖》(高清放大)賞析

五代 董源 《龍宿郊民圖》絹本 局部


五代 董源《龍宿郊民圖》(高清放大)賞析

五代 董源 《龍宿郊民圖》絹本 局部


五代 董源《龍宿郊民圖》(高清放大)賞析

五代 董源 《龍宿郊民圖》絹本 局部


五代 董源《龍宿郊民圖》(高清放大)賞析

五代 董源 《龍宿郊民圖》絹本 局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