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里仁為美:現代人的鄰里觀


讀經典 | 里仁為美:現代人的鄰里觀


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然以仁自處易,擇仁之境難。


私以為仁乃個人之修養,未處仁之境而不能行仁之道,此非仁也。


雖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之言,然“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亦現。


里仁為美乎?此無可辯也。反之亦然否?則需辯證視之也。


仁,作為是儒家學說的核心思想之一,歷來被人們反覆討論與研習,在個人修養、為人處世之道、政治事功等方面都有體現。而環境對人有重要影響,處在“仁”的環境中,與有仁德的人居住在一起,自然是一件幸事。


人們在選擇自己生活環境的時候,若有意識的選擇良好的居住環境,則對我們的生活有著積極正面的影響。“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大聖人孟子的母親在其幼時選擇為他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活與學習的環境,三次搬遷家庭處所,里仁而居,擇之處仁,此為美矣。


而在現代社會中,要想如從前一般里仁而居,則不是一件那麼容易的事。在高樓林立,魚龍混雜的城市中,人們通常無法判斷身邊的鄰里有著怎樣的品行,甚至連鄰里的姓名也可能從未知曉。冰冷的防盜門將一切交流的機會隔絕在門外,連處仁與否也不得而知。


對於居住環境,人們過於追求物質條件上高品質,而忽略了精神條件、人文環境上的高質量。“阡陌交通,雞犬相聞”似的鄰里環境已然不復再矣。在這樣的前提下,我們能否說里仁不為美乎?擇不處仁,不為仁乎?



社會大環境的改變應使我們對里仁為美思想的理解有更加辯證的看待。對待具體的環境應具體分析,既不能盲目照搬,也不能盲目否認前人的觀念。


在我看來,雖然里仁為美的思想展示的是一種居住的方式,但它強調的核心思想仍然是與他人一起相互促進、共同進步,與具有仁德的人相互學習的理念。


雖然環境對人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但現代社會中的居住環境已不再單純體現在對鄰里的選擇中。雖然環境對人有重要影響,但起決定作用的仍然是人自身。


在這樣一種理解下,對自我修養的提升與對朋友的選擇則是新的“里仁之美”的體現。也許我們不能選擇居住的環境,但我們能夠選擇生活的方式。



在個人修養的提升方面,里仁可體現於通過閱讀經典著作等,培養個人情操。


閱讀是與人交流的一種方式,不少睿智的前人的畢生智慧通過書籍的方式呈現在我們的面前,內容或字字珠璣,或鞭辟入裡,閱讀先賢的作品便是一種與他們交流的機會,處於這樣的環境中,也是里仁為美,擇之處仁的一種體現。


在朋友的選擇方面,我們可以選擇與具有“仁”的特質的朋友來往,親君子,遠小人。正如“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之言,學會選擇身邊的朋友也是選擇里仁的一種體現。


仁之道,重在探求本心也。仁之於人,應內外兼修矣。里仁為美,擇之處鄰,得矣;擇未處鄰,內省之,亦有所獲。里仁為美,待人以仁,是為仁之道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