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草地貪夜蛾防控將是春耕後農業焦點

貪夜蛾的“故事”從去年說起

去年元旦之際,一種農民從未見過的蟲子悄悄入侵西南邊陲,雲南省多地彙報了類似案例,專家調查組趕赴現場,確認為新型入侵物種――草地貪夜蛾。草地貪夜蛾俗稱秋黏蟲,是一種原產於美洲熱帶和亞熱帶的雜食性害蟲,廣泛分佈於美洲大陸,曾被國際農業和生物科學中心評為世界十大植物害蟲之一,可見其“威力”不容小覷。


草地貪夜蛾防控將是春耕後農業焦點

草地貪夜蛾成蟲


對比我國本土常見的玉米螟,可以發現,草地貪夜蛾的危害性更大。其一,草地貪夜蛾繁殖力強。在28℃條件下,30天左右即可完成一個世代,且雌蛾超級能生,每次可產卵100―200粒,一生可產卵900―1000粒,而玉米螟的產卵能力僅300―700粒。其二,草地貪夜蛾破壞力強。它具有暴食性,其寄主超過300種。根據國際農業和生物科學中心的消息,僅在已被入侵的非洲12個玉米種植國家,草地貪夜蛾就造成玉米年減產830萬―2060萬噸,經濟損失在24.8億―61.9億美元。其三,草地貪夜蛾遷移能力強。據研究,這種蛾子每晚可飛行100千米,在產卵前甚至可遷飛500千米。30 小時就能從美國的密西西比州遷飛到加拿大南部,跨度長達1600千米。它們吃完一塊地就飛到另一塊地,因此得名“行軍蟲”,而玉米螟多以短距離遷飛為主。


草地貪夜蛾防控將是春耕後農業焦點

玉米螟與草地貪夜蛾的對比


遷飛能力再強,美洲的蟲子似乎也很難飛到中國來。實際上,我們追蹤草地貪夜蛾的擴散途徑發現,最初由於頻繁的國際貿易往來和人員流動,草地貪夜蛾藉助船隻或飛機偶然入侵非洲大陸。由於遷移能力強,草地貪夜蛾迅速在非洲各國蔓延開來。2018年,草地貪夜蛾出現在印度,隨後遷飛到孟加拉國、泰國、越南、老撾,最後通過緬甸進入中國雲南。

入侵雲南後,草地貪夜蛾逐步在西南和華南地區滋生繁殖,繼廣西、貴州、廣東、湖南見蟲之後,去年4月下旬,草地貪夜蛾在海南、福建、浙江、湖北、四川、江西、重慶、河南相繼查見幼蟲為害;5―6月迅速向北擴散,所幸的是,由於防控措施得當,北遷趨勢得到抑制;9月,農業農村部宣佈其對玉米主產區的威脅全面解除。據統計,去年,全國有25個省份發現草地貪夜蛾,見蟲面積1500萬畝,實際危害面積246萬畝。


草地貪夜蛾防控將是春耕後農業焦點

草地貪夜蛾從非洲到亞洲的擴散


去年,草地貪夜蛾第一次來中國,由於“蟲生地不熟”,加上大家比較警惕,防控措施較好,僅西南部分地區的作物受到影響,黃淮海、西北等玉米主產區點狀見蟲,基本沒有造成損失。市場本想,這南美來的蟲子抗凍能力應該不行,說不定一個冬天過去就沒了。結果證明,太低估這“妖蛾子”了。去年12月,山東棗莊一農民在自家小麥田發現一種不認識的蟲子,在網上“求鑑定”,引起了山東省植保總站的注意,專家到現場確認,系草地貪夜蛾。中國農科院植保所等單位對草地貪夜蛾的抗寒性進行了研究,發現其幼蟲抗凍能力較強,6齡蟲過冷卻點和結冰點分別為(-7.35±0.14)℃和(-2.07±0.11)℃,卵的抗凍能力極強,過冷卻點和結冰點分別為(-25.45±0.25)℃和(-24.70±0.25)℃。因此,可以得出結論,草地貪夜蛾在我國南方地區及北方部分地區已經具備了越冬能力。

再看看現在的氣溫,是的,當草地貪夜蛾遇上暖冬,事情就沒那麼樂觀了。這個冬天不僅氣溫偏暖,還潮溼,為草地貪夜蛾越冬產卵創造了條件。


草地貪夜蛾防控將是春耕後農業焦點

今年1月全國平均氣溫與往年對比


草地貪夜蛾防控將是春耕後農業焦點

今年1月全國平均降水量與往年對比


既然凍不死,打農藥總行吧?中國農科院聯合國外多家大學對草地貪夜蛾的生物遺傳背景和抗藥性特徵進行了研究,抗性相關基因掃描檢測發現,該群體對傳統有機磷類農藥、有機氯類農藥和擬除蟲菊酯類農藥具有較高的抗性基因變異頻率。也就是說,入侵我國的這批蛾子,抗藥性較強,傳統農藥並不適宜於草地貪夜蛾的防治。

至於生物農藥,專家早就想到了,在測試了10種常用抗生素、微生物和植物源生物農藥後發現,各種生物農藥對草地貪夜蛾的幼蟲有不同程度的控制作用,但對其卵的活性均低於25%。當然,貪夜蛾不是毫無破綻,研究顯示,沒有檢測到對新型酰胺類農藥和Bt毒素抗性基因變異位點,預示其對相關傳統農藥的抗性風險很高。換句話說,這類農藥可以用於防治草地貪夜蛾。

有數據表明,我國農作物的病蟲草鼠害發生面積呈逐年上升趨勢,已經從1980年的20餘億畝次攀升到了2016年的近70億畝次。為何蟲害發生概率會逐年上升呢?主要原因正是全球氣候變暖。研究表明,全球氣候變暖促使害蟲繁殖代數增加,均溫上升1℃,小型昆蟲增加1代;均溫上升2℃,大型昆蟲增加1代。同時,有一個大家想不到的原因――蔬菜大棚!目前,我國設施果蔬的年種植面積已有600萬―700萬公頃,大棚中的害蟲不僅冬天凍不死,而且還可以為害。另外,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加深,外來有害生物入侵的可能性加大;秸稈還田與免耕種植也改善了害蟲的棲息和越冬環境。

對玉米的潛在危險比較大

今年2月20日,農業農村部關於印發《2020年全國草地貪夜蛾防控預案》的通知中,要求持續推進草地貪夜蛾防治,有效遏制大面積暴發成災。其中提到,草地貪夜蛾在我國定殖以來,冬季在西南、華南地區持續繁殖,目前已見蟲113個縣,江南地區冬季也見活蟲,隨著春季氣溫回升,草地貪夜蛾將陸續羽化,形成境內北遷蟲源。今年草地貪夜蛾威脅區域佔玉米種植區域的50%以上,預計全年發生面積1億畝左右,黃淮海夏玉米苗期遭遇草地貪夜蛾的風險顯著增加,極有可能造成缺苗斷壟。


草地貪夜蛾防控將是春耕後農業焦點

我國玉米產量分佈


我國玉米種植面積極廣,基本上全國範圍內都有分佈。主產區可劃分為北方春播玉米區和黃淮海夏播玉米區。其中,北方春播玉米區以黑龍江、吉林、遼寧和內蒙古為首,產量分別佔15%、13%、6%和10%。黃淮海夏播玉米區則以山東、河南、河北、陝西為主,產量分別佔9%、8%、8%和4%。根據中國熱帶農業學院的研究,草地貪夜蛾在我國具有廣泛的適生性。對比玉米種植分佈圖,可以初步推測,黃淮海玉米產區的潛在風險較大。南方地區由於種植較少,不集中,蟲群難以連片為害,多以點狀為害,造成的損失有限。東北產區由於適生性差,蟲群難以深入。


草地貪夜蛾防控將是春耕後農業焦點

草地貪夜蛾在我國的適生性分佈


從農業農村部新發的通知可以得知,西南地區當前已有活蟲繁殖,根據草地貪夜蛾防控論壇的觀點,今年春季草地貪夜蛾的北遷時間將提前至3月。屆時,正處於長江流域的春播季節。根據各地種植時間,長江流域春玉米4月中旬拔節,5月中旬抽絲開花,6月中下旬結實。而恰恰,低日齡的草地貪夜蛾喜歡啃食幼嫩的玉米葉,5―6日齡的幼蟲可啃食幼嫩的雌雄花及玉米棒。因此,長江流域玉米產區可能成為蟲群的“加油站”,吃飽喝足後繼續北上。春玉米由南到北播種,再出苗、抽絲,而蟲群由南到北遷飛。若春播後蟲群北遷順利,到達黃淮海產區,但田間不做好防控,則勢必導致雌花被毀,不能結實,進而對玉米產量造成較大威脅。


草地貪夜蛾防控將是春耕後農業焦點

各地玉米播種、收穫時間對比


案例已證實小麥也是寄主

草地貪夜蛾具有暴食性,取食範圍極廣。據研究,草地貪夜蛾偏好禾本科植物,最常破壞的植物是玉米、水稻和小麥。然而,農業農村部種植管理司的數據顯示,去年,草地貪夜蛾在我國基本只為害了玉米,比例高達98.61%,在南方地區稍微吃了點甘蔗和高粱,僅佔1.09%和0.25%。是我們的水稻不甜,還是小麥不香?其實,答案藏在蟲子的DNA裡。

事實上,草地貪夜蛾主要有兩種類型,水稻型和玉米型,其中水稻型以水稻、穀子、雜草為食,玉米型以玉米、高粱、甘蔗為食。去年,中國農科院聯合國內外多家單位對我國16省(自治區、直轄市)的105份蛾子樣品進行了基因測序,揭示入侵我國的這一批草地貪夜蛾為一種以玉米型遺傳背景為主導的雜交型。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去年南方地區的水稻逃過一劫。

基於草地貪夜蛾在國外為害作物的案例,證實其能夠以小麥為寄主。去年年底,中國農科院植保所等單位研究人員以取食玉米作為對照,研究了取食小麥對草地貪夜蛾存活率、取食選擇性和生長量的影響。結果表明,草地貪夜蛾初孵幼蟲在小麥上的存活率與在玉米上並無顯著差異,高達90%以上。用小麥連續飼餵3日齡幼蟲7天,日均體重增加迅速,與取食玉米無顯著差異。2日齡幼蟲的取食率更多偏向於小麥,3日齡和4日齡幼蟲的取食率更多偏向於玉米,但均無顯著差異。

“今年秋冬在廣西、雲南、河南、安徽、陝西等地已經發現了草地貪夜蛾危害小麥的現象,而且危害較重。到了明年,草地貪夜蛾北遷的過程中,會經過西南、長江流域的小麥種植區,那時候恰好是小麥返青的時候,如果控制不好,那麼可能會對小麥的產量造成一定的影響。”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農業昆蟲研究室主任王振營在去年的一次採訪中說。


草地貪夜蛾防控將是春耕後農業焦點

我國小麥產量分佈


事實上,早在去年在廣州召開的草地貪夜蛾防控論壇上,就有專家提出,暖冬會促使蛾子提前北遷,黃淮海和華北地區的小麥正處於容易受到病蟲害危害的時期,今年小麥極有可能遭到草地貪夜蛾的危害。有案例表明,在玉米食源不足的情況下,草地貪夜蛾會向該地區其他作物轉移。去年年底就發現,草地貪夜蛾在小麥和玉米輪作田,啃食玉米自生苗、小麥莖部及葉片。結合適生性分佈圖可以看出,主產區存在較大風險,尤其在玉米、小麥混合種植的地區,很可能出現啃完玉米啃小麥的情況。若防控不力,今年早春,蟲群恐對西南、長江中下游和江淮地區小麥生產造成較大威脅。


螟蟲防治藥劑也可“殺”蛾子

去年,在雲南、廣西的部分地區,發現草地貪夜蛾為害甘蔗,但產生的損失較小,多發生在春甘蔗和玉米的套種田,單純的甘蔗田較少見到為害。據瞭解,雲南當地蔗農多在春植甘蔗田中套種玉米,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經濟收益。草地貪夜蛾出現在甘蔗和玉米套種田,吃完玉米,甘蔗正好出苗,株小葉嫩,勢必引起草地貪夜蛾的興趣。

據植保部門調查,草地貪夜蛾在甘蔗上的為害狀與玉米相似,高齡幼蟲同樣會鑽蛀甘蔗心葉,為害生長點。巧合的是,按照蔗農種植習慣,甘蔗培土時一般會使用氟蟲雙酰胺、高效氯氰菊酯等藥劑來防治甘蔗螟蟲,這類農藥又恰好防治了草地貪夜蛾。所以,草地貪夜蛾在甘蔗田的危害並不嚴重。


關注遷飛進度和防控效果

草地貪夜蛾是農業生產中的遷入性害蟲,偏愛玉米,但也啃食另外80多種作物品種,包括稻米、高粱、小麥、甘蔗、棉花等。玉米苗期受害,一般會減產10%―25%,嚴重危害田塊可能造成毀種絕收。

去年草地貪夜蛾首次入侵我國,今年春季向長江流域遷飛的時間會比去年提前一個月,相應的,它遷飛到黃淮海、北方地區的時間也會早一些,此時正是黃淮海夏玉米苗期、北方春玉米新葉期,預計造成的危害會比去年更大。

不過,今年國家重視程度明顯提升,甚至中央一號文件在穩定糧食生產部分也明確提到,要抓好草地貪夜蛾等重大病蟲害防控。2月21日,農業農村部也印發了《2020年全國草地貪夜蛾防控預案》,其中,總體目標為實現“兩個確保”,即確保蟲口密度達標區域應防盡防、確保發生區域不大面積成災。防控處置率90%以上,總體危害損失控制在5%以內。

作物生長階段,自然災害和蟲害都可能成為農產品多頭的籌碼,年年如此。可以預見,今年,草地貪夜蛾將是春耕後市場的焦點。而市場需要警惕的是對蟲害的誇大甚至是焦慮營銷。後續投資者需關注草地貪夜蛾的遷飛進度和防控效果,隨時評估其對今年玉米產量的影響,並關注其對小麥、高粱、甘蔗等作物的潛在風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