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如果劉備一統了天下,會不會像劉邦、朱元璋一樣殺功臣?

飛龍在天9783


勝利後點型功臣退二線當作壓陣。那裡出現問題。派其去解決。耍職軍權有二代來任職。點型功臣二代必服。這樣一代作壓陣不任職。二代任職有要權他會服一代不會亂來。


揚揚156319522


如果劉備統一天下稱帝,會不會誅殺功臣!不如換個角度,劉備稱帝哪些功臣必死!

1,魏延

魏延投誠的時候,諸葛就說了有反骨,讓劉備拖出去斬首,此等後患賣主求榮之人,就算北伐有功,為了基業也會斬了此人!

2,馬超

此人雖五虎上將,但其成長曆程,一直在爾虞我詐中,心狠手辣,父親為質,仍然堅持與曹開戰,與韓遂離間,西涼也多嗜血彪悍。此人志向也遠大,忠誠也不夠。劉備殺之除患。

3,諸葛亮

蜀國軍權都在他一人,古代認虎符二不認主,國家根本在財在兵在民,尤其是兵,軍隊的控制權,並且諸葛有大才,若為基業,此人為大患,並且諸葛聲望太高,自己兒子又多孱弱,自己歸天以後,難道天下要姓諸葛嗎?劉必會殺諸葛!





一別成久違


我是北派說書人,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首先我們回顧一下歷史,歷史上殺功臣的皇帝殺的最出名的,就有兩個,那就是漢高祖劉邦,和明太祖朱元璋,此二人有共同特點,那就是從基層幹起來的,身邊的勳貴人員皆是和自己一路摸爬滾打出來的,所以這些人哪怕是見劉邦和朱元璋當了皇帝,心中的哪些敬畏卻很少,可以說絲毫沒有,這些可是很受帝王所忌諱的,而且往往這些勳貴集團手中都有兵權或者勢力,又或者黨羽,不殺不行,我們再看看諸如唐朝、宋朝、這些國家,皇帝皆為前朝的權貴,手下有自己的黨羽,這些黨羽從一開始都是他們的屬下,沒有不服一說的,所以好管理,那麼這個問題就好回答了。

劉備雖自稱是皇族之人,還被尊稱為劉皇叔,但是他不是皇族人還是兩碼事,縱然是,但是也不過是落魄的賣草鞋的。

這樣說很明白,劉備的一統天下後,定然和自己的祖上劉邦一樣,會殺功臣,細數當時劉備圈子裡的那些人,各個勢力的太過雜亂,若不是諸葛亮管理的好,估計麻煩早已凸顯了。

和曹操孫權不同,劉備天生弱勢

曹操從一開始,就跟董卓學會了,挾天子以令諸侯,接著接自己曹家之勢,包括夏侯氏,皆為自己人,掌握著軍政大權。

再看曹操,當初孫堅孫策已經將江東經營的很不錯了,到處是自己的勢力,比一比就可以看出,劉備的弱勢,所以劉備殺功臣,是有很大的可能性的。

我是北派說書人,正史、野史、神話、時期文明盡在我的掌握之中,歡迎大家收藏點贊和關注


北派說書人


會,大概率會。

開國皇帝之中,沒有殺功臣的就兩個。一是光武帝劉秀;二是宋太祖趙匡胤。

劉秀首先是因為自身是能征善戰的大將,在所有功臣之中擁有巨大的威望;其次劉秀是皇室的後代,出身高貴;再次劉秀提前做出了防範,避免了君臣矛盾的激化;使用金錢購買了權利。

趙匡胤也是出名的大將軍,威望極高。用杯酒釋兵權的方法,利用爵位、金錢讓功臣們交出了兵權。

反觀劉備,他則不具備以上各種條件。

一、劉備雖然是漢室的後代,但是血緣關係早就已經非常稀釋了。

雖然劉備依舊打著恢復漢室的旗號,但是奪取天下基本上是作為平民白手起家了,他身上漢室的血緣關係已經十分稀了。

二、奪取天下靠武將,但是治理天下卻要靠文臣。

在戰爭時期,武將的破壞力極強;但在和平時期,武將的建設作用則極弱,甚至還有極強的破壞力。所以一旦發生什麼時期,甚至是謠言,武將都免不了被誅殺的命運。

三、武將的篡位野心大。

中國歷史上平民出身的皇帝比較只有兩位。但是武將出身的皇帝比比皆是。晉武帝如是、唐高祖李淵如是、宋太祖趙匡胤亦如是。所以奪取武將手裡的兵權就是保護自己手裡的皇權。

四、越是仁厚的人,殺伐的時候越果斷。

當君王的人,如果感受到自己的君權不穩定,都會選擇殺伐果斷。仁厚的朱允炆登基後還不是火速削番。劉備以仁厚自居,但是如果天下一統,殺死身邊的開國大臣一定會擺上日程。

死的首當其中就會是張飛、關羽和趙雲。如果劉備一統了天下,他一定會像劉邦、朱元璋一樣殺功臣的。


不務齋


劉備如果統一天下會不會弒殺功臣,這是一個讓人想起比較傷感的話題。如果真的按照劉備當時的情況進行分析,很大可能會對功臣進行屠殺。

自古以來,跟隨開國皇帝打下江山的文臣武將大多數都會落得悽慘的下場,為何帝王在打天下的時候可以以兄弟相稱,一旦取得天下便開始進行屠戮行動呢?具體原因我們分析如下:

一、“狡兔死,走狗烹”,眾文武已無太多使用價值

“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史記·越世家》

范蠡和文種幫助勾踐滅吳,最終復國成功後,范蠡告別文種時,曾給文種送來一封信說:“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

意思是說,我們已經幫助勾踐完成復國大業,在眼下這種時候,他已經不需要再依賴我們了。如果留下我們,只是會讓他不放心,早晚會殺掉我們。

最終,范蠡遠去,逃過一劫。文種留下,結果被勾踐賜死。曾經的患難兄弟,最終落得如此結局,令人唏噓不已。

二、開國功臣威脅皇權統治,所以必須提前剷除威脅

能夠從亂世之中走出來的人,一有膽略二有能力,這麼多的能人聚集在一起,萬一有人有反叛的想法,又如何應付呢?

所以歷代開國皇帝會採取兩種做法,其一是直接殺掉,其二是廢除權力。

被譽為“兵仙”的韓信,在劉邦建國後,先從楚王降為韓王,又從韓王貶為淮陰侯,最後直接被呂后誅殺於長樂宮中。

韓信之死源於能力強,有威信,有反叛成功的前提條件,對於這樣有威脅的人,劉邦不會讓他繼續活在這個世上,增加自己的危機。

三、維護後代統治,繼而屠殺功臣

往往開國功臣都依靠著跟皇帝一起打江山的交情,恃寵而驕,居功自傲。常常不服從律法管理,依靠著軍功目中無人,欺凌百姓和普通官員。

在這種情況下,只有皇帝本人才能制服住對方,可一旦自己哪一天離去,後繼位的兒孫又有什麼本事去管得住這些驕兵悍將呢?

朱元璋在統治後期,大肆屠戮功臣,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想讓自己的兒子順利繼位,殺掉大量將領後,就留下耿炳文這位擅長防守但不會進攻的名將,用來守衛大明王朝。

家天下的理念在君王的心中無比重要,希望自己的後代可以生生世世掌握著最高權力,而一切有影響後代威脅的因素,都必須要即刻剷除。所以,屠戮那些開國功臣也都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通過以上三點進行分析,讓我們來看一下,劉備是否符合以上幾點要素?

一、“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首先我們可以看一下,劉備和他先祖劉邦性格非常類似,都是以仁義寬厚為名。知人善任,善於用人。劉邦有蕭何、張良、韓信,劉備有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黃忠、馬超。

我們可以從馬超投奔劉備後,劉備對馬超的態度上進行分析。馬超人稱“天威將軍”,又是西漢伏波將軍馬援之後,相當有實力和勢力。但是投奔劉備後,除了第一次收取益州後,後面的大小陣仗都沒有馬超的出現。

這對於年富力強的馬超來說,不得不說一種遺憾。這種異常的表現只能說是劉備故意而為之,利用馬超的威名取得益州後,便再也不用。這種舉動既透露出對馬超的不信任,也反應了馬超功已成便不再用的心思。

所以以此來分析,如果劉備奪取天下後。對於這些文臣武將,至少會棄之不用,像馬超一樣高高掛起,而不給實權。如果有不認同者,下場很可能是殺戮。

二、開國功臣威脅劉備皇權,必須殺之

說到威脅皇權,就不得不談關羽。關羽是劉備集團的二號人物,據三國志記載,關羽在劉備集團後期,是單獨負責劉備集團最精銳的荊州軍。

當劉備在漢中取得大捷之後,關羽在沒有劉備任何通知的情況下,直接北上進攻樊城。按理來說,像這麼大的軍事行動,歷史上沒有任何記錄,這是極其不正常的,唯一的解釋就是關羽自己發動的。

那麼為什麼關羽會自己發動這麼大的軍事行動呢?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關羽眼見劉備在漢中取得勝利,文臣武將都有封賞,但自己一直鎮守荊州無法獲得軍功。所以,關羽就擅自率領荊州軍北上,以求獲取更大功勞,最後呂蒙趁關羽和曹魏激戰,趁機奪取荊州,並殺死關羽。

如果一旦劉備統一天下,面對這麼一位可以不經過自己同意,擅自發動大的軍事行動的關羽,那麼對於劉備來說,肯定會把這位曾經的兄弟殺死。因為沒有一位帝王,可以忍受有這麼大權力的武將,尤其是這位武將在軍中極有威信,又是漢獻帝親封的漢壽亭侯,後果不堪設想,所以會斷然殺之。

三、為了阿斗繼位,劉備會斷然除掉功臣

劉備為了阿斗,在統一天下後,會斷然除掉一切危害掉親兒子劉禪繼位的威脅因素。

我們從劉備白帝城託孤來進行分析,劉備在臨終前,分別召集李嚴和諸葛亮,讓他們兩個人分別負責軍事和內政,而不是單獨交給諸葛亮,劉備帝王心術在此可見一斑。

劉備在夷陵之戰失敗後,火速提拔僅為輔漢將軍的李嚴升任尚書令,最後官至中都護,統管內外軍事。這明顯是為自己的兒子交代後事,希望這位東洲集團的老大可以借用東州派的勢力來平衡諸葛亮。

劉備所做的這一切,完全是為了自己的兒子可以穩定坐上帝位,並安排人員平衡諸葛亮的權力。所以,當劉備奪取天下後,天下已經沒有對手,也不再會安排這樣託孤的情況出現,只會除掉劉禪身邊的這些能人。為了阿斗,劉備必然會露出自己兇殘果斷的一面。

結論

程昱:觀劉備有雄才而甚得眾心,終不為人下,不如早圖之。——《三國志》
孫勝、賈詡:劉備雄才。——《三國志》

劉備被同時代的人稱為雄才,亂世雄才者,也必然是權謀家。所以,我們應該從一個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中去推測劉備的行為。

結合以上三點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如果劉備統一天下,那麼很大可能會對這些功臣進行殺戮。


詫寂說史


應該會,起碼關張兩位蠻危險。

先主為漢中王,遷治成都,當得重將以鎮漢川,眾論以為必在張飛,飛亦以心自許。先主乃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一軍盡驚。《三國志·魏延傳》

這是不信任張飛的表現。

《隆中對》定的戰略是: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三國志·諸葛亮傳》

但在襄樊之戰時,關羽部始終孤軍奮戰,劉備沒有進行任何配合。如果說當時劉備初得漢中,大部分民眾都被曹操遷走,劉備只得空城無力進取,那他就該制止關羽冒險。實際情況卻之聽之任之,可見劉關也有心結。

劉備得子很晚,他死時六十三歲,後主劉禪才十七歲,不曾隨父征戰,在軍中缺少威信。劉備必然要考慮,自己身後劉禪鎮不鎮得住一票驕兵悍將。

能征善戰功勳卓著的老兄弟們很可能構成不安定因素。這才是歷代皇帝誅殺功臣的根本原因。

而且劉備也不是沒殺過功臣:

申儀叛封,封破走還成都。……封既至,先主責封之侵陵達,又不救羽。諸葛亮慮封剛猛,易世之後終難制御,勸先主因此除之。於是賜封死,使自裁。《三國志·劉封傳》

劉封罪不至死,主要是因為“易世之後終難制御”,史書將主要責任推給諸葛亮,但這也是劉備的想法。


真正鱷魚不哭


好久沒有回答腦洞題了,我就來說一說我的看法。我個人覺得,劉備很可能步劉邦、朱元璋的後塵,對開國功臣動手,甚至大開殺戒。我們不要被《三國演義》中的劉備所迷糊,一個心慈面軟的領導人怎麼能從亂世之中脫穎而出?

我來說說我的分析

一、草根出身

中國歷史上的開國皇帝,不是豪強就是流氓。而這些流氓恰恰喜歡在大功告成後屠戮功臣,劉邦、朱元璋都是個中翹楚,就像後梁開國君主朱溫也是一個德行,為何這樣呢?

其實也可以理解,草根皇帝從底層上來,能夠縱橫天下可以想象其難度之大,他們看了太多了民間疾苦而自己也受了很多的罪,他們多數嫉惡如仇,對於官吏相當不信任,也反襯出他們對於自己現在擁有的一切非常的珍惜。為了自己的江山永固,亮出屠刀也是在所難免。

從劉備個人角度來講更是如此,他青年時織蓆販履為業,舉兵於亂世,直到赤壁之戰後才有了自己的根據地,當時的劉備已經年近半百了,其中艱辛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統一了中國,必將十分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成果。以史為鑑,功臣宿將必將會帶來權臣、外戚的問題,所以清剿刻不容緩。

二、舐犢情深

對於後主劉禪,歷史有很多說法,多數人認為其實庸主的代名詞。不過劉禪在諸葛亮其後也當了20多年的太平天子,其水平肯定沒有說的那麼糟糕。但毫無疑問,劉禪肯定不是一個曠世英主,其能力能穩住蜀漢的一隅之地就已經很不錯了。

如果劉備統一了全國呢?如果以劉禪的資質恐怕很難穩定住全國的局面。到時候,或是權臣或是外戚都會成為其依仗的對象,那麼兩漢滅亡的景象可能很快出現在蜀漢政權之中。為了兒子,劉備必然一戰。

三、剿滅派系

蜀漢政權派系問題,其實很多學者都說過,這也是魏軍進攻成都時,投降派那麼多的原因,這些投降派多數都是益州的土著,對於他們來說,主子換了,自己一樣吃飯,其實歸根結底,這就是派系黨爭最可怕的後果。要知道,蜀漢存在40年,他們卻一點歸屬感都沒有,可見一斑。

蜀漢的派系大致分為四派:

1、涿州派:這是劉備自己的班底,像關羽、張飛、趙雲以及其妻族的一些人,他們跟著劉備起兵逐鹿天下,但在劉備稱帝的時候,已經凋零殆盡。

2、荊州派:諸葛亮是荊州的代表人物,也包括後來的龐統也是,他們的根基是荊湘,那裡人傑地靈,後來成了劉備的中流砥柱。諸葛亮十分器重的馬謖就是荊州派,如果馬謖不出錯,很可能就是諸葛亮的接班人,而蜀漢四相:諸葛亮、董允、費禕、蔣琬都是荊湘人士,荊州派的勢力十分龐大。

3、川蜀派:這裡面也有兩個派系,其中東州派是那些在外來益州的人,像李嚴、法正等人,他們後來得到了劉備的重用,畢竟劉備也是外來戶,不過在劉備死後,他們遭到了荊州派的打壓,李嚴就是例子;而益州派基本都是本地官僚,他們對於劉備入川是不服的,所以也得到了劉備的打壓,入川時,劉備還使用了一些嚴刑峻法來立威,後來力主投降的譙周就是本地官員。

4、加盟派:這派的代表人物就是馬超了,他的主要的責任就是在西涼好好待著,能夠穩定一方就是最大的功績了,這類人存在感不足,可以不計。

所以說,如果劉備統一了中國,必將對下面的各種派系給與打擊,要讓他們知道,你們吃的是我劉備的飯,任何派系都要服務與我,而勢力最為強大的荊州派很可能成為主要打擊目標,就像朱元璋一樣,無論是淮西派還是浙東派,誰也不能活!

可能很多人都認為開國皇帝大殺功臣,是不自信和殘忍的表現,其實無論是哪種對待功臣的方式,都是有弊端的。重用功臣?必會造成士族力量的大增,到後來必然架空皇權的情況;善待功臣,不給實權?趙匡胤就是例子,北宋冗兵、冗官、冗費就是因為對他們太好的原因,寧可國力不濟,也要養著;大殺功臣,這當然是殘忍的,但卻是一種非常見效的方法,當然也會造成出現靖難之役時,國家無人可用的情況。

所以說,古代皇權與其他勢力的鬥爭從來就沒終止過,而大開殺戒肯定會讓人不齒,但確實很有效,且一了百了,斬草除根。


黑水布衣


皇帝誅殺功臣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功臣威脅到了皇權的統治或者威脅到了皇位繼承者的統治,皇帝不得已誅殺功臣來維護自身的統治,否則哪個帝王也不願意無緣無故揹負誅殺功勳的歷史罵名。歷史上劉邦和朱元璋大肆屠殺功臣,一方面表現出了帝王在皇權統治面前的冷酷無情;另一方面也有特殊的歷史原因。

劉邦和項羽不同,劉邦就是想建立像秦朝一樣一個完全大一統的國家,在楚漢戰爭的時候為了打敗項羽,迫不得已聯盟其他諸侯,答應裂土封王,這本身是違反了劉邦內心的本意;所以在西漢建立後,擁兵自重的各路諸侯王就成了劉邦的眼中釘,不除掉,劉氏的江山是坐不穩的。

朱元璋誅殺功臣也是為了維護朱家的統治地位,而淮西的開國功勳們確實做的也不像話,這樣的悍將驕兵朱元璋是不放心的,他太擔心自己性格溫和的兒子鎮不住這些開國勳貴;兒子去世後,朱元璋對孫子就更加不放心了,朱元璋是馬上皇帝,江山也是靠著一刀一槍拼命幹出來的,手段自然要殘酷許多。

劉邦和朱元璋誅殺功勳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為了各自家族江山統治的傳承大肆誅殺功勳,主要是為了繼承者掃清障礙。

劉備如果統一全國後,將會面臨著怎樣的狀況,有沒有必要誅殺功臣來維護劉氏江山的統治呢,我們不妨假設分析一下。

蜀漢功臣是否會威脅到劉備的統治?

答案肯定是會的。

01.劉備為了爭戰天下激勵將士,給予了手下大臣很大的權利

劉備總共給了蜀漢六個人假節的權利,分別是諸葛亮、關羽、張飛、馬超、魏延、李嚴;後主劉禪給了三個人假節的權利,分別是蔣琬、費禕、姜維。其中給了關羽假節鉞的權利,假節是一項很大的權利,它代表著皇帝行事,有了對官員的生殺大權,假節鉞的權利就更大了,如同帝王親臨,不僅掌握生殺大權,還可以替帝王出征。

這些人在長期的戰爭中立下了赫赫戰功,開國之後必是位高權重,威信極高;假節在戰亂的時候一方面給予將領足夠的權利以方便行事,另一方面也是對將領的肯定和鼓勵;可是到了和平年代,手握大權、威信極高、又能力及其出眾的功臣們就不再是創業時同甘共苦的兄弟了,而是成為了劉備的心病。

正所謂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權利分出去容易收回來難;跟著劉備戎馬一生的功臣們能心甘情願放棄手中權利和地位的能有幾個人?這樣的矛盾只要天下一太平立馬就暴露出來了。

02.蜀漢的政治制度是帶有“復辟”性質的

蜀漢的政治制度延續了東漢但有所不同,設置了丞相職位。西漢初年的中央政治制度是三公九卿制度,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為三公,後來漢武帝為了限制丞相的權利過大,皇權被相權所牽制,設置了內外朝;而到了東漢,劉秀為在基本構架上延續了西漢的三公九卿制度,但設置大司徒、大司馬、大司空為三公,而政治權利實際上轉移到了尚書檯,也就是三省六部制的雛形,三公成為了榮譽上的最高官職,實際的權利並不大。

劉備建立蜀漢後,沿用的是東漢的制度,又設置了西漢初年的丞相制度;丞相這一官職的權利是非常大的,但凡國事先奏報丞相,丞相召集丞相府官吏商議,然後以丞相的名義奏報皇帝,國家的事物基本上由丞相來主持,類似於現在的君主立憲制度,這也是為什麼後世的王朝都取消了丞相這個職務,並且歷朝歷代都或大或小的以各種方式來限制分化宰相的權利,丞相的權利比宰相的權利要大多了。

如果劉備統一全國,作為帝王來說更傾向於東漢時期的政治制度,也更願意加強皇權的集中,誰也不願意手中的權利被弱化,這樣另一個矛盾點也就出來了。

03.天下大一統后皇權的集中和軍權的歸屬

東漢末年大多數的諸侯來源於地方封疆大吏。在爭奪天下的時候,必須有人有權有能力鎮守,如魏延鎮守漢中,關羽鎮守荊州,那劉備奪取其他的州,也同樣需要人員來鎮守,這些人長期鎮守一方,集兵權、財權於一身,又有帝王所給的假節的權利,又經過多年的經營,威望高、人脈關係錯綜複雜。

天下一統後,劉備沒有道理不擔心這些手握重兵、功勳卓著的功臣的威脅,歷史的教訓就在眼前,也不是所有的歷史階段都能像趙匡胤那樣一頓飯就可以解決的。劉備為了統治必須要回收這些權利,而這些功臣哪一個不是身經百戰才拼出的地位和權利,跟隨劉備為的就是這一天,豈能甘心。

皇權的集中和地方權利、軍權的回收就成了劉備所面臨的第三個矛盾點。如果明朝的開國將領們都願意痛痛快快的把權利交個朱元璋,相信朱元璋的屠刀也不至於沾那麼多的血。

亂世時期,外面還有強大的敵人,大家都有統一的目標,這些都不是事,可到天下太平了,這些矛盾就會一一展現出來,權利是可以改變一個人很多東西的。還不包括有功臣們持功而驕,飛揚跋扈起來,魏延不就是很好的例子嗎?自恃功勞,目中無人,再弄幾個違法犯紀的事,是治還是不治;平定天下需要武功,治理天下需要文治也缺少不了法治。

劉備的繼承人也是個問題

劉備有三個兒子,劉禪是老大;將來繼承劉備基業的還是劉禪。劉備漢中稱帝的時候,已經61歲,到統一全國的時候,基本上可以說人生快走到了終點,此時的劉備最關心的自然是自己死後的事,按照時間來推算劉禪繼承皇位的年齡最大就是20來歲。

01.年輕的劉禪沒有能力鎮壓的住功臣

劉禪雖然不像三國演義裡那般無能,但也強不到哪裡去,劉備更沒有時間再去培養這個兒子,以劉禪的能力想要鎮壓住那幫功勳赫赫的功臣們基本不可能的。為了劉氏江山的穩固,劉備太有必要為劉禪鋪好道路

帝王的骨子裡是不相信任何人的,劉備也一樣;在永安託孤的時候,劉備令諸葛亮、李嚴兩個不同陣營的人來共同輔佐劉禪,又專門把話挑明瞭來試探諸葛亮,那時候蜀國只是個偏安一隅的地方政權,而現在劉備手裡是一個大一統的天下,很大可能所採取的手段是拔掉他心裡認為的刺,又玩帝王的平衡制約之術,多方下手,保證劉禪以後的路。

02.劉備再沒又其他的選擇

劉備的三個兒子,劉禪、劉永、劉理,劉永和劉理都比劉禪小,而且是庶出;在制度上就沒有繼承劉備帝位的資格,廢長立幼、廢嫡立庶一直就是取禍的做法,袁紹就是活生生的例子,而且劉永、劉理年齡上要比劉禪小的多,這也不適合;至於劉永和劉理到底能力怎麼樣,史書上沒有太多的記載,應該不會比劉禪強。所以劉備的繼承人只能是劉禪,再沒有其他的選擇,而劉備不可能將辛苦打下的天下讓給他人。

朱元璋就是為了給兒子和孫子清除障礙而誅殺功臣的。

劉備統一天下後另一件要做的事就是為劉禪的以後做打算,為劉禪的以後鋪路,而且他的時間並不多。

總結

帝王最在意的不再是情義,而是江山的永固。如果劉備統一天下以後,不管他是真仁義還是假仁義,一定會剪除功臣來為劉禪清理障礙,為劉氏江山的永固舉起屠刀。

首先是手握重權、威信極高、擁有兵權的將領;亂世是將領的舞臺,太平世界是武將的無奈。“狡兔死、走狗烹”,太多的武將沒有躲過這個悲哀的宿命。雖然不想說,但關羽的處境會極其堪憂,關羽手中的權利太大了;親兄弟、父子為了帝位可以自相殘殺,義弟這個關係也就不夠份量了。

其次是有異心的功臣,亂世爭霸,為了拉攏人心凝聚力量,不得不以重權高位來獲取更多的力量,但這些力量的忠誠度並不高,所以也是剪除的目標。這一類人裡最危險的就是馬超。

最後,一般來說文臣的下場要比武將的稍微好一點,一方面天下需要文治,另一方面,文臣的政治智慧要高一些,能知進退;但是如果不識時務,也難免被清除的結局。

“同患難易、共富貴難”,這個道理是一直沒變的,就算是今天的社會也依然是這樣,帝王的骨子裡,天下比情義更重,但凡有威脅到皇權的地方,瞬間會變得冷酷無情。劉備從26歲開始起兵,一輩子為了這個基業在奮鬥,他比任何人更看重這個位置。


小任淺談史


劉備的一生性格特點,寬厚仁慈,禮賢下士,責而不勞,永不言敗。從劉備的作為來看在諸葛亮的勸說下賜死了有威脅政權穩定的義子劉封之外,終身沒有殺過一個大臣,哪怕是背叛他的人,比如糜芳、黃權,孟達等依然善待他們的家人,劉備沒有理由一統天下後殺戮有功之臣。

既然提出了這個假設,我們從劉備的性格和出身作為劉邦、朱元璋做一下簡單的對比。

三人出身背景,性格特點

劉備是落魄皇族,是漢景帝玄孫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人,世人以當朝天子漢獻帝輩分稱他為皇叔,後來家道中落,為生存做過織蓆販履營生,一直沒有放棄光復漢室江山,祖宗基業為己任。性格寬厚仁慈,禮賢下士,識人臣為兄弟般對待,知人善用,善於籠絡人心。從史中看出跟隨劉備四處征討的將領們對他非常忠心,很少出現反叛之人,從這一點上就看出劉邦的為人如何。

劉邦出生於平常百姓家,經過自己的努力,做了沛縣泗水亭長,閒來無事到處遊蕩,天降好事娶了富貴人家的千金呂雉。趕上反秦大趨勢,加入了起義隊伍,靠著自己的聰慧,善於籠絡人藉助力量,使自己發展壯大。竟而有了更大的野心,組合更多的力量一統天下建立了漢朝。

朱元璋的經歷顯得更慘、淒涼些,元朝末期天下動亂,戰爭不斷百姓飢寒交加,終日不能飽腹,朱重八就處在這種邊緣地帶。為了生存下去做過乞丐,當過和尚,一直尋找擺脫飢寒生活的時機。元朝的壓迫激起各地的起義,這是一個大趨勢,朱元璋帶著一般討生活的弟兄加入起義軍。他從最底層做起,靠著有福同享、有功敬上的原則,不懈的努力下,終為一方勢力。後來採取朱升的良策,“高築牆、廣積粒,換稱王”打敗強大的對手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尊梟雄,一統南方,順利征討北方,統一天下建立了大明朝。

剷除功臣的動機,主因在收權減少威脅

從三人的出身性格和為人特點作為疑點,做為剷除功臣的主因,立場站不住腳。三人在創業初期的共同點,“性格開朗、心胸寬闊、知人善用、善於籠絡人心,藉助力量發展壯大,最終實現自己的夢想”。劉邦、朱元璋的出身和性格,剷除功臣只能作為客觀因素。

劉邦、朱元璋統一天下後,為鞏固政權,中央集權、收回兵權,必然會剷除威脅到自己和子孫後代有勢力的人。早先的性格現已變得自私狹隘,多疑,坐上皇位完全是換了另一個人,“作為帝王”所考慮的是整個江山傳承和穩固政權,才採取剷除這些手段。這才是這兩位帝王所開殺戮功臣的目的,也是主觀原因。

劉備所不同,他開創事業已始到終,待人和處理人臣關係的做法始終沒有改變。奪取荊州,取得漢中、益州,建立三足鼎立之一的蜀國 ,直到稱帝后,都沒有展開奪權殺功臣的事件。反而是曹操和孫權在這一方面做的給世人留下後垢病,愛看歷史的朋友大致知道這一方面。

劉備能夠增加實力統一天下,一定會延續漢室政權,這是他一生的夢想和職責,“匡扶漢室”劉備在蜀國稱帝后,在民間和史料中都不能找出他剷除功臣的事件。

所以說,劉備能夠真實的統一天下,坐上皇位,對待功臣他不會像劉邦,朱元璋那樣大量屠殺功臣,有可能跟劉秀,漢文帝劉恆選擇的方式相同,用柔軟的手段收回兵權,集中實權,鞏固政權。


五六居河西


瞭解過歷史的人都知道,劉備跟他的祖先劉邦,其實是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論出身劉邦是出自於農家,但劉備則以織蓆為生,到最後劉邦統一了天下,還建立了大漢王朝,然而劉備卻一生沒有走出蜀地,如果劉備能統一天下,那麼會像劉邦一樣,殺盡有功之臣嗎?

在歷史中,劉邦其實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小人,不過也是一名狠角色,就在他登上大位後,便把跟他一起在征戰的韓信、彭越還有其他三族,都被殺害,那時候可謂是非常殘忍,就連他的發小盧綰,也因為別人的挑撥離間,最終死於他鄉,然而這些人可謂是幫劉邦得天下的忠臣,但也是劉邦最忌憚的存在,如果劉備也跟劉邦一樣得天下,那麼他肯定不會這樣做,因為劉備跟劉邦雖然很相似,但是他們的本性卻不一樣。

第一個論對有功之臣的態度,劉邦在成天下之後,發現了蕭何非常能讓人民服從,項羽非常忌憚他,最終嚇得蕭何自毀名聲,劉邦也為了自己能夠穩定地位,連昔日的重臣都不願意放過,看得出來劉邦真的是一個薄情寡義之人,然而劉備卻不一樣,他不僅非常重用自己的重臣,還讓關羽全權打理荊州事務,就連臨終之前,也非常信任諸葛亮跟李嚴來幫助他的兒子,還對諸葛亮說,如果他兒子能輔便輔,不能便君可自取,所以說劉備跟劉邦卻不一樣的人。

第二個就是關於屠城,雖然在那時候的亂世戰爭中,屠城是一個非常不明確的做法,但也不是什麼新鮮事,以前下雨也一樣屠城過,也有很多古代名人也一樣,就連自己的兄弟也不會放過,但是劉邦卻不一樣,因為他自己的下屬曾經屠城過八次,而且還有四次是自己下令的,然而劉備卻不會這樣,不管自己或者下屬,連屠城這個想法也沒有,所以說劉備比起劉邦還是要仁慈了很多。

覺得劉備就是跟劉邦有著很多相似的地方,但是他們兩個人的本質卻不同,劉邦偏向鐵血無情,反觀劉備更像是一名真正的仁君,所以說人們不能因為自己的利益來傷害了自己曾經的夥伴,就算沒了他們那麼你的位置也還是一樣不保,倒不如讓他們真正的為你服從,這樣到頭來就不會變成孤家寡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