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說說老了以後的那件事

本山大叔曾經說過:人生有兩大悲哀,一是人死了錢沒花了,二是人活著錢卻沒了!比起人死了錢沒花完的遺憾,活著卻無錢可花更讓人悲哀。尤其是年老力衰的時候,精力、體力、腦力、知識水平等指標的急速下滑,讓我們創造財富的能力變得像嬰兒一樣脆弱,但為生計奔波,還不得不去奔波。因為無法“頤養天年”,日本退休後還繼續選擇工作的老年人已超過了300萬,日本的現在,很有可能是中國的未來。

說說老了以後的那件事

人口老齡化問題將成為我們這代人面臨的最大風險。而老齡化社會碰上現在的人口減少,相當於惡上加惡。 1949年剛剛解放,人口基數相對較少,中國那一年生了1200多萬個嬰兒,之後便一路暴冷,經歷了饑荒,再到計劃生育,再到人口減少,直到2016年全面放開二胎政策。從那一年開始我們原計劃迎接嬰兒潮,但實際卻是直線下降,中國的年輕人不是不讓生,而是根本就不想生孩子了。2019年截至到11月份嬰兒一共出生量為1016萬, 到年底增長到1070多萬,這個數據即將突破嘉慶年之後的最低出生量。2016年本以為會到來的嬰兒潮,讓那一年的投資風口吹向了月子中心、早教中心。所有的資本都預計這將有一大波的新生嬰兒向我們奔來,結果在去年發生巨大的破產潮,退出潮。但是養老管理、養老服務、養老地產、健康服務卻在瘋狂的增長。

說說老了以後的那件事

中國退休金的準備非常的不樂觀,跟歐美國家相比,我們退休後的生活水平幾乎是人家的1/20。現在一線城市的退休金人均在5000-8000元左右,三線城市普遍退休金在3000元以下。按照這個數據去看,北京退休以後的社保替代率應該只有40%左右,意味著單純靠社保養老的生活品質將會打四折,所以假如你現在頓頓吃宮保雞丁,那麼退休以後靠社保就只能吃土豆絲,還不能加尖椒,因為尖椒貴,如果沒有提前對養老做充足的規劃,這大概率就是未來很多人退休後的生活狀態。

說說老了以後的那件事

再看這個數據,一線城市跟三線城市金融資產的偏好配置。適合做養老規劃的穩健型金融資產呈現多樣性,一線城市開始有啟蒙,開始配置一些保險之類的穩健資產,但三線城市還很低。更關鍵的是家庭資產在100萬到1000萬區間的這部分人錢花到旅遊、保健品的上面。那麼按照今天這個數據得到了一個未來的推演,老年後的三段式養老,65歲到75歲,因為壽命變長,所以這10年我們處於自由養老階段,這意味著我們的生活很自由,時間自由,兜裡有錢,所以這10年幾乎要花光現金儲備的70%。

說說老了以後的那件事

這也是很多人現在開始規劃養老,購買保險類養老產品的原因,也就是在65-75這10年時間裡,身體健康,時間自由,不花錢後面你的身體可能會讓你沒機會把錢花到享受上面。但由於這個時候大量儲蓄的現金被投入在旅遊、保健品等上面,到了75歲還活著,卻沒有現金了。也就是人活了,但錢沒了!如果現在依然年輕你,因為近期的“模擬養老”,都感覺經濟拮据,壓力山大,可想如果年老的你在面對這種生活時是什麼感受!但如果那個時候我們可以在按月領到一筆除了退休金以外的補充現金,那75歲到居家養老,就會是另外一種生活方式。

說說老了以後的那件事

過去我們會覺得這10年是不是會住進養老院了?反觀現在我們的父母和身邊親朋好友的父母,有幾個住進養老院了?所以對不起,中國90%的人在那10年裡會選擇在家裡養老,在家裡就會有大量的支出不能得到社保的報銷或商業保險的賠付。比如這段時間健康監控、慢性病管理跟生活服務是最關鍵的需要現金流的。

說說老了以後的那件事

而在這個時候能為我們提供穩定現金流的渠道,除了儲蓄結餘、退休工資、就是穩定的投資所得。而最適合作為養老儲備的資產配置渠道,除了信託,就是年金型保險。基於產品特點和受眾程度,年金險可以說是大多數人的最佳選擇。存儲金額由低到高,選擇空間大;市面上大部分保險公司都有此類產品,方便購買;可以根據自身的養老需求,提前進行精準的規劃配置。而這個時候年金險起到的作用,不單單是養老,而是給予我們極大的現金流補充,可用作養老,也可用作補充非住院情況下的醫藥費用、護理費用或自費藥品等。而如果85歲依然健在,那剩下的時間就要選擇住進養老院了,為什麼呢?因為這個時候你要得到及時的治療和長期的看護。這就是我們說的三段式的養老。

說說老了以後的那件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