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渭南」大荔社火

「渭南」大荔社火

社火是流傳於陝西關中大荔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形式。古人認為“社“是土地之神,祈求豐收或驅鬼逐疫,都要祭祀社神,“火“有紅火、熱鬧之意。我們老家的社火主要以地雷、火槍、搖桿、窮搖桿、芯子、抬高、日破甕、日破天、鑼鼓、柺子、打犟驢、秧歌、旱船、血故事、耍後臺組成。而其中以窮搖桿、芯子、抬高、日破甕、日破天、打犟驢、鑼鼓、耍後臺最具地方特色。追溯 "大荔縣社火 " 其源,它與遠古時的圖騰崇拜、原始歌舞也有著淵源關係。圖騰崇拜在我國曆史上經歷了極為漫長的時間,原始社會的人們,把本氏族的圖騰標誌雕刻在石壁、木柱或刺在身上,畫在臉上,有的還製成面具,每逢祭祀的時節,人們在身上繪有圖騰圖案或戴上圖騰面具,邊擊打著勞動工具,邊跳著模擬圖騰物的舞蹈,狂呼狂舞,祈望所崇拜的圖騰能給予他們一種神奇的力量。到了商周時期(公元前 11 世紀 - 前 256 年),宮廷裡就有了逐鬼的祭祀儀式,周代稱之為、 " 大儺 " ,是一種帶有巫術性的舞蹈。《論語疏》稱儺為逐疫鬼也。(樂府雜錄)記:驅儺用方相氏,四人戴冠及面具,黃金為四目,衣熊裘,執-盾,口唱巫術咒語,在室內到處亂打,以使鬼懼怕而逃遁。隨著歲月的流逝,經朝歷代,這種驅儺由宮廷傳入民間,逐漸形成巨大的民俗禮儀活動,演變為鄉村祭神、娛神、迎神的賽會,並加進雜戲表演。這種古老的習俗一直沿襲至今,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陝西大荔都要舉行盛大的、熱鬧非凡的社火活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