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挫折教育,贏了教育輸了感情,拿什麼來拯救你的親子危機?

去年暑假,在市區的街頭,偶遇幾位小學生暑期社會實踐。中午大概11點多的時候正值下班高峰期,人來人往的上班族趕著去吃飯。五六個小學生,八九來歲,手裡拿著報紙,站在人行道旁,試圖向來往的行人去推銷報紙,1元一份,買了一份。

出於好奇心,我沒有立即離開,遠遠的在旁邊觀察了一會兒。有一個帶隊老師在一邊遠遠的看著孩子,雖然看得出來老師在鼓勵孩子勇敢的去突破自己,也有勇敢的孩子賣出報紙,比如像我推銷的那個孩子。

雖然很多時候,大熱天,有些人出於同情心,願意去購買這樣一份報紙以示支持,但是拒絕的走開的人也不在少數。所以哪怕已經有孩子在努力嘗試,但是大部分的孩子並沒有跨出那第一步,因為沒多久,也許是到點該吃飯了,他們就收拾手提包,跟老師離開了。

挫折教育,贏了教育輸了感情,拿什麼來拯救你的親子危機?

這場社會實踐,或者說這場挫折教育,並沒有帶來理想的效果,因為大部分的學生並沒有跨出向別人推銷的第一步,他們更多的是選擇了呆在一旁,或者老師身邊,踽踽不前,因為覺得那樣是最安全的。

其實對於八九歲的孩子來說,雖然已經具備了相當的自理能力,但是他依然還是孩子的心智模式,他並不知道自己的心理承受度在哪,就算知道,也不一定會表達出來。

那這樣貿然的把孩子放在鬧市區,人流湍急的這樣一個地方,讓他獨自闖入成人的世界,去面對不可預知的拒絕甚至挫折,他們更多的是會產生心理上的不適、反感甚至忐忑不安。

挫折教育,贏了教育輸了感情,拿什麼來拯救你的親子危機?

最終出現兩種情況:勇於嘗試的人會更加的激流勇進,收穫成長,但是那些沒有敢於跨出第一步的人,他們也會變得更加的退縮,甚至今後都會抗拒面對這樣的情境,永遠止步不前。

現在社會,育兒知識和教育資源都得到最大化的傳播,孩子的教育方式百花齊放,一個孩子一種性格,所以教育方式也是各有不同,而挫折教育,只是眾多教育方式當中的一種。但是對於幼兒來說,挫折的教育方式,用的不好的話,很可能會適得其反。

正如上面這個例子,讓小學生去向成年人推銷報紙,把他放在一個陌生的地方,獨自跟陌生人去打交道,讓他感受被拒絕,當然也有賣出報紙的短暫喜悅,但是感受更深的是一次次嘗試後被拒絕被無視的挫敗感。

挫折教育,贏了教育輸了感情,拿什麼來拯救你的親子危機?

如果我們試圖通過這種社會實踐方式讓他們去成長,不可否認有些孩子確實可以成長,因為他們賣出去了報紙,但是那些一份報紙都沒有賣出去的孩子呢?對這些孩子來說,那將會是很強的一種挫敗感,很有可能陷入自我否定,自卑的情緒中,若不及時加以疏導,甚至會影響終身。

這個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挫折教育,就是在我們教育孩子的過程當中,讓孩子去遭受挫折,企圖通過這種方式去激發他們的潛能,最終達到讓孩子能夠切實的掌握一些知識和技能,並且增強抗挫折能力的目的。

挫折教育,贏了教育輸了感情,拿什麼來拯救你的親子危機?

挫折教育不是唯一的教育方式,也不是首選的教育方式,愛是教育的靈魂,只有融入了愛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挫折教育會弱化孩子對於愛的感受,可能短時間內它會給孩子帶來一定的成長,但是長遠來看,它會損壞家庭和諧關係,不利於親子和諧,是一種消極的教育方法,常見的表現方式就是嚴厲和苛責。

我們很多家長朋友在對孩子教育的時候,習慣性的嚴厲或者苛責,孩子一點沒做好就要教育半天,把訓斥當鍛鍊,以為這樣就可以讓孩子內心變得堅強,變得獨立,可以自立自強。

挫折教育,贏了教育輸了感情,拿什麼來拯救你的親子危機?

殊不知,獨立不等於獨自面對挫折,不等於孤立無援,也不等於不需要幫助。孩子受挫時面對的家長的嚴厲或者旁觀,比挫折本身帶來的影響更糟糕。

他一方面要處理挫折帶來的煩躁不安和頹敗恐懼,另一方面還要應對來自父母長輩的嚴厲說教,這個對小孩來說太難了,而這些消極的刺激都會讓孩子的內心變得黯然無光。

最終,父母越嚴厲,孩子越怕越不願意靠近也就漸漸疏遠,畢竟沒有人喜歡處在高壓狀態,時刻神經緊繃的辛苦,孩子也一樣,他不舒服,他就會遠離。

挫折教育,贏了教育輸了感情,拿什麼來拯救你的親子危機?

愛的教育才能夠引導孩子正向全面發展,是積極的教育方法。

首先,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血緣關係所帶來的這樣一種天然情感需求,使得孩子有被愛的需要,並且“父母的愛”是孩子的第一情感需求,只有第一情感需求被滿足了,他的其他方面才能夠健康協調發展。

另外,挫折教育的背後依然是父母對孩子的愛,但是孩子能夠戰勝挫折,越挫越勇的源動力一定是愛,而不是挫折本身。沒有哪位家長是真的喜歡讓孩子去受到挫折,看到他挫敗的樣子,甚至有時候恨鐵不成鋼,打罵責怪孩子的,他們的目標都是為了讓孩子更好,更茁壯的成長。

然而,孩子就像小樹苗一樣,在它長成參天大樹之前,就是需要被細心呵護,被愛澆灌的,如果不幫助他抵擋風雨,給他保護,他很可能抵擋不住外界的風雨,還沒長大便被扼殺在搖籃裡。

所以成長需要一個過程,

給孩子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父母用愛來呵護和引導,一樣可以強大他的心靈。

挫折教育,贏了教育輸了感情,拿什麼來拯救你的親子危機?

3步幫你迴歸愛的教育

第一步,放低姿態,學會傾聽,學會尊重孩子的話語權。生活中不乏有很多喜歡掌控的掌控型父母,那這些父母在跟孩子溝通的時候,會不自覺的打斷孩子的話,對孩子的表達沒有耐心去聽完,屬於急性子父母。

那麼這類父母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學會傾聽,把話語權還給孩子,放低我們大人的姿態,學者平等的直視孩子,在孩子表達的時候,耐心聽完孩子的講話,不隨意打斷。在孩子欲言又止的時候,也要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內心想法。

做到這一點,很重要的就是,在家裡,家長能夠給孩子暢所欲言的機會和環境。當然,在孩子暢所欲言的時候,家長可以仔細觀察孩子的表情和肢體動作,孩子也會“聲東擊西”,父母要能夠傾聽出孩子的弦外之音。

孩子需要一個忠實的聽眾,媽媽就是最好的選擇。

挫折教育,贏了教育輸了感情,拿什麼來拯救你的親子危機?

第二步,接納孩子的感受,可以批評,但是不要傷害。一個溫暖的家庭,一定是一個注重交流的家庭,這樣的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也會有一個很好的性格。

因為在這樣的家庭裡面,孩子感受到更多的是父母的愛,哪怕是犯錯,也能夠和父母進行很好的溝通,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父母能夠正視孩子的感受,喜悅開心的,難過傷心的,焦躁氣憤的,忐忑害怕的等等,都能夠一一理解可接納。

當孩子犯錯時,這類父母的批評也只是針對行為或者犯錯的這件事,而不是針對孩子。但是生活中,很多時候家長情緒上來了就開始口不擇言,隨意打罵孩子,這種做法會給孩子造成很深的心靈傷害。

挫折教育,贏了教育輸了感情,拿什麼來拯救你的親子危機?

所以,理解孩子的感受,批評他的行為,不要傷害他的心。

舒適溫暖的家庭環境,帶來的是心靈上的放鬆,孩子也不會畏懼錯誤,因為他很放鬆,他知道父母的訓斥不是針對自己,父母是愛自己的,所以他能夠正視自己的錯誤,不怕犯錯,也能夠做到改錯。

一個很好的方法,就是和孩子多一些獨處的時間,不被打擾的時間,高質量的陪伴正是來自於父母和孩子的單獨相處。

比如睡前媽媽和孩子的親子共讀,媽媽卸下了一天的疲憊,孩子卸下了一天的玩鬧,暖暖的燈光下,只有你和孩子,相互依偎在一起,輕輕的聲音,輕輕的流淌,同時敲擊著你和孩子的心靈,和寧安詳又溫馨,多年後都會是一段美好的回憶。

愛的教育需要表達也需要強化,這些高質量的陪伴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多多益善。

挫折教育,贏了教育輸了感情,拿什麼來拯救你的親子危機?

第三步,瞭解並且尊重孩子的個性。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獨一無二的,就像是一座有待開發的寶藏,等待著他們的父母去發現去尋寶。

如何開啟這個寶藏?第一點,我們就要允許孩子去做自己。孩子首先是他自己,其次才是子女。做到充分尊重孩子的天性,家長就要做到給孩子自由成長的機會,不要在他過小的年紀,就按照成人的規劃給他去做各種各樣的安排,讓他按照家長規劃的路線,按部就班去走。

這樣的孩子長大之後就成了現在人們口中的“媽寶男”,習慣了聽從安排,便丟失了自我,更別說自主和獨立性,也都缺失了。

作為孩子的成長導師,家長就要學會去尊重他的個性發展,允許孩子去做自己,不要隨意就抹殺了他的天性和個性。

挫折教育,贏了教育輸了感情,拿什麼來拯救你的親子危機?

另外,良好的親子關係來自於良好的家庭關係,而一個家庭的關係好壞很重要的一個決定因素就是夫妻關係,夫妻關係要優於親子關係。

所以在教育子女這個問題上,我們對於自己的配偶或者伴侶也要去進行一定的情感引導,讓對方知道,在孩子的教育這件事上,大家要統一戰線

孩子對於家庭的安全感,本質上是來自於父母情感的穩定和睦,夫妻關係良好的家庭培養出來的孩子一般都很好,而很多問題兒童的家庭,這些問題兒童的父母,他們的情感關係一般或多或少都會有些問題,而這些問題很多都是源於對孩子教育方式的觀念分歧。

所以大家的目標都是為了更好的教育孩子,如果因為這件事影響了夫妻和睦,其實是一件得不償失的事情,因為一對恩愛的父母才會對孩子產生積極的影響。

挫折教育,贏了教育輸了感情,拿什麼來拯救你的親子危機?

結尾心語

1000個家庭,1000種教育方式,成長是千變萬化的,不同的教育方式所帶來的影響和結果也是不一樣的。挫折教育不是一刀切都適合的,但愛的教育一定是不可或缺的。

馬賽厄斯•德普克曾經在他的《愛、金錢和孩子》一書中說到“父母和孩子在許多方面存在分歧,但是如果挑出最重要的一個,那麼就是在當下的樂趣和未來的投資之間做出權衡。

兒童階段正是培養樂趣的階段,不管是探索的樂趣還是學習的樂趣,都會為他的持續成長注入因果力。找到做事學習的樂趣,他才有持續下去的動力,以孩子為本,尊重他呵護他,才是愛的正確詮釋。

這樣的教育是具有靈性的,因為注入了愛的靈魂,將來必然結出健康有愛的果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