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韓信一生,真的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嗎?歷史才不會那麼簡單

雨後的長樂宮顯得格外安靜,只見相國蕭何與淮陰侯韓信朝這裡慢慢走來。

“淮陰侯,我這裡有一個好消息,陛下已經平定陳豨叛亂。”
“哦~那可真的是一個好消息呀。”
“宮中現在正在舉辦盛宴,準備為陛下接風洗塵,正好我們可以同去。”
韓信聽完這句話轉身看著蕭何,說道:“我韓信能有今天的成就,全都是拜相國所賜,我曾許下諾言,哪怕有一天相國讓我赴湯蹈火,我也一定在所不辭。我知道遲早會有這麼一天,只是我沒有想到,這個人會是你。”

蕭何無奈,轉身離去,不免心中無限感慨,是啊,是我成就了他,可也是我親手毀了他呀,這或許就是命吧,我又能有什麼辦法呢?

呂后欲召,恐其黨不就,乃與蕭相國謀,詐令人從上所來,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賀。相國紿信曰:“雖疾,彊入賀。”信入,呂后使武士縛信,斬之長樂鍾室。信方斬,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韓信一生,真的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嗎?歷史才不會那麼簡單

蕭何(前257年-前193年),沛郡豐邑(今江蘇豐縣)人,西漢初年政治家,西漢開國功臣之一。

《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韓信被呂后派人擊殺於鍾室,一代梟雄就此隕落,縱觀韓信一生,拜將封侯始於蕭何,功成身死亦是蕭何,那麼歷史真的是這樣嗎?不,這只是表面現象。

就《史記》的記載而言,韓信最後身死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在關鍵時候優柔寡斷,不懂政治。

在韓信的人生軌跡中,他曾有三次機會,如果他能把握住其中的一次機會,也不至於最後落得一個身死名敗的下場。

韓信一生,真的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嗎?歷史才不會那麼簡單

韓信(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淮陰人。西漢開國功臣、軍事家,漢初三傑之一 ,被後人奉為“兵仙”

第一次機會是在齊國與蒯通的談話,沒錯,就是韓信臨死前提及的那個蒯通。

蒯通建議韓信利用現在齊國的力量,擁兵自立,與項羽、劉邦三分天下,憑藉韓信傑出的軍事能力,以富饒強大的齊國為根據地,若想爭奪天下,那麼究竟鹿死誰手,猶未可知。

蒯通:今楚漢分爭……以足下之賢聖,有甲兵之眾,據彊齊,從燕、趙,出空虛之地而制其後,因民之慾,西向為百姓請命,則天下風走而響應矣,孰敢不聽!割大弱彊,以立諸侯,諸侯已立,天下服聽而歸德於齊。案齊之故,有膠、泗之地,懷諸侯以德,深拱揖讓,則天下之君王相率而朝於齊矣。蓋聞“天與弗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原足下孰慮之。”——《史記·淮陰侯列傳》

但是這個時候的韓信,尚沉浸在漢王對自己的知遇之恩裡,不忍背叛漢王。可是他卻忘了,他齊王的地位卻是在劉邦危難之際,以出兵相助相要挾而換來的,殊不知,早在那個時候,他和劉邦就已經出現了裂痕,而劉邦對韓信的顧忌從那個時候就已經埋下了。

與齊人蒯通的談話後所作的決定,成為了韓信人生中第一次決策失誤,而這次的失誤使他失去角逐天下的機會。

韓信:“漢王遇我甚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聞之,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以向利倍義乎!”


韓信猶豫不忍倍漢,又自以為功多,漢終不奪我齊,遂謝蒯通。


韓信一生,真的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嗎?歷史才不會那麼簡單

蒯(kuǎi)通,本名蒯徹,范陽(今河北徐水北固鎮)人,蒯通辯才無雙,善於陳說利害,曾為韓信謀士。

第二次是收留項羽的部下鍾離眜。

項羽手下大將鍾離昧素與韓信較好,項羽兵敗身死後,鍾離眜流亡在外,就投奔到韓信這裡。而劉邦在和項羽爭奪天下的過程中,可沒少受鍾離眜的氣,非常痛恨他。漢高祖六年的時候,有人告楚王韓信(這個時候韓信已經由齊王改封楚王)意圖謀反,於是劉邦就借巡遊雲夢澤的機會,意圖擒拿韓信。劉邦到了楚國,韓信想要起兵造反,但想想自己並沒有什麼罪過,沒有必要冒險造反,想要去拜見劉邦,又怕劉邦趁機捉拿自己。這個時候有人向韓信進言,說,陛下非常痛恨鍾離昧,你如果殺了他獻給陛下,他必定高興,你也就沒有危險了。而韓信聽信這個進言,逼死了鍾離眜,將其首級獻於劉邦。這樣一來,劉邦便再無顧忌,假借這個遊雲夢澤的機會,趁機拿下了韓信,以謀反之名貶其為淮陰侯。

項王亡將鍾離眛家在伊廬,素與信善。項王死後,亡歸信。漢王怨眛,聞其在楚,詔楚捕眛。信初之國,行縣邑,陳兵出入。漢六年,人有上書告楚王信反。

高帝以陳平計,天子巡狩會諸侯,南方有云夢,發使告諸侯會陳:“吾將遊雲夢。”實欲襲信,信弗知。高祖且至楚,信欲發兵反,自度無罪,欲謁上,恐見禽。

人或說信曰:“斬眛謁上,上必喜,無患。”

信見眛計事,眛曰:“漢所以不擊取楚,以眛在公所。若欲捕我以自媚於漢,吾今日死,公亦隨手亡矣。”

乃罵信曰: “公非長者!”卒自剄。

信持其首,謁高祖於陳。上令武士縛信,載後車。

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亨!”

上曰:“人告公反。”遂械繫信。至雒陽,赦信罪,以為淮陰侯。

這是韓信人生的第二次決策失誤,斷送了自己的王位,被囚禁在京城,這樣一來,韓信失去了領地和兵權,無異於鷹折羽翼,虎失爪牙,就如同案板上的魚肉,殺或不殺,就全憑劉邦一句話了。

韓信一生,真的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嗎?歷史才不會那麼簡單

鍾離眛(?—前200年),朐縣伊蘆鄉人,楚漢之際項羽麾下的大將。

第三次是與劉邦論帶兵,這一次失言為韓信之死就埋下了伏筆。

劉邦問韓信自己可以帶多少兵,韓信說只能十萬。

劉邦又問,那你如何?韓信卻說多多益善。

這一次讓劉邦失了面子,也為以後被殺埋下了禍根。這是韓信一生的最後一次決策失誤,直接賠上了性命。

上嘗從容與信言諸將能不,各有差。

上問曰:“如我能將幾何?”信曰:“陛下不過能將十萬。”

上曰:“於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上笑曰:“多多益善,何為為我禽?”

信曰:“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信之所以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謂天授,非人力也。”

韓信一生,真的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嗎?歷史才不會那麼簡單

劉邦(公元前247年-公元前195年),字季,沛郡豐邑人。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漢朝開國皇帝。

從這三次決策來看,韓信帶兵打仗無人能比,可是在政治上,還是太過稚嫩,甚至可以說是愚蠢,遠遠比不上劉邦的老辣。韓信不懂得揣摩領導意圖,反而在領導危機之時,相加要挾,這樣的員工就算是能力再強,也不會被領導喜歡。這是韓信失敗的第一個原因——情商太低。

而作為一個有能力自立門戶的員工,當機會多次擺在面前時,卻一直猶豫不決,總是對領導心存幻想,卻對自己早已得罪領導而不自知,導致對當下形勢進行了錯誤的估計,使得機會生生地與其自己擦肩而過,這樣稚嫩的政治觀,導致了他的人生變成了“一桌杯具”。這是韓信失敗第二個原因——不能正確的審時度勢。

也正是因為韓信過於稚嫩的政治觀,導致他對這個政治局勢缺乏全面的認知,不能審時度勢做出正確的決策,總是被一些外物所幹擾,總是在人生的關鍵節點做出錯誤的決定,走向了錯誤的一條路,最終導致了人生的悲劇。

正如晚清名士袁保恆在《過韓侯嶺題壁》詩中所言:

高帝眼中只兩雄,淮陰國士與重瞳。項王已死將軍在,能否無嫌到考終。

在劉邦心中這世間只有兩個英雄,一為西楚霸王項羽,一為國士無雙韓信,如今項王已死,將軍尚不知收斂鋒芒,惹得高祖猜忌,這不是自取滅亡嗎?或許是“狡兔死,良狗亨;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但若韓信如張良、范蠡一般,功成身退,又怎會落得一個身死國除的下場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