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疫情之下研學旅行的“危”與“機”

日前,成都市教育局發出《致全市師生及家長的一封公開信》,除了向全市師生及家長普及了新型冠狀病毒的相關知識和防護措施,還尤其提到“不要讓孩子參加諸如社會實踐、研學旅行等聚集性活動,不建議帶孩子出遊。”

蘇州市教育局也發出了《致全市師生家長的倡議書》要求,“不參加任何形式的集體活動及冬令營研學旅行等”。

由教育部門發出的緊急叫停研學旅行的公開信、倡議書正越來越多。這對當前防控疫情擴散,確有必要。另一方面,也顯示新型肺炎疫情對研學旅行發展帶來較大影響。如何科學評估研學旅行行業所受影響,當下又該如何應對轉“危”為“機”,需要澄清、觀照。

如何科學評估疫情對研學旅行行業的影響

依託對一線研學旅行企業的問卷調查、在線會議探討、大數據分析等,我們總體研判,研學旅行行業恢復形勢不容樂觀,其難度較一般旅遊業態更大。經初步調研分析,假設疫情4月得到控制,5月起經濟運作恢復常態,疫情將至少導致研學旅遊企業全年整體營收減少35-40%。對行業規模認識不清、現金流不足、專業能力不足的研學企業將被市場淘汰。

潛在影響比現實影響大

“安全”顧慮會被進一步凸顯

儘管春節是旅遊業的旺季,但是由於研學旅行行業自身特點,該行業在春節前後的退團退款現象並不十分突出。雖然遭受了一些損失,但研學旅行在疫情早期並沒有受到很大沖擊,這是本輪區別於旅遊業其他分賽道的一個明顯特點。

春節期間,除了研學旅行頭部企業還有一定冬令營、出境研學訂單量,大多數企業都處於歇業狀態。一般而言,每年從3月到11月,才是研學旅行的運營期。3—4月是醞釀期,5—6月逐漸進入旺季,7—8月進入研學高潮,9—10月滯緩下行期,11月是淡季收尾期。

因此,從時間節點上看,本次疫情對於研學旅行的現實影響不算大,但是潛在影響不容小覷。

雖然業界幾乎都很肯定,旅遊業在疫情之後將呈現報復性反彈、補償性反彈,但是從另一個向度來說,疫情也增加了人們對聚集性活動的恐懼,在結束後的短期內也會留下潛在的心理影響,特別是研學旅行行業對於“安全”因素要求更是“嚴上加嚴”。

守住暑期“黃金期”不容易

提前做好思想準備

對於研學旅行而言,暑期是行業絕對意義上的“黃金期”。然而,今年由於學生春季開課時間一再延遲,暑期是否會集中補課進而壓縮暑期時間,值得觀察的,甚至這種可能性還比較大。研學旅行行業必須提前做好思想準備。

即使暑期沒有被壓縮或者壓縮時間不長,在恢復後較短時間組織以學校、班級為單位的大規模出遊,學校層面出於安全等綜合因素也會顧慮重重。

企業經營承壓加大

行業洗牌是必然

從2019年研學旅遊行業整體情況來看,很多企業都處於營收下滑、利潤虧損狀態。在經營壓力持續加大的情況下,本輪又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對於研學旅行行業更是“雪上加霜”。

綜合多方情勢,大致可以判斷,從全國各地研學旅行企業業務將遇到全面下滑和虧損。具體而言,2020上半年出境研學、本地社會實踐活動都會被取消,暑期研學將因此經受嚴峻考驗。

此外,研學旅行服務機構的部分市場是親子游、社會散客招生的夏令營客源,但這部分市場在整體研學出行所佔比例不足20%,也將迎來不同程度的下滑。

因此,2020年,研學旅行企業將經歷一次不可避免的大浪淘沙,現金流不足、缺乏戰略設計、人才隊伍不穩定、上下游資源把控力不足的公司將會淡出這一細分市場,行業洗牌即將到來。在一定程度上,這也客觀上提高了研學行業的准入門檻,未來還需要積極發揮好本輪研學企業“馬太效應”的積極因素,在課程設計、師資配置、服務細節、安全保障等方面挖出“護城河”,築高競爭壁壘,打開長期盈利能力空間。

如何面對危機 又如何轉危為機

任何危機都會孕育生機。只要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沒有變,只要研學實踐教育作為素質教育、“五育並舉”的育人目標沒有變,只要旅遊業作為滿足人民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途徑沒有變,研學旅行行業就一定能夠再次騰飛。

在騰飛之前,我們該如何認識危機、找出生機,需要業界的共同智慧,也需要一些方法論。

需要把困難預計得再嚴峻一些

加大反思力度

不要被“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嚴冬過後是陽春”等論調衝昏了頭,微觀的研學企業必須要把問題想得更復雜些、把困難想得更嚴峻些。

從宏觀環境上看,我們有必要對比2003和2020兩個年份前後的經濟數據。2002年,GDP數值是103935.3億元,比上年增長8.3%,而且持續處於上行空間。然而,近幾年,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宏觀經濟從2018年第一季度的6.8%增速開始,GDP增速已經連續8個季度處於下行軌道,2019年第三季度和2019年第四季度的GDP增速都維持在6%。

宏觀經濟環境很難讓人樂觀起來。研學旅行行業必須做好更長時間奮鬥的思想準備,研學企業要做好6個月沒有營收的心理準備和預案設計。

嚴峻形勢的背後,研學旅行留下了不少值得反思、警惕的問題。比如,本次疫情對於一些民營投入的研學基地營地運營,是一次摧毀性打擊。與一般研學企業相比,營地基地建設無疑是一種典型的重資產模式。這就需要對基地營地過熱的發展模式提出反思:這是否就是一種好的模式?畢竟這種主導模式投入高、回報週期長,人力依賴性強,經營週期短,風險性很大。

需要提高在線化水平

迎接信息化大考

基於疫情現實考慮,一些研學機構紛紛推出雲平臺。顯而易見,研學旅行在線培訓平臺近期日常活躍,一些研學旅行名企也在積極拓展此類業務。一個直播研學課程在線人數往往能達到千人規模,多的能達到萬人規模。有些內容、話題還是能直擊當下研學旅行行業關切點,例如“新型肺炎過後,在什麼條件下,家長會同意孩子出遊?”等。

這既是一次暫時應對方法,也對未來極具啟示意義。相關研學旅行企業需要在在線研學、VR研學等領域深入發力,積極利用雲平臺提供的各種相關服務和線路產品設計。不過,相關研學旅行企業也不必一哄而上,需要一起從自身實際出發,因企制宜,提高在線化水平,迎接信息化大考。

需要苦練內功

梳理甚至再造業務流程和模式

疫情期間,研學旅行企業可以對員工展開培訓、學習等,對公司的接待流程、課程開發、評估體系等開展再梳理、再審視、再提高,提高自身競爭力,力爭實現未來企業的高質量發展。

我們建議,研學旅行企業需要利用本輪疫情帶來的“空檔期”,積極苦練內功,留住核心人才,在產品業態創新方面多做提前謀劃。比如,經過本輪疫情,研學課程是否會一些新的需求?是否可以在自然教育、生命教育、衛生教育、愛國教育等領域呈現一些新形式和新內容?

需要與相關學校、教育部門積極進行溝通、交流

體現企業大局觀和社會責任感

如果簽訂的成團協議,處於疫情期間,應積極主動與相關學校溝通,及時中止合同,妥善處理相關費用問題,要拿出企業的誠心和擔當。研學旅行行業是一個B端色彩很重的行業,做一錘子買賣的思維最為短視。企業要有戰略眼光,用虧損換信任,會贏得長期客戶。

商議中的合作協議,企業需要迅速瞭解、掌握學校、學生、家長、教育部門等的痛點、焦慮點,做好交流、解釋工作,一切以安全為最大服務旨歸,要體現企業的大局觀和社會責任感。

針對往年沉澱客戶、潛在客戶,企業都要及早進行溝通、交流,維護忠誠客戶資源、開拓新客戶渠道,預判行業形勢,估算自身今年業務量,做好相關應變準備和計劃。

需要確立信心 長期看

行業依然處於上行空間

從行業發展趨勢看,本輪負面影響是階段性、時間週期性的。今年秋季學生開學再到明年會是另一個時間週期,值得更多期待。

總體看,研學旅行目前市場規模還比較小,全國還有很多省市政策層面並沒有落實到位,只要宏觀經濟保持穩定性以及行業進入健康發展軌道,預判未來研學旅行還將繼續保持高速增長的勢頭。

“沒有一個冬天不會過去,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到來”。前提是,需要堅持活到春天。有些研學旅行企業之所以看不到春天了,因為它們已經被埋在了冬天裡。熬下去,活下去,就能復得笑語,直當得意。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非邁點網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