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曾經的糧店、糧證、糧票,老青島難忘的回憶

在計劃經濟時代,國營糧店是糧油供應的主渠道,每個月初,人們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拿著糧證到指定的糧店購買領取定量的糧食,這也讓糧店成為了居民生活中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

1992年,國家放開了糧食經營,受衝擊最大的是老國營糧店。財政補貼取消了,一時間,集體、個體糧店遍地開花,多層次經銷糧食使糧店的銷售額銳減、生意蕭條。在經歷了計劃經濟、改革開放、市場經濟的慢慢過渡後,曾經是廣大人民離不開的的國營糧店逐漸被淘汰、消失。

曾經的糧店、糧證、糧票,老青島難忘的回憶

那個年代最息息相關的就是糧食了,記得那時候糧店賣的品種少,主要是米和麵以及粗糧。去糧店買米、買面要拿好錢、糧證、糧票、面袋子和繩子。

糧店裡的米和麵放在兩個大木櫃裡,木櫃外沿兒掛個鐵皮做的大漏斗兒,漏斗兒和木櫃有合頁相連,兩木櫃之間架著秤。我最愛看售貨員往木櫃裡倒糧食——先拆開封口的小線兒,拆這封口線兒不用剪子不用刀,只要找對線頭兒,兩隻手左右一拉就開了。然後把面袋往櫃子的邊上一搭,半袋面已經倒進櫃裡,最後揪住袋子的兩個底角,呼嚕一下另一半面也進櫃了,這還不算完,倒完糧食還得把口袋翻過來,兩手伸進口袋一撐一撐的,發出“嘭嘭嘭”的聲音,把口袋抖乾淨,一點糧食不浪費,而且手法嫻熟,極具觀賞性。

曾經的糧店、糧證、糧票,老青島難忘的回憶


曾經的糧店、糧證、糧票,老青島難忘的回憶

驗完了糧證、交上糧票和現金後,隨後就拿著面袋子在漏斗兒下端套好,準備接糧食,售貨員拿個鐵製深鬥兒簸萁一撮,放在秤上,這就八九不離十了,手裡拿個小圓撮子,用來添減糧食。稱好了,售貨員稍往前探身兒,將大鐵簸萁來個九十度轉彎,麵粉就倒了進漏斗兒,售貨員怕有糧食殘留在簸箕裡還會磕打兒幾下。

曾經的糧店、糧證、糧票,老青島難忘的回憶


曾經的糧店、糧證、糧票,老青島難忘的回憶

1955年8月,國務院發佈《關於市鎮糧食定量供應暫行辦法》,開始對市鎮人口實行定量、憑票供應糧食。相應地,糧食定量供應標準也很快制定出來。當時,城市人口按特重體力勞動到輕體力勞動、職員及腦力勞動者、學生、居民及各個年齡段的兒童分類,都有各自不同的定量。同年9月,全國通用糧票正式發行使用,糧店買賣進入“票證時代”。

曾經的糧店、糧證、糧票,老青島難忘的回憶


曾經的糧店、糧證、糧票,老青島難忘的回憶

上世紀70年代,一般成年人糧食的定量是32斤,兒童減半,那時候吃的沒法和現在相比,就那麼幾樣,孩子就能吃,很多家庭糧食不夠要算計著吃,或是大人咬咬牙少點吃,省下來給孩子吃。

那時候居民口糧不僅定量,而且是定點的。買糧食不僅需要糧票,還要記糧證。居民糧食供應證由當地糧食局核發,居民用糧向國家指定糧店購買,一般都是轄區內。糧票是按月、按家庭人口發放。不論是粗糧還是細糧,都是一斤票買一斤糧。

曾經的糧店、糧證、糧票,老青島難忘的回憶

曾經的糧店、糧證、糧票,老青島難忘的回憶

曾經的糧店、糧證、糧票,老青島難忘的回憶

曾經的糧店、糧證、糧票,老青島難忘的回憶

全國通用糧票

曾經的糧店、糧證、糧票,老青島難忘的回憶

山東省糧票

後來有些家裡糧票富裕,就會把多餘的糧票拿出來買賣,或者是換雞蛋吃。那時候經常有農村婦女提著籃兒到衚衕裡換雞蛋,換雞蛋的婦女也不聲張,但誰都知道她是幹嘛的,想用糧票換雞蛋的人家就會把她叫進屋裡“暗箱操作”。再後來有自由市場了,市場上賣日雜的攤兒大都接受“糧票結賬” 大家也不那麼遮遮掩掩的了,誰家沒換過鋼種盆、塑料淺兒啥的!

曾經的糧店、糧證、糧票,老青島難忘的回憶

1983年青島市細糧票

曾經的糧店、糧證、糧票,老青島難忘的回憶

1989-1990年青島市細糧票

那個年代關於糧票的故事太多了,鄰里間借糧票是經常的事;丟糧票比丟錢心疼;換到全國通用糧票如獲至寶;一兩糧票絕對是能難倒英雄好漢……

曾經的糧店、糧證、糧票,老青島難忘的回憶

小時候沒上過幼兒園,沒上學的時候經常跟著母親在糧店裡,記得母親經常對我說,等她退休了就讓我去頂替,什麼糧店、煤店、菜店永遠也關不了門,這些話幾乎經常掛在嘴上,誰會想到社會發展是如此之快......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市場商品供應有了根本性好轉。至1985年前後,憑證憑票供應的除糧、油及電視機、自行車、洗衣機等大宗商品外,其他各類商品基本上敞開供應。直到1993年,糧票正式謝幕,這段憑票供應的歷史——“票證年代”宣告終結。糧票退出我們的生活,國營糧店也逐漸消失了。

曾經的糧店、糧證、糧票,老青島難忘的回憶

如今,我們早已告別了票證年代,曾經的老糧店也早已消失,但那段歷史卻貫穿了幾代人的生活,也將永遠存在於他們的記憶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