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邵東靈官殿發現一幢800年古宅

去年12月,筆者在靈官殿鎮政府文化站人員的陪同下,前往原石株橋鄉鐵塘村探訪了我市保存最為久遠的古建築,據說此建築已有約800年曆史。從鐵塘學校大門口右側一條小道驅車不到一公里便可到達。

邵東靈官殿發現一幢800年古宅

該建築為鐵塘羅氏四氏祖羅宗之所建,名永慕堂。院落四周為大片田壠,遠處群山連綿,隱約可看見巴蕉山上的風力發電設備,永慕堂至今保留正三廳,樑柱若干,為土木結構。聽當地羅氏宗親居民講,初建規模較大,整幢建築立柱有108根,牆體以木製為龍骨,填充牆內利用棕須、竹篾編織為筋再填充熟土,外牆粉白灰光面,厚度約10公分。這些牆體及額枋抖拱、部分立柱至今仍保留可見。建築通體比較低矮。

邵東靈官殿發現一幢800年古宅

邵東靈官殿發現一幢800年古宅

邵東靈官殿發現一幢800年古宅

據說上世紀七十年代保存尚為完整,後堂專門建有存放萬歲筒的“萬花臺”,筒內有一道聖旨,後被省文物局拿走。當筆者問及詳情無人知曉。但從族譜留傳畫圖記載,左右兩邊分別建有“浴身池”、“蓮濠塘”、“虯龍飲水”、“蜘蛛結網”、“漁翁撒網”等對稱建築設施。我想這些命名應該與教化及風水有關吧。

邵東靈官殿發現一幢800年古宅

邵東靈官殿發現一幢800年古宅

邵東靈官殿發現一幢800年古宅

永慕堂保留至今的正三廳為現居民公共堂屋,鐵塘羅氏宗族祭祖及重要議事亦在此舉行。

據鐵塘羅氏族譜記載:其祖先羅宗之約800年前隨父輩從祖籍地吉州(今江西吉安市吉州區)遷至今邵東靈官殿鐵塘村。因學業有成考取功名,於宋理宗嘉熙年間任朝廷翰林知制誥(專為皇帝起草詔令)。

邵東靈官殿發現一幢800年古宅

鐵塘羅氏族譜

又據清光緒邵陽縣誌記載:羅宗之於鹹淳庚午(公元1269年)入太學,鹹淳辛未(公元1270年)中特科進士。還鄉時,皇帝趙昀特敕書“肅清”二字,並御賜海螺酒杯四個、海貝湯匙兩個、玉筷兩雙。

邵東靈官殿發現一幢800年古宅

清代光緒邵陽縣誌

羅宗之在為官期間,忠於朝廷,憂國憂民。年邁時,多次向皇帝申請告老還鄉,皇帝卻再三挽留,可見其多麼深得皇帝恩寵。宋朝分北宋與南宋,歷經319年。宋理宗趙昀為南宋第五位皇帝,在位時間最長,可悲的是去世後15年,其墓被被一個名叫楊璉真珈的元朝僧人盜掘,並將其頭顱割下製成酒器被把玩達90年,朱元彰滅元后又將其以復葬。

羅宗之後代均有功名成就,其子羅克抑在元朝大德年間從任茶陵學正至桂林通判。曾孫羅永諧在明朝洪武初任陝西、徽州、鞏昌等知府。

邵東靈官殿發現一幢800年古宅

文物的價值包括精神與物質的,哪怕只是破罐殘片也能透露諸多歷史信息,它是一種時代烙印,一種精神傳承。

筆者不知道永慕堂是否會像洪橋、蔭家堂一樣成為文保單位,從保存的建築規模來看它並不氣派,但它見證了800年前的光輝歲月。羅宗之晚年閉門不出,那是因為南宋晚期國家內憂外患,蒙古軍兵臨城下,這是一種“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偉大愛國情懷。

永慕堂不僅僅只是建築,它是鐵塘羅氏的榮光,也是140萬昭陽之子的榮光,這種精神尺度為幾何只有懂的人才知道。

[附:清光緒邵陽縣誌(包括今邵東、邵陽、新邵、隆回四個縣)記載原文]

羅宗之

其先吉州人,父忠,以特科除南海薄,卜築邵陽中鄉之鐵塘,家

焉。宗之鹹淳庚午入太學。逾年,中特科進士,官翰林知制誥。

屢疏乞還,上念其文學忠勤,賜銀幣,給廩膳,御書“清肅”二字,寵其行。宗之歸,以所賜建永慕堂,奉敕其上,朝夕泣拜,示子孫不背宋之意。宗之嘗葬父鑿石,得泉甘測,自銘以紀,同縣斐濟為大書刻石。濟亦庚午進士,宋亡後,坐臥一室不復出。

宗之子克抑,元大徳間以薦授茶陵學正,遷桂林通判。曾孫

永諧,幼敏悟,洪武初舉賢良方正,知陝西、徽州,尋鞏昌

府,有政聲。子至禮",喜聚碑版,聞有善本",輒往求之。舉通

經儒土,授廣西平南令。

舊志載:元主事劉仲仁,山東廉訪使李伯顏起家進士,有政聲,而年代失考。雅無實跡,以資稱述,茲不復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