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何以为家》:每个孩子都是原生家庭的“缩影”

“我要起诉我的父母,因为他们生了我!”

这是电影《何以为家》的开场画面,法庭上,一个12岁的孩子,给屏幕前的观众心头深深一击。

是什么样的深仇大恨让一个年仅12岁的孩子将父母告上了法庭?

是什么样的悲惨遭遇让一个本该稚气未脱的孩子说出了这样的话?

《何以为家》是由黎巴嫩、法国、美国制作的剧情片,由黎巴嫩导演娜丁·拉巴基执导,赞恩·阿尔·拉菲亚、约丹诺斯·希费罗联合主演,于2019年4月29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影片通过倒叙的镜头推动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发生在黎巴嫩贫民窟中的叙利亚难民的故事:

主人公赞恩和父母兄弟姐妹为了躲避叙利亚战争,非法生活在黎巴嫩的贫民窟中。一家人挤在一个空间狭小的房子里,兄弟姐妹们横七竖八地睡在一张床板上。

《何以为家》:每个孩子都是原生家庭的“缩影”

到了上学读书受教育的年纪,赞恩却被父母送去小卖店打工,带着兄弟姐妹上街卖果汁,甚至还要跟着母亲倒卖曲马多饮料。

12岁的年纪,本该是天真烂漫,无忧无虑享受宠爱的年龄,赞恩却被迫扛起了“养家糊口”的责任。

一边打工,一边还要帮助妹妹萨哈应付突如其来的例假,脱下衣服让妹妹垫上,偷偷为妹妹留卫生巾,告诉妹妹千万不能让人知道,因为这将以为着她会“被结婚”。

瘦小的身躯拖着重重的东西,小小的个头却成了妹妹的依靠,照顾兄弟姐妹的样子专业的完全不像个12岁的孩子。

而赞恩之所以会承受着这些难堪的遭遇,是因为他的背后有一个“残缺”的原生家庭,每个孩子都是原生家庭的“缩影”,赞恩也不例外。

影片中,赞恩出走前和出走后实际上有一个身份的切换,出走前,他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承受着父母施加给他父辈们的原生家庭模式,出走后,他是原生家庭的“继承者”,以父母的身份向约纳斯施加着他承受着的原生家庭模式。

《何以为家》:每个孩子都是原生家庭的“缩影”

本文以赞恩原生家庭“受害者”和“继承者”的身份切换为切入口,对《何以为家》中渗透出来的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进行解读。

  • 父辈的“惯性思维”:以自我成长的原生家庭为“最佳依据”来对待下一代
  • 我辈的“家庭继承”:原生家庭的模式成为了主宰自我行事的“最强推动”
《何以为家》:每个孩子都是原生家庭的“缩影”

01 父辈的“惯性思维”:以自我成长的原生家庭为“最佳依据”来对待下一代

“我希望大人听我说,我希望,无力抚养孩子的人,别再生了。我只记得暴力、侮辱或殴打,链子、管子、皮带,我听过的最温柔的一句话是“滚,婊子的儿子”、“滚,你这垃圾”。

生活是一堆狗屎,不比我的鞋子更值钱。我住在这里的地狱,我像一堆腐烂的肉。生活是个婊子,我以为我们能做好人,被所有人爱,但上帝不希望我们这样,他要我们像地毯一样被踩在脚下。”

《何以为家》:每个孩子都是原生家庭的“缩影”

这是12岁的赞恩在法庭上发自肺腑的话,小小年纪的他并没有孩童的无忧无虑,也没有孩童的天真烂漫,有的只是无尽的责任和无边无际的伤害。

父母无力抚养孩子成长,却毫无觉醒地无休止生孩子,然后把“养家糊口”的重任交给孩子,男孩打工,女孩“卖钱”(嫁人抵债),在他们的潜意识里,这就是他们应该遵从的生存法则,这并不是他们无知,而是他们从自己原生家庭带出来的“惯性思维”

为了抵房租,赞恩的父母把自己年仅11岁的女儿萨哈“嫁”给了房东儿子阿萨德,赞恩努力反抗想要将妹妹从“虎口”解救,可瘦小无力的他还是抵抗不住父母,一切的反抗都成为了无畏的挣扎,萨哈还是“被结婚”了。

而因为年纪太小,怀孕致死成为了萨哈的宿命,面对萨哈的去世,赞恩父母依然没有觉醒,还是继续自己原生家庭的“惯性思维”,又一次怀上了孩子,他们没有为孩子的去世而悲伤和觉悟,甚至将下一个原生家庭的

“受害者”称为“真主赐予的礼物”

《何以为家》:每个孩子都是原生家庭的“缩影”

目睹这一切因为“原生家庭”的模式带来的残忍时,赞恩将父母告上了法庭,他想用自己的行动来阻止下一个原生家庭“受害者”的到来。

在法庭上,赞恩的母亲舒雅德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也是这么过来的”

对于将11对的萨哈嫁人,父母却为自己的荒唐行为寻找了冠冕堂皇的理由:“替她找个好人家,让她睡在床上”,而阿萨德也为自己娶一个11岁的孩子为妻寻找了大义凛然的说辞:“别的女孩也是11岁结婚,活的好好地。”

而在法庭上,他们不但没有为自己的荒唐行为自责,反而说出了这样的话:

“这是为了让她摆脱痛苦,和我在一起,她没有希望,她连睡觉的床都没有,吃的喝的都不够,也不能洗澡,电视也看不上。我对自己说,嫁了她,起码能有大床睡,真正的床,有毯子的床。”

“你有没有想过,这不是我们的错。我也是这样出生,这样长大的,我做错了什么?如果我有选择的话,我可能会比你们所有人都好。这不是我想要的。”

《何以为家》:每个孩子都是原生家庭的“缩影”

“有人告诉我,没有孩子,你就不是男人,你的孩子将会是你的脊梁。但他们打断了我的脊梁,伤了我的心,我诅咒结婚的那一天,我为什么要过得这么悲惨?”

这正是赞恩父辈们的“惯性思维”,他们曾经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父亲可能曾小小年纪失去了欢乐被迫成为“大人”,母亲也在还是孩子的时候“被结婚”,他们曾经遭受着原生家庭带给他们的不堪,这不但没能让他们觉醒,却反而成为了他们对待下一代的“最佳依据”。

黑格尔曾说过:“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没有从历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训。”

赞恩的父母正是如此,他们曾是自己原生家庭的“受害者”,在自己还是孩子的时候被迫扛起了责任,被迫结婚,失去了孩童的天真,可他们非但没有在这种遭遇中总结教训,为自己的孩子创造一个好的原生家庭,更是将自己原生家庭的“惯性思维”用来对待下一代。

武志红曾说过:“你的所有感受都是有道理的,尤其是那些灰暗的感受。”

《何以为家》:每个孩子都是原生家庭的“缩影”

赞恩的父母之所以会有那些过往的灰暗感受,是他们父母营造出来的原生家庭伤害,可当自己为人父母时,他们却没能总结灰暗经历的教训,而是把自己“惯性思维”里的原生家庭模式当成了“最佳依据”来对待下一辈人。

《何以为家》:每个孩子都是原生家庭的“缩影”

02 我辈的“家庭继承”:原生家庭的模式成为了主宰自我行事的“最强推动”

影片中,赞恩没能阻止妹妹萨哈“被结婚”,一气之下,他选择了离家出走,离开这个让他无能为力的伤心地,出走后的赞恩遇到了埃塞俄比亚黑人女工拉希尔。

这个没有合法身份、同样苦命的女人,她好心收留了赞恩,让他度过了一段平静,不用为生计奔波的日子。

拉希尔外出打工,赞恩留下来照顾她的儿子约纳斯,在这个过程中,赞恩的身份得到了切换,他扮演起了约纳斯的“父母”。

《何以为家》:每个孩子都是原生家庭的“缩影”

可好景不长,短暂的平静日子随着拉希尔的“再也没回来”结束了。

拉希尔因为没有合法身份被抓了起来,此时的赞恩扮演的角色成为了完完全全决定约纳斯未来的“父母”。

赞恩有着一颗赤诚之心,所以,他带着约纳斯四处打探消息,寻找拉希尔的下落,为了凑足房租,他带着约纳斯倒卖曲马多饮料,可终究还是被房东赶了出来,就连藏着房子的钱也再也拿不出来了。

最终,他还是选择了把约纳斯交给“人贩子”,这是他原生家庭的“继承”,深受原生家庭抛弃的他,在扮演着约纳斯“父母”这个角色的时候,最终以他原生家庭的模式来决定约纳斯的未来。

影片的最后,虽然在镜头下为我们呈现了一场圆满,拉希尔最终被释放,也和儿子约纳斯重逢,这是导演给我们的心理慰藉,关于深受“原生家庭”迫害的一丝丝安慰,但在现实生活中,不好的原生家庭模式会成为每一个孩子童年的阴影。

《何以为家》:每个孩子都是原生家庭的“缩影”

赞恩深受父辈们“惯性思维”下的 原生家庭模式迫害,但他却还是没能完全走出这种原生家庭模式的影响,作为原生家庭“受害者”,他的童年遭遇很悲惨,可当他的身份切换成为父母角色时,他的行事举动还是“继承”了原生家庭的模式。

阿德勒曾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一个不好的原生家庭会成为一个孩子一生的不幸,而深受原生家庭影响的每一个孩子,会成为其原生家庭的“缩影”,在未来的人生中,“继承”自己的原生家庭模式。

赞恩是“我辈”的代表,他的潜意识里“继承”了原生家庭的模式,所以才会有他最终无能为力放弃约纳斯,而被原生家庭影响的又何止赞恩一个?

春节档影片《囧妈》中,徐峥饰演的徐伊万正是原生家庭的“继承者”,母亲卢小花对他人生的过度干预和控制,在他的潜意识里成为了为人处世的“正确方式”,所以,他会把自己所承受的原生家庭模式当做“固定思维”延续到自己的婚姻当中。

列夫·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何以为家》:每个孩子都是原生家庭的“缩影”

每个家庭的幸福和他原生家庭是否健康脱不开干系,每一个孩子都是原生家庭的“缩影”,良好健康的原生家庭才是家庭幸福的前提,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

《何以为家》:每个孩子都是原生家庭的“缩影”

03 如何打破“原生家庭”禁锢的牢笼?

美国著名“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认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

每一个孩子都是原生家庭的“缩影”,都可能“继承”自己原生家庭的模式,《何以为家》中的赞恩如此,《囧妈》中的徐伊万亦如此,或许生活中还有千千万万个赞恩和徐伊万正在遭受着“原生家庭”的“迫害”。

《何以为家》中赞恩懂得对原生家庭奋起反抗,所以,小小年纪的他才会站在法庭上控告自己的父母,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去打破原生家庭的禁锢牢笼。

那么,我们该如何打破原生家庭模式的禁锢呢?本文总结出了3点:

《何以为家》:每个孩子都是原生家庭的“缩影”

  • 第一,敢于反抗。

《何以为家》中,面对原生家庭的留下的悲惨,赞恩不止一次地奋起反抗,他拼尽全力阻止父母继续“创造”下一个原生家庭的受害者。

甚至在自己瘦小的身躯不能抵抗时,选择了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在影片的最后,他笑了,那是影片中他唯一的笑容,这个笑容意味着他得到了短暂的胜利,也是他对原生家庭反抗的“成效”。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极大,甚至会跟随着他的一生,影响着他为人处世的方式,但那些糟糕的原生家庭却是每一个孩子的噩梦,所以,敢于反抗才能找到真正的出路。

  • 第二,以身作则。

每一个孩子都是原生家庭的“缩影”,所以,每一个孩子的行为处事风格中,都会带着原生家庭的模式和风格,

赞恩角色切换成为“父母”的时候如此,徐伊万成年之后在婚姻关系中也是如此,但如果他们从自身认识到了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伤害,从而以身作则来打破这个禁锢,或许遭遇和结果都会好很多。

《何以为家》:每个孩子都是原生家庭的“缩影”

以身作则,就是要从自身觉醒,对原生家庭的“迫害”敢于说“不”,敢于打破原有的模式和禁锢。

  • 第三,自我救赎。

打破原生家庭禁锢的牢笼,不单单能避免自己陷入不幸之中,在很大程度上更是对下一代人的解救,而打破原生家庭禁锢要学会自我救赎。

《都挺好》中的苏明玉正是面对原生家庭自我救赎的最好例子,她从小生长在“重男轻女”的原生家庭中,母亲嫌弃苛责她,父亲不作为,深受这种原生家庭的伤害,她的童年是不幸的,但幸运的是,她懂得自我救赎。

自我救赎逃开了原生家庭的迫害,以一个“正念、正行、正果”的思维生活,所以她才能活成了大多人羡慕的样子。

在原生家庭的模式中,没有人能比自己更合适自我解救,所以,学会自我救赎才是走出原生家庭迫害的第一步。

每个孩子都需要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童年,需要被父母宠爱的港湾,所以,不要让原生家庭的“坏”投影到孩子的身上,影响他们的一生。

能码字,能追梦,治愈系90后女孩。用最暖的文字,治愈最孤独的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