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2 這麼幼稚可笑的謠言,怎麼還有人信

這麼幼稚可笑的謠言,怎麼還有人信


之所以寫這一篇文字,是因為我忍不住在一位朋友的微信朋友圈下留言,戳穿了一個虛假信息。

這位朋友,是《騷客文藝》的主編易小荷。可能她平時很少被謠言或虛假信息命中,這次“羞惱”之餘,就給我佈置了任務。我理解,大概意思是,既然這麼顯你能,你能你上,寫一篇吧。

她這次中招,在朋友圈轉發了那個虛假信息帖子,我很能理解。

因為這個帖子主要講的是吃的問題。看這裡。

這麼幼稚可笑的謠言,怎麼還有人信

別的不說,牛蛙不能吃了,這對一個南方女吃貨,是不是一個巨大打擊?眾所周知,這次疫情跟食用野味相關,有關部門毫無疑問要下死手整治非法野生動物交易。按照咱們矯枉必須過正的傳統,出這麼一個規定,還有紅頭文件背書,有什麼不可能呢?

果然,聽說當日很多牛蛙愛好者已哭暈在廁所裡。

這麼幼稚可笑的謠言,怎麼還有人信

那麼,我為什麼第一時間認為這個名單是假的呢?作為一個前資深野生動物保護從業者,我首先覺得,這名單裡太多動物的名稱都很不專業,一看就不可能是國家林草局出臺的文件,比如什麼野雞、野兔……我們專業人士不帶這麼說的。

但你不要認為我是佔了專業的便宜。這個名單裡,有完全不需任何專業知識也能看出來的漏洞——假如不是因為對牛蛙或驢肉的執念讓你大驚失色亂了方寸。

比如,重複以及概念範圍上不對等,“山狸”與“狐類”並列,“野雞”與“環頸雉”並列,甚至還出了兩個“果子狸”。更別說,牛蛙、驢乃至珍珠雞和鵪鶉,早已不能算作單純的野生動物,合法食用已經很多年,就算疫情緊急,也不至於一棍子打死到這個程度。

這更像一個初中肄業的臨時工喝得二麻二麻的,邊撣菸灰邊拍腦殼編出來的禁食名單,怎麼可能是正式文件。

事實也的確如此。相關部門出來解釋,牛蛙沒問題,這個名錄,並不是紅頭文件中自帶的,如果不是有意“創造”,就是哪個沒章法的基層執法者胡亂夾帶了私貨。

這麼幼稚可笑的謠言,怎麼還有人信


網絡時代,網民已經越來越習慣泥沙俱下的信息模式。不過,這次疫情中各種虛假信息出現的頻率,實在是高了一點,讓普通群眾一驚一乍、情緒波動,甚至歇斯底里的次數,也實在太多了。

至少,主觀上沒人喜歡被忽悠,沒人喜歡被當成弱智的韭菜。那麼,有什麼辦法減少上當的幾率呢?

如何辨別虛假信息,這是一個相當久遠的命題,涉及的專業領域繁多,相關文章汗牛充棟。我沒什麼硬核新見解,只分享幾條純屬個人的經驗。

現在,在朋友圈裡看到一條公號推文,可以怎麼對待它呢?

第一步,審面相,也就是看標題。

不管是為了逐利還是爭名,虛假信息總有共同目的,就是吸引眼球。很多自媒體都已經有了一整套起標題秘笈,就是針對人性的弱點,甚至有各種各樣傳播學、心理學背書。在這些共同的套路里,最顯著的一點,是標題中感嘆號的使用頻率大幅度增加,有時還用省略號增加懸念。比如這種:《一大波蝗蟲逼近中國!原來罪魁禍首是……》,類似的一批推文,都有明顯帶節奏和虛假暗示的味道。

所以我給不想成為智商韭菜被收割的朋友第一個建議就是,你可以設定,永遠不點開、不轉發、不取信任何標題中有感嘆號的推文。當然,這麼做難免會誤傷部分有營養、三觀正的公號,但是,你所錯過的營養遠遠不如你迴避的垃圾多。

第二步,看氣質。

這是看過標題看內文之後的事。所謂“氣質”的定義,是一篇推文的基本格調。簡單一句話:事出反常必有妖。一篇推文所講述或依據的事實越反常,越稀奇,越驚悚,它就越有問題。如果可能,不妨讓子彈飛一會兒。比如“八十歲老阿姨嫁十八歲少年,一年後懷孕”之類,又或是“美國新型肺炎大爆發,社會趨於崩潰”……同樣,戲劇性過強的故事,也值得你多想想再決定是否取信。

第三步,查出身。

容易受騙的群體有一個共同點,輕易不會相信主流媒體的權威信息,但對一些面目可疑、文字拙劣的小號,卻毫不設防。比如一些養生號、娛樂號,以及一些所謂“北美***號”,當然也包括國內一些已經不算小的公號,傳播虛假信息前科累累。如果留一點心,迴避這類公號,就能大幅度減少受騙幾率。特別是有一些“大新聞”,比如“某外國元首罹患新冠肺炎”這種,你應該想想,那麼多全球大媒體都沒消息,偏偏一個海外小號說得言之鑿鑿,有鼻子有眼,憑什麼?

第四步,估利害。

除了純粹吸引獵奇,很多虛假信息都會擺出一副“為你好”的姿態。你也可以想想,活這麼多年,被天上餡餅碰過幾次?全世界焦頭爛額的事,一篇文章扔個偏方就給你解決了,你何德何能,有這麼好運氣?“某某偏方治療新冠肺炎有奇效”之類,都是如此。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恨與愛,如果某個信息讓你覺得你被特別眷顧,那一定是有人把你當韭菜。

總的來說,對虛假信息,能長期做到這幾點,就會降低很多被騙的概率。


這麼幼稚可笑的謠言,怎麼還有人信


有一家了不起的武漢報紙在評論中曾經這麼說:“謠言也是籠罩城市的瘟疫,新型肺炎治好了,走了也就走了,但謠言不是,它的危害更大,對城市的傷害更持久。”意思是,謠言比病毒還厲害。

抗擊病毒需要免疫力,抗擊謠言大概也需要“免疫力”。這些免疫力,需要每個人自身建設才能保持強大。

提升對虛假信息的“免疫力”,我以為主要兩個方面。一個是心理或心態上的。同理心、共情心,設身處地、推己及人,這些都不可少。這次疫情中表現得很明顯,那些陷入困境、求助無門的人,那些始終無法得到有效支持的人,一定更傾向於取信一些他們更願意相信的信息,無論真假。這是人性決定的,必須理解,但與此同時也要清楚,這種可以理解的行為,無助於他們擺脫困境。

另一點則是知識儲備和邏輯思考能力。你的知識越多,你的邏輯推演能力越強,虛假信息的破綻就越多越明顯。這一點是根本,也是非常重要的。連很多人都鄙夷的“度娘”,其實對很多人來說,也是足夠有用的工具。只要不那麼懶,在看到一條“大新聞”時去搜一下,很可能發現,這條“大新聞”或類似“大新聞”已經臭大街很多年了。

但畢竟不是誰都有那麼好的心理建設能力,同理心、共情心都是這個時代稀缺的啊;至於讀書漲姿勢,那就更難了,很多知識人現在都做不到。

我就是懶,又沒知識,信息又不夠通暢透明,我也不敢說呀我也不敢問,那怎麼辦?

如果真是這樣,我倒有一個計較:兩害相權取其輕。

假設有這麼一個信息,說新冠病毒是美國某病毒實驗室洩漏出來的,你沒能力去分辨它的真假,又必須選擇信或者不信,怎麼辦?

我的判斷原則是,先預估我選錯之後可能造成的,對個人或公眾的傷害哪種大,然後選傷害小的那種。

比如看到以上傳聞,我選擇相信,並在微博微信傳播,那麼,當最後證明傳聞是假的,我首先自己沒面子,被我影響的人也參與了傳播,導致很多人白白憤怒了。這就是個人傷害和公眾傷害。

可是,如果這傳聞是真,那麼,我就是做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情:美國政府拿著納稅人的錢不幹好事或者沒幹好事,不聲討怎麼能行呢?不把真相傳播開來,以後他們還會這麼幹,這傷害有多大?

這得失權衡,智商正常的人應該都能作出正確選擇。

這也是一個信息選擇犯錯成本與收益權衡的問題。

當然不是說虛假信息無錯,我向來討厭虛假信息,但是,特別在真實信息不夠充分的時候,各種信息也有關注的優先度和重要性的差別。一個沒有“靠山”的虛假信息,是很容易被證偽,是真正的“紙老虎”。

一個人總追著“紙老虎”打,有什麼意思呢?顯你能?

那些在有人披露了真實信息卻被誤解、甚至被傷害後還去點讚的,就是這種追打“紙老虎”的人吧。他們和傳播虛假信息的人,誰對社會造成了更嚴重的傷害,還真不好說。


這麼幼稚可笑的謠言,怎麼還有人信


這麼幼稚可笑的謠言,怎麼還有人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