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到莫斯科戰役德軍已經消滅了幾百萬蘇軍,為什麼蘇軍還能反攻?

ABYSS8470378


莫斯科戰役,指的就是德軍對蘇聯採取的一系列打擊行動以及後來蘇聯的反守為攻的一場保衛戰爭。雖說它是一場戰爭,但他的歷史跨度很長,從1941年10月一直到第二年的1月,打了整整四個月的時間。

最初的蘇聯軍隊對抗德國的“閃電計劃”可以說是十分的吃力,德軍的推進速度之快、戰線覆蓋之長完全超出了蘇軍軍事指揮高層的意料。大批德軍深入蘇聯腹地,切斷了蘇聯紅軍的聯繫,被包了餃子,莫斯科岌岌可危。



德國的這次軍事行動,對於蘇聯來說是滅頂之災,稍有不慎就有亡國的風險。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蘇聯仍然反敗為勝,由原來的防守變為反擊,極大地削弱了德軍的軍事有生力量,也扭轉了當時二戰的戰略風向。

那究竟是什麼原因致使蘇軍扭轉局面,獲得反攻的機會的呢?

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為蘇聯提供了很大的喘息時間,足夠組織起一切有生力量。

蘇聯走的是社會主義路線,自從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俄國的統治後,西歐的資本主義國家包括英國、法國在內,對於這樣一個不同於自己意識形態的國家多有敵視。

法西斯勢力猖獗的時候,英法等國奉行“綏靖政策”,為了保全自己的實力決定以蘇聯為擋箭牌。在1938年,英法就同德國簽訂了《慕尼黑協定》,忍讓德國在東歐的一切軍事行動,把蘇聯全盤托出。

蘇聯方面也做出了緊急的應對措施,1939年8月,同德國秘密協定,簽署《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兩國為了維持友好關係,在利益分配上不發生衝突,決定以犧牲波蘭為代價,劃分各自在東歐的勢力範圍,起到雙贏。



這份條約簽訂的時候,距離莫斯科戰役還有兩年的時間。換句話說,德國的野心蘇聯早已知曉,正是因為這個條約,蘇聯有兩年的時間備戰。

二:斯摩梭斯克戰鬥成功拖住了德軍,閃電計劃無法達到預期效果。

斯摩梭斯克是當時白俄羅斯的首都,也是德國進攻莫斯科的必經之路。

在德國發起“閃電計劃”的時候,他們就已經做好了之後的戰略部署,以最短的時間攻佔莫斯科,之後由線到面蔓延開來,這也是此計劃的意義。



但想法終歸是想法,同年的8月初就已經攻佔斯摩梭斯克的德軍卻遭到了當地遊擊部隊一個多月的頑強抵抗。由於德軍不熟悉當地地形,在這場反游擊戰鬥中吃了大虧,一直到9月中旬才徹底消滅反抗部隊。

戰爭是瞬息萬變的,講究的就是出其不意,這也是“閃電計劃”制定的初衷,但這一個月的停滯不前直接導致該計劃不能順利進行,也為後來的莫斯科戰役蘇軍的扭轉提供機會。

三:蘇聯上下全民皆兵。

這個時候是國家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為了應對即將到來的殘酷戰鬥,蘇聯發佈政令,徵召全國民工構築防禦工事。

正如題主所說,在之前的戰鬥中,蘇軍傷亡慘重,成年男性比例已經降到了歷史最低,萬般無奈之下婦女起到了極大的作用。在工地上,隨處可見蘇聯婦女的身影,她們像男人一樣扛起沙袋水泥,絲毫不敢懈怠。就這樣,長二百多英里的維亞茲馬防線和一百五十多英里的莫日艾斯克防線修築成功。



而且,還從東部調遣部隊到莫斯科共同參加防禦戰鬥,並在防線外圍設置多出伏擊點,保證正面的防禦戰鬥和側翼的伏擊共同進行。

四:德軍過於輕敵,後援物資準備不充分。

前面我們說德國的此次戰鬥講究的就是一個“快”字,他們對於自身的作戰實力過於自信,在寒流到來之前一定能夠攻下莫斯科。

然而實際的情況就是戰鬥一直進行到冬天,德軍沒有準備棉服,幾十萬的軍隊在暴雪寒風中瑟瑟發抖,武器、車輛、機械被凍住,連續幾個月的拉鋸戰士兵已經透支,受到氣候影響物資運輸線路被堵。



在沒有兵源補充、惡劣的天氣、物資匱乏的情況下,德軍士兵的生理和心理都受到了巨大的打擊,在之後的作戰中原有的軍事實力已經發揮不出來了。

戰爭持續了兩個多月,斯大林看出德軍已是強弩之末,在11月29日下達反攻命令。

反攻命令下達之後,德軍仍然固執地認為蘇聯還會保持防守的姿態,但當蘇聯第30集團軍吹響衝鋒號的時候,德軍才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



接下來便是蘇聯全線的推進,先後解放了羅加切沃、伊斯特拉、克林、加里寧、沃洛科拉姆斯克等德佔區。

直到莫斯科戰爭結束,希特勒為首的德國納粹政府才認識到原來計劃的愚蠢,轉而實行持久戰的軍事戰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