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朝邑——那座逝去的渭北古城

在黃河西岸的黃河邊,曾經有一座古老而輝煌的城池——朝邑古城。儘管朝邑古城並不是因黃河而建,但是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是黃河讓朝邑城演繹了一幕幕特有的故事,賦予了它靈魂,而最終也是因為黃河,從而導致了朝邑古城消失。


  古城當秦晉要衝,枕山河之形勢,自建城那天起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戰國初期,奔騰不息的滾滾黃河和潼關曾經是弱小的秦國抵禦東方列國入侵的天然屏障,因此朝邑所在的這塊當時被稱為河西之地的地方曾經發生過無數次大大小小的戰爭。戰國後期,黃河則成為強大後的秦國向東擴張,吞併六國的障礙。為做好秦國消滅六國的準備,秦國於是在朝邑蒲津關架設了黃河上的第一座橋——蒲津浮橋,從而使朝邑成為秦國東擴的橋頭堡。

朝邑——那座逝去的渭北古城

  蒲津浮橋連接秦晉,一時間車馬蕭蕭,刀槍鏗鏘,成為秦人出征一統六國的重要運兵及物資通道,相當一部分赳赳秦人,就是從這裡出發開始了吞併六國的戰爭。秦軍所到之處,整個六國在秦軍的鐵蹄下顫慄。無數的秦國將士血染戰衣,拋骨荒野,讓戰國七雄中的其他六國一頂頂王冠紛紛落地。六合畢,四海一,虎狼之師的秦軍最終以武力結束了諸侯割據的戰國時代。

朝邑——那座逝去的渭北古城

  沒有了戰場的風聲鶴唳,戰馬嘶鳴,古老的朝邑這塊土地並沒有因此而失去昔日的光彩,千百年來,朝邑的蒲津浮橋不僅為兵家所用,亦是當時一條經濟動脈,使朝邑成為“東通三晉,亦多大賈”的物資集散地和軍事要衝;到了唐朝,隨著唐王朝中央集權的加強,加之長安和各地的經濟文化活動更加頻繁,各種商賈交流及商業貿易活動的空前繁榮,於是在蒲津關鑄鐵牛、鐵人置黃河兩岸系鐵索,建成了鐵索連舟的固定式浮橋。浮橋橫跨黃河天塹,使朝邑古道成為長安連接山西乃至中原的交通樞紐,又因其土地肥沃,沃野萬頃,盛產糧、棉、油、人民富裕,文風甚盛,商業文化異常活躍。
  昔日朝邑城內除了東街的縣衙,還有陝西東府規模最大的城隍廟、文廟、岱祠岑樓、金龍高塔等,以及規模宏大的皇家行宮——長春宮,其中有些建築相傳是魯班所建,巧奪天工,十分精美。另外,清朝時又在古城的西邊修建了被稱為天下第一倉的——豐圖義倉。特殊的地理位置讓朝邑城一年四季官差穿梭,三街六市商賈雲集,常常已到深夜仍是燈火輝煌,繁華異常。更有那些進京趕考的學子和文人騷客、名臣賢士經由往返,莫不在朝邑古城休息逗留,而這些文人過客,遠離家鄉,同時也是一些漂泊於天地間為命運、生計、仕途奔波的遊子。每逢佳節,思鄉思親之情竇生,於是和當地人一起登上岱祠岑樓或者城隍廟等高臺,幽思懷古,抒發情懷。


  登上朝邑古城的高處極目遠望,黃、洛、渭三河自天邊來,宛如三條飄帶彙集於一處,太華、中條二山彷彿就在眼前,一望無垠的黃河、渭河灘地茫茫蒼蒼,山坡之上樹木掩映,一年四季,景色不同,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情此景,讓那些文人騷客產生多少遐想,於是把朝邑美景總結出了“長春曉月、華嶽來雲、洛岸桃花、黃河秋漲、渭川煙雨、紫陽夜月、金龍高塔、岱祠岑樓”的朝邑八景。
  1959年,為根治黃河下游年復一年的水災,決定修建三門峽水庫,古老的朝邑縣城被規劃為庫區。為此,那座在老輩人口中曾經被描述為宮殿般的朝邑古城以及那些千年建築被拆毀,在關中東部屹立了千百年的朝邑古城於是在地球上消失,朝邑縣從此併入大荔縣,延續幾千年的朝邑縣歷史從此中斷。萬幸的是,岱祠岑樓、金龍高塔、豐圖義倉這些古老的建築因在河灘邊沿高處的朝板塬上而得以保留,成為我們今天追憶那段風雨滄桑和透視歷史風雲的佐證。
  沒有了朝邑古城,繁華的黃河灘地一時人煙稀少,被人們傳頌一時的朝邑八景從此漸漸很少被人們提及,但關於朝邑縣的故事、文化、建築並沒像歷史長河的過往雲煙一樣而從此消散,它仍在朝邑人一輩輩的記憶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