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1 為什麼數字時代的動畫無法再現過去動畫的“質感”?


為什麼數字時代的動畫無法再現過去動畫的“質感”?

關於過去的賽璐璐動畫的“質感”我寫過專門的文章分析,不過上次的文章主要是從製作方式的區別,模擬動畫製作是如何實現,數字動畫如何實現的角度來談的,但是具體的這種“質感”的差距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沒有做深入的分析,這一次從造成人們視覺上的感受的差距來談一談,老動畫的“質感”和現在數字動畫的差距在哪?

我覺得,問題可能出現在色彩空間。

這方面可能聽起來比較乏味,但卻是理解新老動畫畫面“質感”的一個重要概念

為什麼數字時代的動畫無法再現過去動畫的“質感”?

先來簡單說一下什麼是“色彩空間”,人看的色彩是由不同頻率的光折射產生,而人們規定了一些不同的色彩模型去給色彩定義一個色彩的空間,這樣人們就可以儘可能客觀的去在一個座標上找到某種顏色。

那麼數字動畫時代和過去的模擬動畫,也就是90年代末期逐漸走向終結的,賽璐璐動畫,在畫面表現上的最大區別,來源於什麼呢? 我覺得很可能就是因為他們的採用的色彩空間是不同的,因此有著截然不同的色彩表達效果。


為什麼數字時代的動畫無法再現過去動畫的“質感”?

我們如今的電腦顯示器,用到的色彩模型,叫做RGB模型,也就是紅色,綠色,藍色三原色組成的空間,它們一共有256階的變化,最終組成的是1600萬種的色彩;


為什麼數字時代的動畫無法再現過去動畫的“質感”?

而賽璐璐動畫,用的是顏料直接塗在透明的賽璐璐片上作畫,它用到的是印刷產品的色彩標準,CMYK,也就是青色、洋紅,黃色和黑色,而且墨水也不是RGB那樣的純色,CMYK的變化等級為101階,總共有100多萬種的色彩;

這可能就是造成兩種不同的製作方式下,“質感”完全不同的一大原因。


為什麼數字時代的動畫無法再現過去動畫的“質感”?

觀察上圖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少女戰士》老版和《美少女戰士水晶》重製版本的畫面對比,左邊是新版本,右邊是老版本,先不說線條可能會更加銳利,畫面會更多細節,就是色彩,就有極大的區別,左邊色彩豐富,漸變自然,右邊索性連臉部的陰影都很難體現,但是,“先入為主”的話,就會默認覺得,右邊那種色彩的表現,就是我們熟悉的“質感”。

那麼,問題就來了,我們現在的數字動畫,有辦法去模擬過去的色彩空間來再現當時動畫的質感嗎?理論上可以,但實際上卻很難,原因也依然可以用色彩空間的關係來回答;

為什麼數字時代的動畫無法再現過去動畫的“質感”?

看上圖,就是RGB色彩空間的覆蓋,和CMYK的色彩空間的關係,一目瞭然,CMYK的色域覆蓋,是在RGB之下的,它沒有RGB色域這麼廣泛的空間;

如果簡單暴力的進行RGB色彩空間和CMYK色彩空間的轉換,最後就會得到一張灰濛濛的畫面

為什麼數字時代的動畫無法再現過去動畫的“質感”?

不自然。(左邊是RGB色彩,右邊是轉換後的CMYK色彩)

那麼,還有一個解決辦法,就是數字後期技術這麼發達,我們可以用後期的方式,去模擬過去的賽璐璐動畫的效果嘛?我覺得可行,但也不是完全恢復那種復古的效果,舉幾個例子


為什麼數字時代的動畫無法再現過去動畫的“質感”?

還是京阿尼的,《紫羅蘭永恆花園》,這部動畫是我覺得攝影(也就是後期)效果特別好的日常系的作品,它運用的濾鏡讓畫面非常柔和,漸變非常地自然,對於光影的捕捉總是有種迷人的質感,但這種“質感”,還是和8-90年代,賽璐璐動畫的那種“質感”不同;

那麼還有別的例子嗎?

為什麼數字時代的動畫無法再現過去動畫的“質感”?

有,《MegaloBox》,不僅用了復古的濾鏡,還降低了分辨率……總體確實達到了相當復古的效果,但是我覺得有經驗的朋友,還是一眼能看出它是一個用了復古手法,去“模擬”賽璐璐動畫效果的數字製作的動畫。

以前就在知乎上看過相關的帖子,說電腦上對照片用濾鏡,再加上高超的調色技術,可以讓數碼相機的照片無限接近真正的膠捲相機,但卻還是和真正的膠捲相機拍出來的片子,看起來不同;

然後就有人想到一個更加“膠捲”的辦法,就是用數字拍下的RGB色彩的繪圖,用膠捲相機記錄下來印出來,再掃描到電腦裡RGB色彩化,這樣是不是可以更加自然的還原印刷品的那種色彩,用這種思路來製作動畫,是不是可以再現賽璐璐動畫的色彩?


為什麼數字時代的動畫無法再現過去動畫的“質感”?

有人就這麼嘗試了,結果出來的畫面,確實更加接近過去的賽璐璐動畫,可見,鏡頭、機器、膠捲、光源,這些模擬的因素,對於最終成像的“質感”是有著很大的影響的。想在RGB的色彩空間裡,用數字化的手段去模擬這些因素,會很困難,但是在製作的步驟中加入這些模擬的步驟,表達出和純色完全不同的色彩,那麼離開過去的老動畫的“質感”就更近一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