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簡影|《愛爾蘭人》,不哭

Netflix砸了那麼多錢,還是得不到最佳影片。

《愛爾蘭人》不哭,因為這不是你的錯。



我覺得《寄生蟲》演得真好,獲得最佳外語片,哦不,現已更名為“最佳國際影片”實至名歸。但,“第92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的頭銜,確實讓我有些驚訝。

在今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的提名中,是《小丑》不夠“醜”,還是《極速車王》不夠“速”?是《1917》不夠勇,還是《愛爾蘭人》不夠狠?我想,都不是。

簡影|《愛爾蘭人》,不哭


“Oscar is not so white now”的“政治正確”大前提下,同樣優秀的《寄生蟲》佔得了更多的天時地利與人和。只是,在所有提名影片中,我為《愛爾蘭人》感到惋惜。

《愛爾蘭人》10提0中,被今年的奧斯卡無情拒之門外。

這能說明什麼?

簡影|《愛爾蘭人》,不哭


說明有投票權的人還是不能接受影音串流平臺。

別無其他。

這是一場傳統影院與流媒體之間的博弈,很可惜,話語權依舊掌握在固守傳統的人手裡。儘管Netflix砸了那麼多錢,最終還是得不到一部最佳影片。

簡影|《愛爾蘭人》,不哭


你們可還記得去年一部名為《羅馬》的影片嗎?(點擊 回顧)

同樣也出自Netflix,它所獲得的“最佳外語片”已是在奧斯卡中獲得的最高獎項了。

去年,《羅馬》與《綠皮書》兩強相爭最佳影片,Netflix出品與“政治正確”這兩大因素都偏向了《綠皮書》,獎項公佈之前早就沒了懸念。

簡影|《愛爾蘭人》,不哭


所以,回看今年的最佳影片提名,誰都有可能獲獎,但《愛爾蘭人》的獲獎幾率最低。可這又怎樣?這一點兒都不耽誤《愛爾蘭人》是部好片。

這部影片是Netflix於2019年的最後一部重磅大戲。

他們以不可能的資金,投資了一部在這個時代不可能的電影,讓認為“漫威電影不是電影”的馬丁·斯科塞斯拍出一部媲美《美國往事》、《教父》的史詩傳記。網絡上線首周,就吸引了2760萬觀眾觀看。

簡影|《愛爾蘭人》,不哭


你看,他們是不是動了傳統院線電影的奶酪?是不是動了學院派的蛋糕?

好萊塢為首的影視巨頭依然處於奧斯卡的主導地位,“Netflix原創電影不應該出現在奧斯卡獎項中”的呼聲依舊不絕於耳。

這是整個電影產業鏈的問題,不是犧牲一兩部優秀影片就能解決的局面,我們也很難判定孰是孰非。

簡影|《愛爾蘭人》,不哭


只是,我覺得,作品無罪。

或者即便不是奧斯卡,未來會不會以另外一種形式,設立流媒體原創大電影的專屬獎項呢?

簡影|《愛爾蘭人》,不哭


目前來看,讓人欣慰的是,《羅馬》沒有被埋沒;《愛爾蘭人》雖然10提0中,起碼也為全世界所知,這也算是對78歲高齡的《愛爾蘭人》導演馬丁·斯科塞斯的一絲慰籍。

儘管我知道,這位教父級的老爺子內心寫滿了“不服”。

簡影|《愛爾蘭人》,不哭


說回到《愛爾蘭人》影片本身,3小時29分的片長,起初還是讓我望而卻步的。但是演員陣容太過強大,又讓我難以放棄。

主創人員,包括1942年出生的馬丁·斯科塞斯,三位主演分別為1943年出生的羅伯特·德尼羅、1940年出生的阿爾·帕西諾、1943年出生的喬·佩西,都是國寶級演藝大師。

簡影|《愛爾蘭人》,不哭


簡影|《愛爾蘭人》,不哭


且不說有網友評論,“這是馬丁以《純真年代》的方式拍了一部《教父》”,單單從年齡跨度而言,就很值得一看。

看一看投資方花了重金所採用的減齡技術,是不是能帶我們重新回到那個混亂、模糊的黑幫時代。看一看老藝術家們面對四五十歲年齡跨度的人物塑造過程中,是否還能得心應手,將時代印刻中的青年小夥演繹得惟妙惟肖。

簡影|《愛爾蘭人》,不哭


簡影|《愛爾蘭人》,不哭


劇情演進上,從美國史上最大工會的盛興衰敗,到1961年的古巴豬灣事件;從肯尼迪被暗殺的疑似真相,到尼克松的競選黑幕……宛如一首首激進又不甘沉寂的史詩,娓娓道來,卻以某種不能為人道的方式彼此消亡

他們帶著罪孽,充滿悲傷。

他們渴望逃離深淵,又不得不凝視死亡。

簡影|《愛爾蘭人》,不哭


簡影|《愛爾蘭人》,不哭


特別是影片最後部分,那扇半掩的房門,是心存歉意?是心懷感念?還是來自內心深處一份明知道不會再來的期待?

這一幀畫面,彷彿定格了時間,昇華心境。

那些曾經犯下的罪孽縱使無法被洗滌,但願上帝能聽到渴望被救贖的無聲的吶喊。

簡影|《愛爾蘭人》,不哭


簡影|《愛爾蘭人》,不哭


“刷房子”的愛爾蘭人,不哭。

《愛爾蘭人》,不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