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智能機器人在以後的生活中會是怎樣的角色?

調皮的小洋子


你好,我是小劉老師。

很高興能夠回答這個問題,智能化是現在比較熱的名詞,其實現在已經走進你我的生活,你在網上購物,如果沒有智能化,就不會給你推送最合適你的物品,如果沒有智能化,可能我們的快遞就不會這樣快的送到你手裡。

以前人們總是說以前的生活很慢,那是因為科技的不發達,導致一切事物運行速度和效率都很低,智能化將會是以後的趨勢。

這次疫情我們就可以看出來,國家通過大數據就可以分析出來,哪個地區的疫情嚴重。哪個地區疫情防控需要升級,大批量的數據會很好的給我們正確的判斷,這也是智能化。

我認為智能機器人未來前景有以下幾點:

一、市場規模巨大

不用過多解釋,因為中國是人口大國,通過雙十一購物我們就可以看出來!

二、政策文件支持

《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和“中國製造2025”重點領域技術路線圖一起,構成國產機器人產業的發展藍圖。

三、應用場景多樣

隨著人工智能和物聯網技術的不斷髮展,智能機器人產品將人工智能技術,不斷實現更為強大的功能和更為豐富的應用場景。

目前,我國智能機器人產業主要存在三大挑戰,分別是基礎技術能力與研發設計經驗欠缺、產業競爭能力相對薄弱和泡沫化風險。在看到優勢、把握機遇的同時,業界也應該看到亟待突破的挑戰和瓶頸。以上就是對智能機器人的發展形勢和未來前景的簡單介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綜上所述,智能化,機器人都是未來幾年內發展的方向,所以應該把握好時機,加油!

我是小劉老師,關注我!讓我們一起天天向上!


愛Vlog的小劉老師


大家好,很高興能為大家回答智能機器人在以後的生活中會是什麼樣的角色這個問題。

首先我認為未來很多企業生產為了節約人工成本會採用自動化生產線,部分流水線作業會採用智能機器人代替人工,因為機器人可以24小時不間斷的作業,在作業頻率上是人工 的3倍之多,這樣就大大增強了企業的生產效率,但也會有寫流水線一時半會是人工智能機器人不能代替的,如質檢崗位,另外鴻到家家政認為家政行業家庭的保潔、保養、清洗、維修等,一些細節性把控的工種是需要人工細緻入微的作業的!但有些行業採用智能機器人作業已是大勢所趨!

我對使用機器人的好處歸納如以下兩個方面,即提高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社會效益方面

(1)可改善工作人員的勞動環境,使工人安全性提高了,勞動強度降低了。

(2)在科學研究和生產領域,機器人可代替人類做人類難以做的工作。

(3)機器人在無故障的情況下,絕對會忠於職守,無私奉獻,不會招惹是非。

經濟效益方面

(1)可以提高生產效率數倍到數十倍。

(2)可以提高產品質量。

(3)可以減少工作場地。

(4)可以降低成本,包括勞動成本、節能和節省原材料。

(5)可以節省勞動力。

以上預示著,我們人類在隨著人工智能機器人的發展,將會有很多的人失去工作的機會,談到這裡,我們是不是該有一個清晰的反思呢?最主要的就是在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我們不能坐等享受科技發展的成果,我們自己也要有計劃有規劃的去學習,只有這樣才不被時代所拋棄,與智能機器人和諧相處,才能有幸福美滿的生活!


街頭小巷


關於智能機器人對人類生活的影響,這樣的問題己討論很多年。雖然有很多消極悲觀、灰色的思想癥結主導了一部分人,比如擔憂人過多依賴於機器人,會促使人類肢體退化。再比如擔憂人類被機器人反控制,使人類成為機器人的奴隸,甚至被消亡等等。但是這依然擋不住科技發展與前進的腳步,將來的日子也將會有更多更廣泛領域的機器人服務於人類。

其實在當今我們人類的世界,機器人早就在服務於我們人類生活許多方面,為什麼大家難得一見呢?這主要是對機器人的定義分為廣義和狹議兩種。工廠裡自動化生產線中,每個自功化單元,如自動抓手,自功焊接臀,自動分檢識別系統,自動部件安裝機,自功包裝機等,在廣義範疇就被稱為半自動或全自動機器人。現在家居裝修中流行的智能家居也是智能機器人範疇。其它還有智能吸塵器,智能炒菜鍋等。目前智能機器人己遍佈工礦、製造、石化、醫療、電子、居家生活等諸多方面。

人們通常理解的機器人,是狹義機器人,是具有人的形態,具有人的思維,能夠獨立完成人生活中部分或全部事務。相信通過科學家們不懈鑽研和努力,假以時日能逐步實現。

智能機器人的研發、完善與進步,對我們人類的生活是具有積極意義的。它提高了生產力,解放了勞動力,提高了工作效力,節約了企業成本,替換了部分人類高危行業,使得人類生活變得更輕鬆更便捷。至於,人類擔憂的問題,隨著人類的進步也必然得到解決。


風在紅塵別自己


1 隨著國家的強盛 國家科技發展 離不開代代人的努力

2 隨著科技逐漸強盛 科技將走進我們每家每戶

感覺人依然會是統治者!就好像汽車跟司機一樣!其實我們把機器人的定位為意見工具就行了,就好像汽車,其實汽車算不算是機器的一種,機器人只不過是人形狀態才加了個人,不過始終是機器!而且機器跟人類對比,優勢是什麼?是能一絲不苟的執行任務,不會累,大量數據計算處理的能力,但是缺點是,永遠不會增加!他置灰按照已有的內容,輸入給他的內容去計算,處理,你給他輸入1+1=2,他不會想到1+2=多少,永遠只會這樣,他等於就是不會創新,如果機器人統治世界,100年是這樣,100年後也是這樣,因為他不會創新,哪怕出現創新,也不會保留並遺傳!機器人的傳承是靠複製黏貼的,而我們人類是靠累積的,是不斷


咱陽叔叔


我認為在我們的未來,機器人將取得巨大的進步。機器人技術的進步可能會帶來一些負面影響,但我相信,利大於弊。機器人的進步肯定會對很多事情有幫助。先進的機器人可以做一些事情,比如幫助軍隊作戰,加快緩慢的進程,簡單地幫助日常生活。未來機器人技術的進步肯定會改善很多人的生活。機器人不僅是機器,還是管家和夥伴。機器人可以幫助我們做一些我們不喜歡或不能做的事情;此外,他們傾聽我們的聲音,知道我們需要什麼,並以家庭一樣的方式與我們互動。

人類經驗的特點是拒絕服從我們的極限限制。我們逃離了地面,我們逃離了地球,現在,經過數千年的努力,我們試圖製造出模仿我們自己的外表、動作和智力的機器,這正引導我們達到這樣的一個境界:我們將擺脫所有事物中最基本的兩個限制:我們的身體和我們的思想。一旦這一點到來,一旦技術變革的加速步伐使我們能夠製造出不僅等同於人類智能,而且超越人類智能的機器,我們將看到半人機器人(像600萬美元的人類那樣的機器增強型人類)、機器人(像星際迷航中的數據一樣的人類機器人混合體)和其他超出我們想象的組合。

儘管古希臘人是最早製造出能夠模仿人類智力和自然運動的機器的國家之一(希臘人認為人類智力也可能受自然規律支配的思想鼓舞了人類的發展),但這些努力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如火如荼,產生了第一批栩栩如生的機器人動作。其中包括一位曼陀林演奏女士,由意大利發明家吉安內洛·托里亞諾於1540年建造。1772年,瑞士鐘錶匠皮埃爾·雅克·德羅茲(Pierre Jacquet Droz)建造了一個名叫L'crivain(作家)的沉默寡言的孩子,他可以用筆寫文章。克里文的大腦是一臺機械計算機,即使以今天的標準來看,它的複雜性也令人印象深刻。這些發明使科學家和哲學家推測,人腦本身只是一個精密的自動機。與艾薩克·牛頓同時代的威廉·萊布尼茨在1700年左右寫道:如果這些理論真的成立,我們在別人思考的時候被神奇地縮小並放入他的大腦,會怎麼樣。我們將看到所有的泵、活塞、齒輪和槓桿都在工作,我們將能夠用機械術語完整地描述它們的工作,從而完整地描述大腦的思維過程。但這種描述不會包含任何思想!它將只包含泵,活塞,槓桿的描述!

很多人都想讓他們的智能機器完美無缺,完美無缺的理性蔑視人類的脆弱。這些機器人最終與他們的主人作對,毀滅了全人類,這一反烏托邦的觀念在此後的許多科幻小說中都得到了回應。機器智能奴役其創造者的幽靈繼續在公眾意識中留下深刻印象。但更重要的是,卡佩克的機器人引入了機器人作為人類的模仿或替代品的概念。這個想法在整個20世紀都得到了加強,因為從羅西到C-3PO和《終結者》,機器人在小說和電影中運用了流行的想象力。

然而,第一代現代機器人與這些擬人化的視覺相去甚遠,大多數機器人制造者都沒有試圖模仿人類。Unimate是20世紀60年代流行的流水線機器人,它只能將一隻手臂向多個方向移動,並能打開和關閉夾持器。如今,有200多萬個Roomba機器人在執行一項以前由人類完成的任務(吸塵),但它們看起來更像是快速海龜而不是女傭。大多數機器人將繼續是為執行特定任務而設計的實用設備。

建立人類級機器人的願望可以被視為人工智能的終極挑戰。要做到這一點,我們不僅需要了解人類的認知能力,還需要了解我們的身體技能——畢竟,這是大腦工作的關鍵部分。在複雜的環境中,協調意圖和運動在很大程度上是小腦的責任,它包含了大腦中一半以上的神經元。而身體本身代表了我們的許多複雜性:在描述人體的人類基因組中,比在大腦的設計中有更多的信息。我們正朝著理解大腦如何工作的方向邁出巨大的步伐。電子和生物等各類信息技術的性能/價格比、容量和帶寬每年大約翻一番。我把這種普遍存在的現象稱為加速回報的規律。我們對生物學的掌握正在加速進行,而且每年都呈指數增長。例如,科學家們花了5年時間才能對艾滋病病毒進行測序,但SARS病毒只需要31天。自1990年人類基因組計劃開始以來,每年被測序的基因數據數量翻了一番,每對鹼基的成本每年下降一半,從1990年的10美元降到現在的1便士左右。我們在理解基因組如何在蛋白質中表達以及理解廣泛的生物學機制是如何工作的方面取得了相當的進展。事實上,我們正在增強和重建人體幾乎所有的器官和系統。大腦掃描的三維分辨率呈指數級增長,最新一代掃描儀可以實時成像單個神經元的連接。科學家在大腦中收集的數據量也在逐年增加。他們正在展示,通過將這些信息轉換成大腦區域的模型和模擬,可以理解這些信息,其中大約有24個已經完成。IBM最近也開始了一項雄心勃勃的工作,以令人難以置信的細節對大腦皮層的實質部分進行建模。如果我們要重新創造人腦的力量,我們首先需要了解它有多複雜。有1000億個神經元,每個神經元有數千個連接,每個連接包含大約1000條神經通路。我估計一個成熟大腦的狀態需要數千兆字節的信息量:非常複雜。

但是大腦的設計是十億倍如此簡單嗎?人類大腦和身體的設計都儲存在基因組中,而基因組並不包含那麼多信息。人類基因組中有30億個DNA序列:60億比特,或8億字節。然而,它充滿了冗餘;一個稱為ALU的長序列重複了300000次。由於我們知道基因組的結構,我們只能將其信息壓縮到3000萬到1億字節,這比微軟Word的代碼要小。其中大約一半包含了人腦的設計。大腦可以用1500萬到5000萬字節來描述,因為它的大部分線路在出生時是隨機的。例如,小腦中數萬億的連接僅由少數基因描述。這意味著嬰兒大腦中的大部分小腦連線是混亂的。這個系統被設計成自組織的,當孩子學會走路、說話和接住一個飛球時,小腦就會充滿有意義的信息。我的觀點不是說大腦是簡單的,而是設計的複雜程度是我們可以理解和管理的。運用加速回歸定律來分析大腦的複雜性,我們可以合理地預測,在大約20年內,人類大腦的幾百個區域將會有詳盡的模型和模擬。

一旦我們瞭解了大腦是如何運作的,我們就能將這些原理的詳細描述編入廉價的計算機中,到20世紀20年代末,這些計算機的功能將是人腦的數千倍,這是加速回報法則的另一個結果。因此,到2029年,我們將擁有硬件和軟件,在機器中實現人類級智能。屆時,我們還將能夠在精細的層次上構建完全類似人類的機器人,並將血細胞大小的機器人送入我們的身體和大腦,從內部保持我們的健康,增強我們的智力。當我們成功地製造出這樣的機器時,我們自己就會成為半機器了。換句話說,我們將最終超越我們長久以來認為的終極侷限:我們的身體和思想。


小鵬趣味科普


智能機器人可以幫助我們處理繁瑣得工作任務,包括圖像分析和數據統計。目前機器人更多的擔任的是助手這一角色,機器人依賴於語音命令,這種新的交互方式不僅可以節省時間,還可以提升工作效率。


江河一葉扁舟


一個全能的角色:家裡機器人,幫忙照顧孩子,做家務,讓我們無任何負擔的去好好享受生活。單位機器人代替我們繁瑣的工作,減少很多工作量。期待普及。


瓶子2老大


像電腦和智能手機一樣,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也離不開它。機器人在未來一定取代勞動密集型、危險性的崗位?機器人的應用在某一天,如同智能手機第一次出現。它會掀起一場技術革命。


小貓美景


是一種樂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