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三國除了魏蜀吳還有燕國,孫權為何與燕國來往頻繁?

獨行客地圖帝


導讀:這裡的燕國是指三國時期公孫度在遼東建立的國家,多年後同樣崛起於遼東的鮮卑慕容家裡的諸燕是否傳承遼東公孫氏的國號就不得而知了。公孫度自從被董卓任命為遼東太守後開始有了官方經營遼東的機會,趁著中原軍閥混戰不斷蠶食高句麗和扶余等政權。中原戰亂帶來的人口數量以及不斷從其他少數民族政權奪得的地盤都成為公孫氏成長壯大的理由。至於孫權勾搭燕國公孫氏的原因,不過是效仿蜀漢諸葛亮與鮮卑科比能合盟夾擊曹魏的方式。雖然是效仿但是效果不差,但是公孫氏屢屢戲耍孫權導致這種結盟並不穩固。相對遙遠的距離也給了曹魏各個擊破的機會,最終公孫氏被曹魏迅速平定。


說起公孫氏建立的燕國其實源於遼東太守公孫度,來自大漢玄菟郡的公孫度在初平元年被董卓任命為遼東太守。此時董卓廢除少帝劉辯、立漢獻帝劉協,在殺害劉辯和何太后後挾天子以令諸侯掌管天下大權。在公孫度被任命遼東太守的同一年,以袁紹為盟主的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中原大亂,遼東文武紛紛勸說公孫度自立為王。

《三國志·卷八·魏書八·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初平元年,度知中國擾攘,語所親吏柳毅、陽儀等曰:“漢祚將絕,當與諸卿圖王耳。”

此時的公孫度有點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感覺,由於遼東遠離中原所以基本上沒有受到黃巾起義和軍閥混戰的破壞。所以大量的中原流民紛紛來到遼東躲避戰亂,為遼東帶來大量的人才。所欲公孫度的崛起和秦朝末年的南越國趙佗非常類似,公孫度在發展生產、整頓軍隊的基礎上頻頻向高句麗、扶余等東北政權進攻。在大大拓展版圖的同時,遼東公孫氏也成為東北雄霸一方的勢力。而曹魏集中力量對付中原的劉備和曹操,所以沒有精力搭理遼東公孫氏讓其做大。如果從公孫度稱王開始到司馬懿攻滅公孫氏計算,公孫氏存在的時間比蜀漢國祚還長。


東吳孫權與燕國公孫氏結交不過是效仿諸葛亮與鮮卑科比能部結盟夾擊曹魏的形式

曹魏地盤人口基本都是大漢朝的精華部分,具有87郡十二州:司隸、徐州、青州、豫州、冀州、幷州、幽州、兗州、涼州、雍州、荊州(佔東漢荊州北部)、揚州(佔東漢揚州北部)。可以說曹魏控制的勢力已經超過中原的70%,東吳孫權和蜀漢的劉備加一起不過比較偏遠的四州之地。所以東吳和蜀漢只能依靠天險和易守難攻的地形抵抗曹魏,因此蜀吳兩國紛紛開動腦筋如何制約曹魏。

蜀漢丞相諸葛亮把目光放到了漠北草原的鮮卑首領科比能身上,他與科比能約定共同夾擊曹魏。太和五年蜀漢丞相諸葛亮再出祁山北征曹魏,科比能同時出兵從北方出手。雖然沒有成功,但是確實讓曹魏手忙腳亂了一陣。而孫權一看哎呀我去,立刻如法炮製。東吳聯絡遼東公孫氏建立想達成聯盟,不一定指望燕國能出多大力至少可以在東吳進攻曹魏的時候從後方牽制曹魏。況且遼東公孫氏的實力幾乎不再蜀漢和東吳之下,對於牽制曹魏絕對夠分量。

而三國由孫劉聯盟攻抗曹操,發展到到了蜀漢、東吳、燕國、鮮卑從南北兩個方向形成對曹魏的包圍圈。如果不是沒有一個超強勢力做主導,這就是一個三國版的北約圍剿。如果這個聯盟穩固形成的話,勢力雄厚的曹魏就會形成四戰之地。曹魏就會形成和當年荊州劉表一樣的局面,雖然兵多將廣但是受到極大約束。如果這樣,也許三國並立的時代也許會延長很多年。



沒有誠意的公孫氏在玩火,在東吳和曹魏之間遊弋終於釀成滅國大禍

東吳開始聯繫公孫氏是在燕國第三位君主公孫淵時期,公孫淵雖然也算有作為的君主但是格局還是不夠大。而東吳的孫權是稱帝最晚的,甚至在劉備東征東吳的時候還曾經向曹魏稱臣。但是在公元233年,遼東燕王公孫淵派出使者到東吳稱臣。孫權非常高興,派萬餘軍隊帶著賞賜的禮物如同美國大兵一樣坐船去遼東建立海外軍事基地。可惜公孫淵有點蛇鼠兩端同時向曹魏獻媚,其實也是害怕曹魏與其翻臉。所以公孫淵吞併東吳軍隊,殺掉東吳使者。雖然獲得曹魏的冊封,但是惹惱了孫權同時蛇鼠兩端的態度也讓曹魏新生警惕。

公元234年諸葛亮六出祁山最後一次北伐病逝在五丈原,圍困曹魏四股勢力暫時斷了一股。公元235年曹魏魏國幽州刺史王雄派刺客韓龍將鮮卑首領軻比能刺殺,控弦十數萬的鮮卑立刻四分五裂。四大封鎖勢力去其二,就剩下南方的東吳和遼東的公孫淵。

曹魏烈祖曹叡出了南部防守東吳的兵將外,派司馬懿帶傾國之兵北伐公孫淵。同時傳檄烏桓、高句麗、鮮卑共擊公孫淵,公孫淵腹背受敵沒有堅持到東吳援軍到達燕國被滅。



小結:

解除北方鮮卑和遼東公孫淵的威脅後,曹魏已經可以憑藉雄厚的國力碾壓蜀漢和東吳。最終曹魏對孫吳各個擊破,公孫淵為自己的狹窄的格局付出了身死國滅的代價;而東吳在公孫氏和蜀漢被滅後,也被篡位的西晉司馬氏滅國華夏再次統一。


我是歷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勞煩斧正。


歷史縱橫帝


既然你誠心誠意的問了,我便認認真真的回答你。

三國時期,並不是只有三個國家。當時除了逐鹿中原的曹魏、蜀漢和孫吳三足鼎立之

外,中華大地上還存在一些大大小小的政權,比如鮮卑、烏孫等少數民族政權。

除了魏蜀吳三個漢人政權外,還有一個漢人軍閥建立的政權,就是燕國,位於在遼東一

帶。

因為當時魏蜀吳三國在中原相互廝殺,所以燕國才得以有生存發展的空間。

這個國家實力實在是太弱小,以至於曹操根本看不起這個國家,也正是因為如此,這個

國家才沒有遭到曹操的毒手,才活了下來。

它的奠基者是公孫度,公元204年公孫度逝世之後,他的兒子公孫康繼位,公孫康在歷

史上出現的次數並不多,唯一能讓人記住的一次就是,曹操在重點是平定南方的時候,

公孫康砍了袁紹的兩個兒子的頭顱,當做送給曹操的見面禮。

在過了14年之後,公孫淵奪走了他叔叔也就是公孫恭的位置。

在公孫淵在上位之後,根據中原的形式進行一番觀察,然後學習秦昭王。

軍事上採用遠交近攻的策略,想要一統天下,成就一番霸業,後來就暗通東吳的孫權和他結盟,然後俯首稱臣,接受孫策對他的冊封,並且成為了燕王。

在這之後,他和東吳的孫權兩個人一起聯合對抗曹魏的曹操。

在諸葛亮去世以後沒有多長時間燕國就被滅亡了。

他之前一直存在的原因是因為曹操被其他兩個國家實力所牽扯,而沒有騰出軍事力量和

時間來與燕國打仗,以達到併吞的目的。

所以我們由此可看,從一開始這個燕國就根本沒辦法與魏蜀吳三個國家相提並論,所以

他自然也就不會成為第四國。

歡迎關注江水趣談,與您一起去解讀經典中的奧秘!


江水趣談


三國鼎立時代,除了魏、蜀、吳之外,在遼東還存在一個小政權,便是公孫氏的燕政權。遼東與東吳相距遙遠,中間又隔著魏國,為什麼孫權會頻繁與遼東往來呢?他有什麼目的?又達到什麼結果了?

三代人經營下的遼東政權

遼東小政權的由來,要從公孫度說起。

公元189年,董卓任命公孫度為遼東太守,到了遼東後,公孫度以鐵腕治理,威名漸立,高句麗、烏桓,夫餘國與濊貊部落皆前來歸。由於國內軍閥混戰,公孫度也自封為遼東侯、平州牧,雄霸一方。

公孫度去世後,其子公孫康繼承其業。當時曹操強盛,打敗袁氏集團,袁尚、袁熙逃往遼東。懾於曹操的勢力,公孫度斬袁氏兄弟,名義上歸順曹操控制下的朝廷。

到了公孫淵時,公孫氏已是三代經營遼東。隨著三分天下格局的形成,公孫淵蠢蠢欲動,要把天下三分改變為天下四分。公孫淵陰謀獨立,為了對抗曹魏,他選擇與孫權聯合。因為孫權擁有強大的海軍,可以開通一條海上航線,繞開魏國的封鎖。

孫權封公孫淵為“燕王”

公孫淵想脫離魏國自立,就必須得到東吳的支持。而孫權也希望聯合遼東,可以從北方牽制魏國。此外,由於東吳地處南方,馬匹嚴重不足,孫權也希望能從遼東購買大批馬匹,以提升軍隊的戰鬥力。

公元232年(吳嘉禾元年),孫權派將軍周賀、校尉裴潛乘船北上遼東,洽談購馬事宜。此時公孫淵還公開宣佈脫離魏國,但他竟然在武器裝備上支援吳國,這使魏明帝曹睿大為不滿,遂下令汝南太守田豫統率青州各路人馬走海道奔襲遼東,同時,幽州刺史王雄從陸路興師討伐。不過,田豫、王雄兩路人馬很快就碰了釘子,出師無功。

至此,遼東與魏國關係破裂。

公元233年(吳嘉禾二年,魏太和七年),公孫淵派人前往吳國,奉表稱臣。孫權龍顏大悅,冊封公孫淵為“燕王”。孫權派出一支一萬人的艦隊,由太常張彌、執金吾許晏護送遼東使者回國。

公孫淵出爾反爾

然而,公孫淵的立場搖擺不定。

在東吳艦隊抵達後,公孫淵竟然痛下殺手,殺掉東吳使者張彌、許晏,吞併其艦隊及大量的金銀財寶。公孫淵拿著吳使的人頭,又向魏國投降,魏明帝封他為樂浪公,官居大司馬。

這個消息讓孫權氣瘋了,他叫囂說:“我今年六十歲了,人世間的艱辛,哪一件沒嘗過。不料到頭來卻被鼠輩戲弄了,讓人一腔怒氣如排山倒海洶湧而出。我若不親手宰了這鼠輩,把他的腦袋扔到大海里餵魚,我就沒顏面君臨天下了,為此即便顛沛流離,我也沒有怨言。”

公孫淵的政治立場就是沒有立場,他敢犯天下之大不韙,在於他鑽了三國紛爭的空子。鶴蚌相爭,漁翁得利,公孫淵自以為就是漁翁,穩坐釣魚臺。但他錯了。

遼東政權名義上歸順魏國,實則是針插不進,水潑不進的獨立王國,魏明帝對此心知肚明。因此,不打掉這個獨立王國,魏國皇帝是不會心安的。於是魏明帝召回司馬懿,讓他全權指揮遼東之戰。

孫權為什麼要派艦隊救援遼東?

此時的公孫淵才發現,自己不是穩坐釣魚臺的漁翁。魏國與吳國都是大腕,能讓你耍著玩嗎?公孫淵臉皮是厚的,他又派使者去吳國求援。

孫權見到遼東使者大怒,欲殺之而後快。大臣羊道認為殺掉使臣沒有意義,不如派一支艦隊北上觀察戰局。如果公孫淵打得贏,就向他索取好處;如果公孫淵打不贏,就乘機劫掠遼東,搶奪些財物。這個建議實是厚黑,孫權聽罷大悅。

說白了,孫權答應出兵遼東是有兩個目的:其一,假如魏軍失敗,乘機逼公孫淵臣服,把吳國勢力擴張到遼東,這樣可以從南、北兩面同時發動對魏國的戰爭;其二,假如公孫淵失敗,就洗劫一番,以報使者被殺、士兵被羈之仇。

當東吳艦隊抵達遼東時,公孫淵已經敗亡。艦隊的指揮官,就是向孫權獻妙計的羊道。當時鎮守遼東的魏國守軍,根本沒預料到東吳的軍隊突然出現,被打得措手不及。羊道依照原先計劃,大肆洗掠沿海郡縣,收刮許多財物,俘虜許多百姓,滿載而歸。

如果當初公孫淵真心實意聯合孫權對抗曹魏,也不致於落得這個下場,而三國的勢力消長或許會出現新的變化。嘲弄他人者,最終只是嘲弄自己罷了。


君山話史


三國鼎立魏蜀吳,家喻戶曉。實際上,除了魏蜀吳外,當時還有一個小國,就是位於遼東的燕國。遼東是古代的大梁水(今太子河)以及遼河以東廣大地區,戰國、秦、漢在這裡設遼東郡,包括今遼寧省大部。東漢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公孫度佔據遼東。之後傳給公孫康、公孫恭,再傳到寶貝孫子公孫淵。魏景初二年(公元238年),司馬懿出兵消滅了遼東燕國,前後50年。

公孫氏割據遼東之時,孫吳也崛起於江東。孫權曾頻繁的派遣使者越過魏國,渡海與公孫氏交往。早在公孫康時期,孫權就與遼東有往來了。但是這次交往並不成功,孫權派出的使者被公孫康殺死,雙方沒有達成合作意向。儘管如此,孫權仍然繼續頻繁派人出使遼東。孫權為何對一個和自己陸地不接壤的海外之地如此重視?這和三國的形勢有很大關係。

赤壁之戰前,孫、劉蜀聯合抗拒勢大的曹操。而後來孫、劉因荊州翻臉,雙方大打出手。但是吳蜀都是弱國,只有聯合才能抵抗強魏,所以孫、劉再次結盟對付魏國。孫權沒有西顧之憂,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討伐魏國上。這時,遼東在吳國的對魏戰略中地位明顯上升。

遼東燕國偏安一隅,實力自然無法與魏國相比。但是,遼東幾十年來休養生息,實力比之吳、蜀,也只是遜一二籌而已。公孫度及公孫康在位期間,東征高句麗,西伐烏桓,勢力深入東北亞半島,甚至越海佔據膠東半島部分土地,割據一方。遼東處在魏國東北,與魏國接壤,有地盤的爭奪。當時的形勢,曹魏的東南是孫吳,西南是蜀漢,一旦孫權與公孫淵結盟,則可以形成吳、蜀、燕三家對曹魏的包圍態勢。如果把吳、蜀看作是曹魏的前線,那麼遼東就是其大後方。孫權在前線不斷出擊曹魏之時,除了西線的蜀漢,東北的遼東也能夠對曹魏形成牽制作用。

事實上曹魏為了防守遼東,被牽扯了很多兵力,無法全力對付吳、蜀聯盟,這才使得三國之間維持了一種巧妙的平衡。魏國也是十分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幾次想要消滅遼東,以除後患,只是一直沒有成功。最後司馬懿出兵征討公孫淵時,也清楚如果拖延時間,孫權一定會出兵援助(或從長江北岸攻魏,或跨海出兵救燕),必須要快速解決問題。事實上,在得知曹魏攻打遼東後,吳國果然派大軍前往援救。只不過司馬懿行動迅速,沒有給他們機會。

孫吳立國於東南沿海,以孫權的眼光,自然要知道要發展海外戰略,成就也非常突出。比如衛溫、諸葛直出海。孫權與遼東的燕國、半島上的勢力都有來往,這一切都是衝著在戰略上包圍魏國去的。孫權重視孫東,還有一個重要原因。

在冷兵器時代,馬匹是重要的戰略資源。而孫吳所在的江東,並不盛產馬匹。魏國之所以能在與東吳的對抗略佔上風,馬匹是其中重要因素。遼東地區盛產良馬,馬匹資源非常豐富。孫權向遼東求馬,是不需要經過魏國地盤的,所以往來比較方便。孫權派人泛海去遼東購買大量戰馬,然後送到東吳,這對東吳的抗魏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吳嘉禾元年(公元232年),孫權派將軍周智與校尉裴潛泛海去遼東,去找公孫淵買馬。孫權把公孫淵當成一個誠信的賣家,而“刺頭”虞翻卻看穿了從未謀面的公孫淵。虞翻就給孫權寫信,大致內容是:“遼東離我們太遠了,又沒有陸地相連。一旦公孫淵翻臉,我們根本無法及時做出反應。另外,即使我們獲得了遼東的戰馬,我們在江南作戰,戰馬也派不上多大用場,何必花這個冤枉錢。”不過,虞翻被孫權給整怕了,沒敢直接上書,而是把信轉給了呂岱。呂岱又不傻,替虞翻背黑鍋?孫權那脾氣,“犟”起來,一百頭牛都拉不回來。

虞翻猜測的不錯。公孫淵與孫權跨海往來,說的直白些,就是為了詐取“老糊塗”孫權的錢財。吳嘉禾二年(公元233年)初,公孫淵派人來到東吳,向吳稱臣。孫權從來只有向別人稱臣的份(向東漢、曹魏稱臣),突然有人願意“奴顏婢膝”當自己“小弟”,孫權笑得合不攏嘴。孫權不顧群臣苦諫,派出一萬名士兵,帶著大量江南產的金銀財寶,北上去遼東,封公孫淵為燕王。孫權想把遼東當成鉗制曹魏的戰略重鎮,讓曹魏在北線疲於奔命,自己好奪取淮南之地。

孫權確實沒想到公孫淵會“耍”他。打個比喻,某中小聯賽的明星球員要轉會到一流聯賽的A俱樂部,往往會先和B俱樂部談好轉會費和工資,然後再拿這個價格去找A俱樂部,逼A俱樂部提高價格。公孫淵玩的就是這麼一手,他把孫權對自己的信任,當成了向曹魏進貢稱臣的道具。

吳國大臣張彌、許晏、賀達剛到遼東,就被公孫淵給殺了。吳國一萬士兵被公孫淵吞併,壯大了軍事實力,同時把幾顆人頭送到洛陽,向曹魏獻媚,撈取了巨大的好處(曹魏封公孫淵為大司馬)。公孫淵清楚,吳國距離自己太遠,還隔著茫茫大海,根本靠不住。魏國來攻遼東時,不要說吳國來援兵,就是知道魏國來攻的消息,可能都是幾個月之後的事情了……

孫權差點被氣瘋,一代梟雄要跨海御駕親征遼東,好在被陸遜及時拉住。

更多歷史地理文章, 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圖帝


地圖帝


在很多人印象中,三國時期就是魏、蜀、吳三足鼎立,但很少有人知道,其實當時還存在著一個小國——燕國。

這個燕國是什麼來頭呢?


(三足鼎立)

三國時,公孫氏家族世代割據遼東地區。。

公元237年,公孫淵在擊敗魏國名將毋丘儉後,自立為王,定國號為燕。

當時,遼東是魏國的,稱為幽州。

公孫淵便是由遼東太守發家,並建立起政權,甚至與魏國叫板。

(公孫淵)

只可惜,公孫淵高估了自己。這麼一個彈丸之地,如何能和當時最強大的曹魏匹敵呢?

燕僅僅存在了一年,便消失在歷史上了。

而公孫淵,也落得個滅族的下場,實在令人唏噓。

但是歷史上,孫權曾經多次派人渡過重重大海,不遠千里與燕國來往。

這不禁令人疑惑,孫吳為何對這個小國如此重視呢?其實原因很簡單——他們希望能聯合燕和蜀一起抗擊曹魏。


(孫權)

三國時,雖然名義上是三足鼎立,可是魏的國力要遠遠強於吳和蜀。

這從以下幾個方面就可以看出來。

首先,魏的領土包括幽州、冀州、青州、幷州、徐州、兗州、豫州、司州、雍州、涼州等十個州,長江以北,幾乎全是曹魏的領土。

而吳國僅僅擁有揚州、荊州、交州這三個州。蜀國就不用說了,只有益州一處,根本無法與魏相提並論。

而且,論兵力,曹魏也遠遠勝出其他兩國。曹魏人口大約443萬,其中兵力約50萬。

蜀國人口94萬,兵力只有十萬。

吳國人口有230萬,但兵力也僅僅20萬。

若是打仗,蜀、吳是打不過的。因此,他們只能聯合起來才有勝利的可能。


(赤壁之戰聯合抗曹)

面對強敵的虎視眈眈,吳國不能坐以待斃。

孫權多次派人與燕國來往,正是為了拉攏燕王,共同對抗曹魏。

雖然燕國只是個小國,但是幾十年來遠離戰火,實力並不比吳國、蜀國差多少。

一旦形成結盟,吳、蜀、燕便可對魏形成三個方向的包圍之勢,可以大大牽制曹魏的力量。

另外,孫權多次與燕國來往,也是為了購買馬匹。

吳地不產馬,而遼東盛產良馬,孫權買來了大量戰馬,裝備自己的部隊,大大提升了自己的軍事實力。

可惜,本來雙贏的局面被打破了。公孫淵耍小聰明,背叛了與吳國的聯盟。

吳國派出的幾位使臣剛到遼東,就被殺了。

燕國還把幾顆人頭送到洛陽,向魏國示好,撈取了巨大的好處。 不過,好處也只是一時的。

司馬懿這種絕頂聰明之人,怎會意識不到燕對魏的威脅?

在燕國背信棄義,孤立無援後,魏僅僅派了四萬兵馬,便一舉消滅了燕。公孫淵真可謂是聰明反被聰明誤啊!

歪眼小史工作室


剛日讀史


對於不是特別熟悉三國這段歷史的人,對燕國應該是比較陌生的。並且,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似乎三國就是魏蜀吳三國爭霸,但其實,在三國鼎立的同時,還有一個國家從董卓亂政時就一直盤踞在東北,直到曹睿去世時才覆滅,享國五十餘年,比蜀漢的國運還要長。從這層意義上來說,所謂的三國鼎立,也可以稱作是四國爭雄。

這個盤踞在東北的國家,就是燕國。它的第一任主人,叫做公孫度,是董卓部將徐榮是同鄉,在徐榮的力薦下,他得以出任遼東太守。其後,公孫度在遼東東伐高句麗,西擊烏丸,威行海外。而他控制的領土範圍已包括:遼東郡,玄菟郡,樂浪郡。隨後,他給自己控制的領土取了一個新的名字——平州,公孫度自封為平州牧。

公孫度死後,他的庶子公孫康繼位。公孫康一方面向曹操表示臣服,另一方面繼續擴張領土他先是率軍攻陷高句麗都城,迫使高句麗遷都丸都城;接著他又派人開發樂浪郡以南的荒地、設立帶方郡;後又派兵征服了朝鮮半島上的國家韓濊,並以武力壓服三韓。

等到公孫康去世時,他們所控制的領土範圍,已經包括玄菟郡,遼東郡,樂浪郡,帶方郡,韓濊,以及附屬國夫餘,三韓,日本九州島諸國。毫不誇張說,它們幾乎獨斷整個東北亞地區,由此史書上也稱讚他們為“東北亞霸主”。



公孫康之後,是他的弟弟公孫恭繼位,但等到七年後,公孫康的小兒子公孫淵發動政變,將公孫恭給罷黜掉,自己成為遼東的第四任主人。野心勃勃的公孫淵不願意繼續臣服曹魏,他決定自立為王,在這種背景下,他開始暗中結交東吳。

公孫淵232年,公孫淵派遣使者帶著東北的特產——貂馬,揚帆遠洋來到了吳國。孫權收到公孫淵的禮物後欣喜若狂,幾乎流下了眼淚。這是孫權在江東立足以來,第一次有人向他朝貢,這大大滿足了孫權的虛榮心,他自然不會錯過這次炫耀的機會。

同時,孫權和公孫淵建交,還有二個好處:一是東北地區盛產貂馬,而東吳處於江南水鄉,馬匹恰好是比較稀缺的東西,所以如果和公孫淵搞好關係,甚至讓公孫淵對自己臣服,那就可以名正言順的從東北弄來大量馬匹,這樣對東吳軍隊戰鬥力的提升,顯然是非常有好處的。

第二個好處,孫權是希望和公孫淵聯手共同對付曹魏。舉個最簡單例子,在東吳下次進攻合肥的時候,公孫淵趁機在曹魏的幽州地區騷擾,這樣不管他能不能成功擊敗魏軍,至少會對魏軍做部分牽制,這樣就自然會非常有利於孫權在合肥地區的軍事行動。



在這種背景下,等到公元233年二月,公孫淵正式派遣使者到東吳向孫權稱臣後,孫權終於感覺趁勢對朝鮮半島和遼東半島進行滲透的機會來了。所以,他當即封公孫淵為燕王,並組織了一支多達萬人的龐大艦隊,攜帶著無數的金銀財寶、奇珍異貨以及九錫全禮,乘船渡海到遼東賞賜給公孫淵。

可以說,孫權的這次封賞,是東吳建國以來最豪華、最頂級、最奢侈、規模最大的封賞。當然,孫權不會平白無故當冤大頭,他也有自己的小算盤,按照他的計劃,他之所以派一萬多士兵到遼東,實際上是想趁機對遼東地區進行滲透,因為只要這支軍隊能夠在遼東站穩腳跟,那他們自然也可以對遼東的政局做部分影響。

換句話說,這就相當於在曹魏版圖的東北角插上一把尖刀。如果孫權運作得好,也有可能將公孫淵給和平演變成自己的勢力;即便運作得不好,這萬餘人的軍事力量,再加上公孫淵的軍隊,一旦他們和孫權分別從北面和南面同時進攻曹魏,這對曹魏來說,也是一件非常頭痛的事情,而這也就是孫權不惜勞民傷財和燕國建交的真正目的。

但可惜的是,公孫淵也是個首鼠兩端的人物,面對曹魏的怒火,他當即將孫權的使者都給殺死,還將他們的人頭全部送到洛陽,表示要向曹睿盡忠,永為臣子。至於孫權的這萬餘人士兵,都被公孫淵分散大亂後收編到自己的部隊裡,成為公孫淵的臣子。於是,孫權成為典型的偷雞不成蝕把米。


我是趙帥鍋


東漢末年分三國,實際上在當時的中原大地上除了魏蜀吳三國作為主要勢力以外還存在著一股地方政權勢力那就是公孫家族建立的燕政權。

三國時期的燕國主要的勢力範圍是我國的遼東地區以及幽州北部之地,先後經歷了公孫家族三代人四位統治者。當時公孫家族建立的燕國並非獨立的政權而是長期依附於曹魏政權得以生存。因此燕國一直處於半獨立狀態。



三國時期的燕國儘管軍事實力和綜合國力方面無法與魏蜀吳三國相抗衡。但是卻在遼東地區建立了長達五十餘年穩定的統治,同時也為遼東地區的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以及社會進步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三國時期的燕國先後經歷了公孫度、公孫康、公孫恭、公孫淵四位統治者。儘管三國時期的燕國名義上聽從於曹魏政權,但是從公孫度開始便對於曹魏政權的封賞和冊封不予理睬,而是安心的做著自己的遼東地區的霸主,以遼東王自居!



到了公孫淵這裡,公孫淵是通過發動宮廷政變的方式奪取了其叔父公孫恭的統治權。後來公孫淵與東吳私下往來。但是公孫淵此人又左右搖擺且舉棋不定。在與東吳交往的同時又擔心曹魏政權會報復自己。於是又將東吳派遣的使者和一萬多吳軍令曹魏政權誅殺!


公元237年,公孫淵還是按耐不住心中的慾望公然反對曹魏政權的宗主地位!只可惜不到一年的時間便兵敗被殺。公孫家族苦心經營三代四人的遼東地區也被納入曹魏政權的版圖之中。

孫權及其後任繼承者佔據著江南之地。但是在對曹魏政權的戰爭中卻屢屢不能取得優勢。甚至一度只能夠消極的防守曹魏的進攻。這跟東吳水師強大而陸軍實力不強有關。因此東吳積極的與公孫政權接觸一方面是為了能夠與之相互配合夾擊曹魏,另外一方面也是為了能夠通過公孫家族引進草原駿馬發展自己的陸軍!


而之所以東吳和公孫家族的燕國想要私下往來兩面夾擊曹魏政權,實際上是因為雙方的實力在曹魏面前都不足以單獨與之抗衡。正所謂聯弱抗強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另外燕國和東吳之間建立盟友關係也符合遠交近攻的道理。


珞珈山的貓


應該說的是北方的公孫勢力吧。

說實話,孫權和這個公孫淵之間的關係特別好好到什麼程度?公孫淵要稱王,然後孫全不顧手底下大臣的反對,派了1萬人的使團過去進件,那想公孫淵又向魏國投降了,這1萬人直接被別人給俘虜了。

當然開句玩笑,其實當時的吳國和煙國之間的和好也可以看作是一種無奈之舉,為什麼南方沒有馬!

有人說這是遠交近攻,但事實上看一下公孫淵的實力打架也就明白了,真要去對衛國的後方產生騷擾那是不可能的,魏國的主要的軍事實力主要的人口就在北方四州,也許對付吳國和蜀國還需要一段的時間去整頓兵力,那是對付北方的公孫淵,那簡直就是手拿把攥的視頻,為什麼我的根基就在這裡?我集結兵力遠遠比其他地方要快,那你憑什麼和我打?你也就敢在自己的地盤上面鬧騰,你要真的跑我的地盤兒上來,我把你嚼的連骨頭渣子都不剩。

這一點孫權心裡明白,孫權手底下的大成也明白,別看一個一個的全是江東的家族,但事實上對於天下大勢天下之間究竟有著什麼樣的商道,他們心裡還是清楚的。

東吳為什麼要和這個公孫淵結好的?其實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當時的東吳也向稱臣,跟其他人互相之間建立良好的幫教關係,這本身也是一件平常的事情在亂是嗎?東吳的實力總是坐二望一的,那這個時候最不好當的肯定是老二,所以東吳一方面也得裝孫子,另一個方面也得偷偷的發展自己的實力,聽說北方有一個公孫淵,那自然也是想要過去交好。

是同時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過去購買馬匹,對於吳國和蜀國來講,他們要想進攻曹魏,最重要的一個點那就是騎兵蜀國和吳國不產馬。

蜀國可以依靠著和當時北方的羌人之間的良好關係購買馬匹,東吳可沒有這個條件,(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所以沒有條件也必須得創造條件,不然一旦打仗缺乏機動能力的不對,很有可能就會被敵人被動挨打或者是直接放風箏活活累死。

因此才要必須不惜一切代價購買戰馬,落後就要捱打呀,這事兒大家都清楚,孫權也清楚,所以孫權一直堅持要和北方的公孫淵建立良好的幫教關係,但這個事情是好事兒,可孫權這個人偏偏死腦筋。

對於孫權來說,他認準一個人,那肯定要給他最好的就向劉備過來,他還把妹妹給他一樣,但有的時候這種事情是要活活打臉呢,公孫淵想要稱王,然後孫權就說我為了表示慶賀,我要給你派使團過去給你道賀,要派1萬人規模的,魏大成就在那兒勸他說公孫淵之所以能夠保存下來,就是因為他不向曹魏鬧騰,否則當時曹操跑到遼東去,他就該打曹操。

現在他想稱王,那這簡直就是不科學的事情,這種事情一旦發生了,曹魏肯定饒不了他,到時候他向曹衛服軟,那我們不就成白痴了嗎?

全不管,孫權覺得既然這事兒做了我做的決定,你們就不能反對,就算錯了那也是我的事情,所以給人一種錯覺,說東吳和公孫淵之間的關係這麼好,但事實上誰心裡都明白,這就是孫權自己的固執。


漩渦鳴人yy


三國之外的燕國並不算強大,而且在大多數時期其臣服魏國,自然不被正史算在獨立政權之列


所謂的三國第四國燕國,應該稱為公孫燕,是公孫家族在遼東建立的半獨立割據政權,當年曹操追擊袁紹殘餘勢力時,公孫家配合曹操殺死了袁譚兩兄弟,立了大功,被曹操世封幽州。魏明帝中期,公孫家族逐漸有背離曹魏的傾向並向孫吳政權靠攏,甚至接受其冊封。

那麼孫權為何要拉攏燕國呢?理由很簡單

當時的孫權想要北上進犯中原,但是實力,尤其是陸軍實力不行,反而被曹魏多次攻伐,於是孫權也想有個盟友依靠,於是二者一拍即合,結盟也是在意料之中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