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廣大農民朋友你家存了多少口糧?

天空6709


建議農村家庭每戶一次性買夠一年的糧食,以後每年買新糧換舊糧。國家無糧不穩,家中無糧不安。


qf我還是我


大家好,今天我們來聊聊農民朋友家中存有多少糧食,就拿我家來說吧。

我家在高山,沒有水田,都以種植土豆,紅薯,玉米為主,而在過去幾年裡,種植玉米國家有補貼,有保護價,那時候我還記得玉米收1.20元一市斤,大家種植一畝玉米可賺700一800塊錢,現如今國家放開玉米收購價格,取消玉米補貼之後,玉米收購價格才7一8毛錢一斤,低價時才5毛錢一斤,不說種植玉米賺錢,簡直是虧本了。

就算是拿現在的玉米收購價格才8毛多錢一斤,種植一畝玉米賺不到200一300塊錢,農村人現在去外頭打一天零工200塊,還可以吃別人一餐中午飯,技術類工夫每天在240一280元,甚至300塊錢以上,工作一天當你種一畝玉米的價值了,所以呀,玉米價格低,收益低,調整不了農民種植好玉米的積極性了。

在炎熱的夏天,外界溫度高,一直持續在38一40度之間,天乾物燥,玉米乾旱了兩個月,按道理來說大家應該去澆水了,但是看到玉米買不起價,又耽誤自己的功夫,少去建築工地賺錢,不澆水只是玉米顆粒小點兒,反正又不會絕收是吧,說不定天老爺突然之間下一場大雨,那真的是久旱遇甘霖了,即省了工,又玉米豐收了。再主要的原因是現在玉米便宜了,大家家中又沒餵豬,人又吃不到多少玉米,去城裡買去花不了幾塊錢,光是人吃玉米,去外頭打10天工,賺2千塊錢,全部拿來買玉米能買2千多斤,你全家人能吃完嗎?

所以挻難的,像我們這種情況,農村高山太多了,都被地段所限制,因為我們這些地方,以土豆,紅薯,玉米為主,收穫後在拿出去賣,然後用賣來的錢去買大米,這樣一來二去,真是沒什麼存糧,如不改格,運氣好還能把這一年糧食準備上,如果遇到氣後不好,我想怕是生話都成困難,下面我們就以玉為代表,來聊聊它的大概工序吧!

1、就是先育苗,等苗長到一定大後,在移苗田裡,施肥,澆灌,沒有灌溉條件。我朋友家的玉米從種上以後就盼望著今年風調雨順,如果碰上今年乾旱的時候,只能是顆粒無收,不是不想灌溉,是根本就沒有灌溉的條件。所以別說是兩個月不下雨,就是三個月不下雨也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莊稼旱死。

2、玉米便宜。有的地區雖然有灌溉的條件,但是持續走低的玉米價格使很多人放棄往玉米上繼續投資。雖然現在玉米每畝產量高,但是價格低讓很多種植戶直呼傷不起。去掉人工費、電費、化肥等後,所剩無幾,所以明知道澆水可以避免玉米旱死,也會選擇聽天由命。

3、現在為什麼農村務工人員越來越多。以前農村人全指著莊稼來生存,現在不一樣了,每個村子都會有些不以種植為主了,有的搞養殖,有的搞種植,比如(藥材,菸葉)等等,這些經濟作物,來提高自家生活條件和水平,還有些在家沒做什麼的,要在農村去這些養殖或種植打零工,要麼出外去務工,而在農村的一般是沒有休息日的,上一天班掙一天的錢,一天的工資就要一百多塊錢,如果澆地的話,不僅要花錢還會耽誤掙錢,一畝地的淨利潤也不過幾百塊錢,還不如去上班掙錢快,所以現在越來越少以種田來維持生活了。

總起來說,兩個月不下雨農民不澆水的原因就是現在農民種植玉米的積極性不高,再加上天氣炎熱在玉米地裡鑽來鑽去的澆水太辛苦,老人是想去澆地沒有體力,年輕人是寧願上班掙錢也不願意在地裡澆地來減少損失,所以這可能就是時代變化,人們的思想也會跟著變化的結果。

現如今,除了一些種植大戶通過土地流轉,專門從事農業種植外,農村大部分年輕農民常年外出打工。有的在建築工地上,月工資最少在4000元左右,一個月的工資抵上地裡一年的收入。而如果是在礦山上打工的話,有的每月有近10000元的收入。所以他們根本不會在乎地裡的那點莊稼,有時侯掉一天工就二、三百元,再加上水錢,這帳算起來不划算。

這也是為什麼說“不灌救命水,要灌豐產水”的原因。連續兩個多月的乾旱,連續的乾旱能使玉米的組織細胞出現枯死旱死的情況,即使現在再去灌溉補救,也會嚴重影響玉米產量,出現大幅減產的情況。長期乾旱,玉米莖稈,葉片出現枯黃的現象,即使水源充足,也很難補救。長期乾旱的玉米的根系、莖杆、枝葉即使澆水,也很難使玉米返青,也難使玉米正常吸收水分和養分。只有在玉米還沒出現枯黃的情況下,灌溉豐產水才能使玉米增產增收,已經枯黃的玉米沒有必要再去浪費時間、精力、人力、灌溉等成本了。旱死、枯黃的玉米基本幾乎是絕收了。

連續兩個多月不下雨,飲用水都成問題了,哪裡還有這麼多的水源給玉米澆水。乾旱這麼久肯定很多人都想過辦法澆水,但還是很難扛住連續的乾旱。如果再繼續幹旱,一直澆水,水源也會乾枯。沒有水源只能眼睜睜的看著玉米乾旱,只能期盼下一場大雨,看天吃飯。在過去農村有句俗活叫靠天吃飯,現在國家富強了,對水利的建設每年的投入不下幾個億,挖小渠,打井,用於農村建設。可便便遇到天氣大旱,莊稼快旱死了,沒人去澆水,眼看著讓玉米旱死,不是農民不重視自己辛辛苦苦重下的玉米,而是農民望天無淚。

水是農業的命脈。在七八十年代,農村人工挖河,挖水糖,硬化渠道,打下的糧食支援國家建設。改革開放以來,由於地表面水位下降,水渠,坑糖,河流無水在用。農民為了多種一點地,把硬化的渠道基本給毀掉了。小型坑糖也給填平了。河流也段水啦。地裡仍然種著玉米,但村裡不少人都出門打工,顯然大家沒有把玉米的收入當成收入的主要來源。

人們怕花錢投資抵墊,總想靠老天爺來空套求獲。再說澆一次挺麻煩還受罪,鑽在玉米地裡來回折騰讓人很難吃得消。電視廣播裡每天預報說有雨,因此,人們就硬肯等著老天爺下雨,也不願去地裡澆玉米了。總是這麼想著趁天由命,打多少算多少,反正我不會做既花錢又費苦力的傻事,不把增產增收當回事來辦了。

其實,真正的主要原因是,村級水利沒有配套好,沒有把水引到田頭。我國是農業大國,國家非常重視農業,每年都有大量資金投入農村水利建設。像我們浙江溝渠三面光,灌溉的水直接流到田頭,只要鋤頭一挖,水就嘩啦啦的流入田裡灌溉莊稼。但是,也有一些地方於農村水利建沒而不顧,把專項水利資金挪作他用,因此,農民一遇到乾旱,就眼睜睜地看著莊稼被曬死。

由於農作物收購價格相對較低,農民對糧食生產相對積極性不高,都認為在家種糧食,還不如在外打工好,就是在當地做小工,也都要比種田強。近年來,稻穀、小麥、大豆、油菜籽、花生、玉米、大蒜收購價都偏低,農民一年辛辛苦苦,有的還虧本。而在農村做小工一天也有120塊錢,還一人一包利群香菸,一個月也有二三千,而一熟玉米除去農藥、化肥、種子等成本,有的持平,也有的虧損,一熟玉米年成好的話,也只有幾百塊錢一畝,打工要比種地強。

自己種來吃還不如買來吃合算,像我們南方種玉米,一般都吃嫩玉米,種植面積也不多,每次最多也是一兩包種子。玉米乾旱減產不會有很大影響,想吃可以到菜市場去買也不貴,五塊錢三斤任你挑選,算算經濟賬還是買點來吃吃更合算。

很多農村勞動力出門打工也是一因素,本身回家收割小麥都以虧本,為了不讓土地擱荒,大家都急急忙忙地種了玉米又回到城裡打工,要想打工的回家給玉米澆水有點不現實。而留在家裡的都是清一些的老年人和兒童,要想地們經常給玉米澆水,卻有一定的難度。所以農民寧可讓玉米旱死,也不盡願下地給玉米澆灌。

以上就是我對現實農村的看法,以種玉米來談談農民存糧問題,不知大家有何意見和看法,不防一起交流和點評,謝謝大家。





重慶鋒哥


我從小在農村長大,在家附近上班,從事農業方面的工作。先說一下我家現在的存糧吧:小麥一千斤左右,玉米年前沒賣,在一萬斤左右。米麵等基本是買的,大米有二百斤左右,面有一百多斤。花生油一百多斤。還有其他一些蔬菜水果。基本吃幾個月問題不大。

小時候家裡大人外出打工的少,因此每年的生活全靠地裡中的糧食。所以當時家裡存糧很多。我們這以前種花生,小麥,玉米,就從這幾個方面說一下。

現在農民家庭真的很少存糧了,還記得小時候家裡收完小麥,便把小麥曬乾,趁熱入囤,當時為了防止生蟲,還會從商店買糧蟲淨,灑在小麥囤裡。這樣小麥基本可以保存到第二年小麥收穫的季節。

玉米收穫之後也很少脫粒或者賣出去,一般把玉米帶軸曬一下,然後入囤。一般都放在院子裡,院子裡一囤一囤的,看著很喜人。冬天沒農活的時候就從囤裡拿一些出來手工脫粒,然後再曬乾收起來。這樣冬天也不用閒著了,也有農活了。等到春天用錢的時候把玉米賣了換錢花。

花生一般是收穫之後,曬乾,放起來。冬天一般就是撿花生,把好的挑出來。然後趕集去賣。之前花生市場很大,一眼望去都是賣花生的,一般都是各家各戶的,每個人拉著幾袋花生。都是三六五鄉的,大多都認識。一邊賣花生一邊聊天。一般中午就能賣完了。

現在的情況是小麥收下來之後,直接就在院子裡或者路上曬乾,然後直接就賣給糧站了。玉米收完之後基本是直接賣了,有些是帶著玉米軸,直接交給糧站。有些脫完粒之後曬乾再交給糧站。至於花生,管理和收穫麻煩,所以很少有人種了,即使種也很少了。

時代在進步,社會在進步,農業是個辛苦活,從事農業的人越來越少,但是農業是一個國家的基石,以前一直說手裡有糧,心中不慌。所以糧食要握在自己手裡。希望農業越來越好。


農村農業農民1


看到這個問題,突然覺得好現實,疫情期間家裡的餘糧能撐幾天?

座標魯南地區,家裡四口人三畝地,現在雖然都搬到縣城住了,但家裡的地一直種著。

每年種麥子收麥子,種玉米收玉米,種花生收花生,地裡的活都是父母在幹,我勸過很多次,別種地了,一畝地一年純收入也就幾百塊錢,還沒有一個月的工資多,但父母說我不懂,即使不掙錢也要種地,種地也不是為了掙錢,家裡有糧和家裡沒糧,心態上是不一樣的。

俗話說“家中有糧,心中不慌”,恐怕也是很多農民父母的心態吧。

每年家裡都種花生,現在家裡前年打的花生油都沒吃完,後來堅決不讓父母再種花生了,什麼時候吃完油,什麼時候再種,因為收花生真是太累人了,一粒一粒的種進去,然後一顆一顆的拔出來,再一把一把的摔出來,雖然現在什麼都機械化,但父母不願花那幾十塊錢,所以所有程序純手工,一天下來真的是吃嘛嘛香,躺下就睡。

現在家裡常備滿滿兩鐵通花生油,小麥二十幾袋,斷糧的時候隨時可以打成面子,玉米沒有,收了就賣,家裡院子大,種了當季很多蔬菜,水有自來水和壓水井,火有一罐煤氣,撐不了多長時間,但可以生火的秸稈多啊,高高的兩大落,自給自足幾個月沒問題!


給懶惰說再見


嗨,大家好,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我現在在農村老家住,幸好臘月29回到農村老家。我們這裡大年初一封村的,現在也還封著呢。

我是做藥品銷售的,出於職業的敏感,在臘月29的時候感覺這次疫情的不一樣,傳染太快了。我拉上幾個朋友,讓他們去藥房多買一點,金銀花,口罩,板藍根之類的。可朋友們都不太願意去,覺得離我們太遠,又覺得大過年去買藥,不太喜慶。真的,我真的好好勸他們,才勉強一起過來的。我買了2包口罩,其它的也是雙份。朋友大都只是買了一包板藍根,我力推下才有一個人買了一包口罩。除夕的時侯我又多買了一袋米,一袋面。

後來呢,大年初一封村了。門都不讓出去,幸好春節大家購物都比較多,暫時不愁吃。初六的時候,很多家庭都沒菜了,政府出策搞來一批菜,必須帶口罩出來拿。在城裡覺得口罩都是平常物品,可這裡是農村,應該算是大多部分家都沒有口罩,有的人從來都沒戴過口罩,心裡都沒有這個概念。

好像我的那兩包口罩成了香餑餑,不知誰把消息放出來的。我突然就接了很多電話,有鄰居,有親戚朋友的,有直接給我要幾個口罩。我那兩包是3m口罩,一包20個,共40個,車上常備一包一次性的口罩大概50多個吧。其實我也覺得疫情沒幾天就過去了,自己留了一包,其它70多個都送出去了。

後來大家都知道吧,到現在一個月了,還沒放鬆。我們家有個小菜園,有白菜,有白蘿蔔,有紅蘿蔔,有青菜僅此而已,村東頭有個養雞場,雞蛋很便宜,2.9元一斤。如果不出去的話,伙食標準不是特別高的話,應該能堅持半年。

意外的收貨是有好幾個老鄉給我發微信說,要送給我蔬菜,用上我給他們的口罩他們很高興。我們這裡口罩就是出門的證件,幾個老人戴著我送的一次性口罩給我說,感謝我,要不門都出不了,那口罩都是洗了又戴,堅持了快一個月了,我從來沒感覺一個口罩意義這麼大。

其實農村也挺好的,希望疫情快點結束吧。


蘋果味的小葡萄


我是豫東南瓜,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我們家四口人,我和老婆,兩個女兒,大的六歲,小的三歲,年前我家備了百十斤麵粉,30斤大米,一些蘿蔔白菜,自家地裡面長著有香菜,菠菜,大蔥,白菜,上海青等等,屋裡裡面還有蒜黃和韭黃,如果水電不斷的話,我們家能堅持三四個月不出村子。





豫東南瓜


古人常說:“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可是作為我們這一代不愁吃不愁穿的年輕人而言,從來沒有真正的理解過這句話的深意,直到經歷這次的疫情……

大家好,我是山裡伢伢。我家公公婆婆一直都有存糧的觀念,他們很信奉老祖宗們傳下來的話,無論是從以前的菜米油鹽,還是現在的魚肉糕點、水果零食、菸酒茶,他們都習慣性的多儲備,從來不嫌多。

一是他們的觀念裡有根深蒂固的思想,二是覺得日常生活總少不了的東西,有備無患。在農村像好一點的糕點、水果零食、菸酒等在當村的小賣部還不一定有賣的,多半是隻有到鎮上才能採買到。而他們並不喜歡出來趕集趕熱鬧,好不容易出來一次就索性多置辦點。

像我們家今年春節採買的水果零食、餅乾糕點、菸酒等到現在都還只吃完了一半,也幸虧買的多,不然這個節骨眼嘴饞了還真不太好辦。

另外,在農村,像基本的口糧大米和食用油,只要在家種地的幾乎每家都會至少存夠一家人一年的食量。

我們一個六口之家,加上30只雞的飼料糧,公公就足足留存了兩千多斤稻穀。食用油存了200多斤,花生500多斤,黃豆100多斤。

除此之外,我公公還喜歡儲存紅薯及南瓜、冬瓜、佛手瓜等蔬菜,一起放到地洞裡,過完年還可以拿出來吃。

至於肉類,過年的時候冰箱冰櫃都得塞滿,平時最低的標準是冰箱裡不能空。

以前,我偶爾還會反對他們儲備太多東西,時間長了不新鮮不好吃,但是經過這次疫情,我想我以後更不能說了。存糧也是一種生活智慧呀,特殊時期果然“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山裡伢伢


你好 我是東北農村的 我覺得存多少糧那得看種的是什麼。種水稻的一年吃的大米,肯定留夠。種小麥的,留夠一年的白麵。種白菜 蘿蔔的也會留不少。

我們這裡種的大部分玉米,我家只留3000斤,其餘都買掉。平時吃的大米,豆油、白麵都是買的。平時買一袋50斤,過年買4袋也就200斤。糯米50斤做點豆包八十多斤。

基本就這些了,雖然我們種地但是也不是什麼都種,我們自己沒有的很多,與城裡人一樣都得先吃現買。

種的多的像是玉米、大豆、水稻、花生等等。大部分都是賣掉,不會留太多。我們靠賣糧生活呀!


靠自己生活會更美


我爺爺在世時,有時和爺爺聊天,老人偶爾會提及以前,老一輩對糧食看的極重,比如曬稻穀收起來時剩下的一點零碎都要一粒粒的撿起來,吃飯也是吃的乾乾淨淨,絕對不會浪費,老人的行為對我影響極深。

老人在世時經常提及的一個觀念就是不賣稻穀,我們都贊成。我家有一個四畝七分田的大稻田,還有個小稻田,因為我們是養蜂家庭,每年要把蜂場轉出門趕蜜,所以沒法在家種田,大田免費給了我的伯伯種,只讓他幫忙種個小田還有菜籽田,,每年收起來的稻穀都是留下來,現在家裡的廂屋還有幾千斤稻穀,前年的都還有,全部沒有賣過,油是自家田裡的菜籽榨的菜籽油,有一百多斤豬肉,是從我姑姑那買的,還餵了四十幾只雞,還有六十幾斤乾魚,有個菜園子,在現在這個疫情下自給自足沒有問題。






周洲家


我們家有兩百斤白麵,一百斤大米,四百斤白菜,一百斤蘿蔔,五十斤蘋果,地裡有五百斤芹菜,在過兩個月有一萬斤芹菜,蘿蔔兩萬斤,二月十九號賣的,剩下一百斤是次的。錢是,蘿蔔一塊五一斤賣的,這個好算,冰箱裡有魚和肉,堅持半年沒問題,在過幾天,開點荒,種點糧食,三五年都可以,也可以不出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