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當你知道數碼相機的像素無論怎麼發展,都趕不上膠片的質量時。你還會回去拍膠片嗎?

陳國平攝影


關於你認為什麼叫拍攝質量這個都沒有說明,這個很難讓人理解你說的是什麼?

有些人認為直出色彩好就是畫質好,也有人認為寬容度好就是畫質好,還有人認為高感好就是畫質好。

順便說一下關於膠片和數碼理論畫質的對比,就比如大家吵了幾十年的寬容度,同畫幅的數碼相機可以通過hdr或者多張堆棧的方式輕鬆超過膠片的寬容度。解析力更不用說了,全畫幅主流都四千多萬像素了,這樣東西遠遠被數碼超過了。

再說回到色彩好就是畫質好的問題,如果你認為負片和反轉片的色彩比數碼更好看,這點我是贊同的,膠片色彩色調特別耐看顏色不浮躁。

在我看來,膠片也好數碼也罷,這些都是實現內容的方法罷了,每個人的需求都不一樣,你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附圖,美能達x500 海鷗50 1.8 愛克發200度



sorin索林


這是一個偽命題。事實上數碼相機的圖片質量早已超過膠片,那些膠片時代的遺老遺少們早該醒醒了!

我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開始玩攝影,從黑白膠捲、膠片開始玩的。那時候自己拍完還得自己動手沖印、自己動手放大。

大約1986年我開始接觸彩色膠捲,135、120都玩過,不過要拿出去沖印了。我用的相機都是純手動的,但為了省錢,我硬是練出在被窩裡盲裝的功夫,一個135彩卷可以拍到40張,張張曝光正確。

2008年,我買了第一臺數碼單反D80,之後兩三年數碼、膠捲同時玩,但膠捲越玩越少,基本只用120反轉片;再往後,每年象徵性拍個一兩卷;再後來,慢慢就不想碰膠捲了。大約在2012年左右,我終於把瑪米亞RB67和尼康F80都賣了,從此再也沒玩過膠捲、膠片了。

說句實在話,我覺得數碼相機發展到現在,無論是畫質,還是前期後期的方便性和二次創作的可能性,都遠超膠捲、膠片。那些還在玩膠捲膠片的人,要麼出於懷舊,要麼出於好奇,要麼就是裝逼。


企宣達人


膠片其實是遠不如數碼相機的了,並不是有些人吹噓的那樣。關於你的問題,我具體解析一下:


彩色膠片,是極其不靠譜的了,並且褪色也很快的了


一、從分辨率或者說像素數量來說,膠片真的不是無限像素


有些人誤以為膠片是有無數的像素,最起碼幾十個億個像素。

是的,膠片的顆粒可能確實是無數的,但是真正把實際的清晰度划算為像素,其實並不高。


35mm膠片,大概最多也就是1000萬像素。但是現在35mm膠片等效的全畫幅數碼相機,像素普遍2400萬起步,高的可以到5000萬像素。


120底片,其實也就是最多大概5000萬像素的水平。但是現在中畫幅數碼相機,像素已經普遍達到了1億像素。


4x5或者8x10,雖然底片的像素高,但是配套的鏡頭不行,因此實際的解析度,也就是1-2億像素吧。更何況大畫幅拍攝,效率特別低。

如果用數碼相機來拍攝,一分鐘不到就可以掃描拍攝很多張,最終合成可以幾十億像素,甚至幾百億幾千億像素,真的是輕而易舉的了。


二、從動態範圍或者寬容度來說,膠片也是很有限的了


彩色反轉片,雖然放映的時候,相當於數碼的10bit(現在有10bit的顯示器了,也有更高的的HDR顯示器),但是,拍攝的時候,基本上沒有寬容度可言的了。


彩色負片,雖然底片上是有十幾擋的動態範圍,但是洗印為照片,卻也只有7擋的動態範圍,底片上的很多層次,是無法再照片上呈現出來的。當然,通過掃描儀和ps處理,彩色底片上的層次,都是可以呈現的。只是,通過傳統的照片洗印工藝,其實是達不到的了。


黑白底片,如果是大畫幅底片,完全按照亞當斯的玩法,是可以在照片上獲得10擋光圈的動態範圍的了,也就是相當於彩色反轉片放映時的10擋動態範圍的。


但是,數碼相機的動態範圍,單張的RAW格式的動態範圍,已經很高呢。如果包圍曝光或者開啟HDR模式,遠遠超過膠片。


最關鍵的是,由於我們現在有了10bit的顯示器或者更牛的HDR顯示器,我們可以呈現出超過10擋動態範圍的影像,在膠片時代,無論你洗印照片還是幻燈機投影,都是做不到的了。


三、從色彩的精準還原來說,膠片就非常不靠譜了


彩色負片就不談了,這個基本上大家都知道不靠譜。

那麼,彩色反轉片呢?也依然是不太靠譜的,因為影響色彩的因素和環節太多了。

專業彩色反轉片,嚴格按照保存要求和使用要求,並且送到最專業的沖洗機構,其色彩也並不是特別靠譜的了。


每一批彩色膠片,色彩都有輕微的不同。

藥水的狀態,每時每刻都在變化。

……


四、高感的表現來說,膠片就是渣渣了

說實話,ISO400的膠片,顆粒感就非常明顯了,即便是號稱最細膩的柯達TMAX啥的,也不過如此。


ISO1600的膠片,真心顆粒感太嚴重了,和數碼的ISO1600完全沒有可比性的了。


而且,ISO1600的膠片也很難買到,保存也不容易。

ISO3200的膠捲,基本上是買不到的了。


ISO6400以上的膠捲,基本上是沒有的了,比ISO25600再高的膠捲,恐怕是實驗室都沒有的了。(通過特殊的沖洗工藝,感光材料,也可以接近ISO十萬的程度)


但是,現在華為p30的ISO感光度,你知道是多少嗎?


五、膠片最大的優勢,就是保存時間比數碼文件更久


1,黑白膠片,嚴格按照檔案條件的沖洗工藝流程,保存100年沒有問題。

2,彩色膠片,嚴格按照檔案條件的沖洗工藝流程,基本上不發生明顯的褪色,大概30年。


3,數碼照片,無論是光盤、磁帶、硬盤、U盤、存儲卡、SSD固態硬盤,都不太靠譜,大概都是最多10年。每隔3-5年,必須檢查是否損壞,必須要不斷的轉存到新的存儲介質上。


即便是所謂的千年光盤,也是沒有那麼靠譜的了。

即便是號稱最適合備份的數據磁帶,也一樣會遇到各種問題。


必須要同時在3個以上的存儲載體上備份,並且要經常檢查和轉存到新的存儲載體上。


綜上所述,對於攝影來說,膠片除了保存有優勢之外,其他方面都沒有優勢的了。

對於電影攝影來說,隨著電影視頻RAW格式的普及,電影膠片所存在的一些輕微優勢也不復存在了。


光線攝影學院


看到這個問題,我腦海裡蹦出的第一個詞就是“抱殘守缺”。

“數碼相機的像素無論怎麼發展,都趕不上膠片的質量”——WTF?

這個提問的認知有很多硬傷,簡單羅列如下:

1、數碼相機的像素高低並不代表畫質水平,像素的高低只能反映該傳感器的採樣頻率(分辨率)而膠片產品,是沒有像素概念的,因為膠片的記錄是模擬信號的記錄,不存在像素這樣的基本單元。銀鹽顆粒也是大小不一、隨機分佈的,無法與數碼相機的像素劃等號。

2、數碼相機的解析力(像素水平)早在15年前就已經超越了同畫幅的膠片產品。早在15年前佳能還在生產1Ds、1Ds II的時代,135數碼相機就已經超越同畫幅的膠片解析力了。(下圖資料來源——佳能技術網站)

三、隨著索尼半導體最新一代的中畫幅傳感器問世,其像素高達1億~1.5億,並可以通過CMOS抖動算法獲取4億~6億的高像素圖像。傳統的中大畫幅膠片產品將面臨更大的衝擊。

當然,我個人玩數碼,也玩拍立得相機(膠片)

我覺得膠片的魅力在於它獨特的色彩與“儀式感”,它作為“玩具”的話,可以給玩家一種不一樣的體驗。我就非常喜歡拍立得拍片之後慢慢顯影的過程以及小朋友看到實物照片的那種驚喜表情。但不得不說,在專業領域,膠片產品早已經是“過去式”了。


從耗子胖成豬


在數碼時代,玩膠片,得玩反轉片。架上機子,往屏幕上,甚至白牆上一打,兩米多三米多的畫面......看過電影的同學可以舉個小手,電影畫面感覺細膩吧?反轉片比它更細膩。

震撼的畫面。說有多震撼?你把片子放到3米就知道了。

沒有玩過反轉片?那就不要來比較膠片和數碼。別人說什麼,你又聽不懂。

單反窮三代。知道為什麼窮嗎?鏡頭的花費遠不是膠片能比的。數碼有兩個好處,一個是便宜,一個是後期方便。膠片的後期,從沖洗開始,要求就非常嚴格,而且過程不可逆。

膠片是真的不方便。比如說你拍的黑白片,有一張特別想要,可是呢,限於拍攝環境,曝光嚴重不足,這個時候你要迫衝,這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一卷膠片,只能是這一張曝光正確,數碼就沒這麻煩。

誰淘汰誰並不重要。現在拍膠片的,人家有自己的看法和追求。藝術是很個性的東西。是吧,指標不是問題,誰的寬容度高,誰的分辨力高,對於玩膠片的人來說,都是可以忽略的東西。一個人呆在暗房裡,輕輕晃動顯影罐,玩的是一種感覺。


張四五六


一直沒有放棄玩膠片,雖然也在用數碼相機!從相機的發展角度來說,目前數碼與膠片的畫質各有千秋,只是膠片已經沒有發展前途,而數碼相機依然有無限的潛能。玩膠片的人都知道,膠片成本太高,而且在拍攝過程中要憑豐富經驗和紮實的基礎,而玩數碼則只需要你的審美觀念,數碼相機的便捷與高效,是膠片相機無法比擬的,隨著時代發展科技的進步,數碼會達到更高的接近人眼甚至超過人眼的識別度,而膠片只會成為歷史,成為情懷!




金箍棒58


首先,無情地駁斥題主的問題。

首先我們要明白一個問題,膠片並不是無限像素的。膠捲上的感光材料分子確實很多,好似無限,但是當我們知道像素多少取決於採樣所用的數字化設備,與你的照片記錄在膠片還是鞋底都沒有關係。評判清晰度好壞的指標是分辨率,分辨率是一個光學概念,無關於數字信號還是模擬信號,從膠片攝影到數碼攝影一直存在。照片清楚不清楚是由像素和分辨率共同決定的。比如一張照片上500米外的廣告牌你看不清楚是因為分辨率不夠,放大出現馬賽克則是像素不夠。所以題主想問的應該是清晰度的問題,

影像照片清晰度的因素有很多,首先就是剛剛說到的分辨率的問題。現在手機的像素已經趕上部分入門級單反的像素了,但是成像質量還是不如單反,為什麼呢?這是由感光元件的尺寸決定的,手機的感光元件尺寸還沒指甲蓋大,單反感光元件差不多有手機的幾十倍,同樣劃分為1000萬個小格子,誰的一個小格子記錄的信息更多就不用多說了吧。這個與本題無關,不多贅述。

數碼是怎麼打敗膠片的

  1. 相機的精密程度和鏡頭。相機和鏡頭屬於光學儀器,而對光線穿過鏡頭到達感光元件或者膠片會產生多次折射(每穿過一片鏡片就有兩次折射),在折射的過程中如果處理不好會在感光件上出現鬼影、炫光等雜光。其實數碼替代膠片最主要的原因也在這裡,膠片時代的相機和鏡頭都沒有數碼時代的相機鏡頭精密,一些光學技術的升級換代,換來了更好的成像質量。

  2. 存儲和傳遞的方式。一張膠片,用主流的掃描儀也就是能掃出來一千萬像素的圖像。而135全畫幅主流像素2000萬以上了吧,中畫幅更是到了5000萬像素。當然有更高端的掃描技術,但是那成本太高了,膠片存儲起來也很麻煩,不如數字圖像方便。而且數字圖像在傳輸、發佈等方面會更加方便。
  3. 聊聊入門門檻了。數碼技術的出現讓攝影的門檻大大降低了。膠片時代受設備和成本的限制,必須一次性成功,每一次按快門的成本都是非常高的。進入數碼時代後,測光表和液晶屏的應用使容錯率大大提升了,而且每一次快門的成本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甚至手機攝像頭的普及讓攝影變得更簡單了。
受技術、成本和便利性的影響,膠片攝影的淘汰是必然的。至今堅持膠片攝影的人可能只是為了情懷吧。

關注我,一起聊聊攝影的事兒。


檸檬紅腸


(攝影術發明人:達蓋爾)

如果數碼攝影無論怎麼發展都趕不上膠片,那麼我們還要發明和發展數碼攝影技術幹什麼呢?社會是向前發展的,我們總不能捨去先進的技術而使用落後的技術吧,也更不會由先進技術重新回覆到落後之中。其實,現實證明,目前的數碼攝影無論從畫質還是技術都遠遠超過膠片攝影。相信凡用過數碼攝影的攝影人,恐怕都很難再回到膠片攝影的時代了。

不過,我們還是應該深深地感謝膠片攝影,感謝攝影術的發明,沒有膠片攝影走過的探索之路,就不會有今天的數碼攝影時代,就不會有我們今天快捷方便的攝影生活。

十九世紀三十年代,兩個法國人在試驗室裡,經過長期的實驗和研究,終於找到了一種可以將現實影像記錄下來的方法。從此,攝影術開始誕生。這項技術的發明,不僅實現了人類在瞬間真實記錄和留存影像的願望,同時,也對人類社會生活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今天,數碼攝影的出現,對攝影技術又帶來了一次巨大的革命,使攝影技術更加普及和實用。

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現在數碼攝影技術已遠遠超過了膠片攝影,並從根本上取代了傳統攝影技術。應該說,膠片攝影已完成了歷史使命,成為一段歷史。攝影,已全面進入了數碼時代、網絡時代。

數碼攝影與膠片攝影相比,首先表現在其極高的快捷性和方便性上。

膠片攝影不能實時的顯示圖像,拍攝完成以後,需要經過沖洗膠捲、洗印照片,然後才能看到的拍攝的影像。而沖洗膠捲、洗印照片,也需要一個複雜的過程和專業的設備,人們常常需要等上一到兩天的時間才能看到所拍攝的照片。前期拍攝是否成功,只能等到後期照片完成才能發現。而數碼攝影完全省略了這些過程,按下快門立刻就可以在相機的顯示屏上顯現圖像,輸入電腦後,就可以製作照片和在網絡上傳送圖像。

數碼攝影節省了攝影成本

膠片攝影需要不斷的成本投入,生產商要不斷地生產感光材料,而我們攝影也要不斷地購買和消耗膠捲、膠片。同時,還要投入費用進行照片的後期製作。而數碼攝影只需要一次性投入,永久性產出,大大地節省了攝影成本。

數碼攝影的畫面效果已超過膠片攝影。

膠片攝影雖然使用的是沒有像素限制的感光材料,但感光材料也存在顆粒性,如果放大製作大型圖片的話,膠片,尤其是135底片,就會出現大量的感光顆粒,影響圖片質量。而數碼攝影雖然採用的是像素,現代的圖像傳感器像素已超過了高畫質圖片的要求;另一方面,數碼攝影拍出的圖片無需放大就可以直接製作大型圖片,因此,圖片品質遠遠優於膠片攝影。

數碼攝影為相機的發展開闢了更加廣闊的領域。

數碼攝影不僅為攝影術帶來了革命,同時也為相機的發展開闢了更加廣闊的領域。電子取景器將取代光學取景器,各種先進的自動測光技術、自動對焦技術都會在取消了光學取景器之後開始在相機上得以應用。而許多先進的攝影技術,如果在膠片相機上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比如:機身防抖技術、圖像傳感器測光、對焦技術、人臉識別和眼控對焦技術等等,在膠片相機上可以說是完全無法做到的。

(數碼相機面部對焦技術)

總結:現代數碼攝影技術已經超過了傳統膠片攝影,攝影技術已全面進入了電子化和數碼化時代,膠片攝影已完成了歷史使命,退出攝影舞臺,攝影不可能再回到膠片時代了。

更多攝影資訊,歡迎關注“畫說攝影”!


畫說攝影


這個就不要嘴硬了,按理說膠片和數碼之爭早就翻篇了。自從尼康D70上市,兩者之爭已經見分曉,那可是600萬像素CCD時代。今天CMOS就135全畫幅規格已經接近5000萬像素的大背景下,誰還扯什麼膠片,只能說是花崗岩腦殼。

數碼全面替代膠片,包括反轉膠片,是必然的。

首先暗房交給攝影者自己,而不是極不穩定的贏利擴印作坊,省卻了電分數字化,這些都是攝影普及的攔路虎,重要的是保存,任何一張有價值的數字圖片,是不容易遭到破壞的,而膠片時代也許一次電分,也許一次擴印,你寶貴的底片就已經報廢。

其次,從分辨率、動態範圍、色彩準確性、顆粒度等基本指標看,數碼早就全面超越,唯一現在爭論比較多的是色階的豐富程度,這個暫時沒有辦法,因為目前最好的圖片色階也只有14位,而膠片可以近似為無窮,以人眼的分辨率來看,14位已經無法分辨色彩的過渡,但是專業上應用依然能夠看出破綻,中畫幅有16位的數碼相機,確實整體畫質更加舒服。

但是僅僅以豆腐塊大小的網絡交流圖片來說,或者以20寸以下的紙質圖片來說,基本是分辨不出來的。

所以,膠片和數碼之爭如果還是堅持膠片比數碼更好,就如同某些人堅持CCD就是比CMOS好一樣,屬於偏執狂,別搭理,否則自己的智商將會崩塌。


joshen1


我是玩膠片過來人,也是最先接受數碼相機的人,現在還保留有幾十萬像素的數碼相機。

其實,從技術進步的角度看,數碼取代膠片是不爭事實,質量也遠超膠片。但是,我認為作為證據照片的可信度,膠片因為有底片應該比數碼可信度高,數碼片作為證據有時還需要專家的分析。從暗房技術控制看,數碼應該強於膠片,大大提升了作品成功機會。目前玩膠片的人一般有著歷史情懷,追求膠片的朦朧感和絨質感,但是現代傳播媒體都是數字化了,膠片照片還得要轉成數碼進行宣傳,這必然有損原片的質量。因此,應順從歷史的發展,膠片終將因高成本作為一種奢侈藝術形式而小眾化。

由於AI的極快發展,傳統相機模式也會消失,未來的相機有可能光圈和焦點的確定都是拍攝後再完成,你只管按快門,照片的好壞就看作者的思想了。(個人預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