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發動十字軍東征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isly_0925


我是尚武先生,我來回答。

十字軍東征是以羅馬教皇為首的西歐封建主對東部地中海沿岸國家進行的侵略戰爭。十字架是基督教信仰的象徵,由於參加這場東征的人都是基督徒,他們的衣服上都縫有“十”字,故稱“十字軍”。


自11世紀末至13世紀,十字軍東征先後進行了八次。在那個時代,尤其是在東征初期,幾乎所有的西歐人都為之而瘋狂。然而東征的路途遙遠、艱險,大批人在途中死於疾病和飢餓,加上戰爭殘酷,往往出發時浩浩蕩蕩的幾萬人馬,在歷經千辛萬苦回到家時已所剩無幾。既然如此,為什麼這一個由傳教士、騎士、農民各色人等組成的軍團會如此毅然決然地踏上東征之路呢?


十字軍東征有濃重的宗教色彩,它與羅馬教廷的鼓動密不可分在西方基督教徒看來,巴勒斯坦是耶穌生活和殉道的地方,耶穌的墓也在耶路撒冷,那裡是他們的“聖地”。但自公元7世紀中葉以來,這一地區一直控制在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斯林手中。

1095年教皇烏爾班二世在法國克萊芒發表了極具煽動性的演說。他以奪回耶路撒冷為號召,呼籲組成遠征軍,鼓動人們“拿起武器”、“奪回主的聖地”。烏爾班二世的演說得到歐洲各國君主、諸侯及教徒們的響應,一時間,“到東方去”、“討伐異教徒”、“解放聖城”的呼聲傳遍西歐大陸。對於虔誠的基督徒而言,還有什麼比收復聖地更能激起鬥志?還有什麼比異教徒更為可惡?還有什麼比教皇的話更值得信賴呢?於是,懷著狂熱的宗教情感,不少基督徒投身於這場“聖戰”。 其實,西方人心目中的“聖城”耶路撒冷早在公元638年就落入“異教徒”之手,如果真的只是為了收復失地,十字軍東征為什麼遲至11世紀末才開始呢?細想之下,十字軍東征除了宗教動因外,還有其他更為複雜的世俗推動因素,讓我們看一下當時社會各階層的情況。


1.西歐封建主東方的土地和財富令他們垂涎已久。城市的興階層的情況。 起和商品貨幣經濟的發展,使西歐封建主對商品和貨幣的需求越來越大,僅靠固定的地租收入已經無法滿足其奢侈的生活,他們在財政上往往入不敷出,甚至負債累累。而且,由於西歐實行的是長子繼承製,長子以下均無法繼承領地,成為沒有土地的騎士,他們遊手好閒,境況窘迫。再加上人口增長、戰亂和災荒等原因,西歐社會持續動盪。封建主們為了擺脫日益嚴重的社會危機,需要尋找新的出路;他們渴望財富和金銀,富庶的近東(指地中海東部沿岸,包括亞洲西南部和非洲東北部地區)就成為他們的目標。

2.商人地中海的商業利益對他們具有吸引力。西歐商業從手工業中分離之後,威尼斯、熱那亞等沿海城市悄然崛起,逐漸成為地中海的商業中心,西歐的許多商人從中獲利豐厚。然而,阿拉伯人的出現打破了這種局面。他們經由非洲、西班牙包圍了地中海的南部與西部,控制了地中海地區,這使得歐洲商業迅速萎縮。因此,西歐的商人,特別是威尼斯和熱那亞的商人都熱衷於東征,企望重新在地中海建立商業霸權,攫取阿拉伯和拜占庭商人的商業利益。

3.拜占庭皇帝他想借十字軍東征保住君士坦丁堡,並從突顆人手中收復亞洲各省區

4.農民東征是他們擺脫國內悲慘現狀的出路。中世紀時的歐洲農民,不僅要向封建地主交納相當數量的地租,而且還要承擔繁重的勞和徭役,加上當時頻繁的戰爭以及天災、瘟疫,飢餓的農民幾乎陷於絕境。十字軍中的農民,大多是懷著去東方獲得土地和戰利品以改善自己處境的希望,踏上東征之途的。 十字軍東征從1096年開始,至1291年十字軍的最後一個據點阿克城被攻陷而告失敗,歷時兩個世紀。對西歐國家來說,這是充斥著神聖與野蠻、正義與貪婪、成功與失敗的一段征程。東征對後來歐洲歷史的發展發生了重大的影響。在經濟上,十字軍掠奪的巨大財富幫助西歐走出了危機,東征帶來的商業機遇促進了社會生產的發展,提開了城市的地位,催生了城市自治運動,西歐的一些國家開始出現商業圈,莊園走向瓦解,封建主勢力大為削弱。

在政治上,十字軍東征的失敗令教皇權威掃地,民眾對教皇和教會產生不信任感,教權衰落,王權增強,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解體。在文化上,東征讓當時較落後的歐洲接觸和吸收到發達的拜占庭和阿拉伯的文化,阿拉伯地區先進的貨幣制度和商業經營理念等也隨之傳入歐洲,由此推動了西方文明的發展。

但是,對於被征戰的地中海東岸的廣大人民來說,十字軍東征是一場深重的災難。戰爭破壞了生產力,摧毀了當地文化,許多城市和鄉村被洗劫一空,無數人的寶貴生命葬送其中。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東征的殘酷性和消極的後果。


尚武菌


11世紀下半葉,基督教世界在西班牙和西西里地區逼退了穆斯林的腳步。然而東部地中海地區的情況則完全不同。11世紀大多數拜占庭帝國的皇帝昏庸無能,他們過著東方風格的奢侈的宮廷生活,卻無法保持足夠的軍隊守衛邊境。1071年拜占庭皇帝曼努斯四世輕率地向突厥人發動進攻,結果不但皇帝被俘虜,拜占庭帝國也喪失了全部的亞洲領土。這些領土是帝國最富庶的省份,而且為帝國提供寶貴的軍隊人力資源。在拜占庭皇帝的收復失地的請求下,歐洲發起了第一次十字軍東征。

雖然羅馬教廷跟拜占庭帝國長期不和,但西方仍存在一種感情,認為希臘人是基督教徒的夥伴。而且他們正在與一個共同的敵人作戰。羅馬方面多多少少知道拜占庭人在前面為他們擋住了伊斯蘭勢力的進攻,因此他們應該得到支持。1095年11月27日,教皇烏爾班二世在法國東南的克萊蒙演說,鼓勵信徒們“走上通往聖陵的道路,從邪惡的種族手中奪取聖陵,使聖陵歸自己所有”。這大概是有史以來最有效的一篇演說。“上帝所願”的戰鬥口號響遍全國,人們不分貧富貴賤,都受到心靈上的感染。1097年春天,有十五萬人響應這個號召,會師於君士坦丁堡。這些人大半是法蘭克人和諾曼人,還有一些烏合之眾。他們都佩帶一個十字軍徽章,所以叫做十字軍。第一次十字軍就這樣踏上了冒險的征途。

教皇烏爾班二世

這場遠征從一開始就帶有分歧,拜占庭皇帝是想要一支騎士軍隊幫他收復亞洲的省份,然而教皇烏爾班顯然對此不感興趣,他的計劃是進攻敘利亞和巴勒斯坦的突厥人政權,收復這些正統基督教信仰的聖地。參與東征的人,有的為了榮譽,有的為了利益,有的為了宗教熱情,富於浪漫幻想的人、不安份守己的人、喜愛冒險的人、信仰虔誠的人,他們都找到了一面新的旗幟,而許多犯人則找到了贖罪的方法。十字軍東征的隊伍就這樣組成了。

不少回答者已經提到,十字軍東征主要是出於宗教熱情和利益誘惑。但是有一個非常有趣的點常常會被忽略,那就是歐洲人對東方的想象支持他們一次又一次的發起東征。

東方在歐洲人的想象中一直是非常神秘的。對於他們說,東方當然有大量的異教徒,主要是萬惡的穆斯林,另一方面,他們也堅信東方有虔誠信仰上帝的智者。從東方三智者朝拜耶穌的故事就可以看出來,在歐洲人心目中,東方一定有懂得上帝智慧的人。這樣的信念逐漸發酵,中世紀的歐洲人越來越堅信東方有一位勇武的基督教領袖,率領虔誠的教徒,終將殺滅橫亙在歐洲和遠東之間的穆斯林來和他們會合。

這樣的想象並不是毫無道理的,在6世紀早期,聶斯托利派就開始向西突厥地區發展,然後從那裡繼續往東擴展到中國,到11世紀初,甚至在蒙古部落中也出現了基督徒,克烈部就是信仰基督教聶斯托利派的蒙古化突厥部落。

因為確實有大量的東方基督徒存在,所以歐洲的信念愈發堅定,故事的主角到十一世紀時演化出了一個具體形象,就是長老約翰,也被譯為祭祀王若望,他是傳說中東方的基督教君主,他的使命就是在基督教國家需要的時候,隨時伸出援助之手。

1122年,一位名叫約翰的教士訪問羅馬。他號稱來自印度,大概是來自馬拉巴爾海岸的基督教社團,他描述了一個由東方賢王的後代統治的國度,在那個國度,每個基督教節日都會發生奇蹟,這位教士吸引了無數聽眾,宣傳來自東方的基督教奇蹟。

20年後,又有一位敘利亞的主教報告說有一位東方極有權勢的國王名叫長老約翰,他剛剛與穆斯林發生了一場鏖戰。他還說這位君主正是東方智者的後代,他決定要來援助針對耶路撒冷的十字軍東征,為的是追隨他那偉大先祖的腳步,但他卻被底格里斯河的大洪水擋住了前進的路線。

歐洲人想象中的長老約翰

1165年,一封據稱來自長老約翰的信傳遍了歐洲。這一事件的出現現在看來無疑是有政治原因的。這封信以不同的形式,寫給歐洲各大貴族,包括科穆寧王朝的曼努埃爾一世,教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以及其他君主。在這封信中,長老約翰宣稱他統治著廣闊的土地,從太陽昇起之處一直到巴別塔。他說明他的目的是從穆斯林手中拯救耶路撒冷,擊敗基督教的敵人,朝拜聖墓。然後他又列舉了自己的財寶和他的國家出現的奇蹟。這封信當然是偽造的,然而他激起了十字軍東征的巨大熱情——這當然也是偽造者的目的所在。

1177年教皇派出一位使者,讓他在巴別塔以東尋找長老約翰,因此這位長老約翰的形象就更加真實了。雖然這位使者失蹤了,但十字軍東征大獲成功。當然,在之後的三十年中,另外三次十字軍東征基本上就是一個接一個的災難。

為什麼東征還在繼續?1217年,正在準備另一場十字軍東征時,關於傳說中的長老約翰和其他住在東方的基督教君主的消息再次傳遍了歐洲。阿克里的主教發起了一場有力的關於第五次十字軍東征的宣傳戰,他決定在他給黎凡特的拉丁移民者所寫的信中利用這些傳說。這位主教宣稱長老約翰和他的東方盟友聽說了新的聖戰即將發起,決定出發來幫助他們把聖地的薩拉森——也就是穆斯林,清除出去。

長老約翰地圖

三年之後,這些傳說產生了更為久遠的效果,出現了一個偽造的文件名叫“關於大衛王的報道”,描述了“印度的基督教君主大衛王”在波斯的勝利,稱他“被主派去擊垮異教徒並摧毀摩訶末的教義”。對於這封信有很多說法,有人說大衛王就是長老約翰本人,也有人說大衛王是長老約翰的兒子或孫子。這封信再次證實了關於長老約翰即將到來的預言。

直到1223年,速不臺的軍隊對格魯吉亞和俄羅斯諸公國發起突襲,匈牙利國王給教皇寫信,還聲稱:“確實是大衛王,或正如我們通常稱呼他的,長老約翰”,最近帶著一支大軍進入了俄羅斯,殺了200000人。這個恐怖事件被解釋為偉大的基督教國王攻擊異教徒統治的格魯吉亞,然後是希臘東正教會,正如他進攻伊斯蘭教波斯一樣。大家對於這個人物的信念如此牢固,雖然格魯吉亞女王送來了準確的關於蒙古軍隊的情報,也不妨礙大家仍優先選擇相信那些關於半傳說人物大衛王的報道。


pku小動物



十字軍發動戰爭最重要的就是掠奪世界,貪婪,卑鄙,殘忍,無恥來概括十字軍東征最合適,因為十字軍不光是要征服穆斯林,而且也把自己同樣信仰的天主教也大開殺戒,血洗君士坦丁堡就是罪證之一,為了基督徒貪婪的金銀珠寶殺人無數,就有幾百萬同族被自己人殘殺。



十字軍東征大小上百次戰爭,都是戰敗為恥,他們太殘忍,老天也鄙視基督徒十字軍。攻佔每座城市基本不留活口,把不同信仰著殺無赦,耶路撒冷爭奪戰最血腥,阿拉伯帝國的薩拉丁出現就是給十字軍心臟的一劍,薩拉丁的軍隊戰鬥力很強悍,薩拉丁軍隊就是十字軍的的剋星,薩拉丁百戰百勝,而且薩拉丁本人就是偉大的一位戰神,征戰城池他不殺老幼,各自的信仰也不強求,這也體現了穆斯林軍隊的嚴肅性,更體現了穆斯林軍隊的崇高精神。在十字軍東征的歲月裡,歐洲列國出兵出錢,也造成了年輕的大量人員損失,歐洲經濟一落千丈,最後導致排娃娃兵上戰場,可是這些兒童都走了不歸路,十字軍邪惡領袖把兒童賣的賣,做性奴,有病的殺了,就這樣結束了幾百年的十字軍戰役,也悲慘的告終,可是薩拉丁被現在的歐洲國家敬畏戰神,現在好多歐洲國家把薩拉丁騎戰馬銅雕像矗立在軍事紀念館。十字軍戰役給歐洲列國造成了災難,最後的結局就是天怒人怨。沒有佔領一座城市,反而丟失好多基督徒的城市,這也給歐洲人好好上了一課,血的教訓現在又重現,貪婪的歐洲列強不作死不會死。最後導致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鋤奸將領


十字軍東征是在羅馬天主教教皇的准許下,由西歐的封建領主和騎士對地中海東岸地區的國家發動的宗教戰爭,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持續了近兩百年,東正教徒也參加了其中的幾次十字軍東征,因為參加這場戰爭的士兵配有十字標誌,所以成為十字軍。

當時歐洲的氣氛十分陰鬱,國王和貴族其實困守在城堡中,他們互相攻伐,搶奪土地,結果造成了更為荒涼的景象,此時,農奴負擔承重,他們忍受著饑荒和戰亂,只在教堂的鐘聲中寄託了對來世幸福的期盼。但行駛不會永遠這樣維持下去,教皇烏爾班二世在法蘭西南部的小鎮克勒芒召集了一次宗教會議,與會者包括幾百名主教和修道院的院長,還有很多貴族騎士和上萬老百姓,烏爾班告訴打架:突厥人已經佔領了主的聖地,玷汙了主的聖墓,他們在那裡殺戮百姓,侮辱婦女,喝主孩子們的鮮血,現在基督要求你們迅速前去久遠。

一場宗教的狂熱席捲歐洲大地,十字軍東征開始了,大批的農奴和城市無業者都加入了十字軍因為對於他們來說,參加東征就可以擺脫封建,就能找到新的土地和新的生活,於是,這支隊伍越走越壯大,很快就彙集了十幾萬人,由於飢寒交迫,很多人在途中因為解餓而死,剩下的人也沒有多少戰鬥力,所以當時拜占庭皇帝看到這樣一隻不像樣子的隊伍時,就已經大失所望了,他也沒有想到自己求助的竟然是這樣一隻叫花子隊伍,在後來跟突厥人的戰鬥中,十字軍果然不是他們的對手,被突厥人打得狼狽逃竄。


廖花花


美國學者朱迪斯•M•本內特在他的著作《歐洲中世紀史》裡這麼說道:“十字軍遠征聚合了當時的三大時代熱潮:宗教、戰爭和貪慾。”

他的這句話,淋漓盡致地解釋了歐洲對地中海沿岸,特別是中亞地區阿拉伯世界所佔據的地區發起的“聖戰”,即十字軍東征的原因。

中世紀的宗教衝突

戰爭的本質其實都是為了掠奪利益,但有時候卻又需要必不可少的思想指導,而其中宗教衝突,是整個西方中世紀時期,最重要的戰爭指導思想。

公元1世紀開始,創始於羅馬帝國境內猶太省(以色列、巴勒斯坦地區)的基督教迅速傳遍羅馬帝國,在隨後的6個世紀裡,基督教已經成為了整個西方世界思想領域的超級霸主,教廷不僅掌握著當時社會思想領域的唯一解釋權,還將其影響力不斷投射到世俗領域。

毫不誇張的說,當時的基督教各階層神職人員,個個都是土豪,最起碼也是一箇中產階級。他們以宗教的名義佔據大片土地莊園,以“什一稅”的方式在所以基督教國家榨取教徒的血汗錢,富得流油。

自從基督教建立之後的接近6個世紀以內,它的發源地,聖城耶路撒冷、以及巴勒斯坦和敘利亞地區都處於基督教國家羅馬帝國及其分裂後的拜占庭帝國境內,基督教徒在這一區域佔據壓倒性的優勢。

然而,到了公元7世紀,伊斯蘭教在阿拉伯半島強勢崛起,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們以武力脅迫非穆斯林入教和動不動就發動以宗教為旗號的戰爭。在這種情形下,在伊斯蘭教四大哈里發時期的穆斯林們實行了最大化武力,每一個穆斯林都是戰士,他們迅速地向阿拉伯半島以外的地區擴張。

穆斯林們一度打到了歐洲中心地帶的法拉克王國的心臟地帶,後來在732年的圖爾戰役中被查理•馬特挫敗,從而其在西歐的擴張步伐才被遏止,但自此之後的南地中海沿岸地區的基督城們生活在穆斯林的統治之下。

基督教與伊斯蘭教互相對立的氣氛越來越濃重,教徒雙方之間的衝突越演越烈。特別是阿拉伯世界的鄰居拜占庭帝國之間的戰爭,從7世紀開始到十字軍第一次東征從未間斷過。

到了公元11世紀,西歐基督教徒與穆斯林之間的矛盾十分劇烈,主要體現在利比里亞半島(西班牙)上,早年間阿拉伯人入侵滅亡了半島上的西哥特王國在此建立了伊斯蘭政權,半島上就開始了收復失地運動。

在羅馬教皇烏爾班二世的鼓勵和號召下,狂熱的基督教徒們,為了利益的諸國封建主們,想到東方通過戰爭發家致富的破落騎士們,在教皇的“感召”下毅然決然遠離家鄉,參與到了聖戰之中去。

利益才是戰爭永恆的主題

因神學理念分歧而分道揚鑣的東正教拜占庭帝國,在面對穆斯林的步步緊逼不得不向羅馬教廷求援,而此前已經皈依基督教的諾曼人剛剛從阿拉伯人手裡奪回了西西里島、意大利沿岸各個從事國際貿易的商人和共和國艦隊等都強烈渴望在地中海和阿拉伯人控制的紅海建立政治和商業優勢,畢竟這裡是當時全世界最大的國際貿易中心。

就在這樣的社會變化、種族衝突、宗教對立和商業期待的因素下,公元1095年,羅馬教皇烏爾班二世分別在意大利和法國召開宗教大會,號召基督徒以十字徽為標誌組織聖戰,向耶路撒冷進軍,從伊斯蘭教手中解放聖地,從這裡開始,持續了接近200年的宗教戰爭拉開了序幕。

儘管十字軍以捍衛宗教和解放聖地為口號,但事實上卻成為了一場財富掠奪和領地瓜分的野蠻之旅。

十字軍東征的組織是非常混亂的,除了法國、德國、英國和羅馬教廷等由教皇和國王親自組織的正規部隊有明確的土地掠奪和財富獲取目的外,多數成員均是沒落貴族和流離失所的平民,幾萬人、幾十萬人的出征,四面八方都向耶路撒冷進軍,他們沒有資金和後勤支持,甚至都沒明確的行軍路線和日程安排,完全靠沿途搶掠。

在整個十字軍東征的時代裡,戰爭的主要爭奪區域中東地區,興起多太多的大大小小的基督教王國,多少落魄貴族一夜之間發家致富,但在持續不斷的戰火洗禮下,又迅速消亡,無論是十字軍還是穆斯林,他們之間爭奪的不僅僅是宗教歸屬,更多的是實打實的利益。

這是一場瘋狂的掠奪盛宴,宗教屠殺、財富搶劫無處不在。

以上個人見解,閱讀如有不適之處,希望立即停止,勿要作妖評論。


江畔初見月




一、原因

1.利益原因:

這是現而今討論歷史和國際政治的人最喜歡的說法:“沒有永恆的朋友/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歐洲貴族勢力當時並未打通前往東方的商路,但已經接觸到了來自富庶東方的商品。利益驅使他們拿下新月沃土地帶,再繼續尋找前往東方的道路。

2. 宗教原因:

防止聖地被毀滅是一個鼓動基督教徒參加遠征的好原因。什葉派的埃及哈里發控制耶路撒冷之後,下令拆毀聖墳墓教堂,並且禁止基督徒進入耶路撒冷朝聖。這顯然在廣大基督教信徒中建立了反對穆斯林控制聖地的輿論基礎。

3. 權力原因:

當時基督教剛剛經歷了東西教會大分裂,人們被羅馬教皇和君士坦丁堡教皇互相開除對方的行為驚得目瞪口呆。為了防止基督教社會進一步分裂,樹立羅馬教皇的權威,以及君權神授的正當地位,貴族和教皇發動了對異教徒的戰爭。

4. 民族原因:

第五次十字軍東征之前,歐洲人剛剛將摩爾人趕出伊比利亞半島中部,同時也拿下了包括西西里在內的一系列地中海島嶼。民族復興的偉大責任感使得民眾對於“奪回”被阿拉伯人佔據的土地充滿了鬥志。



二、戰爭簡介

在歷史上,十字軍東征(Crusade,1096年-1291年)是一系列在教宗的准許下進行的有名的宗教性軍事行動,由西歐的封建主和騎士對地中海東岸的國家發動的戰爭。當時原屬於天主教的聖地落入伊斯蘭教手中,羅馬天主教為了收復失地,便進行多次東征行動。但有一些東征是針對其他天主教派,並非針對伊斯蘭,如第四次十字軍東征。



背景

這場戰爭被羅馬教廷賦予了宗教戰爭的性質,號召從異教徒(穆斯林)手中奪回聖城耶路撒冷。因爾也被形象的比喻為“十字架反對弓月”。參加戰爭-{的士}-兵佩有十字標誌,因此稱為十字軍。

參加東征的各個集團都有自己的目的。封建主和騎士想擴張領地;意大利的威尼斯、熱那亞、比薩等地的商人想控制地中海東部的商業;而羅馬教皇想合併東正教,擴大天主教的勢力範圍;許多農民受到教會和封建主的宣傳,想到東方去尋找樂土。

八次東征

1095年11月26日,教皇烏爾班二世在法國的克勒芒召開會議,號召所有人拿起武器,從異教徒手中奪回“主的墳墓”,並且說參加遠征的人可以赦免罪孽,戰死疆場的人可以升入天堂,第一次十字軍東征開始。1099年十字軍佔領耶路撒冷,並建立了耶路撒冷王國,同時還建立了三個附屬小國:埃德薩伯國、的黎波里伯國、安條克公國。

1144年,塞爾柱帝國攻佔埃德薩。耶路撒冷國王向法王路易七世和德國國王康拉德三世求援,開始了第二次十字軍東征(1147年-1149年),結果遭到慘敗。

1187年,埃及蘇丹薩拉丁攻佔耶路撒冷,俘虜了耶路撒冷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紅鬍子)、英國獅心理查一世和法王腓力二世發動了第三次十字軍東征(1189年-1192年),卻遭到薩拉丁和東羅馬帝國的聯合抵抗,無功而返,腓特烈一世也在途中墜水而死。

1202年,教皇英諾森三世發起了第四次十字軍東征(1202年-1204年)。最初的目標是埃及,後來改變了軍事計劃,攻佔了君士坦丁堡,並洗劫達一星期之久,拜占庭帝國的大部分土地也被攻克,並建立了拉丁帝國(1204年-1261年)。

1212年,教會在法國和德意志組織兒童十字軍東征。1218年發起第五次十字軍東征(1218年-1221年),以埃及為進攻目標。1219年攻佔達米埃塔,1221年由於尼羅河水氾濫被迫撤退。



第六次十字軍東征(1228年-1229年)仍然以埃及為進攻目標。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為耶路撒冷第二王國取得耶路撒冷、伯利恆和通往地中海的走廊。1244年,花拉子模在埃及支持下重新佔領耶路撒冷。

法王路易九世發動第七次十字軍東征(1248年-1254年),進攻埃及慘敗,路易九世被俘。1250年以大筆贖金贖回。

第八次十字軍東征還是由法王路易九世領導,進攻突尼斯。路上發生流行病,路易九世染病身亡,軍隊撤退。

此後,教皇或國王都號召不起東征,十字軍在東方的領土逐漸落入穆斯林手中。1291年,最後一個據點阿克(位於現在的巴勒斯坦北部)陷落,耶路撒冷王國滅亡,十字軍東征以失敗告終。


老衲侃春秋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原因主要三點:

第一,挽救同屬基督教的拜占庭帝國。

拜占庭帝國雖然和西歐的國家有著複雜的宗教和現實矛盾,畢竟也是信仰耶穌基督的信徒。

面對著塞爾柱突厥人的不斷入侵,拜占庭帝國已經無力招架,被迫向西歐的基督徒求援。

當時教宗和西歐的國王們認為,如果拜占庭帝國被塞爾柱突厥的穆斯林毀滅,那麼東歐就會遭到回教徒的入侵,最終也會殃及西歐和中歐。

既然如此,不如先發制人,幫助拜占庭帝國攻打塞爾柱突厥人,遏制回教徒對歐洲的滲透。


可笑的是,最終拜占庭帝國是被十字軍首先摧毀的,因為他們一個是基督教一個是東正教,互相認為對方是異端。

第二,掠奪海外財富和土地

當時歐洲的人口有所增加,內部相對和平。

封建主們已經分割了現有的土地和人口。

隨著人口的增加,就涉及到一個現有利益再分配的問題。

如不能世襲爵位的貴族子弟,沒有多少財產的騎士後代,以及大量生活困難的城市平民、鄉下農民。

如果沒有統一的對外戰爭,生活艱難的他們只能通過掠奪鄰國戰爭獲利。

然而,當時歐洲國家沒有一個好惹的,代價太大。

相反,當時塞爾柱突厥和阿拉伯人的力量不是很強,還分散為若干勢力,互相敵對。

顯然,攻打他們比在歐洲內訌要好得多。

事實上,十字軍東征確實獲利不少。十字軍所帶回來的金銀財寶並增加了地方上的貨幣供應, 大力提升經濟的成長。

另外就是諸如威尼斯、熱那亞這些城市,通過十字軍戰爭獲得巨大的商業利益,甚至掌控了地中海的貿易。

第三,宗教因素


另外就是單純的宗教因素了。

十字軍中確實有些虔誠的教徒,他們認為為了拯救耶穌的聖墓而犧牲,就是最大的榮耀。即便死於戰爭中,靈魂也可以直接上天堂。

他們很多人本身就是修道士,從修道院中出來就是用戰爭來修行。

著名的歐洲三大騎士團,前身都是修道士。


薩沙


最初十字軍東征的目的是為了收復聖地,但是十字軍東征不僅僅是單純的軍事行動,東征的目的也不僅僅限於穆斯林以及耶路撒冷。在第四次的十字軍東征行動中,就連都屬於基督教的軍事坦丁堡都沒有幸免於難。

七世紀初阿拉伯帝國控制了耶路撒冷之後,由於宗教信仰的不同,受阿拉伯人約束的基督人和猶太人感到了不適。隨著時間的流逝在三個世紀後的法蒂瑪王朝開始就對基督教進行了摧毀行動,在建築方面分別搗毀基督教堂和猶太會堂。


曼齊克特戰役勝利後拜占庭領土籠罩在了伊斯蘭教的統治之下,特別是基督教的中心耶路撒冷。耶路撒冷這個城市是基督教特別是天主教徒心中聖城,這個城市神聖不可侵犯,具有至高無上的位置,幾乎是基督教的標識。拜占庭帝國失去領土之後,實力大幅度削減,這個十字軍東征提供了可乘之機,塞爾柱帝國對耶路撒冷的佔領極大刺痛了教廷和教徒的神經,也給十字軍東征提供了動機。

此時,受天主教影響的西歐國家,由於社會結構的固化,封建體制內部下的騎士們擠破頭顱也想要進入上流社會,紛紛想要建功立業收復耶路撒冷。而農民階級深受封建階級以及宗教的壓迫不滿生活現狀,希望能夠找到精神的寄託,以及生活的突破比如去耶路撒冷朝聖等。有需求就不愁沒有發動戰爭的藉口,神學理論給十字軍東征合法化的解釋。


雖然國王和教皇各懷鬼胎,有些想要榮譽,想要鉅額財富,想要宣揚國威擴大領土,但是東征的目的是一致的。在十字軍東征的過程中雖然消耗了大量的國家財富,也獲得了榮譽和金錢深得人心,花百姓的錢上層階級收益,這對當時的統治者來講是一舉兩得的事情。


四十五度歷史


我是“麻辣戰爭”頭條號主編龍舞風行,從公元1096年開始,在將近兩百年的時間裡,西歐的領主和騎士們以基督教的名義,向地中海東岸信奉伊斯蘭教的土耳其人發動了九次遠征和掠奪,參加這場遠征的士兵配有十字標誌,因此被稱為十字軍。

第一次十字軍東征線路

為什麼要發動十字軍東征呢?原因有很多。

首先,公元7世紀,伊斯蘭教在阿拉伯半島興起,先知默罕默德的繼承者,四大哈里發開始對外擴張,在向西歐方向征戰的過程中,不斷擊敗拜占庭帝國軍隊,佔領了大片原屬於基督教徒的土地,並一舉佔領基督教聖城耶路撒冷。

公元1095年11月,羅馬教皇烏爾班二世在法國南部城市克勒芒召開宗教會議,幾百名主教、大主教、修道院院長和成千上萬的騎士、教士參加了會議,烏爾班二世發表了著名演說“以父為名”,號召西歐的封建領主和騎士們向東進攻,收復被土耳其人佔領的土地,收復聖城耶路撒冷。

教皇烏爾班二世畫像

為了唆使所有人加入東征,烏爾班二世將土耳其人統治的東方說成是遍地黃金之地,號召一切基督徒,包括強盜、殺人犯等各種罪犯前往東方出征,以獲得贖罪的好機會。

其次,11世紀的西歐,封建領主制已經完善,長子繼承家族領地,剩下的兄弟們想保持奢侈的貴族生活,只能靠借債和打劫,所以,到東方去掠奪財富,正好符合他們內心的渴望。

再次,大量的城市貧民和破產農民渴望去東方掠奪“遍地的黃金”以改善自己的經濟處境。

懷著對宗教的狂熱,對東方財富的渴望,從領主到騎士到農民,大批人響應教皇的號召,組織起東征的十字軍。


麻辣戰爭


我是石海釣沉,我來回答十字軍這個問題。

十字軍為毛要東征?大家眾口一詞的回答是:拯、救、聖、地!!!

這個聖地指的就是耶路撒冷,位於地中海東岸的巴勒斯坦地區,中世紀以前,這個今天看來充滿阿拉伯風情的地名,可是羅馬帝國及其繼承者拜占庭帝國皇冠上的明珠,是通往重要糧倉埃及的必經之路,而更令基督徒們心嚮往之的,這裡也是聖子耶穌的殉難昇天之地。而隨著阿拉伯帝國的興起及拜占庭帝國的衰微,包括聖地在內的巴勒斯坦及忒羅地區逐漸為阿拉伯人所掌控,雖然歷屆哈里發都對宗教問題報以寬厚的容忍,基督教朝聖者在繳納足夠路費後仍可自由朝聖,但從此,基督徒認為,魂牽夢繞的聖地之夜盡成敵壤。但此時的歐洲,尚是一片黑暗,各路蠻族仍在部落酋長的帶領下,在歐洲大地上橫衝直撞,殺人越貨,他們並未形成統一的國家民族,也沒有足以支持遠征的社會形態,當時的阿拉伯諸國尚出於上升時期,連歐洲的伊比利亞半島都被阿拉伯給入侵了,沒吊打基督徒算是客氣了歐洲怎敢奢望反攻呢?所以,這個大計 一耽誤就是一個明朝加半個清朝。

直到10世紀之後,阿拉伯各國在充分吸收了波斯腐朽文化後一個個變得弱不禁風了,歐洲的機會才來了。此時,歐洲各主要國家的雛形已經初步具備,封建主之間吵也吵過打也打過,基本上疆域固定下來了,大家一核計,我們還能打哪呢?教皇站出來說,拯救聖地吧!於是在這個動人的口號下,各路人等也開始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盤。

君權神授的時代,教皇說話還是有人聽的,大封建主想通過遠征來改善與教會的關係 ,藉以強化自己的統治 。

中小封建主則希望擴大自己的地盤。

而由於歐洲的嫡長子繼承製,大批受封的騎士由於是老二老三,並沒有自己的封地只能靠出賣體力給地主打架來維生,那個時代,騎士的裝備 武器,隨從以及日常開銷都價值不菲,一匹上好戰馬需要四十頭母牛才能換來,一副好的盔甲甚至更貴一點,所以,如果沒有封地做支撐的話,騎士的日子其實是很苦的,得天天想著打架搶劫支付工資和銀行卡欠賬。

當然,從封建主角度看,找一個由頭,把領地上這些遊手好閒的騎士給遠遠支走,也是件不錯的買賣。

所以,十字軍運動一興起,就博得了歐洲從上到下人士的熱烈歡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