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無夏之年1816:坦博拉火山的大爆發,躺著中槍的法蘭西

1816年之所以被法國人稱為"無夏之年"其原因要追溯到1815年。提到1815年,大部分人想到的就是拿破崙的滑鐵盧,這是大事件麼?是的,但只是之一。如果單從破壞力角度來說,1815發生在印度尼西亞的火山大爆發造成的損失絕對要數倍於拿破崙戰爭。

因為無論是什麼樣的戰爭都是可以停也可以談的,而且即便是戰爭也是要有經濟考量的,19世紀的軍事家一般都不竭澤而漁,說白了就是對手投降了就行了,你有條件投降也沒問題。

但火山爆發不一樣,因為人類不可能和大自然談判。而且火山爆發尤其是1815年的這次是極為猛烈的,這次火山爆發造成了當時全球性的氣候異常,到了1817年初都不見好轉。在這次危機中受影響最大的歐洲國家就是法國。原因很簡單:拿破崙戰爭大炮一響黃金萬兩,本來好不容易停戰了,結果又碰了個大天災,當時的法國想好都難。

1815年:坦博拉火山大爆發

坦博拉火山位於印度尼西亞的森巴瓦島(Sumbawa)上,在著名的爪哇島東部。1815 年4月5日,隨著一聲震耳欲聾的轟鳴,坦博拉火山爆發了。時任殖民地代理總督的托馬斯·斯塔姆佛爾德·萊佛士(Thomas Stamford Raffles)對此敘述如下:

"島上居民聽到了幾聲爆炸,之後幾乎每隔一刻鐘就傳來一聲類似的噪音,以致周邊的軍隊以為據點被攻擊。6日以後太陽開始被濃霧包裹,天氣溼熱難耐,空氣稠密濃重,似乎預示地震的來臨。此後幾天爆炸聲偶爾傳來,但不及早前猛烈與頻繁,火山灰不斷落下,但數量不大。"

無夏之年1816:坦博拉火山的大爆發,躺著中槍的法蘭西

然而萊佛士總督敘述的只是火山爆發的前奏,更可怕的還在後面。4月10傍晚,火山再次噴發,且規模越來越大,爆炸的次數也越來越多,大量火山灰籠罩了整個印度尼西亞,能見度幾乎為零,劇烈的地震也隨之而來。4月12日10點到11點印度尼西亞群島已經不見天日,空中的火山灰層厚度達到了2英寸,相當於一本書的厚度,基本上已經算是把太陽擋得結結實實了。

1815年4月19日,坦博拉火山最後一次也是最猛烈最大規模的爆發發生了。噴發出的火焰在半徑30公里以內清晰可見。緊接而來的,就是大規模的泥石流傾瀉、漫天的火山灰傾盆而下、火山破口形成,火山熔岩從山頂四處流淌。火山爆發所直接導致的死亡人數為9萬至11.7萬人,而三次連續性大爆發後因泥石流或火山灰突然墜落等次生災難而死亡的人數至今已經無法統計了。

無夏之年1816:坦博拉火山的大爆發,躺著中槍的法蘭西

坦博拉火山的這次爆發可以說是驚天動地的,火山在爆發前原本的海拔高度為 4000米,而這一次大爆發就把它的海拔高度直接削到了2950米,這是千年以內噴發能量最大和噴發物最多的一次火山爆發。其爆發威力在美國東北部、新英格蘭、加拿大沿海地區甚至北歐都能被明顯察覺,坦博拉火山1815年的大爆發給當時的全球都帶來了災難性的氣候影響。

大範圍的氣候異常

美國開國元勳本.傑明.富蘭克林 ( Ben Jamin Franklin)是第一個提出火山爆發會帶來跨地域氣候影響的人,並且還對此進行了相對深入的研究。1784年5 月,整個歐洲和美國部分地區都出現了曠日持久的"幹霧"現象,且即便在當年夏季天氣依舊極端寒冷,富蘭克林為此進行了調查並撰寫了論文,認為全歐洲的異常氣候與冰島火山爆發所產生的火山灰有關。

無夏之年1816:坦博拉火山的大爆發,躺著中槍的法蘭西

後世的科學家們也不斷地研究這次影響深遠的火山大爆發,對於1815年4月10日坦博拉火山發生的第二次噴發,其菸灰柱的高度在最低估算條件下也要高出海平面43千米。19日最後一次爆發所產生的灰柱高度已經無法估算,但爆發後的火山雲則至少要高出海平面23千米。坦博拉火山爆發釋放的岩漿覆蓋面積達175平方公里,造成了迄今為止最為龐大的平流層懸浮顆粒帶(6倍於1991 年菲律賓皮納圖博火山爆發所產生的懸浮顆粒)。

1815年的大爆發後,坦博拉火山60公里半徑內的氣溫立即急劇下降。隨後,印度的馬德拉斯也出現了氣溫驟降。要知道火山爆發一般會噴射大量的二氧化硫。後世科學家在南極和格陵蘭兩個地點抽取冰芯樣本,測試其硫酸鹽的濃度。檢測結果表明,坦博拉火山噴發時產生的硫酸鹽總量是500年來最多的。

無夏之年1816:坦博拉火山的大爆發,躺著中槍的法蘭西

坦博拉火山爆發所引起的氣候災難是全球性的,即便是相隔萬里的歐洲也不例外。1815年9月初至10月初,倫敦大氣中硫化物含量突變,導致使光照發生異常,日落呈現粉紅色光暈。英國畫家威廉·特納也受此啟發,日落時絢麗的光影在他的很多傳世之作中都有出現。1816 年夏天,整個歐洲被低氣壓包圍,氣溫驟降,農作物幾乎就是顆粒無收,糧食價格飛漲。

無夏之年1816:坦博拉火山的大爆發,躺著中槍的法蘭西

同年,美國再次被富蘭克林曾觀察到的"幹霧"(dry fog)籠罩,人們甚至可用肉眼直接看到太陽黑子的活動。英國的倫敦和德國的德累斯頓甚至發生了"月全食"現象。當然,這種神奇的天像往往會給文學家和藝術家帶來靈感拜倫(George Gordon Byron)、雪萊( PercyBysshe Shelley)和雪萊的愛人瑪麗·歌德溫(Mary Godwin)於 1816 年結伴遊歷日內瓦,見證了當地陰雨連綿且無比寒冷的夏天,並關注到阿爾卑斯山不化的積雪。拜倫受此激發創作《恰爾德·哈羅爾德遊記》(Childe Harold's Pilgrimage),瑪麗·雪萊則據此構思了科學怪人弗蘭肯斯坦(Frankenstein)這個經典角色。這也可以說是浪漫主義文學家沮喪和無奈的表現吧。

倒黴的法國

當時的歐洲擁有完整的近代觀察儀器和檔案體系,坦博拉火山爆發引發的氣候變化在大部分歐洲國家都被系統地記錄下來了,但法國除外。雖然自 1778 年起法國王家醫學學會(la societe royale de medecine)就開始記錄巴黎每日的天氣狀況,留下了較完整的氣壓、氣溫、天象、降雨、風力和溼度等等可以說是面面俱到的記錄。但後來因為長年的戰爭,所有的工作都被中斷了。在拿破崙戰爭結束後,法國政府的官報是法國民眾瞭解氣候狀況的唯一渠道。在法國,1816 年被稱為"無夏之年",這一年的夏天甚至被稱為"腐爛之夏"。

無夏之年1816:坦博拉火山的大爆發,躺著中槍的法蘭西

當然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很多的,最重要的肯定是火山的爆發無誤了,但拿破崙也得背鍋。要不是因為戰火席捲了整個歐洲大陸,就算天氣異常,法國政府也能立刻拿出人力物力來應付災難。而且,對於在當時的法國甚至整個歐洲來說,誰也不認為印度尼西亞的火山爆發能給千里之外的自己帶來什麼滅頂之災。

也就是在這些情況下,1816—1817年法國農業生產蒙受了巨大的損失。具體言之,就是過多的雨水使穀物結穗不足,使小麥中最有營養的部分腐爛,使打穀過程中麥皮與麥子無法分離,形成了過多廢棄物。怪異的天氣又讓牧草、麵粉和土豆難以保存。當時法國內政部草擬的《1815年底-1816年5月各省收穫產品和播種狀況表》記錄了法國遭遇的極端天氣:上阿爾卑斯(Hautes-Alpes)、康塔爾(Cantal)、布列塔尼大區的伊勒.維萊訥(Ille-et-Vilaine)、北海濱(Ctes-du-Nord)、摩爾比昂(Morbihan)遭遇了嚴冬;奧恩(Orne)、薩爾特(Sarthe)這兩個地方直到4月天氣依舊寒冷無比;在瓦茲(Oise)、塞納.馬恩(Seine-et-Marne)大雨天氣一直持續到 5 月索姆(Somme)一代4月急降的冰雹使穀物損失慘重。被劃作軍事區的洛林(Lorraine)也未能倖免,近乎四分之一的農用土地遭冰雹襲擊。瓦爾地區在1815年當年經歷了極寒冬季,熱爾(Gers)一代在1816年3月遭冰雹襲擊總而言之就是四個字——損失巨大。

無夏之年1816:坦博拉火山的大爆發,躺著中槍的法蘭西

當時幾乎不報道天氣的法國《導報》甚至破例刊登了一則消息:"在南錫(Nancy)及其周邊村莊,人們在8月5日遭遇了'令人生畏'的暴雨。暴雨過後幾分鐘,大顆粒的冰雹降下......部分地區顆粒無收。小麥、大麥、燕麥、蔬菜、葡萄,甚至樹木都感受到了這場颶風的暴烈。南錫城裡大量的玻璃被巨如鴿卵的冰粒擊碎,這種冰粒堅固如石,且融化緩慢。"

多雨的天氣導致了內河氾濫成災,河道無法開放運糧,甚至影響了磨坊的運作。1816 年塞納河洪水氾濫,導致當時的法國政府就算從海外進口穀物無也法順利運至磨坊,穀物供應告磐,磨坊無糧可磨只能無奈停業。 8月,河道眾多的伊澤爾地區(Isere)經歷嚴重水患,包括羅訥河及其支流在內的多條水道洪水氾濫。同時,摩爾特省(Meurthe)的四個州遭暴雨襲擊,收成嚴重受損。當時的法國勒緊了腰帶也只能掏出11萬法郎的救濟款(拿破崙戰爭所致)。

無夏之年1816:坦博拉火山的大爆發,躺著中槍的法蘭西

面對災難,法國已經十分無奈了,1815年戰敗、1816年天災到了1817年總歸會好起來吧?然而上帝並沒有眷顧作為天主教國家的法蘭西,1817年早春,乾燥的氣候和突如其來的蟲害使穀物及其他農作物受到災難性影響。3月,氣候原本已經開始變得溫暖溼潤了,政府與民眾都翹首期待著好收成和谷價的回落。不料進入4月以後,天氣又急轉直下,突然變得乾燥和陰冷甚至發生大規模霜凍。在洛澤爾(Lozere)和阿韋龍(Aveyron),竟然出現了9月飛雪之奇景。1817年的法國官方的記錄和報告中幾乎全都是絕望和咒罵之詞。

結語

坦博拉火山的爆發明顯改變了法國乃至整個歐洲的氣候,當時法國人口較多,且本身是一個產糧國,法國的糧食一方面供給本國,另一方面又大量出口賺取資金。法蘭西一代的氣候總體上是穩定的,一個地區的氣候環境可能幾十年都是一成不變的,但這次氣候異常無異於將整個西歐拉入了嚴冬。這次氣候突變的損失對於法國來說比拿破崙戰爭有過之而無不及。

參考文獻

《"氣候—危機"模式再探——以法國無夏的1816年為例》【J】周小蘭

《新編劍橋世界近代史》【M】

《法國史》【M】喬治.杜比

《火山噴發與氣候變化》【J】三上嶽彥;李景生

The effect of the Tambora eruption on Swiss flood generation in 1816/1817【J】Rössler Ole,Brönnimann Stefa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