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李世民的軍事能力有多變態?

張樹煜


毛主席曾經說過:“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

意思就是自古至今軍事才能第一的是李世民,其次才是朱元璋。

自公元618年(武德元年)起,李世民親自參與四場大戰役。

一、淺水原之戰

薛舉盤踞隴西,自稱西秦霸王,後稱帝,他是讓李世民唯一一次嚐到大敗的人。他曾大敗秦王李世民,活捉劉弘基、慕容羅睺等李唐名將,名噪一時。可惜自己死後,兒子不爭氣,李世民在淺水原之戰採用後發制人,疲敵制勝,堅壁不出,窮追猛打的策略,大敗薛舉兒子薛仁杲,不僅報仇雪恨了,還滅了西秦政權。

二、柏壁之戰

劉武周政權,依附突厥,佔據了有充足物資的河東大部地區,威逼關中,當時對李唐威脅很大,在打敗齊王李元吉後,勢力更是越來越強。後來劉武周繼續南進,李世民出征,屯兵柏壁,與其相持,佔據有利地形後,用以飽待飢之策,堅壁不出,養精蓄銳,以逸待勞,在柏壁之戰之戰中大敗劉武周,消滅了割據於河東的劉武周勢力。

三、虎牢關之戰

這是李世民最為經典的一場戰役,這場戰役直接奠定了唐統一天下的基礎。當時李世民用兵攻打洛陽王世充,竇建德率大軍十萬(號稱三十萬)前來救援,李世民分兵兩路,一路繼續圍困洛陽王世充,自己則親率三千輕騎,星夜馳往虎牢以拒竇建德。李世民的三千精騎當時捉住時機,在夏軍疲憊時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衝向夏軍,夏軍大敗,這場戰役李世民以三千騎兵打敗竇建德10萬大軍,名震天下。竇建德兵敗後被捉,而王世充也因沒了援兵,選擇了投降。李世民以少勝多,這一戰滅了兩個政權。

四、洺水大戰

劉黑闥是竇建德部將,於竇建德死後,起兵反唐。他先後擊敗李神通、羅藝、李世績等名將,嚴重威脅唐朝在河北地區的統治。李世民出兵征討劉黑闥,他前期選擇閉壘不戰,用奇兵斷敵糧道,待其糧盡氣衰,精騎出擊,並決開洺水助戰,大敗劉黑闥軍,劉黑闥率殘軍逃入突厥。

李世民在戰鬥中注重戰前偵察,雖屢次遇險,但每次戰鬥都能作到知己知彼,善於製造戰機,當敵強我弱時,他經常用“堅壁挫銳”的戰法拖垮敵人,戰鬥中身先士卒,親自率領騎兵突擊敵陣,勝利後勇追窮寇,不給敵人喘息之機,因此獲得了每次戰役的勝利。

李世民用他卓越的軍事才能,為大唐帝國的建立和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不愧為我國曆史上傑出的軍事家,他的赫赫武功永垂青史!





西城長樂


李世民和李靖是唐初最傑出的兩位軍事家。

北宋有一本兵書《李衛公間對》,上面以一問一答的形式,記錄了李世民和李靖的軍事思想。李靖向來以“論孫、吳之術” 而聞名於世, 軍事上造詣頗深。李世民雖然沒有留下理論專著, 但從《李衛公間對》的記載上看,他的軍事謀略與作戰藝術並不比李靖差。所以後人評論說“夫衛公在唐,誠一代 元勳。然太宗將略遠出其上,非若高帝於淮陰,真弗如也。”

李世民的軍功

歷史上任何一個軍事家的軍事藝術都是從戰爭實踐中得來的,世上決無紙上談兵的軍事家 。 李世民的軍事才能,是他在百戰中學習而來的。他出生關隴集團,祖輩均為武將,從小接受騎射征戰的學習。李世民曾回憶說 :“聯少尚威武,好弓矢,自謂能盡其妙。”他最喜歡讀曹操注的《孫子兵法》,具有系統的軍事理論素質。

隋末大業十一年,年方十八的李世民初次登上戰場,跟隨父親李淵參與了鎮壓甄翟兒的起義。 他和李建成直搗西 河,進攻霍邑,擊敗隋朝守將宋老生,由此始定霸業 。

李淵稱帝后,李世民以唐軍最高統帥的身份,獨立領導了四大戰役:第一次是對隴右地區的薛 舉、 薛仁杲的戰爭,第二次是平定北方的劉武周勢力,第三次是對王世充和竇建德的戰爭,第四次是平定河北的劉黑闥的戰爭 。在兩年零三個月的時間內,李世民始終親自馳騁一線,他的軍事謀略與作戰藝術也在戰爭中達到了成熱。

唐初統一戰爭的勝利,李世民與李靖功勞最大。李世民即位後,由於身份的轉變,他不再直接參加一線戰鬥,而轉為後方指揮。在貞觀三年到十三年的十年中,為了統一西北 ,李世民派李靖、侯君集、蘇定方、薛萬徹等人平定了東突厥 、吐谷渾和高昌等國,把西起陰山、北至大漠的廣闊地帶收入唐朝版圖之中。在這歷次戰爭中,唐太宗知人善任,運籌惟幄,決勝千里,體現了一名優秀戰略指揮家的傑出才能。

唐太宗也有過失敗,特別是他晚年不聽勸諫,驕傲輕敵,悍然發動了對高麗的大規模戰爭 。雖然他親自出徵,在前線指揮作戰,但結果遭到了從未有過的慘敗。

回顧唐太宗一生的軍事活動,在歷代帝王中,象他這樣身經百戰且有顯赫軍功者十分罕見 。他晚年徵高麗的失敗,並不能成為否定其在古代軍事史上的地位。

唐太宗即位不久時就說過:“朕自少經略四方, 頗知用兵之要,每觀敵陣,則知其強弱,常以吾弱當其強,強當其弱。彼乘吾弱,逐奔不過數十百步;吾乘其弱,必出其陣後反擊之, 無不潰敗。所以取勝,多在此也 。”

善兵者善氣

《孫於兵法》說:“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 。” 唐太宗對此運用的水平很是高明。 唐朝初年強敵是隴右豪強薛舉,此人曾在武德元年入侵長安,在高坡之戰擊敗過李世民。薛舉病死後,其子薛仁杲繼續大舉攻唐。 李世民 汲取了上次失敗的教訓,“堅壁不動” ,經過六十餘天的相持,敵軍糧盡,軍心動搖。 李世民看到 “彼氣衰矣,吾當取之”,迅速發動進攻,取得了決戰的勝利。

元代史學家胡三省認為:“秦王之破劉武周、宋金剛,與破薛仁呆、宗羅喉方略同也。” 在平定劉武周戰役中,李世民將“堅壁挫 銳”運用得更加得心應手。他派遣將領分兵汾州、隘州切斷敵軍糧道,又避免主力決戰, “唯令偏裨乘間抄掠, 大軍堅壁不戰, 由是賊勢日衰。” 經過五個月的相持 ,唐軍終於取得了勝利。這正是李世民在和李靖的《李衛公問對》中所說的:“守者,不只完其 壁、堅其陣而已,必也守吾氣以有待焉 。” 這種堅守可以“挫共鋒”,打擊敵軍的銳 氣,為反攻勝利創造條件。

騎兵陣後反擊戰術

李世民並不是個保守的指揮官。一旦反攻時機來臨,他就會毫不猶豫的親率精騎衝入敵陣, 或者遷回敵後,給敵人以致命打擊。武德元年十一月,李世民看到薛仁杲呆軍隊氣己衰,便果斷“親御大軍,奄自原北,出其不意將曉騎數十入賊 陣, 於是王師表裡齊奮 , 羅喉大潰 。” 這種騎兵陣後反擊戰術,李世民運用得得心應手。在與劉武周軍的軍隊交戰時,李 世民果敢地組織反擊,“率精騎擊之,衝其陣後”,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類似 的例子舉不勝舉。李世民這種戰法,符合《孫子兵法》中的“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之道,更可貴的是,李世民本人總是親率精 騎,衝入陣後,表現了非凡的指揮才能和勇敢精神。

胡三省在注《資治通鑑》時,提到“太宗之定天下,多以出奇取勝。”準確地概括了李世民指揮藝術的特點。

破竹之勢

李世民的指揮藝術,還體現在反攻中的“兵貴神速”和連續作戰的精 神,對敵人窮追猛打,不給敵人以喘息機會,力求全殲敵人。李世民把這種戰術比喻為 “破竹之勢”。 晉陽起兵 後,唐軍在李世民的指揮下,僅僅半年就攻克長安,為李唐王朝的創建奠定基礎,正是這種軍事思想帶來的成果 。武德元年淺水原決戰後,李世民率領二千餘騎追擊宗羅喉,有人提出“仁杲猶據堅城 ,未可輕進,請且按兵以觀之 ”。李世民說:“ 吾慮之久矣,破竹之 勢,不可失也,勿復言!” 正是在這種戰略意圖的指揮下, 唐軍取得了戰役的巨大勝利 。

李世民對兵法頗有研究,他說過 : “夫用兵之道,見利速進,不利速退”。在有利形勢下要 “ 速進” ,在不利形勢下要 “速退”,切忌犯冒險主義的錯誤 。在敵強我弱 的形勢下, 就不能“速戰”,而要退而守之,實行“堅營蓄銳,以挫其鋒”的方針。 李世民的軍事觀點,無疑是古代中國軍事學說寶庫中閃光的思想。

圍城打援

從軍事學上說,所謂“圍城打援”是以一部分兵力包圍孤城堅守之敵,同時集中主力殲滅來 援之敵,最後達到勝利的目的 。 這種戰方法李世民運用得十分嫻熟。在與王世充和竇建德的戰爭中,王世充採取“嬰城自守,以待建德之援 ” 的戰略;李世民則以“圍城打援”的方針對付,以部分兵力包圍王世充的老巢東都, 但圍而不攻,“坐收其敝”;對於援軍竇建 德則以主力出擊,力求全殲 。

事實證明這樣的部署是正確的,李世民用這種戰法,消滅了王、竇兩大集團,在國古代戰爭史上寫下了“圍城打援”的光輝戰例。

兵不厭詐

“兵者,詭道也”。李世民也深得“兵不厭詐”之三味。隋末大業十一年,隋場帝在雁門為突厥所圍,下令各地勤王。年輕的李世民建議:“ 始畢可汗敢舉兵圍天子,必謂我倉碎不能赴援故也。宜晝引族旗數十里不絕,夜則徵鼓相應,虜必謂救兵大至, 望風遁 去。 不然, 彼眾我寡, 若悉軍來戰, 必不能支”。 雖然他的建議由於其種種原因沒有被採納,但李世民的這條“詐計”,還是得到了後人的肯定 。

貞觀四年突厥被唐軍打敗後,領利可汗“遣使入朝謝罪,請舉國內附。”李世民識破了突厥的緩兵乏計,採取“陽為許 和、 陰實備戰”的策略,讓李靖乘勝打擊突厥勢力。 在和談幌子掩護下,唐軍一舉平定東突厥,俘獲了領利可汗。所以說李世民是精通“詭道” 的軍事家 ,他的“詐”就是他的“智”。

同甘共苦,身先士卒

說李世民是軍事家,還因為他既知兵又知將,能身先士卒,與士兵同甘共苦,用自己的奮勇作戰的榜樣力量來鼓舞士氣,這是最難能可貴的。 在唐初的淺水原決戰中,李世民率先衝陷敵陣, “於是王師表裡齊奮” ,激發了士卒們奮勇殺 敵的精神, 取得一場大勝。

在與宋金剛交鋒時, 唐軍“夜宿於雀鼠谷之西原, 太宗不食二日, 不解甲三日。 軍中唯有一羊, 太宗撫將士, 與之同食。 三軍感恩皆飽而思奮。”幾乎在每次戰役中, 李世民都衝鋒在前, 身先士卒,鼓舞士氣,這也是他手下的軍隊能夠打硬仗和打勝仗的原因之一 。

收羅人才

李世民還十分注意收羅人才,尤其是驍勇的騎兵將 領。秦叔寶和程知節都是中途降唐的將領,李世民都這兩人十分器重,任命秦叔寶為馬軍總管, 程知節為秦王府左統軍。這兩位將領在李世民平定天下的戰爭中都起了重要作用。 又如劉武周的手下尉遲敬德,曾多次擊敗唐軍,尉遲敬德投降後,“諸將疑敬德必叛” ,李世民卻對尉遲敬德推心置腹,使其感恩不盡,願意為李唐竭忠效勞。 表現出了非凡的卓識 。

當然,李世民不是神,他晚年徵高麗是他軍事生涯的敗筆。但是我們不能以一次戰爭的勝負去全盤否定李世民的軍事才能。雖然我不同意用“變態”這個詞來形容李世民的軍事才能,但是他確實是一個傑出的指揮官,一個傑出的軍事家。這一點,在帝王中是不多見的。


笑語千年


李世民的軍事能力可稱皇帝中的第一名。

李世民年少有為,他去雁門關營救被突厥圍困的隋煬帝時,他才年滿17歲。

隋朝後期,天下大亂。李世民起兵太原,一年時間便攻佔長安,滅隋建唐。

唐朝建立初期,尚未統一全國,李世民又四方征戰。

其一,大破薛舉,此戰剷除了唐朝來自西方的威脅。值得一提的是,在統一中原後李世民再經過那裡時還作了一首詩《經破薛舉戰地》。

其二,擊敗宋金剛,劉周武,穩固了唐朝的北方。說來有趣,隋朝末期,劉宋兩人是通過投靠突厥得以佔領晉陽,被李世民打敗逃到突厥,最後又死在突厥人手裡。

其三,虎牢關之戰,我認為虎牢關之戰是最能看出李世民軍事能力的一場戰役。這場戰役李世民以少勝多(三千五百騎兵打敗敵人十萬大軍),一舉殲滅了王世充和竇建德,獲得了華北的統治權,是唐朝統一天下的重要一戰。

其四,便是重創竇建德餘部。

李世民登基後,仍多次對外用兵,先後平定多個少數民族,唐朝由此聲威遠播,四方臣服。李世民也被尊稱為“天可汗”。

李世民在位期間,對內以文治天下,開創貞觀之治,對外開疆拓土,為唐朝盛世奠定基礎。其實李世民的軍事能力從他在位期間唐朝疆域的變化就可看出一二。

毛主席讀古書時便在其中圈注“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毛主席作為偉大的軍事家,如此評價李世民足以見其軍事才能。





趣古恆生


唐太宗李世民軍事能力有多強呢?

隋末亂世出現的著名統帥將領比如張須陀、王世充、宇文化及、竇建德、劉黑闥、劉武周、李密、薛舉等人,這些人皆以失敗告終。

張須陀曾號稱隋末第一名將,“威震東夏”,最後卻被李密用計擊敗,正應了李密對他的評語“有勇無謀”。

王世充此人狡詐兇悍,是一個足智多謀的人物,他也擊敗如日中天的瓦崗軍,又曾險些殺死李世民,可以說是一位頗有才能的亂世梟雄,否則隋煬帝也不會對他委以重任。但是,他有一個重大缺陷,這個人格局不夠導致不善用人不善選將,他手下的將領除了他的親戚和單雄信這樣鐵桿之外,極少有為他效死力的將領,這是他身為統帥的致命缺陷。

宇文化及只是一個野心家,是隋末亂世跳樑小醜,最多是個攪局者。

竇建德為人有聲望,能得人心,奈何此人軍事指揮才能著實一般,否則也不會在虎牢關之戰十幾萬大軍被李世民擊敗,自己被擒。

劉武周是個人物,這位起自燕趙的英雄在前期給李唐造成了不小的威脅,李元吉率領李唐精銳進攻他卻被他殺得全軍覆沒,李淵為他差點放棄中原。但是,劉武周殘暴嗜殺,不能得民心,最後被李世民擊敗,眾叛親離,死在了突厥手中。

李密是瓦崗軍領袖,此人頗具眼光,又能籠絡人心,指揮作戰也很有一套,可以說是最有資格和李世民競爭的人物,但是,軍事這個東西有時候真的要看運氣,李密殺了翟讓導致瓦崗內部失去凝聚力,又遇到瘋狗的一樣的宇文化及,最後被王世充突襲而失敗,不得不說,李密雖然不是一位軍事天才,但其軍事能力還是很強的,他唯一欠缺的可能就是一點點運氣吧。

最後說說劉黑闥,劉黑闥這個人比較特殊,他是在唐王朝已經幾乎平定天下的局勢下造反的,而他在劣勢情況下屢次逼迫李世民,使得李世民損兵折將,不得不說,他如果早得勢幾年,天下形勢真的不好說了,最後劉黑闥被唐王朝用絕對優勢的兵力絞殺。

薛舉與李世民交手,大戰役一勝一敗,在最後的決戰中大破臥病不起的李世民,但他本人卻在總攻前夕病逝,不能不說是李唐的福氣。

我們看在隋末亂世中,這些著名將領都以失敗告終,都有各種缺陷。

李世民則是他們中最耀眼的明星,李世民少年從軍,初次出征便鋒芒畢露擊敗突厥解救了隋煬帝,那一年他不到17歲。

隋末大亂,李世民隨父親起兵,屢破強敵,尤其是大破劉武周之戰以及滅王世充和竇建德之戰,堪稱中國歷史上的經典戰例,為李世民一生所自豪的戰績。

僅從戰績和指揮才能來看,李世民堪稱歲末當之無愧的第一名將。

如果隋末還有誰的軍事才能能和李世民相提並論,恐怕只有同為唐臣的李靖了。


無心140102310


首先看他人對李世民軍事能力的評價

  • “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毛主席

  • “欲安邦定國者,必悉唐宗兵法。” ----成吉思汗

  • “昔者唐之太宗,以神武之略起定禍亂,以王天下,威加四海矣。”----何去非(中國第一個武學博士)

然後看一下李世民變態的軍事成就

  • 虎牢關之戰。

成就:一戰滅兩王,三千騎兵破十萬大軍

內容:620年-621年,秦王李世民率軍在洛陽、虎牢關與鄭軍王世充、夏軍竇建德作戰。當時李世民包圍洛陽的鄭軍,夏軍派十萬大軍來洛陽解圍。李世民親自帶領三千騎兵,趁夏軍不備,發動突襲,擊敗十萬大軍,並活捉竇建德,然後迫降王世充。

下圖為虎牢關之戰示意圖:

最後總結,唐太宗參加過許多戰役,為唐朝的強大打下了基礎

下圖為貞觀時唐朝地圖


謝謝閱讀!


陳烽燃


我感覺李世民的軍事能力就像韓信和項羽的結合體,他不僅僅指揮千軍萬馬謀略高超,自己也身先士卒衝鋒陷陣,弓馬嫻熟,箭術冠絕天下(“秦王拉弓,敬德持矛,天下何人可擋”)。

李世民出身於關隴貴族世家,是軍事貴族集團,其祖母獨孤氏是鮮卑族。從小聰明果斷,不拘小節,學習儒家文化,練習武術,擅長騎射。隋末唐初風雲之際,統一全國戰爭中消滅群雄,軍事才能得到了極大發揮。

武德元年在淺水原攻滅薛仁杲之戰中,唐軍代指揮(李世民得病暫時無法指揮)不聽其言,造成首戰便慘敗,而後親自指揮再戰淺水原。李世民巧妙地利用步兵和騎兵兩個兵種在攻守上的不同優勢,在長期的正面堅壁挫銳,吃準敵軍補給困難的弱點,堅守疲敵;在時機成熟後,不莽撞出擊,而是靈活分兵,人為創造出出敵陣後的戰機;戰局陷入僵持時,李世民更是親自衝殺、鼓舞士氣。在追擊階段,果斷率少量精銳騎兵猛追猛打,使敵軍隊伍星散潰敗。一戰定攏右,解除長安西邊隱患。

武德三年和四年更精彩的虎牢關之戰更是為他軍事才能添上濃重一筆。武德三年李世民領兵八萬征討洛陽王世充,兵力對等的情況下王世充不敵唐軍,被圍困洛陽大本營(城堅難以強攻),求援河北梟雄竇建德。本著唇亡齒寒的道理,竇建德發兵十萬救援。李世民力排眾議,堅持分兵對峙竇部,搶先佔領軍事要塞著名關隘虎牢關。兩軍對陣虎牢日久,竇軍不能前進,駐紮了1個多月,數次作戰不利,士氣低落,將卒思鄉。李世民得知,引誘其出戰。竇軍果然全部出動,李世民親率精銳騎兵玄甲軍3500人,直衝人竇軍。竇建德正和群臣議事,唐軍突至,前後夾擊,陣勢大亂。唐軍追擊30裡,俘獲5萬多人,竇建德受傷被俘。李世民回師洛陽,王世充看大勢已去就投降了。此戰中,他多次率領小股部隊偵查戰鬥,射殺多人,使十數倍敵人不敢近身。此一戰,天下形式完全扭轉為唐有利的一面。

其他的打敗宋金剛劉武周劉黑闥等割據勢力。李世民打仗特點敵強任憑敵軍挑戰,就是不出戰,等其師老、兵疲、糧盡,親率軍隊出擊,窮追猛打。

他是謀略型和勇武型的軍事天才,項羽和韓信都只佔其一。更為難得的是他的卓越的政治才能,傑出的治國安邦之策,使中國史上出現少有的大盛世。


披堅執銳K


李世民在古代皇帝中純軍事才能是第一。

即便是算上全部名將,他也是排名靠前的,尤其是殲滅戰感覺沒有比他打的更好的了,歷代名將中只有吳起、韓信、白起那麼少數幾個,而白起這種還是以強擊弱以多打少的,含金量還要低一點。而李二這種把握戰機能力極強的,你可以看看他幾次以少勝多之後就迅速滅掉對方一個勢力,幾次大戰下來就平定全國。

有說渭水的,難道不看李二在渭水全面劣勢下用幾次勝利才讓對方不得不退兵,換個人可能就滅國了,再看看之後的反擊,不過幾年,就把對面的可汗抓來跳舞,你以為草原和西域稱呼他天可汗不是他打出來的威名?

還有對高句麗,三萬VS十五萬,打的對方几乎全軍覆沒,死的死降的降跑的跑,主帥投降。後來因為後勤和氣候原因退兵,根本不影響軍事評價。

另外,看軍事才能可以看看李靖李績在他手下,隨便用,為什麼?對比下秦王和白起,劉邦和韓信,為什麼李靖李績沒事,因為李世民自己本身就是不遜於他們的頂級名將,所以不怕他們反。

評價起來,他基本就是韓信吳起戚繼光這個級別,頂級名將。

評價古代名將的時候其實可以看看武廟的十哲,除了張良是以太公望弟子入選以外,其他的應該基本在一個水平線,李世民如果不是皇帝,應該可以入選。





歪嘴說歷史


【在昔戎戈動//今來宇宙平】

李世民的軍事能力有多強?以關中為基地平定各地割據勢力,助其父李淵建唐。單刀直入拒突厥於渭水,玄武門之變走上前臺。後命大將侯君集出征西域;再命大將李靖直搗突厥王庭,徹底擊潰突厥。有詩為證:

慨然撫長劒,濟世豈邀名。

星旌紛雷舉,日羽肅天行。

遍野屯萬騎,臨原駐五營。

登山麾武節,背水縱神兵。

在昔戒戈動,今來宇宙平。

一一【唐】李世民《還陜述懷》

新豐停翠輦,譙邑駐鳴笳。園荒一徑新,薹古半階斜。前池消舊水,昔樹發今花。一朝辭此地,四海遂為家。

一一【唐】李世民《過舊宅》











白溪釣客


軍事能力變態談不上,作為皇帝戰略能力也並非佼佼者,前有白起,李牧,開國皇帝劉裕,趙匡胤,元太祖,清太祖軍事能力都不差,李世民真正載入史冊是明君納諫,疆域超秦皇漢武。他打敗五個對手薛延陀,宋金剛,劉武周,王世允,竇建德充其量都是敗寇,流寇。地盤和將領沒有說得哪麼多。


明天145801721


事實上,李世民的軍事能力被誇大了,他失敗的戰役有意無意被掩蓋淡化,而取勝的戰役被誇大。

李世民戰績輝煌,其實並不完全是李世民的軍事能力有多麼傑出,主要是李世民善於聚集名將,李世民手下擁有中國歷史上最龐大的武將集團。

公元617年12月,西秦政權皇帝薛舉見李世民再次率領唐軍前來,便傾巢而出,率領20萬大軍直逼高墌(今陝西長武縣),志在必得。

李世民與劉文靜、殷開山等唐朝名將沒能經得住薛舉的引蛇出洞之計,結果遭到薛舉軍隊的伏擊,一敗塗地。唐朝軍隊死者達十分之六,大將慕容羅睺、李安遠、劉弘基等也被俘虜。李世民一看,敗局已定,被迫撤退,垂頭喪氣地返回長安。



《舊唐書》對此戰的記錄語焉不詳,一筆帶過,“秦王與薛舉大戰於涇州,我師敗績。”

另外根據《資治通鑑》記載

劉黑闥攻洺水甚急。城四旁皆有水,廣五十餘步,黑闥於城東北築二甬道以攻之;世民三引兵救之,黑闥拒之,不得進。世民恐王君廓不能守,召諸將謀之,李世勣曰:“若甬道達城下,城必不守。”行軍總管郯勇公羅士信請代君廓守之。世民乃登城西南高冢,以旗招君廓,君廓帥其徒力戰,潰圍而出。士信帥左右二百人乘之入城,代君廓固守。黑闥晝夜急攻,會大雪,救兵不得往,凡八日,丁丑,城陷。黑闥素聞其勇,欲生之,士信詞色不屈,乃殺之,時年二十。

公元622年正月的洺水之戰,漢東王劉黑闥急攻洺水城(今河北曲周西),該城四面環水,水寬50餘步,深三、四丈,劉黑闥在城東北修建兩甬道準備攻城。李世民三次帶領唐軍增援,都被劉黑闥軍頑強擊退。

眼看甬道即將修成,洺水城危在旦夕,李世民登上城南高墳,用旗語令王君廓突圍,同時命勇將行軍總管羅士信率200士卒進城,代其堅守城池。劉黑闥軍在甬道修成後,連續8晝夜,猛攻洺水城,恰逢大雪,唐軍無法增援,劉黑闥大破李世民攻佔洺水城,斬殺唐軍名將羅士信。

公元645年,唐太宗李世民統帥十幾萬唐軍大舉進攻高句麗,安市城(今遼寧海城市)小而堅,安市城主楊萬春非常驍勇,在他的領導下多次打退唐朝軍隊的瘋狂進攻,據朝韓野史小說載他居然還射瞎了當時狂妄自大不可一世的李世民的一隻眼。

唐軍死傷慘重,圍攻數月不克。唐軍百計圍攻安市城,守城人堅守不屈,這時候天氣寒冷,草枯水凍,糧食又快用完,兵馬無法久留,李世民只好從安市城下退兵回國。

安市城之戰的失敗讓李世民深悔不該出兵攻打高句麗,嘆道,魏徵如果活著,一定不讓我走這一趟!

”上以不能成功,深悔之,嘆曰:‘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 《資治通鑑》

李世民攻打高句麗的戰事曠日持久,耗費巨大,民怨也大(包括李世民那如花似玉的愛妃徐惠),最終卻未能滅亡高句麗。因此,李世民自己也承認這一戰是戰敗了。

綜上所述,李世民並非戰無不勝,正史記載就至少有三次失敗,李世民的軍事能力被誇大主要是其千古一帝以及天可汗的名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