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淺析《紅玫瑰與白玫瑰》中佟振保自我分裂到自我認同的歷程

張愛玲那支孤美的筆寫了很多男男女女,她的作品主要是以女性為主,但是在眾多作品中,她在《紅玫瑰與白玫瑰》中刻畫的佟振保形象也是比較凸顯的,給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從前看這部作品只是覺得振保這個人是個玩弄女人感情的“渣男”,現在重讀發現這個人物很飽滿,從中發現振保複雜性格背後的原因與人物命運的悲劇。

淺析《紅玫瑰與白玫瑰》中佟振保自我分裂到自我認同的歷程

在面對愛情與婚姻,振保始終處於一個自我分裂的矛盾狀態。結婚前他愛上了紅玫瑰,但是為了事業他與白玫瑰結婚,但是結婚後他又懷戀紅玫瑰。

他在愛情與婚姻中始終處於一個自我分裂狀態,在紅玫瑰與白玫瑰之間搖擺,看似在兩個女人之間選擇,實際上是在理想愛情與理想婚姻中搖擺。但是他最後還是選擇在傳統婚姻中找到自我認同。

一、中西文化差異對性格影響

淺析《紅玫瑰與白玫瑰》中佟振保自我分裂到自我認同的歷程

佟振保出生封建傳統家庭,家庭的烙印讓他無法擺脫傳統思想,比較保守,雖然家境不是很好,但是他爭氣,一直上大學,到國外留學,算是出人頭地。

也正是在歐洲留學那幾年他長了不少見識,早歐洲但是他接受了先進文化薰染,開始嚮往西方的熱烈與自由。

東方的傳統封建文化講究規則,一切在統一的標準下運行,讀書是為了出頭人地,結婚是為了傳宗接代,泯滅一切個人天性的釋放。

而西方文化崇尚的是發展個體,解放天性,這與他原本東方傳統保守的性格發生了衝突,造成了他性格分裂。

振保也算是窮苦家庭出身的人,通過自己的奮鬥獲得了社會尊重,這原本應該是一個寒門貴子逆襲的故事,卻成了一位男人與他生命中女人的故事。

讀到後面不得不佩服張愛玲豐富的生活經驗,我想也許與張愛玲本身人生經歷有關,才會寫出如此貼近生活的作品,她的作品,因為人生的悲涼,才寫出人生真實而安穩的一面。

淺析《紅玫瑰與白玫瑰》中佟振保自我分裂到自我認同的歷程

振保在朋友口中一直都是一位好人的形象,書中寫到:“侍奉母親,誰都沒有他那麼周到;提拔兄弟,誰都沒有他那麼經心;辦公,誰都沒有他那麼火爆認真;待朋友,誰都沒有他那麼熱心,那麼義氣,克己。"

振保在中國世俗中是成功的人士,在一家老牌外國企業做到高級職業,算事業有成,同時他對朋友上心,對母親孝順,擁有賢妻乖女,在傳統社會他已經算是人生贏家了。但是正是這樣的人生贏家卻在自己的感情世界過得一地雞毛。

這些都是因為他矛盾的自我分裂,體內東西文化不平衡的結果導致,換一句話說:“這個人活得太擰巴了。”而在感情世界裡面容不得擰巴,註定了他的悲劇。

二、在“情愛自由”與“婚姻自由”之間搖擺

這本書的名字叫《紅玫瑰與白玫瑰》實際上是振保生命中的兩個女人。一個是紅玫瑰王嬌蕊,一個是白玫瑰孟煙鸝;一個是熱烈的情婦,一個是聖潔的妻子;紅玫瑰是他的愛情理想,白玫瑰是他的婚姻理想。

1、玫瑰的由來

淺析《紅玫瑰與白玫瑰》中佟振保自我分裂到自我認同的歷程

振保之所以將他後來遇見的女人稱為“玫瑰”,是因為他在歐洲留學的時候,曾經有一位叫“玫瑰”的女孩熱烈的追求他,玫瑰生性熱情,振保被她吸引了。

但是玫瑰的熱情與開放也讓他覺得不放心,他覺得“把她娶來移植在家鄉的社會里,那是勞民傷財,不上算的事。”

他認為玫瑰這樣的隨隨便便雖然在西方很普遍,但是在東方是行不通的,在初戀玫瑰面前振保骨子裡的傳統封建保守的東方文化佔了主體位置。

所以那一次他拒絕了玫瑰,在那樣的情況他都能夠坐懷不亂,從此在朋友口中留下了一個“柳下惠”的好名聲,後來他也覺得自己那樣都能夠忍住,以後也可以。

但是書中也透露出他事後還有一點後悔,作者寫道:“他對自己那晚上的操行充滿了驚奇讚歎,但是他心裡是懊悔的。揹著他自己,他未嘗不懊悔。”

雖然面對玫瑰振保犧牲了愛情,選擇了壓抑,但是這個懊悔的種子從此埋下了。也為後來遇見的悲劇打下了基礎。

2、紅玫瑰-----熱情的情婦

淺析《紅玫瑰與白玫瑰》中佟振保自我分裂到自我認同的歷程

紅玫瑰叫王嬌蕊,是振保朋友的妻子,她熱情性感,見到她的時候振保彷彿見到了初戀玫瑰,他想:

“才同玫瑰永訣了,她又借屍還魂了,而且做了人家的妻。”

張愛玲說:“他喜歡的是熱的女人,放浪一點的,娶不得的女人。”

這裡的一個已經做了太太,而且是朋友的太太,至少沒有危險了。罪惡的種子開始發芽了,當初在歐洲拒絕了玫瑰,回國後又見到了“玫瑰”,這一次,他不是柳下惠。

那段時間振保寄住在朋友家,後來朋友出差,他終於壓抑不住自己,盡情的享受這情愛帶來的快樂。

“他這女人 ,吃著旁人 的飯 ,住著旁人的房子, 姓著旁人的姓”

正是這種不用負任何責任讓他竊竊自喜,但是待到他冷靜下來,當嬌蕊說她已經愛上了他,準備和自己丈夫離婚的時候。

振保開始變得冷淡,“疑心自己做了傻瓜,入了圈 套 ……如果社會不答應,毀的是他的前途”。

最後振保還是選擇了離開嬌蕊,放棄自己的愛情,選擇了事業,因為現實,家庭的貧苦讓他覺得自己輸不起。

淺析《紅玫瑰與白玫瑰》中佟振保自我分裂到自我認同的歷程

振保這個行為讓我想起在電影《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中的陳孝正,同樣家境貧寒,而且還是個徹底的建築學霸,他本來與鄭薇兩情相悅,同時院長女兒曾毓對他愛而不得。

後來曾毓在招聘會時候給了他兩個選擇:

“全校公派去美國留學的名額只有兩個,你別忘了,你那個名額是我讓給你的,是我跟我爸求情你才得到的,你看見這人山人海的學生了嗎?

他們跟你我是一樣的人,大學幾年,都是學建築出身的,這個社會很殘酷的,沒有關係和背景,一樣得在工地上熬。

現在你有兩個選擇,一、出國深造,放棄鄭微;二、你們花好月圓,名額作廢。”

淺析《紅玫瑰與白玫瑰》中佟振保自我分裂到自我認同的歷程

陳孝正最後還是選擇了離開女友鄭薇,去了美國與曾毓在一起了,後來鄭薇的室友說:“越是這種寒門出身的男人,越是世故涼薄。”

佟振保也好,陳孝正也罷,都是窮苦家庭出身的孩子,憑著自己的努力好不容易有了一番學識,於他們來說上升的路太窄了,他們的人生容不得一絲錯。

正如陳孝正曾經對鄭薇說:“我的人生是一棟只能建造一次的大樓,我必須讓它精確無比,不能有一釐米的差池。”他們對自己前途的重視甚於愛情。

其實當你瞭解他們後,面對他們的涼薄,你卻生出了不忍,甚至覺得他們很可憐。

3、白玫瑰------聖潔的妻子

淺析《紅玫瑰與白玫瑰》中佟振保自我分裂到自我認同的歷程

離開了紅玫瑰嬌蕊之後,振保就和家世清白,受過大學教育的孟煙鸝交往了。兩人交往一段時間便結婚,這樁門當戶對,明媒正娶的婚姻讓振保的名譽與地位得到穩固。

孟煙鸝是理想的結婚對象,這樣的女人長相清秀,性格溫順,大學畢業,不喜好社交,甚至在與振保交往的那段時間都不敢抬頭看他,走路永遠走在男人身後,純潔的像一朵白玫瑰。

婚後的她連“戶內運動也不喜愛”,對丈夫百依百順,不僅不對丈夫的尋花問柳多問,甚至對丈夫的荒誕行為遮掩,她符合男權社會下的賢妻良母的形象。

淺析《紅玫瑰與白玫瑰》中佟振保自我分裂到自我認同的歷程

雖然她百般討好維護,但是她始終是振保娶回來穩固自己名譽地位的,僅僅是為了結婚,他們之間沒有愛情,結婚八年,面對性冷淡的妻子,振保越發覺得厭惡與乏味,他開始想念紅玫瑰的熱情。

看到這裡,我想起張愛玲這本書開篇,也是最為流傳的一段話:“也許每一個男人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飯黏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顆硃砂痣。”

振保娶了白玫瑰,最終白的成了衣服上的一粒飯黏子。

三、振保認同自我,迴歸生活

淺析《紅玫瑰與白玫瑰》中佟振保自我分裂到自我認同的歷程

山本耀司說:“自己這個東西是看不見的,撞上一些別的什麼,反彈回來,才會瞭解自己。”

剛開始振保處於一個自我分裂之中,在情愛自由與婚姻自由之間掙扎,雖然結婚了,但是還是會在外面找女人滿足自己。直到後來兩個人的轉變讓振保走上了自我認同之路。

第一個人是當年放蕩的紅玫瑰變成了正經人家的妻子。有一天振保在車上偶遇當年的紅玫瑰王嬌蕊,發現此刻的王嬌蕊已經正正經經的嫁了人,正在為了女兒的病發愁,雖然有些憔悴,但是依然對振保有著吸引力。

面對王嬌蕊的變化他甚至有點嫉妒,他試著平靜的與王嬌蕊平靜的談話,偽裝出自己很幸福的樣子。

但是他卻從司機旁邊的小鏡子看到了自己的臉:“很平靜,但是因為車身的嗒嗒搖動,鏡子裡的臉也跟著顫抖不定,非常奇異的一種心平氣和的顫抖,像有人在他臉上輕輕推拿似的。

忽然,他的臉真的抖了起來, 在鏡子裡,他看見他的眼淚滔滔流下來,為什麼,他也不知道。”

淺析《紅玫瑰與白玫瑰》中佟振保自我分裂到自我認同的歷程

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叫“鏡中自我”理論,指個體自我會根據別人眼中的自己對自我產生了解,甚至依據別人的反應而決定自己的行動,有時這種行動是下意識的,不能控制的。

振保這個時候在鏡中看清了自己,也從王嬌蕊的轉變中看到了可憐的自己,他看到了剝去社會身份,兒子、丈夫、朋友、員工.......

他發現一切社會的偽裝之下不過是一個壓抑的無愛無慾的自我。

第二個人是他自己白玫瑰妻子變成放蕩情婦。有一天他發現自己的妻子與裁縫有私情,這個時候對他來說又是一次震驚,他的世界觀崩塌了。

他喃喃自語道:“我待她不錯呀!我不愛她,可是我沒有什麼對不起她的地方。我待她不算壞了。”

淺析《紅玫瑰與白玫瑰》中佟振保自我分裂到自我認同的歷程

振保發現自己從前認為不正經的紅玫瑰反而正正經經做起人家的妻,而自己認為正經純潔的白玫瑰卻與他人有私情。

這種轉變有點諷刺,對振保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打擊,他甚至覺得自己的婚姻,自己的一切成為別人眼中的“好人”都是一場荒誕。

當夜深人靜的時候,他面對自己這樣的一個結果,他一直按照傳統標準做一個好人,落得如此下場,竟有點心疼自己。

振保發現自己一切都不值的時候,他內心自我分裂那個自我開始崩塌了。

生活在東方傳統社會的他當初為了事業壓抑了自己在西方釋放的一點自由天性,選擇了放棄自己的愛情,走向傳統的世俗成功之路。婚後的他依舊會時不時找女人,他將貞潔的妻與放蕩的情婦分的很清楚,他一直在自己這兩種思想中掙扎。

當他發現自己所有一切好像是一場笑話的時候,他開始墮落,在外面公開找女人,不顧一切名聲,不再給家裡錢,開始同過去的一切好名聲決裂,這是振保對過去自我的宣戰。

看似振保在與過去決裂,實際上這是一個自我決裂的過程,振保發現自己放棄愛情追求世俗的成功落得如此下場,他的骨子裡東西方文化的兩種東西開始崩塌,走向了自我認同之路。

書中最後一句話是:“第二天起床,振保改過自新,又變了個好人。”

關於這個“好人”定義很明顯在結尾的時候不一樣了,書中幾次提到振保是個“好人”。

總體上來說好人的意義有三個。第一個是因為他柳下惠的名聲得到了好人名聲;第二個是他侍奉母親,提拔朋友,為人處世得來的一個好人名聲;第三個也是最後一個看起來振保好像平靜下來重新做回當初的好人,但是這個時候他已經有了家庭責任的覺醒,這個時候的好人更多的是精神上的覺醒,不是那種從前的表面功夫。

在電影中結尾是振保出門工作的背景,那一刻我感覺無聲甚有聲,結局很平淡,就是振保與自己妻子白玫瑰在婚姻中繼續生活,結局的平淡讓人久久無法平靜,有一種說不出口的淒涼感與現實無奈。我想這才是張愛玲的厲害之處。

振保改過自新,又做回了一個好人。最終他還是選擇了傳統自我的身份,擔起家庭責任,繼續做一個好人,在婚姻的圍城中沉默。

四、總結

淺析《紅玫瑰與白玫瑰》中佟振保自我分裂到自我認同的歷程

像振保這樣的男人,年少讀的時候更多的是可惡,如今重讀竟覺得他也有些可憐,但是魯迅先生說:“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站在女性角度上來說,像振保這樣的男人保守、懦弱卻又嚮往西方愛情,喜歡又不敢追求,家境貧寒又輸不起,真是越瞭解越不知道如何去評價他們。

振保的自我認同過程是一個曲折的過程,從開始的紅玫瑰與白玫瑰之間的搖擺,到最後改過自新,承認接受傳統自我的過程是振保的勝利,也是他的悲劇。

張愛玲在這部作品中看似寫的兩位女性,實際上花了很大一部分筆墨在這位男性身上。我想振保也許是那個時代封建社會下受過西方教育的貧苦家庭出生男性知識分子的縮影,振保的覺醒也許是男權社會的一個瓦解象徵,我想這是張愛玲這部作品更深層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