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人生失意時,該如何來面對?國學文化有幫助嗎?

國學瀰瀰


人生得意,失意,都是常態。無論是得意還是失意,關鍵是要回到我們的生命之中。這也是我們文化中很重要的一個概念。《禮記·大學》講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家多數都記住了齊家治國平天下,但根本其實是修身。講到修身時,有一個概念叫做“慎獨”,即一個人獨處時也要嚴肅認真,不可鬆懈。這在本質上就是一種內觀,就是建立起自己的目標,不讓自己隨波逐流。所以,很重要的一點是在理性認識自己後,把自己的慾望控制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這樣無論是得意,還是失意,就能夠很好地面對,從而保持一種相對平衡的狀態。


國學是小孩


人生每一個階段都會有失意!

每一個人的失意解決方法也不盡相同!

人生如海浪,總有起起落落,但每個人的狀態又不同,有些人失意時可能通過暴飲暴食來緩解,有人失意了可能旅遊一次就過了,有人可能會去找人喝酒!有人可能就失去了生活的信心,流浪街頭!有人可能看幾本書也就過去了!我失意時,睡不好覺,吃不香飯,少言寡語,心裡不斷的去想各種如何處理的方法,但都沒用,也不去實行,隨著時間的推移,一般三天也就不想了,該幹嘛還是幹嘛去!看國學也沒用,我心情好時才能看進去書!心情不好了,學什麼都沒用!

不要用同樣的方法去應對不同人的失意,每個人的生活不同,沒有經過人家的苦,就不要輕易的勸人家!

國學知識確實是有好多做人的道理,但也因人而異!


騎摩托車與書法愛好者


感恩邀請,這個問題是所有人都必須面對的,從傳統文化的角度幾點建議:

首先是《易經》說:一陰一陽之謂道,人生得意勿忘形,失意不氣餒;這個時候應該靜下來去修身養性,提升自己;比如曾國藩在失意時去修身養性,學習《道德經》終於成就了豐功偉業[贊][贊][贊]

其次是可以讓自己離開環境,出去散心旅遊,如果能跟家人和父母,親戚朋友一起更好,換個心情和環境就更好了,三五天或者更長達到修身齊家知天下,享受難得的天倫之樂,當一個人有困難和失意時應該向內求:行有不得皆反求諸己《孟子.離婁》,我怎樣才能更好?最簡單的方法是去多幫助別人,叫日行一善,相信很快境遇就會改變[微笑][微笑][微笑]

最後就是建議正好用這段時間問清楚自己三個問題:我是誰?我在哪裡?我將去向哪裡?當把這三個問題整理清楚,問題也就解決了,方法也就找到了,心情也就改變了;回到《易經》陰陽合和方為道,也就是說危險和機遇並存,只要釐清上面三個問題,馬上迎來轉機,祝您好運[祈禱][祈禱][祈禱]


鄭博遠


當然有很大幫助。很多國學經典,都是作者在困境和失意時創作的。周文王被商紂王囚禁在羑里,推演創作了《周易》;司馬遷在遭受宮刑的奇恥大辱之後,完成了《史記》。正是失意和困境,激發了人們的意志、精神和智慧。國學經典大都是磨難中的傑作,其內容大都是指導人們如何應對困難、逆境,戰勝失意、挫折。因此,越是人生失意之時,越是需要從國學典籍中汲取力量和智慧。


盧志丹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如果樣樣都生搬套他人經驗來排除面臨的困難,不一定適合。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特點、不同性格、不同的契機,這就決定了要隨機應變。名人懂太多了、經驗學太多了,就好象一條條條鎖鏈、一座座大山、一處處溝壑,阻礙了自己的思想的自然運用,使自己每時每刻都在仿照別人,受別人的規範,久而久之就自然地失去了自我。

每件不如意之事都應以事實為根據,時間、地點、人物、法規、性格、價值、自身情況等等為條件,來做個總結後以利弊多少決定一件事的取捨,確定新的走向。但這也不完全對,有時候還要有寧為玉碎不可瓦全的精神,來保證自身以外的更多意志。

如此看來國學未必樣樣適時適事生搬硬套,要活學活用吸取精華,對糟粕的東西要批判捨棄。國學都是古人那個特殊歷史時期的個人經驗之談,是個人的主觀見解是死的東西。我們是活人,世界在發展變化,人心也在變,思想不能停留在古人的世界裡,我們自己面臨的事情要根據現實的走向而決定。

在我看來古人是孩子,我們是從他們那裡成長起來的大人,孩子的衣服大人是穿不了的,就讓那些老古物留在歷史博物館做個永久的記念吧!


抒新


國學文化是大家庭的精神支柱,統一步調的規序,一種是儒家文化和法家動力,是不同的方向組成統治階級價值觀灌輸的實質,都是不同群體實力的對抗,立足全球觀神州。儒家是內在循環流量,法家是外買財源的法寶。

人生失意時,如何來面對。從去年嚴冬疫情到今至春,全國封閉在自家主動隔離,人生都有失意時,國學文化凝聚團結一致的力量,隨時隨刻疫情變化一目瞭然,有實施者和第一線醫務人員,舉國上下齊心合力,抗疫人生艱難時刻。都作為生命的保障前提認真面對,這就是國學施號力量所在,失意被精疫所盡,有的犧牲了,人民覺醒,國學應循自然,應順規律,應合國導開拓。國學應該是傳播民心的敬仰,組合大眾力量,世界屬於全人類呵護的家園。


雪天無路


可以看一下國學,比如《論語》呀。人生失意十有八九,要看如何面對失意,失意是一次成長的機會,不要陷入失意中。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君子有終身之樂無一日之憂。要知道自己的目標,在實現目標過程中,碰到挫折,因為有夢想而快樂,目標實現又因夢想實現而快樂。總能找到快樂的理由。

人生在世豈能盡如人意,追求的就是快樂,學而時習之,不斷獲取知識的快樂;,能有朋自遠方來,足以證明人品德行被看重,被朋友重視的快樂;人不知而不慍,這是被誤解,不被理解認同重視而問心無愧的坦蕩蕩快樂。

萬事萬物都有他的道理,時間一直在流逝,今日的失意怎能知道就是失意呢,也許你還不知道它的美意。失意不淪陷,從失意中找到成長的臺階。

得意不驕傲,從得意中居安思危。

失意的時候,多讀讀書,多運動,多與知己交流,多反思。失意也許會興人。


耿湘湘


舉幾例試試.

一.塞翁失馬,安知禍福。(寓言),

二.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老子語)

三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孔子語)

四,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李白詩)

第一,二例說明了禍福相依的道理。告訴人們有時壞事可變好事,勸導人們失意莫失望。

第三例,孔子指出,身處困境,失意之時,君子也會固守道德,堅守仁義。小人才會胡作亂為,危害他人。句中的″窮"是指困窮失意,不指貧窮。

第四例,李白詩句意思是.失意時莫消極,要向前看,陽光總在風雨後。

國學文化,博大精深,洋洋灑灑。只要潛心學習,堅持學習,一定會提高學者的修養,使讀者內心強大,增加抗拒困難的意志力。


匯侃


人生失意,用現代物理的說法是能量越低越穩定,用周易講,是潛龍勿用。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人生低谷,天時地利人和很難齊備,在這種形勢下,盡己所能,到歷史,文化中去涉獵未聞,增擴眼界,積累向上的動力,非常有必要!你人生失意,有沒有像司馬遷那樣受辱?有沒有像姜子牙未被啟用前那樣,喝涼水也塞牙?歷史人物見得多了,就知道你眼前的失意,拉長了在歷史的長河裡,簡直小到不值得矯情!那還不定靜安慮?還不對周圍環境重新審視,對自己嚴格要求?想好了去做,失意才有變成得意的可能啊!


愛上儒學


人生如行走山路,必有順境和逆境。得意時淡然,失意時坦然。理性面對一切,心如止水。讀點古書,加強修養。國學是很有益處的,孔孟之道,老子之道。從中充實自己,磨礪意志。激發雄心,這樣才能不消沉。使自己變成一個,與國與民有所作為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