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記得我》:他一13歲小孩,卻是操縱校園欺凌的“Master”,痛心

編者按: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幸好,因為不是怪物,只是一13歲小孩的惡作劇。”歡迎關注“書友文心”,共同交流。

《記得我》:他一13歲小孩,卻是操縱校園欺凌的“Master”,痛心

韓國電影《記得我》,豆瓣評分一般,評論也是爭議不斷。

有人說:“固有的犯罪故事模式,但拍的乏善可陳,張力不足,衝突不夠。”有人說:比起之前的同類型韓國犯罪電影,劇情太差,導演對於電影的節奏把握也有問題,像是國內的網劇水平。”有人甚至直言:“拍的啥玩意,劇情一塌糊塗。”

《記得我》,但看劇名,差點誤以為又是一部唯美浪漫甚至是有些悽苦的愛情故事。帶著強烈的好奇心,我靜靜地觀看了這部頗具爭議的影片。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每個人的人生經歷,個人素養以及人生體驗之不同,影片所帶給人的共鳴點也會有所不同,觀感也就會有所不同。

《記得我》:他一13歲小孩,卻是操縱校園欺凌的“Master”,痛心

《記住我》,影片講述的是高中女教師韓瑞霖婚期將近,一進教室就收到了來自學生的祝福,瑞霖平靜地微笑的面容背後似乎有一種隱隱的感傷,課後她回到辦公室,獨自一人坐在桌前,喝下了貼著學生祝福標籤的咖啡後,陷入了沉沉的昏睡之中。直到隔日清晨才被學生喚醒,然而當她看到自己手腕上那一道道傷痕時,14年前的噩夢又開始重演了。她寧靜的生活一去不復返了。隨之,瑞霖手機上便不斷收到來自“Master”的恐怖騷擾訊息,內容竟然是自己不省人事時的被侵犯的照片,14年前的相同噩夢重演,令她不寒而慄。

瑞霖找來了前刑警國哲,請求他幫助自己一起追查案件真相,希望能找到幕後黑手“Master”。而與此同時,瑞霖班上的學生們也開始不約而同地收到“Master”的騷擾信息,驚恐萬分的瑞霖卻發現這次照片的主角變成了班上一名女學生。事情變得越來越詭譎,同樣的案件發生在身邊,是偶然巧合還是人為製造?這兩起校園暴力欺凌案件是否有關聯?隱身在事件背後的“Master”是誰呢?

《記得我》:他一13歲小孩,卻是操縱校園欺凌的“Master”,痛心

韓國電影《記住我》,看似是一部反映社會問題、關涉未成年犯罪的老套劇情的懸疑電影,當我們帶著慣性思維去揣度劇情時,影片劇情卻帶給我們出乎意料的反轉與震撼: 人們所認為的受害女學生,卻原來是罪惡的化身; 老師所要解救的弱者卻以惡的人性呈現出醜惡嘴臉; 你頭腦中所想的“Master”卻原來僅僅是一未脫稚氣的小男生……極度壓抑的社會環境之中,讓觀影者幾乎沉醉在黑暗中無法自拔,人生的基調變得灰暗時,結尾卻又給人帶來一絲的希望: 小孩並不是惡魔,在他的思維中,僅僅是一出惡作劇遊戲罷了!否則連小孩都已如此,那希望又何在呢?

這部影片的主基調雖然也是明朗的:犯罪分子各自都得到了應有的懲罰,也為自己的惡行付出了該有的代價;道德良知也最終戰勝了個人的私利,讓正義得以伸張……但我們卻有如鯁在喉的憋屈感,顯然,影片最後結局是惡有惡報,但相比他們的惡行而言,此結局卻又顯得過於輕描淡寫,並沒有將觀影者所期待的那種快意恩仇的暢快淋漓的意願表現出來,如此,觀影者的情緒並沒有因結局而得到紓解,所起到的震撼作用也就顯得微不足道。

《記得我》:他一13歲小孩,卻是操縱校園欺凌的“Master”,痛心

原本以為“Master”可能是人們慣常思維中的十惡不赦的大惡人,當觀者滿懷期待的心情隨著劇情深入去苦苦挖掘這幕後黑手,在幕後黑手幾欲要復出水面,觀影者憋足了一口氣想要痛陳惡行,大勢紓解惡行帶給人的那種苦悶壓抑之感時,劇情卻給人極大的反轉:人們眼中的大惡人,卻原來僅僅是一未脫稚氣的小男孩,小男孩帶著驚恐萬狀的神情,哭著戰慄著出現在觀眾視野的那刻,所有人都帶著一種不可思議的表情……

影片結尾瑞霖說:“當我知道操作我的是13歲小孩時,你知道我心裡是怎麼想的嗎?” “幸好,因為不是怪物,只是惡作劇,幸好不是另一個金振豪、曹英宰”。結尾似乎暗含了劇情中間,瑞霖在課堂上向學生們上的關於性善論與性惡論的一堂課:

“和主張性的孟子不同,荀子主張性惡論,性惡論就是人從出生開始本性就是惡的,追求自己的利益和快樂,又會互相嫉妒和討厭,性善論與性惡論不斷地理論,為此就要學習禮儀修煉精神。”

《記得我》:他一13歲小孩,卻是操縱校園欺凌的“Master”,痛心

《弟子規》裡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人出生之初,稟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後天所處的環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習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別。我想導演想要向我們傳達的也是如此。人性本善,13歲小孩僅僅是看到家長如此行徑,惡作劇地做出一些事情,卻並不知所造成的嚴重後果。我們雖對此結局有一種挫敗之感,卻不得不感嘆導演心中善的意念,也讓我們看到了黑暗現實中希望的亮點。但同時似乎也在警醒我們:若我們對未成年人教育缺失,那麼惡作劇始作俑者最終也會成為下一個諸如金振豪、曹英宰般的怪物。

個人認為影片還是有一定社會意義的,故事全方位地呈現出了一系列的社會性問題,諸如校園欺凌、未成年的網絡安全教育問題以及女性安全教育問題……由此也可衍生出不同的話題,應該還算一部比較有深度的影片,在情節處理上,環環相扣,劇情有反轉,但反轉卻有些俗套,雖有映射震撼,但卻張力不足,無怪乎眾觀者有一種言不盡興、意不由衷的憋屈感,我想應該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聲明:以書為友,以文沁心,讀書寫文,記錄所思所感。歡迎關注“書友文心”,共同交流!文中圖片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本作者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