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美食戰疫:從“鑊”說起——公館大鑊狗(廣東茂名)


美食戰疫:從“鑊”說起——公館大鑊狗(廣東茂名)

狗肉滾三滾,

神仙企唔穩!

美食戰疫:從“鑊”說起——公館大鑊狗(廣東茂名)


@來自全國的網友


從“鑊”說起


相信很多廣東人對“一鑊熟”“一鑊粥”這些說法並不陌生。

“鑊”是一個古語詞,據考古資料 , “鑊”在殷商時期就已經存在 。在殷墟小屯,曾出土過“鑊”這種器皿,而且某些文學作品也出現過“鑊”這個字,古人高誘對“鑊”這個字的註釋是“有足為鼎,無足為鑊”。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更有利於保溫的“灶”出現之後,炊具不需要用足支撐,所以無足的“鑊”成了常用的炊具。晉代,出現了用“鍋”來指稱炊具的說法。直到宋代以後,“鍋”這名稱由中原地區向南北地區擴散,逐漸取代了“鼎”和“鑊”,成為了主要炊具的說法[1]。

美食戰疫:從“鑊”說起——公館大鑊狗(廣東茂名)

如今廣東人都把“鍋”說成“鑊”,鍋與鑊在廣東人眼裡是同一個概念。“一鑊熟”字面意思就是把所有食材都放在鍋裡一起煮熟,相當於普通話中的“一鍋端”。但是粵語中的“鑊”從炊具名詞引申為表量詞,“一鑊粥、一鑊熟”是指不同的人因不同的事而遭禍害,或者與人同歸於盡。“鑊”表量義進一步泛化,表示“次、回、頓”等量詞義,如:“見一鑊打一鑊”是表示“見一次打一次”的意思。另外,在粵語中“鑊”也從炊具引申為“大事件、大問題”,如“爆大鑊”指揭露重大事件、告密。“鑊”從“大問題”又間接引申出了“後果、過錯”的意思,如“孭鑊”指被迫承擔過錯、過失的責任[2]。


美食戰疫:從“鑊”說起——公館大鑊狗(廣東茂名)


茂名公館大鑊狗


美食戰疫:從“鑊”說起——公館大鑊狗(廣東茂名)

沒想到,一個“鑊”字在粵語裡面就有這麼多層意思!每逢秋冬天氣轉涼,茂名人就會想著“整番一鑊”來進補,這個時候就不得不提茂名公館的“大鑊狗”了。


秋風起,狗煲旺。中秋節前後,茂名一些街道就會瀰漫著狗肉煲和炒田螺的香氣,其中公館鎮的狗肉煲最為出名。狗肉煲的做法看起來十分簡單:把處理乾淨的狗肉放進油鍋裡炸至金黃,等狗肉差不多熟了之後撈出來切成大塊,再放進一個直徑一米以上的大鑊裡和香料包一起燉煮。

美食戰疫:從“鑊”說起——公館大鑊狗(廣東茂名)

美食戰疫:從“鑊”說起——公館大鑊狗(廣東茂名)


公館大鑊狗的一大亮點就是它的湯料,通常都是秘製的,裡面一般會有桂皮、八角、黨參、枸杞、陳皮等等藥材和香料。如果有客人來吃大鑊狗,檔主就會根據客人要求的量從鑊裡面拿出一塊,在砧板上切成小塊放進碗裡,再從大鑊裡舀湯添進碗中。還可以個人口味把粉皮、米飯等放進湯裡一起吃。經過燉煮,狗肉和各種食材的味道完美融合在一起,最棒的是夾起一塊連著皮的狗肉放在嘴裡,一口咬下去肉裡的湯汁就在口腔中蔓延,狗皮雖然被炸過吃起來是脆脆的,但包裹著的肉還是非常鮮嫩多汁,再喝一口狗肉湯,真是滿口留香。在吃大鑊狗的同時,茂名人還習慣喝上幾杯茂名本地的米酒“土炮”,秋冬天氣轉涼,在這個時候吃一碗公館大鑊狗,喝幾杯“土炮”,相信會從頭暖到腳。


美食戰疫:從“鑊”說起——公館大鑊狗(廣東茂名)

美食戰疫:從“鑊”說起——公館大鑊狗(廣東茂名)

美食戰疫:從“鑊”說起——公館大鑊狗(廣東茂名)


狗肉滾三滾,神仙企唔穩!狗湯馥郁芬芳,狗肉皮脆肉嫩,這種“一鑊熟”誰不想來嘗一嘗呢?


參考文獻

[1] 梁冬青.“鼎”“鐫”“鍋”的歷史演變及其在現代方言中的地理分佈[J].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0(04):23-26.

[2] 黃蕾,練春招.粵方言的“鑊”[J].學術研究,2016(09):17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