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直擊病毒“風口”下的“氣切小分隊”,稍有差池,他們就會被“放倒”

直擊病毒“風口”下的“氣切小分隊”,稍有差池,他們就會被“放倒”

楚天都市報記者 晏雯 通訊員 杜巍巍 鄒亞琴

錚亮的手術刀片,直抵病人喉部。朱霆知道,下一瞬間,劇烈的胸腔氣流就會攜帶著新冠病毒,噴薄而出。沒有絲毫猶豫,他選擇筆直劃了下去。

沿甲狀軟骨下緣切開,暴露氣管;切開氣管前壁,迅速插入氣管套管;將硅膠內管從套管植入並固定,接上呼吸機……一系列精準操作,在15分鐘內完成。

“65,80,97”,床邊監護儀上的動脈血氧飽和度迅速飆升,患者生命體徵重回穩定。2月28日下午,在與死神的“搶人”大戰中,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區耳鼻喉科主任朱霆帶領的“氣切小分隊”,又一次獲得勝利。而這場持久戰的目前比分,是5:0。

對於已進行氣管插管的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來說,如果7-10天不能拔管,就需要做氣管切開手術。氣管切開對於耳鼻喉科醫生日常操作來說,並不複雜。但對新冠肺炎這種烈性呼吸道傳染病,氣管切開就要慎之又慎——大量分泌物氣溶膠噴出,患者肺內沉積的病毒顆粒,會直接暴露在空氣中。稍有不慎,對醫護人員都是致命威脅。

截止2月28日,朱霆帶領的東院區“氣切小分隊”進行的5例氣管切開手術,都是針對病毒載量極高的危重症患者。每次手術前,他們都要做好三級防護,2層防護服、N95口罩、護目鏡、腳套……與其他同事不一樣的是,他們要戴上正壓頭套,同時戴上4層手套。

氣管切開對主刀醫生的視覺與觸覺要求很高。頭套上的水蒸氣會阻礙術者的視野;雙手戴的4層手套,讓執刀的手指幾乎感覺不到任何東西。在視覺與觸覺雙重“失靈”的情況下,每一次手術,朱霆和隊友幾乎都全憑經驗完成。

直击病毒“风口”下的“气切小分队”,稍有差池,他们就会被“放倒”

2月20日,東院區耳鼻喉科接到重症醫學科的緊急求助電話。一位70歲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氣管插管後,血氧飽和度只有60%,亟需氣管切開。“必須儘快進行氣管切開,否則患者很快會因為呼吸衰竭而亡。”重症醫學科主任周晨亮與馳援的華西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康焰討論後,決定請“氣切小分隊”操刀進行氣管切開。

朱霆帶著“氣切小分隊”成員丁永軍、鄧智鋒換好防護服,第一時間帶上氣切包趕到了重症醫學科病房,與在病房支援的新疆醫療隊重症組組長楊建中攜手上臺。擺體位、鋪治療巾、評估、麻醉、氣管切開……雖然穿著防護服看起來笨重,但朱霆他們的動作卻輕柔又迅速。一系列精密經皮氣切手術操作、重新連上呼吸機後,鄒爹爹的氣道風險降低,舒適度立馬改善。而“氣切小分隊”的所有人,全身已被汗水浸透。

朱霆表示,對於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搶救,氣管切開具有良好的輔助治療效果。“降低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死亡率,需要多個學科共同協作,黨員醫生更要衝鋒在前。只要患者有需要,我們‘氣切小分隊’一定使命必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