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中國工程院: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強力支撐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2月28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夏瑾)今天下午,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就新冠肺炎的防控和治療有關情況舉行發佈會。中國工程院院士吳曼青在會上表示:“大數據技術在抗擊疫情工作中發揮了特別積極的作用。”

吳曼青介紹說,基礎電信企業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聚焦一些重點地區、重點省份,特別是聚焦關鍵時間節點,提供了人員流動信息以及疫情態勢。

他舉例說:“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建立了風險人群感知大數據平臺,用於進行對疫情發展趨勢的分析。中國電子科技集團還研發了密切接觸者測量儀,每個人只要輸入自己的姓名和身份證就能知道自己是不是密切接觸者。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研發了重點醫療物資的保障調度平臺,極好實現了保障和調度的有效性和實時性。另外,海康威視、百度、曠視以及雲天勵飛等公司研發了各種各樣的紅外測量設備,包括與人工智能相結合,可以快速識別誰是發熱患者。還有一些互聯網企業研發了人工智能的輔助診斷的手段,能夠提高診斷效率。”

吳曼青特別提到央視網的“為天使護航”直播,“講的是智能無人投送系統在武漢,特別是在金銀潭醫院以及重慶地區開展非接觸式物資投送工作,減少投送風險。還有一些互聯網企業提供免費算力,支撐藥品的篩選以及病毒疫苗研發,這些都是非常積極的探索。”

吳曼青指出,大數據技術在病毒的溯源研究中也正在發揮積極作用。他透露,當前中國工程院正在全力以赴利用大數據技術支撐復工復產的各項工作,“主要是支持復工復產目前的態勢、人員的流動、物資供需的對接、用工對接以及運輸的調度。我們想要做實、做細、落地,落實好總書記分區分級精準復工復產的指示要求。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碰到了數據共享交換難的問題。當然更多是看到了大數據技術在服務社會治理方面的巨大潛力和努力方向。”

吳曼青表示,下一步,中國工程院將繼續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一方面支撐疫情防控,一方面支撐復工復產。

“從長遠來看,我們應該致力於將大數據技術應用於公共應急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建設,在這方面發揮更多的作用。”吳曼青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