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開國功臣啟示錄

國士無雙,後悔無門

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韓)信方斬,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遂夷(韓)信三族。

20多年前,韓信帶著胯下之辱和一把寶劍,投奔當時氣勢正盛的項梁。

他一定在第一時間見到了那位和他年紀相仿的年輕人,天生神力、豪氣干雲的項籍。

但他一定想不到,他的人生巔峰,始於此人;他的人生落寞,也始於此人。

開國功臣啟示錄

韓信

韓信是幸運的,經過了項營中短暫的籍籍無名,他由那個叫蕭何的中年人推薦,認識了另一箇中年人——劉邦。拜將,開啟輝煌

  • 於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平定三秦;
  • 於是,滎陽與新敗的劉邦會合,痛擊巔峰的項羽;
  • 於是,設伏兵,漂亮的平定魏國;
  • 於是,背水一戰,擊破趙國;
  • 於是,不戰而屈燕國來降;
  • 於是,水淹龍且,破齊國;
  • 又於是,合劉邦、彭越、英布,決戰垓下,逼死項羽。

一國之大,四分五裂,韓信幾乎憑一己之謀,吞吐山河、定於一統。中國何其幸運,擁有這位國士無雙的兵仙。

然而,事情到這裡,起了變化。

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鍾離)昧曰:‘漢所以不擊取楚,以昧在公所。若欲捕我以自媚於漢,吾今日死,公亦隨手亡矣。’”

開國功臣啟示錄

韓信

我們不知道,當韓信圍困項羽,奏響楚歌:“韓信屯垓下,要斬霸王頭”之時,他是否想到,霸王頭落之時,他自己的人頭,又能維持多久呢?但當昔日項羽麾下的鐘離昧發自肺腑陳說利害時,韓信一定是心驚肉跳的。

然而,歷史沒有給韓信機會,或者說韓信自己沒有給自己機會。他選擇了將鍾離昧的首級親自交給劉邦,而鍾離昧的預言便不幸命中。

  • 於是,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
  • 於是,齊王變成淮陰侯;
  • 於是,他被那個成就他人生巔峰的蕭何,殺死於長樂宮。

耿少爺的兩段人生

公元75年,東漢徵西將軍耿秉坐鎮指揮,七千人大軍直奔柳中城,此行目的只有一個:解救在那裡被匈奴人圍困了數月之久的一個人——耿秉的堂兄弟耿恭。這段故事,被後人稱為東漢版的拯救大兵耿恭。

當耿恭最終成功突圍,抵達玉門關的時候,我們可以想象他一定在某個時候,見到了他的堂兄耿秉。而我們後人得以瞭解這段故事,要感謝耿秉、耿恭的伯父:東漢開國元勳——耿弇。

開國功臣啟示錄

耿弇

公元23年,王莽的統治崩潰,天下大亂。上古太守耿況之子,20歲的少年耿弇,做出了一個足以改變歷史走向的決定——晉見劉秀,說服父親發兵邯鄲。

范曄《後漢書·耿弇傳》:“光武笑曰:“弇道聞光武在盧奴,乃馳北上謁,光武留署門下吏。弇因說護軍祐,求歸發兵,以定邯鄲。光武笑曰:‘小兒曹乃有大意哉!’”

即使跨過2000多年的歲月,我們還能感受到,年長8歲的劉秀,在第一次見到智勇雙全的青年耿弇時的欣賞與讚歎。

從此,耿弇加入了那個後來被稱為“雲臺二十八將”的開國群體,充分施展才華,在穰縣敗延岑、圍點打援橫掃山東、西抗隗囂攻打隴右,平定天下,成為劉秀一統江山,建立東漢最為倚重的將領之一。

開國功臣啟示錄

耿弇像

正當我們期待耿弇在東漢建國後有更大作為的時候,歷史在公元37年,耿弇34歲時,畫了一個長長的逗號,明智的耿弇,再次做了一個正確的決定:上交大將軍印,以列侯身份供劉秀垂詢。

范曄《後漢書·耿弇傳》:“(建武)十三年,增弇戶邑,上大將軍印綬。罷,以列侯奉朝請。每有四方異議,輒召入問籌策。”

然後,一代軍事家耿弇在史書中沉寂了21年之久,病逝,年56歲。

我們已無從知曉,在沉寂的21年裡,這位起於少年、橫掃天下的東漢開國名將,經歷了怎樣的人生下半場。但我們知道,也許正是這份沉寂,為他的後人帶來了無限榮耀,東漢的六大家族中,有了一個名將輩出的耿氏家族,東漢一朝,耿家湧現大將軍兩人、將軍九人、卿十三人,更出現了耿秉、耿恭、耿夔等一代名將,與東漢存亡相始終。

灰燼偉大一念間

隋煬帝大業末年,又是一個亂世。一位三十多歲,身出名門的官員,此時經歷內心的掙扎。

最終,他做了一個勇敢的決定,自己化裝成囚犯,前往皇帝所在的江都,告發太原留守李淵的謀反行為。事情敗露,於是,《舊唐書》中為我們留下了這樣一個片段。

劉昫《舊唐書·李靖列傳》:“會高祖(李淵)擊突厥於塞外,(李)靖察高祖,知有四方之志,因自鎖上變,將詣江都,至長安,道塞不通而止。高祖克京城,執靖將斬之,靖大呼曰:‘公起義兵,本為天下除暴亂,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斬壯士乎!’高祖壯其言,太宗(李世民)又固請,遂舍之。太宗尋召入幕府。”

這位失敗的告密者,應該感謝自己在最危急時刻的反應,也應該感謝對面的兩位大人物——正值用人之際,“壯其言”的李淵,和同樣愛才,“固請”保全他的李世民。

而李淵和李世民,也應該感謝自己的明智。因為正是這一念之間,他們差點錯過的,不只是一個協助他們統一天下的韓信,更是一位抵禦外寇、開疆拓土的衛青、霍去病,一位偉大的軍事奇才。


開國功臣啟示錄

李靖像

這位在一念之間,險些化為灰燼的偉大的軍事奇才,就是李靖。

幾十年後,貞觀23年(公元649年)夏天,病情惡化的李靖,面對親自探望的李世民,涕淚俱下。回想過去,李靖平蕭銑、定嶺南、滅輔公祐、滅東突厥、破吐谷渾,出將入相,都得益於當年眼前這位雄主一念之間的“固請”,而這對風雲際會時相識相知的君臣,共同開啟了氣勢恢宏的大唐盛世。

開國功臣啟示錄

唐攻東突厥形勢圖

歷史應該感謝李靖,也應該感謝李淵、李世民。

兄弟自保與統一元勳

公元954年,後周顯德元年。躊躇滿志的柴榮在高平擊潰北漢、契丹聯軍,一舉將自後晉以來中原王朝的頹勢扭轉。戰後,賬下一位青年軍官,因功升為親衛左第一軍都指揮使。

開國功臣啟示錄

石守信

他叫石守信。

此時的石守信做夢也不會,他的名字,將會以一種非武將應有的奇特方式,寫入千年後學生的歷史教科書裡。

而此時,有一位小石守信3歲的年輕人,也不會想到,自己會在十年之後,開啟人生中的輝煌時刻,最終成為一個新帝國的開國元勳。

這個年輕人,叫做曹彬。

開國功臣啟示錄

曹彬

公元961年的一天,中國歷史上知名度堪比鴻門宴的另一場飯局正在進行。飯局的結果,身為宋太祖趙匡胤“義社十兄弟”的石守信等人,在第二天自請去軍職,開啟他們混吃等死、頤養天年的人生豪華下半場。

畢阮《續資治通鑑·卷二·宋紀二》

明日,皆稱疾請罷。帝從之,賞賚甚厚。庚午,以石守信為天平節度使,高懷德為歸德節度使……皆罷軍職;獨守信兼侍衛都指揮使如故,其實兵權不在也。殿前副點檢自是亦不復除雲。

也是在這一年,曹彬與趙匡胤也有過一段不那麼著名的對話:

脫脫《宋史·曹彬列傳》:“建隆二年,自平陽召歸,(趙匡胤)謂曰:‘我疇昔常欲親汝,汝何故疏我?’彬頓首謝曰:‘臣為周室近親,復忝內職,靖恭守位,猶恐獲過,安敢妄有交結?’”

這一場對話,讓曹彬有別於韓信、耿弇、徐達一眾歷代王朝統一的勳將,獨具一格。他不靠超強的軍事才能,而是靠一項將領們最難領悟的絕技——會做人、會治軍。

開國功臣啟示錄

宋滅南唐形勢圖

這一才能,也讓曹彬脫穎而出,成為北宋第一開國軍事功臣:平四川、伐北漢、定江南,協助北宋統一大部分江山;

又讓大敗於契丹的曹彬死後,仍不影響他的兒子曹瑋單位列傳,父子兩代名將同列昭勳閣。

第一元勳的慘死

張廷玉《明史·李善長傳》:“獄具,謂善長元勳國戚,知逆謀不發舉,狐疑觀望懷兩端,大逆不道。會有言星變,其佔當移大臣。遂幷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餘人誅之。”

開國功臣啟示錄

李善長

公元1390年,76歲高齡的李善長,與全家七十餘口被殺。

死時,不知他內心作何感想。

  • 也許,他該怨恨自己活的太久,如果早死,何至於此;
  • 也許,他應該痛恨那個高高在上的人,沒有他,自己不至於步那一眾功臣之後塵;
  • 但也許,他也應該感謝那個人。

他當然應該感謝那個人——朱元璋。

沒有朱元璋,他大概一輩子只是個“習法家言,策事多中”的民間讀書人,在亂世不僅沒有用武之地,反而很可能死於其中。

正因有了朱元璋,他才得以搖身一變,成為另一個蕭何。甚至,他的功績遠高於蕭何之於劉邦,他既是幫助朱元璋穩定後方、制定法令、積累財富的大管家,也是為他運籌帷幄、謀劃天下的謀主。

開國功臣啟示錄

李善長像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李善長位居首位。他,當然擔得起

然而,機智如李善長,清醒如李善長,一個鄉人眼中“策事多中”的青年奇才、皇帝口中“功甚大”的開國第一元勳,最終,卻落了個所有王朝第一功臣中,最慘的結局,沒有之一。

為什麼?

大歷史觀VS.小歷史觀

人們觀察歷史,大概有兩個角度:一個是大歷史,一個是小歷史。

大歷史,這幾十年格外流行,彷彿一切歷史事件的發生、歷史人物的浮沉,都是由一個背後看不見的手左右的。至於這隻手到底是什麼,或言生產力的發展,或言人口與資源的平衡,或言派系集團之爭,莫衷一是。

而說到殺功臣,人們也樂於用大歷史來解讀。特別是劉邦、朱元璋,有人傾向於陰謀論與派系鬥爭,帝王精於心術,習慣在派系平衡間找到心理舒適區,刻意打壓任何一隻出頭鳥;也有人說是皇帝想的長遠,為子孫考慮,必然要殺尾大不掉的功臣,似乎這是註定的結局。

但這不是註定的。

歷史擺在我們面前的是,西漢、東漢、唐、宋、明五個大一統王朝(當然,北宋只能算較大部分統一),他們的開國功臣同功不同命,大歷史的思維,似乎解釋不通了。

開國功臣啟示錄

所以,比起大歷史觀,我倒更願意相信,歷史是有趣的、生動的、多樣的,更是由人演繹的。太強調客觀規律的大歷史態度,看起來無比客觀,實際上又陷入了所謂宿命論的困境中。

歷史,終究還是由活生生的人組成的。在討論具體人物命運的時候,我更贊成微觀的分析:個人的命運,受時代與局勢的侷限,但更是自己與關係人的個性特質的投射,無一例外。

判斷開國功臣的命運,我更願意用自己的標準。

“親愛的學霸小鮮肉”標準

決定一個開國功臣的密碼到底是什麼?我把它總結為“親愛的學霸小鮮肉”標準。

開國功臣啟示錄

  • 標準一:“親愛的”,即
    君臣雙方的親密關係,這是基礎標準。
  • 標準二:“學霸”,即君臣雙方各自的文化修養,這是第二標準。
  • 標準三:“小鮮肉”,即君主本人的年歲
  • 1.“親愛的”標準。

    設想一個毛骨悚然的問題:

    <code>如果,分別有一個和你關係很好的同學和同事,你必須要殺一個人,你會殺掉誰?/<code>

    我想多數的人,可能會選擇保留同學。

    為什麼?

    許多人說,同學時代的友情,是最純潔的。這是有心理學依據的。同學時代,彼此見證了各自最單純的樣子,那更接近我們更本真的自己;

    步入社會以後,金錢、權力、面子,太多的東西把我們包住,連我們自己都很難撥開重霧去看清真實的自我,又如何知道接近你的人是看重單純的你自己,還是你的那一大堆身外之物?

    越後來加入的人,他們看重真實的你的可能性越低,看重你身外之物的可能性越高。於是,你除掉那些看重你身外之物的人,其實也就是一個去偽存真、尋找真正自我的過程。

    功臣與君主的關係是否親近,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是善終還是以悲劇收場,這在殺開國功臣比例較多的王朝體現的尤為明顯。

    開國功臣啟示錄

    西漢君臣

    以西漢為例,與劉邦一起在同一起跑線上出發的蕭何、曹參、周勃,結局美好;而半路加入的彭越、韓信、英布,拼盡一生,出人頭地,又死無葬身之地。

    我把“親愛的”標準,稱作基礎標準,所謂基礎,就是它相較後面要說的其他兩個標準,更大概率的體現了功臣的結局。

    當然,不絕對。

    2.“學霸”標準。

    所謂“學霸”標準,即君主與功臣各自的文化修養如果都高,雙方日後關係融洽的機會越大;反之則越低。

    以北宋為例。

    五大王朝對待功臣的方式,許多人總結為:

    • 劉邦、朱元璋是以殺為主;
    • 劉秀、趙匡胤是以養為主;
    • 李世民則是以用為主。

    我倒認為,至少趙匡胤並非如此。他是半養半用,而決定他這一做法的,正是“學霸”標準。

    開國功臣啟示錄

    趙匡胤君臣

    石守信作為“義社十兄弟”中與趙匡胤最親近的人之一,最終被“養”了起來;而關係略遠的曹彬,卻最終被大膽啟用。原因何在?

    我們要從石守信與曹彬的不同特性來看。

    石守信是標準的亂世武人,在五代那個混亂透頂的年代,石守信選擇了風險最大(戰死成為炮灰),卻也是最可能出人頭地的辦法——做武將,從郭威賬下的普通軍官開始。

    而曹彬不同,父親是成德軍節度都兵馬使,姨母更是皇帝郭威的妃子,屬於後周開國君主郭威的外甥。他從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從日後的表現來看,他的修養遠遠不是普通的軍士可比擬的

    而曹彬的優點,正符合趙匡胤的審美。趙匡胤的出身與曹彬類似,父親趙弘殷出自官宦世家,擔任過後周的護聖都指揮使,趙匡胤本人也接受過良好的教育,“少親戎事,性好文藝”、“獨喜觀書,雖在軍中,手不釋卷。

    ”可謂文武雙全。

    開國功臣啟示錄

    宋太祖像

    後人只知趙匡胤出身行伍,但其實他青少年時期受過良好教育,這使他與劉邦、朱元璋區別開來,與劉裕這樣的純粹軍人出身者更是有天壤之別。

    曹彬、趙匡胤的學識,在和平時期自然算不上什麼,但在五代那個亂世,他們已可算是“學霸”了。君臣的良好修養,是保證他們在創業時相互欣賞、成功後又較為平和的處理關係的一大保障。


    東漢則更加明顯。

    劉秀作為君主,雖然出身貧寒,但因為是宗室,年輕時就獲得了難得的太學學習的機會,“受尚書,略通大義”,崇尚儒學也讓他建立的東漢帶有濃重的儒學氣質,“風華最美,儒學最盛”。

    王夫之《讀通鑑論·卷六》:““自三代而下,唯光武允冠百王矣”。”

    開國功臣啟示錄

    光武帝劉秀

    而東漢開國群臣,清代趙翼曾評價:“東漢功臣多近儒”。雲臺二十八將,幾乎個個是文武雙全的人才,以幾位最重要的功臣為例,鄧禹與劉秀是太學的同學,寇恂“性好學”,最重要的名將耿弇和馮異,一個是“少好學,習父業(明經)”,一個是“好讀書,通《左氏春秋》、《孫子兵法》”,只有另一位名將吳漢販馬出身,差了一些。

    可以說,劉秀與手下功臣的修養、氣質是相契合的,都是亂世“學霸”型的複合人才,這樣的君臣特性,決定了他們日後相對融洽和平的關係。

    開國功臣啟示錄

    我討厭血統論,那是中國文化最令人不齒的一部分,但僅從一個人獲得風險的概率上來講,越有修養的人,越能夠自如的展現善的一面、迴避惡的一面,被幹掉的可能性越低。

    我們把五位君主擺在一起,我們更能看出他們接受教育的程度與對待功臣的態度幾乎是成完全正比的:

    <code>文化程度:朱元璋<劉邦<趙匡胤< 劉秀<李世民對待功臣態度:朱元璋<劉邦<趙匡胤 ≈ 劉秀<李世民/<code>

    3.小鮮肉”標準

    即君主的年歲。

    “我要我覺得,不要你覺得”,這是中年危機的男人的宣言。

    中年危機,男人的一道坎。人到中年,一方面肉眼可見的財富與地位的積累,另一方面又會肉眼可見的負面壓力爆棚。這個時期的男人更容易走入極端,把本性中較負面的東西激發出來。

    處於中年危機的君主,相比於處於蓬勃青年的君主,也往往更容易以最直接、最簡單的方式處理麻煩。

    <code>因為他們面臨的問題更多、時間更少。/<code>

    來看幾位皇帝即位時的年齡,頗耐人尋味:

    開國功臣啟示錄

    明太祖朱元璋像

    處理功臣問題相對柔和的劉秀(登基時31歲)、趙匡胤(34歲)、李世民(29歲)

    ,他們在事業達到巔峰時,都是30左右歲的年齡,可謂:未來可期,餘生有你

    而處理功臣問題較極端的劉邦、朱元璋,一個登基時已過45歲,另一個也已41歲,本身又出身草根,所受的教育缺乏,年齡還偏大,飽受中年危機的困擾,對於並不算多的未來充滿了不安全感,在面對吵吵嚷嚷的平均修養較低的功臣們時,“耐心”,如青藏高原的空氣一樣,稀薄。

    結語

    我並不贊同僅用所謂權謀眼光、派系鬥爭的思維去看待開國功臣與君主之間的關係。我總認為,歷史是活生生的,它是由一個又一個活生生的人演繹的。

    能立下一統天下、開創基業之功的人,不論是運籌帷幄的張良、房玄齡、趙普,還是指揮千軍的耿弇、李靖、徐達,不論是善始善終的曹參、鄧禹、湯和,還是慘死的韓信、彭越、李善長,他們都是絕對的聰明人,比我這樣的庸庸碌碌之輩,聰明的多。

    而無論是吊兒郎當的劉邦、出身苦寒的朱元璋,還是一身貴氣的李世民、風姿儒雅的劉文叔,抑或看似憨直的趙匡胤,更是聰明人。

    作為開創型君主(包括李世民),擺在他們面前的收拾江山、開啟萬代基業的使命,也都是類似的。

    開國功臣啟示錄

    然而,他們所最終呈現的君臣關係,雲泥之別。


    都是亂世英傑、人中龍鳳。誰比誰清醒?誰比誰灑脫?

    再清醒的人,也難在命運轉折關頭,灑脫起來。

    我想,最終決定他們人生走向的,其實是他們血液和骨子裡的,那些東西,那是他們每個人的特質,獨一無二。


    決定你我每個人命運的,難道不也是這些東西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