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擔心“難”但不畏“難”——北京科創企業用創新“破局”

新華社北京2月28日電 題:擔心“難”但不畏“難”——北京科創企業用創新“破局”

新華社記者蓋博銘、馬巖

利用步態識別技術科學繪製疑似病例行動軌跡圖、搭建大數據平臺為防疫提供科學參考、為帶有虹膜識別技術的“門禁”增加測溫功能……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中小微企業的正常經營受到一定影響。在北京,一些科創企業一方面利用自身技術為戰“疫”持續輸出創新力;另一方面,這些本身就是科技工作者的創業者們用創新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記者近日走近這些“科學企業家”們,感受他們復工以來的戰“疫”心得。

“對未來的信心源於20年的技術沉澱”

2016年開始創業的黃永禎擔任中國圖象圖形學學會視覺檢測專委會副主任等職務。作為華中科技大學的畢業生,他對武漢有特殊的感情。

目前,他和團隊正專注於步態識別技術,即根據人走路的姿態進行身份識別,可用於公安、海關等場景。

“截至去年底,‘銀河水滴’步態識別系統已與湖北某地3000個攝像頭聯網,併成功幫助公安機關破案。”黃永禎說,“疫情發生後,市民出行都儘可能全身遮擋,步態識別有了更廣泛應用。技術創新應用需要時機和場景落地,特殊時期意味著特殊需求,而特殊時期的創新力就顯得尤為重要。”

為應對疫情,團隊正在研發一款嵌入人工智能算法的智能雙光源攝像機,一個光源用於步態識別,另一個紅外光源用於測溫,這款攝像機可以迅速發現疑似新冠肺炎感染者,並調取其近日所有行動軌跡,幫助醫護人員迅速採取隔離消毒措施。

“疫情給我們部分員工的復工以及與客戶的溝通造成影響,但我們更多看到如何化‘危’為‘機’。”黃永禎說,整個團隊有近20年的技術積累,“這些技術沉澱,讓我們充滿底氣。”

“科技創新和社會需求要緊密結合”

“前一天上午得知需要建立一個供100萬個口罩科學分發的大數據系統,我們24小時搭建完成並在幾小時內分發完畢。”曾在科研機構工作10餘年的大數據領域專家王磊和團隊春節以來一直沒休息,所創辦的大數據企業“中科聞歌”研發出諸多服務於疫情防控的信息化平臺,包括疫情動態直播平臺、疫情監控大腦、防疫物資分發系統等。

在團隊的辦公室,記者看到團隊自主研發的大數據平臺。“疫情地圖”“疫情曲線”“輿情趨勢”等信息清晰直觀。數據訂閱均由機器自動生成,縮短了從需求申請到提供數據的時間,實現確診病例數據實時分析和發佈。

“疫情對中小微企業是個生死劫。”王磊認為,科創企業在危機面前更要清楚瞭解自身優勢,利用新興的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參與精準防疫是職責所在,也是企業凸顯社會責任的重要時點。

“科技創新和社會需求要緊密結合,這是科創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向。”王磊建議,當務之急是圍繞幫助企業更好復工復產展開工作,各方攜手努力,“追上春天”。

“都出來創業了還怕啥難”

主要研發、生產虹膜識別技術產品的企業“虹星科技”也在抗擊疫情中尋找新的創新應用。

創始人侯廣琦是中國光學學會會員。“虹膜特徵對大規模流動人群識別更加精準,這項技術在疫情預防和防控期間有望發揮更大作用。”侯廣琦說。

疫情發生後,“虹星科技”對其一款熱門虹膜識別產品進行改進,加裝遠距離紅外測溫儀,迅速得到學校、醫院、工廠等30多家單位的採購意向,二月底可正式對外供貨。

“目前,我們產品的需求量已超過去年全年。”侯廣琦說,“疫情對我們銷售人員出京、供應鏈穩定等帶來一定影響,但這也給虹膜識別技術的推廣創造新機會。”

對於“帶著技術下海”的科技工作者來說,創業意味著離開相對穩定的生活。“我們要克服困難、尋找機會。”侯廣琦說,一些問題用老方法不好解決,就需要理念創新、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

“困難肯定不怕,怕就不出來創業了。”侯廣琦說,我們對未來依然充滿信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