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鄉祠、宗祠興建你怎麼看?

確定是農民


不褒貶地說,鄉祠宗祠的興建很符合中國的特徵。

先假定閱讀者具備基礎的歷史常識,然後再從以下兩個方面來闡釋:

一、部落與宗族

自有文字記載開始,中國就有部落,分支世系制迄今仍有殘留。當我們談起中國家庭時,不單指夫妻帶小孩的小家庭,更多的指成員達數百乃至數千的父系家族。從部落到國家層次的過渡過程中,新的國家制度重疊在親戚關係的社會組織之上。

夏商時期雖然在《史記》中被稱作國,也有明顯的等級和集中領導,實際上只是酋邦或部落,那時的政治體數量龐大,夏初大約一萬,一直到商末,親戚團體依然是中國社會組織的主要形式,要到了周朝,才湧現了擁有常備軍隊和行政機構的真正國家。

早期社會由宗族組成,即同一祖先的父系家族。基本軍事單位由宗族內大約百家男子組成,以宗族領袖為首,團結聚集在同一旗號下。宗族又可以靈活組合,凝聚成氏族或更高層次的宗族。

三代時期,宗族中的儀式被編纂成一系列的規章制度,這些儀式涉及對共同祖宗的崇拜,在祭有祖先牌位的廟堂舉行。廟堂內分劃不同的祭殿,對應不同層次的宗族,宗族領袖掌控儀式以加強自身權力。如要徹底摧毀敵人,一定要毀其祖廟,殺其子孫,絕其香火,不如此則不足以稱其為勝利。

宗族社會又在瓦解分化,年輕人開發荒野,自立門戶,那時候中國地廣人稀,只要搬遷他地,就能逃避現存宗族的管轄,由此繁衍生息,滿天星辰,部落變得越來越多。

二、家庭與親戚

家庭和親戚的重要性是中國歷史上的重大常數之一。戰國時秦試圖抑制親戚裙帶,以推崇非人格化的行政管理,滅六國後再推向全中國,最終確立是在西漢,到了東漢末期和隋唐,親戚團體又捲土重來,到宋明又得以恢復,但要注意的是,宗族和氏族在南方,一直處於強勢,直到今天,在地方上發揮準政治的功能,在很多事情上,取代國家,成為權力的來源。

難以否認,當代宗族是宋明理學家所提倡的政策的產物,與公元1000年之前的親戚關係迥然不同。儘管如此,親戚團體的某些特徵,在歷史長河中是萬變不離其宗的。

中國親戚關係嚴格遵守父系社會或父系家族的規則,有人類學家將其定義為,使用統一禮儀,顯示共同祖先的集團。有些現代宗族的祖先可追溯到二十五代以上,但歷史上的宗族通常不超過五代,繼承遺產只通過男子,女子不是宗族的永久成員,而是與其他重要家族聯姻的潛在資源,所以,前現代社會的可悲真相之一,就是很難把兒子撫養成人。

周朝宣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所有土地都是國家財產,但周天子孱弱,難以付諸實現,土地日益私人化,買賣和改造也變得普遍。作為整體,宗族擁有祖廟和祠堂,較富裕的宗族又投資於共同財產,單獨家庭擁有自己的耕地,但不得隨意處置,因為有對宗族的禮儀任務。

宗族增長始終給遺產的繼承製造難題,周朝早期有長子繼承權制度,之後又改為兒子們平分,根據這個制度,家庭的土地經常越分越小,以致於無法維生,於是又開發了大家庭的概念,數代男子同堂,對宗族的共同財產,他們仍然有份,對共同的祖先,他們仍有祭拜的責任,這就阻止了他們的搬遷,或出售祖地。

不過有一點應該記住,宗族組織在大部分情形中純屬富人特權,只有他們才能負擔得起平分的龐大地產、共同財產、為傳宗接代而娶的多房妻妾等。事實上,周朝首次編纂的宗法規則,只適用於精英家庭。

以上兩個方面應該可以很好地回答這個問題了!



芥子藏龍


祠堂建築的本質是一種凝聚力一種歸屬感認同感也是民間信仰的一種體現,其作用跟廟宇性質差不多也是用於各種(宗族,同鄉)聚會儀式的舉行南方較為流行(破冰行動中有很好的體現)

他使得同宗,同村,同鄉有很強烈的互相認同感俗話說團結就是力量,祠堂的存在就是很好的象徵:在修建祠堂的時候家裡有錢的多捐點錢,人丁興旺的多出人幹活,文化修養高的就負責編寫村志,聯絡寫牌匾,對聯

廚藝好的負責伙食大鍋飯,也是族譜祖先靈位的存放地。

也映射了落葉歸根的含義,近代許多漂洋過海出國務工的勞工,如果客死異鄉都會請同鄉或者唐人街的理事代為運回其戶籍所在宗祠辦理喪事而後入土為安。或者感覺自己快不行了就提前回到故里。

現在隨著生活水平越來越好,許多地方已經不重視祠堂了,但是福建,廣東還是很流行,可能這也是兩地富豪雲集的原因之一吧,兩地許多家族企業做的很大而且內部很和諧,有凝聚力團結奮鬥。但是也有很多地方相互之間攀比祠堂的豪華氣派程度這也或多或少導致了一些悲劇的發生。

祠堂亦是我國的傳統文化標誌性建築之一,在歷史的長河中得到了良好的傳承。各地祠堂的興建也體現了我們祖國繁榮富強,基層老百姓生活好了就開始追求精神生活祠堂就是很好的體現。






Dota2米拉娜


興建宗祠,有利也有弊,太多人只看到了好處忽略了弊端

修建宗祠是中國文化崛起,大國文化自己自信點的表現。

在我國家庭觀念濃厚,曾經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到處都有祠堂,這是落葉歸根的表現,是中國的傳承,也是尊重先祖的表現。

但是大興宗祠,就難免會牽引出傳統文化中的糟粕。

例如:

女性名字不如祠堂(破壞男女平等)

鰥寡孤獨者安放問題(容易讓人寒心)

祭祀問題

封建迷信問題

任何問題都有好有壞,如果宗祠只是用來參觀的到還好。如果加入很多家庭元素,形成大家族的問題,有可能會影響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周易那些事兒


贊成,家規,族規是傳統不能丟,人要有小的畏懼和信仰



淡如煙煙


祠堂的建立,乍一看是封建迷信,其實不然,這是中華民族父系社會的一種表現。對於興建祠堂我覺得利大於弊,就如刀子一樣,看你怎麼去用,或者地方官員怎麼去正確引導。

祠堂的作用,一是知根,沒有根的人就沒有信仰的底子。

二是增加一個片區的凝聚力,眾人拾柴火焰高。

三是體現一個地方的風土民情。


粵東浪事局


民族是由各個姓氏組合而成的,宗祠是宗族團結,凝聚的一個重要場所和精神依託的載體。

宗族團結,同文同宗,才能凝聚力的重要紐帶之一,天下華人,都是認為是炎黃兩帝的子孫,炎黃兩帝是華人們共同的祖先,黃帝炎帝祠,其實是原始的宗祠。

恢復傳統文化,傳統信仰,是中華民族的根,認祖歸宗,是一股好風氣,對提升民族凝聚力,有著非常奇妙的神效!

當然,凡事也要有個度,太過就會好事變成壞事啦。





升哥與傳統文化


作為中國人,作為華夏兒女,作為炎黃子孫,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家國情懷。而終次相次這種代表著我們對祖先,對民族的一種延續與信仰,尤其到了近現代,從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中國人的民族自信心受到了很大的打擊,從那時起,留學留學,海外反而成了一個非常高大上的名詞,回想我中華民族5000年的文化歷史,央央中國國出了很多優秀的大師,優秀兒女都知道我們去敬仰崇拜。所以在現階段,人們都去一下中廟祠堂,代表著自己一種迴歸本心,迴歸心靈的做法,這也是一種對對家,對國對中華民族的一種信仰,一種讓中華民族復興的一種象徵,所以我認為這是非常好的,對青少年的教育也非常好


水瓶智者


落葉歸根。宗祠,即祠堂、宗廟、祖廟、祖祠,是供奉祖先和祭祀場所,是我國儒家傳統文化的象徵。

宗祠制度產生於周代,上古時代,士大夫不敢建宗廟,宗廟為天子專有。宋代朱熹提倡家族祠堂:每個家族建立一個奉祀高、曾、祖、禰四世神主的祠堂四龕。 祠堂是族權與神權交織中心。

宗祠中的主祭---稱宗子,管理全族事務稱宗長,還有宗正、宗直等職。宗祠體現宗法制家國一體的特徵,是凝聚民族團結的場所,它往往是城鄉中規模最宏偉、裝飾最華麗的建築群體,不但巍峨壯觀,而且注入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與古塔、古橋、古廟宇相映,成為地方上的一大獨特的人文景觀,是地方經濟發展水平和中華儒教文化的代表。

宗祠記錄著家族的輝煌與傳統,是家族的聖殿。也作為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儒教文化的象徵與標誌。





大雁蜉蝣


現如今,好多地方都在搞復古式的建築搞開發,吸引遊客,除了文物級別的,我個人覺得沒有必要,都是一種金錢利益的趨使,大部分圖的是政府的扶持撥款,真正靠項目掙到錢又有幾個呢,還是自然景觀更好更有價值,在此基礎上做點安全性便民服務性的改造還是有必要的


11逐夢


關於興建鄉祠、宗祠,我認為有其傳統、正面的作用,讓四散於外的宗親留一點“根”。

改革開放,讓大家有機緣離開農村,離開本土去往大城市務工,其中有相當一大部分的人在務工的城市買房定居,以及現在的戶籍制度,鼓勵農民進城。基於以上理由,現在很多人可以說是背井離鄉,已經成為常態,原來的聚居方式,完全被打破。如是幾代人之後,身邊同姓同宗的人,剩下寥寥無幾,能夠提醒大家出身之源的恐怕只有宗詞了。所以興建宗祠還是有必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