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看了《安家》大家覺得與現實中的房產中介有什麼區別?

一斗米之力


事例都是現實中有過的真實案例,就是涉及的金額很多方面誇大了,比如給物業好處的潛規則,兩個店長的工作態度,作風,衣著都是現實中有的,員工也是,算比較真實,拍戲有誇張誇大成份,為什麼,因我開有地產店。


龍騰虎躍勝天下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這個問題,本人也是中介。我來說一下我感覺現實跟電視裡面的不同點吧。 第一點、在現實生活當中,店長不會跟業務員去搶客戶。店長更多的職責是幫助業務員搞定他搞不定的客戶。 第二點、感覺賣房太簡單了,一套那麼大標的的房子就看那麼一兩次就成交。 第三點、現實生活當中沒有中介會去把一套十幾年沒賣掉的房子,進行二次裝修拿去賣。房子都不是他的根本得不到授權。 第四點、我做了這麼多年,中介都沒有看到過一個人,做了兩年一個賣單沒開過一個租單也沒開過。 這是不同點。 那也有相同點。就是一個門店的業務員,例如婁山關開一個處女單,所有的同事都為他高興, 為他慶祝。 這個很多店都是這樣的 ,總體來說,我個人感覺這個片子還是不錯的。





東坑鉅子


說說我的親身體驗,雖然沒看過這部電視劇。但是我就是中介經紀人。外面有很多人都說,中介扣房子,說中介提高房價,找中介買新房掙你錢。別的城市房價我不清楚。我在的城市是瀋陽。現在瀋陽的平均一套兩室的房子就要1百萬以上。我們拿什麼去壓房子呢。要是隨隨便便就能拿出1百萬,我們還用天天受別人的中間氣麼?我們哄抬房價,你是房主難道你賣多少錢會聽我們的麼。我說便宜你就便宜賣麼?我們當然希望越便宜越好,這樣才好成交啊。還有就是新房。我們賣新房掙得都是開放商的營銷費用。你不管找不找中介人員買,這筆營銷費用,和你都沒關係。你找中介人員買新房還能更好的瞭解區域多個樓盤那個樓盤更適合您。


瀋陽沈北房產置業顧問


《安家》熱播,觀眾被分成了明顯的兩派,一派說假,一派說,挺真實,特別貼近現實生活。

主要是國產劇裡窮人日漸稀少,忽然在其中出現一對買不起房的博士夫婦,群眾一下覺得:啊呀,太接地氣了。

但是真正買過房的人,對著裡面的房產中介,越看越不是滋味。《安家》跟《深夜食堂》一樣,買了日劇版權,原來的名字叫《賣房子的人》,原版則是《賣房子的女人》。女主角是一模一樣的鐵面無私型,但原版裡女主的定義本來就是個怪人,一個完全不介意世俗眼光的人。日劇裡經常出現猶如漫畫角色一樣的人,只要不妨礙別人,並且表現出超高的職業精神,就能獲得別人敬重。

但國內的中介,怎麼可能搞這麼古怪呢?原版女主角和孫儷飾演的女主角,有個最大的區別,北川景子說話中氣十足,沒一句廢話,一到公司把每個人的上月業績報了一遍,所有人銷售額從一百多萬日幣,最高到六百多萬。最後說出自己的銷售額,上月業績為1518萬,然後攬下最難賣的一套山坡房,放出名言:沒有我賣不掉的房子!

孫儷飾演的房似錦,從進門開始說話就透著一股軟綿無力,無精打采,神情是幹練的兇的,但那一口氣出來就跟後宮裡剛被人暗殺不成,還揣著口氣的皇后一樣,她要報仇雪恨,但是使不上勁……

這種房產中介有嗎?

我沒見過。

當然有也不奇怪,你看好多中介都說,《安家》描述的就是他們的真實情況。中介朋友們,你們是不是忘記了自己做中介到底幹嘛的?

我第一次看二手房是在五年多前,那時候孩子還小,準備在市中心買套老破小學區房。當時跟著中介去看了無數又小又破又糟心的房子,那時上海的房子完全是賣方市場,特別是學區房。一套三十平米以內的房子,通常要價在一百五十萬到兩百萬,還不是特別好的對口小學,只能勉強對口到一個普通的區重點。

買房子的人和中介都很卑微,穿著鞋套走進老破小垃圾堆一樣的房子,裡面總有個老大爺拿著手機給你看:看看,今天幾十個電話找我,你們中介要賣就趕緊賣,我現在一口價絕對不會還,不誠心的人你就不要帶來。

中介和我在房子裡謙卑地笑笑,爺叔是個狠人,掛牌180,迅速調整成一口價208萬,還十分慷慨地表示,他用了幾十年的空調和冰箱,都可以無私送給下一任。

當時我對中介的印象是,真不容易,那是個掛著兩塊高原紅,一臉淳樸的西北男生,可能剛剛開始闖蕩社會,拿到的房源都是硬骨頭。

那一年很關鍵,如果你在那一年買了房子,算是趕上了房市飛速增長的末班車,過了那一年,手裡沒房的人,要想買房子,別管你是碩士還是博士,都有點像痴人說夢。

上海的二手房交易市場,置換,是最重要的一個詞。

所以當海清飾演的博士孕婦,跟同樣是博士的老公,嘮叨為什麼我們都是博士,連一套房子都買不起的時候,我一點都沒生出同樣的唏噓。

有一種人,雖然很優秀,但一直沒買得起房,因為他從十幾年前能咬牙買房的時候就相信,房價會跌的。每次房價飛漲,他都是那個堅定局勢馬上會改變的人。

博士為什麼買不起房?因為她買房的思路不對。第一,她放著臥室全朝南,完美戶型的房子不要,要了一套過道房。朋友,你還打算一輩子在閣樓看星空嗎?住在上海的人買房子,從來不會考慮買一套定終身的房子,從老破小開始,你才有了立錐之地,可以慢慢換到兩居室,三居室。第二,肚子都那麼大了,還執著地看了一年房子,她真的不考慮房價在一年內漲了多少嗎?要知道完美的房子從來都是沒有的,但好出手的房子是要拼手速搶的。

第三,這對博士夫婦買房最大的bug是,他們好像一點都沒考慮二套房首付70%的問題。兩人都有上海戶口,穩定工作,公積金,一天到晚嫌房價貴,你們為什麼不假離婚一下,一個人淨身出戶,去買一套只需要30%首付的房子?話說我有一對朋友夫婦,想要這麼買房,絞盡腦汁在民政局門口想假離婚的藉口。結果進去工作人員十分拎得清,開口就問:是為了買房子吧?

一個日本的中介,可能需要從客人的情懷出發,因為日本買賣房屋章程相當規範,為了賣豪宅,中介要穿著客戶喜歡的愛馬仕去拉關係。但是一箇中國的中介,你搞這些詩和遠方幹嘛?

房子不等人,好房子更不等人。

而買房子的人,首先要弄到一張房票,怎麼才有上海買房的資格?有的中介會建議你,去韓國留個學,半年後回來就可以申請上海落戶。有的中介深明大義,還提供結婚服務。

其次中介市場良莠不齊,你一定會遇到幾個坑你一把的中介,也會遇到幾個深感優秀的中介。

有油頭粉面型中介,一開始就能把任何事都攬下來,你說想要首套房利率,他說這個容易得很,你說房子還不錯但是價格不滿意,他說這個肯定能談下來。我曾經看過一套不錯的房子,但產權十分複雜,是一個外國人和他的上海女朋友一起買的,後來外國人跟女朋友分手了要回國,把這套房子在朋友那裡做抵押,套現一筆錢走了。於是產權裡出現了三個人,中介拍著胸脯說,沒問題,你要看中明天就讓老外飛回來。我又找了另一家中介,問這套房子的情況,這家中介明確說:這種產權不明晰的房子,他們沒辦法做。

也有讓我覺得十分欽佩的中介,前兩年跟朋友去看房,中介小夥子一看就思路十分清晰,去的路上首先告訴我們,這一片區最近兩年房子的漲幅,小區之間的差價是怎麼導致的,之所以交易不火爆,原因是沒有好的學區,但優點也是有的,房子新,大,屬於改善型住房。你聽著他侃侃而談,就覺得賞心悅目,碰到一個思路清爽的中介,其實挺不容易的。

更厲害的,是那種平常花了大心思在業主和保安身上的。你看過小區裡的某戶型,覺得不是很滿意,中介告訴你,有個相同戶型的也是他賣掉的,但是人家現在改造好了,整個房子利用率非常高,要不我打個電話問問能不能去參觀一下?你說不要了吧,多麻煩啊。中介笑著說:沒事,我跟這個業主很熟的。這時你就想,啊,這個中介跟上一任客戶這麼好,應該還不錯吧?

你前腳剛跟著某某中介走出小區,後腳就接到電話,其實那個小區還有兩套房源,要不要也去看看?

看房後合同一簽,這集故事就結束?那是日本故事,上海的買賣二手房,從定金到首付到貸款,再到真正的交易,這中間還有無數大小波折呢。

只要你經歷過一次買房賣房,就知道故事精彩得很,並不是那些浮於表面的“我為什麼買不起房”和“沒有我賣不掉的房子”。

如果想在上海看星星,據崇明島網友證實,那裡的星空還算清楚明亮,可能是全上海最適合看星星的地方。


小小黑格子


第一,店長不會和員工搶客戶,這點有點過

第二,裝修房子再賣,這種沒有見過,根本不會批准裝修房子,也沒有那麼多的錢敢去裝修;

第三,客戶不會被牽著鼻子走的,比如過道房,是頂樓,夏天熱冬天冷,偶爾會漏雨,我不相信客戶沒有考慮這些。很多不利因素,客戶都得綜合考慮,而不是因為一個可以看到天空的窗戶而決定要買。或許電視不能體現太細節吧。

第四,賣凶宅,一般買兇宅是因為便宜,也不會那麼運氣好,正好碰上專門買兇宅的,這也是劇情需要吧。

第五,房源範圍大,哪裡的房子都可以賣,都卡可以租,房源能有那麼多嗎?尤其是二手房,一般都是管一個片區,太遠也沒有能力去涉及。

第六,新房佣金是開發商出而不是客戶出,這裡都是客戶出

第七,現在都不會死纏爛打,不分晝夜給客戶打電話,容易被拉黑和投訴。

第八,客戶不會一次性把需求都告訴中介,也有的不會真的把預算告訴中介,這個其實是個大難點

還有很多,不吐槽了,電視嘛,傳遞的就是一個奮鬥,一個全能兒,只要努力,只要專業,都不是問題。難度其實比電視體現的大多了。


澤橄欖而依桐


可以說,從事中介服務的工作,是相當不受待見的。但反過來考慮的話,這其中多少也包含著無奈。門檻低,職業技能要求簡單。從而也導致了人員流動性大,行業競爭壓力也不小。

眼下隨著幾家大公司的崛起,越來越多的中小型的中介機構面臨著倒閉和併購的命運,相應的行業標準和服務能力自然也會提升起來,這也是《安家》這部電視劇拍攝的大前提。

但導演和編劇的步子跨的過大的話,可能最終傷害的還是自己。

幾個細節暴露了電視劇和現實的差距

電視劇中不少情節,讓觀眾產生了不小的反感,認為其背離了現實情況,顯得不接地氣。

首先,人物背景設定經不起推敲。

羅晉飾演的男主角,經營這家房產中介門店多年,且獲得了業內“小洋房專家”的稱號。按理說這樣的老闆早已經賺得盆滿缽滿,要麼擴大規模連鎖經營,乃至壟斷區域市場。要麼趁著政策的春風,多購置一些性價比高的房產,等待升值。反觀我們的這位男主,即沒有豪車美女相伴,也沒有在職場走上人生頂峰,反而落下了個被兼併的命運。甚至稍有不慎,還會被總部空降的美女店長踢走。

孫儷飾演的女主,演員本身年齡和妝容與角色29歲的設定完全不搭也就罷了,竟然還給她安上了一堆吊打眾人的履歷:北京地區月度/年度銷售冠軍。再看看她如今的工作,空降外地去收拾一個業績不佳的門店。重點是,還要親自接待小戶型的客戶,甚至還要上手和手下員工搶單子。

不知道這樣的劇情是為了突出女主能力強還是為了故意招黑引流量?

再看看店裡的幾位“普通員工”,同樣的都不簡單:985大學畢業的高材生、兩年不開一單的“吉祥物”、年近五十仍賣命做中介的老員工。

編劇為了突出角色的多樣性及不同人物性格,做出如此的安排可以理解。但下次能不能先做好實地調研,再安排配角們的人設呢?

說完人物,我們再來說說劇情中幾處尷尬的硬傷。

第一,謝亭豐在帶客戶看房的過程中,特意強調小戶型相較於同小區大戶型單價要高,這明顯與實際不符。因為無論是性價比還是功能性來說,這都是很難成立的。

第二,謝亭豐帶領宮蓓蓓一家看房近半年時間,都未能選中一套相中的戶型,這是中介不行還是客戶的腦子有問題?難道全世界只有這一家中介公司,非得在他家這棵樹上吊死,然後等著孩子出生後,一家六口人擠在六十平米的房間裡嗎?

第三,海清和郝平飾演的博士夫婦,各自從事著令人豔羨的工作。丈夫是高級工程師,妻子宮蓓蓓,上海某醫院的婦產科主刀醫生。這兩口子竟然付不起一個三居室的首付?編劇這是看不起廣大觀眾的智商還是醫生這份職業呢。

第四,孫儷飾演的房似錦,作為一名資深銷售。為了聯繫客戶,不間斷的打了十幾個電話,甚至跑去客戶的單位找人。這樣不職業甚至招人煩的行為,可能演員本身並沒有經歷過吧。

最後,說說臺詞方面的問題吧。六六老師作為一名國內現實題材劇的資深編劇,其之前的作品《蝸居》《雙面膠》《王貴與安娜》等,均是口碑與收視的經典之作。但在本劇中的幾句爛大街且不接地氣的臺詞,還是讓人忍不住的想要吐槽。

如房似錦在面對刁難時說出的那句:“我的字典裡沒有放棄二字“。以及在質問屬下時說出的:”永遠不要和我撒謊“。真的是讓觀眾的節操稀碎。

面對國內今年每況愈下的電視劇市場,翻拍自日劇經典,六六老師坐鎮編劇,加上孫儷、海清、羅晉等實力派演員的加盟,本應該取得1+1>2的效果,但從前幾集的表現來看,顯然又一次的讓觀眾失望了。

不接地氣,脫離現實,這樣的現實題材翻拍作品,觀眾沒理由接受,相信市場也自會給出答案。


九七老阿姨


我就是隻看了孫儷賣給海清飾演的那個醫生的房子的時候那段,孫儷帶著她去看房,就那一段,我說下自己的感受,因為我也是在前段時間買了房子,看了有一年,才買的。我覺得就是當時那個情景,孫儷的態度以及專業度,我真的很認可,就是我看了大概有50套房子,打過交道的中介也是30幾個,沒有一個能夠到達她的水平不說。就是感覺帶我看房的中介真的是有點太低級了,專業性不說,對於房子的瞭解程度基本都差不多。

一上來就問你照著多少錢買,你大概能掏多少首付,給我感覺特不舒服,最起碼你是不是應該問個地段啥的,是買兩室還是三室,總之我遇到的中介估計都是一個培訓模式出來的,都是這樣。

往死裡抬價,這是最要命的。這個不過我碰到的不多。最要命的是那種,剛入行的,都鬧不清你是不是剛需之類的,就給你找一大堆不合適的房子。白浪費時間。

不過,肯定買房子慎之又慎,多看看沒壞處的。怎麼說呢,感覺他們賣房子都不走心,做事情也是馬馬虎虎,有的時間長了,經驗老道,就飄了,總之,感覺不太好,經過自己長時間大量的看,研究,找到合適中介,後來還是買到合適的房子了。


澋宋


最近一部由孫儷、羅晉主演的關於房地產中介的電視劇《安家》在網絡上熱播。引起了一波熱潮。

電視劇《安家》的情節很棒,確實是中介行業的日常生活。演員和場景也很養眼。但電視劇終歸是電視劇,裡面的房地產經紀人真的太高大上了,對於真正的從業人員來說,是一場幻夢盛宴。

大家當個樂子看就可以了,真實的房地產中介跟戲裡的真的不一樣。

首先,真實的房地產中介遠比電視劇裡的辛苦和殘酷

在電視劇裡,店長讓經紀人去派傳單,經紀人都覺得很反感。

但現實生活,這些工作是經紀人每天必備的工作,而且大部分都是自願去做這些辛苦的工作。

有績效的壓力、有個人生活的壓力、有領導的壓力,這既是經紀人的家常便飯,不去做就沒有客戶,沒客戶就沒有成交的機會,沒有成交就要吃土了。

尤其是剛入行的經紀人,吃住的費用都是個問題。哪敢隨便拒絕領導的要求,都是主動去想辦法做事。

正常來說,剛入行的經紀人,每天至少要打200通電話、找到3個意向客戶,做10條網經,可能還要出去踩幾次盤、帶幾個客戶。

有時候一張單,經紀人要跟半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從接到客戶到帶客看房再到談判,可能都已經浪費了大量的時間精力。

成交之後還要幫助客戶辦理過戶、網籤、按揭等一系列的工作。

能夠成交收到佣金還好,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前功盡棄,經紀人一分錢都拿不到,只能自我安慰。

不要覺得中介收的佣金高,如果把工作量平攤下來發現,中介賺的都是辛苦錢。

能熬下來的經紀人業績都不差,熬不住的也就自己離開了。

一間門店一年能有40%以內的人員流失率已經是非常優秀的門店了。

但是做了三四年以上的資深經紀人,都有自己固定的客戶群體,平時都是神龍見首不見尾,但每個月都有業績。

房地產經紀人的收入呈現明顯的“二八原則”,20%的人可以賺到錢,剩下的80%要麼繼續努力耕耘,要麼離開這個行業。

第二,房地產中介團隊的真實狀況

《安家》劇中的空降店長房似錦演出了上市公司CEO的霸氣。

真實的房地產中介的店長真不是這樣的,哪有那麼光鮮亮麗。

真實的中介店長,當爹又當媽。

店長的核心工作不僅要保證門店的業績,更要管理團隊、幫助團隊成員處理各種難題。

同時還要關注經紀人的生活狀況和心態。因為招到一個合適的經紀人真的很難。

房地產中介目前在人才市場並不是趨之若鶩的行業。招聘難度較大,人員流失率高。

大部分房地產經紀人都是通過老鄉、親戚、朋友等熟人介紹進來的。

熟人不僅要幫助他快速入行,還要在經濟上提供些幫助。

沒有這層關係,很難留住人才。

所以,一間穩定的門店,店長更多的職責是吃透商圈、分析市場,同時佈置、檢查團隊工作,並給予適當的激勵。

《安家》劇中從北京空降到上海做店長,真的不現實。

同一個城市、同一個行政區域的市場情況都不一樣,更何況跨城市呢?

第三,中介行業的管理層真的沒那麼風光

房地產中介行業是拿業績說話。

管理者自己沒有什麼業績,是沒有資格去管理他人。

店長自己都沒辦法做到業績,拿什麼來管理團隊呢?

很多門店的業績是靠幾個資深經紀人的業績來維持,久而久之,這些資深經紀人就會有懶散的心態。這種懶散會影響團隊其他成員。

店長不敢輕易開除他們,如果店長不能平衡門店的狀態,很容易被一些老油條拉下水。一旦把這些資深經紀人趕走,這些資深經紀人會立馬走進旁邊的門店,成為這個店長的對手。

店長是最難做的崗位,哪有那麼多光鮮亮麗,都是責任和壓力。

現在很多中介公司都在做股權改革,店長佔有一定的股份。有點類似於阿米巴模式,店長作為股東需要按照比例自負盈虧。

這種模式沒有晉升障礙,也不存在店長壓榨經紀人,只要經紀人自己有能力達到經營門店的能力,可以晉升合夥人。

這種方式是最能激發店長和經紀人的激情。

合夥人股權模式是未來房地產中介公司的趨勢。

《安家》這部電視劇還是挺有意義的,可以讓更多的人瞭解中介、認識中介。

房產中介真的沒有那麼可怕,大部分中介都是真誠地幫助客戶解決各種房產問題。

真實的中介更加辛苦,行業競爭也更加殘酷,但哪個行業又不是呢?

藝術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

那有什麼歲月安好,自己選擇的道路,就要活出自己想要的模樣。


沂溪村放映廳


真正買過房的人,對著裡面的房產中介,越看越不是滋味。《安家》跟《深夜食堂》一樣,買了日劇版權,原來的名字叫《賣房子的人》,原版則是《賣房子的女人》。女主角是一模一樣的鐵面無私型,但原版裡女主的定義本來就是個怪人,一個完全不介意世俗眼光的人。日劇裡經常出現猶如漫畫角色一樣的人,只要不妨礙別人,並且表現出超高的職業精神,就能獲得別人敬重。

但國內的中介,怎麼可能搞這麼古怪呢?原版女主角和孫儷飾演的女主角,有個最大的區別,北川景子說話中氣十足,沒一句廢話,一到公司把每個人的上月業績報了一遍,所有人銷售額從一百多萬日幣,最高到六百多萬。最後說出自己的銷售額,上月業績為1518萬,然後攬下最難賣的一套山坡房,放出名言:沒有我賣不掉的房子!

孫儷飾演的房似錦,從進門開始說話就透著一股軟綿無力,無精打采,神情是幹練的兇的,但那一口氣出來就跟後宮裡剛被人暗殺不成,還揣著口氣的皇后一樣,她要報仇雪恨,但是使不上勁……

這種房產中介有嗎?

我沒見過。

當然有也不奇怪,你看好多中介都說,《安家》描述的就是他們的真實情況。中介朋友們,你們是不是忘記了自己做中介到底幹嘛的?

我第一次看二手房是在五年多前,那時候孩子還小,準備在市中心買套老破小學區房。當時跟著中介去看了無數又小又破又糟心的房子,那時上海的房子完全是賣方市場,特別是學區房。一套三十平米以內的房子,通常要價在一百五十萬到兩百萬,還不是特別好的對口小學,只能勉強對口到一個普通的區重點。

買房子的人和中介都很卑微,穿著鞋套走進老破小垃圾堆一樣的房子,裡面總有個老大爺拿著手機給你看:看看,今天幾十個電話找我,你們中介要賣就趕緊賣,我現在一口價絕對不會還,不誠心的人你就不要帶來。

中介和我在房子裡謙卑地笑笑,爺叔是個狠人,掛牌180,迅速調整成一口價208萬,還十分慷慨地表示,他用了幾十年的空調和冰箱,都可以無私送給下一任。

當時我對中介的印象是,真不容易,那是個掛著兩塊高原紅,一臉淳樸的西北男生,可能剛剛開始闖蕩社會,拿到的房源都是硬骨頭。

那一年很關鍵,如果你在那一年買了房子,算是趕上了房市飛速增長的末班車,過了那一年,手裡沒房的人,要想買房子,別管你是碩士還是博士,都有點像痴人說夢。

上海的二手房交易市場,置換,是最重要的一個詞。

所以當海清飾演的博士孕婦,跟同樣是博士的老公,嘮叨為什麼我們都是博士,連一套房子都買不起的時候,我一點都沒生出同樣的唏噓。

有一種人,雖然很優秀,但一直沒買得起房,因為他從十幾年前能咬牙買房的時候就相信,房價會跌的。每次房價飛漲,他都是那個堅定局勢馬上會改變的人。

博士為什麼買不起房?因為她買房的思路不對。第一,她放著臥室全朝南,完美戶型的房子不要,要了一套過道房。朋友,你還打算一輩子在閣樓看星空嗎?住在上海的人買房子,從來不會考慮買一套定終身的房子,從老破小開始,你才有了立錐之地,可以慢慢換到兩居室,三居室。第二,肚子都那麼大了,還執著地看了一年房子,她真的不考慮房價在一年內漲了多少嗎?要知道完美的房子從來都是沒有的,但好出手的房子是要拼手速搶的。

第三,這對博士夫婦買房最大的bug是,他們好像一點都沒考慮二套房首付70%的問題。兩人都有上海戶口,穩定工作,公積金,一天到晚嫌房價貴,你們為什麼不假離婚一下,一個人淨身出戶,去買一套只需要30%首付的房子?話說我有一對朋友夫婦,想要這麼買房,絞盡腦汁在民政局門口想假離婚的藉口。結果進去工作人員十分拎得清,開口就問:是為了買房子吧?

一個日本的中介,可能需要從客人的情懷出發,因為日本買賣房屋章程相當規範,為了賣豪宅,中介要穿著客戶喜歡的愛馬仕去拉關係。但是一箇中國的中介,你搞這些詩和遠方幹嘛?

房子不等人,好房子更不等人。

而買房子的人,首先要弄到一張房票,怎麼才有上海買房的資格?有的中介會建議你,去韓國留個學,半年後回來就可以申請上海落戶。有的中介深明大義,還提供結婚服務。

其次中介市場良莠不齊,你一定會遇到幾個坑你一把的中介,也會遇到幾個深感優秀的中介。

有油頭粉面型中介,一開始就能把任何事都攬下來,你說想要首套房利率,他說這個容易得很,你說房子還不錯但是價格不滿意,他說這個肯定能談下來。我曾經看過一套不錯的房子,但產權十分複雜,是一個外國人和他的上海女朋友一起買的,後來外國人跟女朋友分手了要回國,把這套房子在朋友那裡做抵押,套現一筆錢走了。於是產權裡出現了三個人,中介拍著胸脯說,沒問題,你要看中明天就讓老外飛回來。我又找了另一家中介,問這套房子的情況,這家中介明確說:這種產權不明晰的房子,他們沒辦法做。

也有讓我覺得十分欽佩的中介,前兩年跟朋友去看房,中介小夥子一看就思路十分清晰,去的路上首先告訴我們,這一片區最近兩年房子的漲幅,小區之間的差價是怎麼導致的,之所以交易不火爆,原因是沒有好的學區,但優點也是有的,房子新,大,屬於改善型住房。你聽著他侃侃而談,就覺得賞心悅目,碰到一個思路清爽的中介,其實挺不容易的。

更厲害的,是那種平常花了大心思在業主和保安身上的。你看過小區裡的某戶型,覺得不是很滿意,中介告訴你,有個相同戶型的也是他賣掉的,但是人家現在改造好了,整個房子利用率非常高,要不我打個電話問問能不能去參觀一下?你說不要了吧,多麻煩啊。中介笑著說:沒事,我跟這個業主很熟的。這時你就想,啊,這個中介跟上一任客戶這麼好,應該還不錯吧?

你前腳剛跟著某某中介走出小區,後腳就接到電話,其實那個小區還有兩套房源,要不要也去看看?

看房後合同一簽,這集故事就結束?那是日本故事,上海的買賣二手房,從定金到首付到貸款,再到真正的交易,這中間還有無數大小波折呢。

只要你經歷過一次買房賣房,就知道故事精彩得很,並不是那些浮於表面的“我為什麼買不起房”和“沒有我賣不掉的房子”。

如果想在上海看星星,據崇明島網友證實,那裡的星空還算清楚明亮,可能是全上海最適合看星星的地方。


不一樣de熱點


《安家》熱播,觀眾被分成了明顯的兩派,一派說假,一派說,挺真實,特別貼近現實生活。

主要是國產劇裡窮人日漸稀少,忽然在其中出現一對買不起房的博士夫婦,群眾一下覺得:啊呀,太接地氣了。

但是真正買過房的人,對著裡面的房產中介,越看越不是滋味。《安家》跟《深夜食堂》一樣,買了日劇版權,原來的名字叫《賣房子的人》,原版則是《賣房子的女人》。女主角是一模一樣的鐵面無私型,但原版裡女主的定義本來就是個怪人,一個完全不介意世俗眼光的人。日劇裡經常出現猶如漫畫角色一樣的人,只要不妨礙別人,並且表現出超高的職業精神,就能獲得別人敬重。

但國內的中介,怎麼可能搞這麼古怪呢?原版女主角和孫儷飾演的女主角,有個最大的區別,北川景子說話中氣十足,沒一句廢話,一到公司把每個人的上月業績報了一遍,所有人銷售額從一百多萬日幣,最高到六百多萬。最後說出自己的銷售額,上月業績為1518萬,然後攬下最難賣的一套山坡房,放出名言:沒有我賣不掉的房子!

孫儷飾演的房似錦,從進門開始說話就透著一股軟綿無力,無精打采,神情是幹練的兇的,但那一口氣出來就跟後宮裡剛被人暗殺不成,還揣著口氣的皇后一樣,她要報仇雪恨,但是使不上勁……

這種房產中介有嗎?

我沒見過。

當然有也不奇怪,你看好多中介都說,《安家》描述的就是他們的真實情況。中介朋友們,你們是不是忘記了自己做中介到底幹嘛的?

我第一次看二手房是在五年多前,那時候孩子還小,準備在市中心買套老破小學區房。當時跟著中介去看了無數又小又破又糟心的房子,那時上海的房子完全是賣方市場,特別是學區房。一套三十平米以內的房子,通常要價在一百五十萬到兩百萬,還不是特別好的對口小學,只能勉強對口到一個普通的區重點。

買房子的人和中介都很卑微,穿著鞋套走進老破小垃圾堆一樣的房子,裡面總有個老大爺拿著手機給你看:看看,今天幾十個電話找我,你們中介要賣就趕緊賣,我現在一口價絕對不會還,不誠心的人你就不要帶來。

中介和我在房子裡謙卑地笑笑,爺叔是個狠人,掛牌180,迅速調整成一口價208萬,還十分慷慨地表示,他用了幾十年的空調和冰箱,都可以無私送給下一任。

當時我對中介的印象是,真不容易,那是個掛著兩塊高原紅,一臉淳樸的西北男生,可能剛剛開始闖蕩社會,拿到的房源都是硬骨頭。

那一年很關鍵,如果你在那一年買了房子,算是趕上了房市飛速增長的末班車,過了那一年,手裡沒房的人,要想買房子,別管你是碩士還是博士,都有點像痴人說夢。

上海的二手房交易市場,置換,是最重要的一個詞。

所以當海清飾演的博士孕婦,跟同樣是博士的老公,嘮叨為什麼我們都是博士,連一套房子都買不起的時候,我一點都沒生出同樣的唏噓。

有一種人,雖然很優秀,但一直沒買得起房,因為他從十幾年前能咬牙買房的時候就相信,房價會跌的。每次房價飛漲,他都是那個堅定局勢馬上會改變的人。

博士為什麼買不起房?因為她買房的思路不對。第一,她放著臥室全朝南,完美戶型的房子不要,要了一套過道房。朋友,你還打算一輩子在閣樓看星空嗎?住在上海的人買房子,從來不會考慮買一套定終身的房子,從老破小開始,你才有了立錐之地,可以慢慢換到兩居室,三居室。第二,肚子都那麼大了,還執著地看了一年房子,她真的不考慮房價在一年內漲了多少嗎?要知道完美的房子從來都是沒有的,但好出手的房子是要拼手速搶的。

第三,這對博士夫婦買房最大的bug是,他們好像一點都沒考慮二套房首付70%的問題。兩人都有上海戶口,穩定工作,公積金,一天到晚嫌房價貴,你們為什麼不假離婚一下,一個人淨身出戶,去買一套只需要30%首付的房子?話說我有一對朋友夫婦,想要這麼買房,絞盡腦汁在民政局門口想假離婚的藉口。結果進去工作人員十分拎得清,開口就問:是為了買房子吧?

一個日本的中介,可能需要從客人的情懷出發,因為日本買賣房屋章程相當規範,為了賣豪宅,中介要穿著客戶喜歡的愛馬仕去拉關係。但是一箇中國的中介,你搞這些詩和遠方幹嘛?

房子不等人,好房子更不等人。

而買房子的人,首先要弄到一張房票,怎麼才有上海買房的資格?有的中介會建議你,去韓國留個學,半年後回來就可以申請上海落戶。有的中介深明大義,還提供結婚服務。

其次中介市場良莠不齊,你一定會遇到幾個坑你一把的中介,也會遇到幾個深感優秀的中介。

有油頭粉面型中介,一開始就能把任何事都攬下來,你說想要首套房利率,他說這個容易得很,你說房子還不錯但是價格不滿意,他說這個肯定能談下來。我曾經看過一套不錯的房子,但產權十分複雜,是一個外國人和他的上海女朋友一起買的,後來外國人跟女朋友分手了要回國,把這套房子在朋友那裡做抵押,套現一筆錢走了。於是產權裡出現了三個人,中介拍著胸脯說,沒問題,你要看中明天就讓老外飛回來。我又找了另一家中介,問這套房子的情況,這家中介明確說:這種產權不明晰的房子,他們沒辦法做。

也有讓我覺得十分欽佩的中介,前兩年跟朋友去看房,中介小夥子一看就思路十分清晰,去的路上首先告訴我們,這一片區最近兩年房子的漲幅,小區之間的差價是怎麼導致的,之所以交易不火爆,原因是沒有好的學區,但優點也是有的,房子新,大,屬於改善型住房。你聽著他侃侃而談,就覺得賞心悅目,碰到一個思路清爽的中介,其實挺不容易的。

更厲害的,是那種平常花了大心思在業主和保安身上的。你看過小區裡的某戶型,覺得不是很滿意,中介告訴你,有個相同戶型的也是他賣掉的,但是人家現在改造好了,整個房子利用率非常高,要不我打個電話問問能不能去參觀一下?你說不要了吧,多麻煩啊。中介笑著說:沒事,我跟這個業主很熟的。這時你就想,啊,這個中介跟上一任客戶這麼好,應該還不錯吧?

你前腳剛跟著某某中介走出小區,後腳就接到電話,其實那個小區還有兩套房源,要不要也去看看?

看房後合同一簽,這集故事就結束?那是日本故事,上海的買賣二手房,從定金到首付到貸款,再到真正的交易,這中間還有無數大小波折呢。

只要你經歷過一次買房賣房,就知道故事精彩得很,並不是那些浮於表面的“我為什麼買不起房”和“沒有我賣不掉的房子”。

如果想在上海看星星,據崇明島網友證實,那裡的星空還算清楚明亮,可能是全上海最適合看星星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