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心理學丨經過這次疫情,希望你能從“虛假和諧”中“驚醒”

心理學丨經過這次疫情,希望你能從“虛假和諧”中“驚醒”

我粗略的算了一下,以現存40000多例確診、每天下降大概2000例的速度來說,確診數據仍需20天才能清零。

當然,這個數字並沒有考慮很多因素,它的出現也並不代表20天后,所有的問題都能解決了。但我覺得這個數字至少帶來了這樣的啟示:

對於一些地區、家庭來說,自我封閉的生活仍需存在一段時間。

也就是說,對於一些朋友和家庭,他們正面對著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那就是:需要考慮如何在無收入、低收入、難出門、少支持的狀態下,堅持到"春天到來"。

心理學丨經過這次疫情,希望你能從“虛假和諧”中“驚醒”

可能一些朋友看到這裡,會覺得我真的是一個"居心叵測"的人,居然在敏感散播這種類似"販賣焦慮"的言論,是嫌我們正承擔的壓力不夠多嗎?

在曾經我剛開始做諮詢的時候,也確實非常的考慮"對方的感受",只要對方稍微表現出一些不舒服、不耐煩、情緒,我就會開始道歉,開始說對方想聽的話、開始不斷的表示對對方的認同、開始順著對方去否定讓他產生情緒的人。

不可否認的是,這樣做確實讓整體的交流氛圍非常的愉快。但後來我便不再這麼做了。

改變的原因,是因為有次一位朋友這樣告訴我說,"雖然我們聊的還不錯,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只是感覺好了點,但既沒有收穫,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沒有找出來。如果單純是想要有一個人陪我聊天的話,那你這邊的代價就太高了。"

心理學丨經過這次疫情,希望你能從“虛假和諧”中“驚醒”

是的,對方是想要解決一些非常實際問題的,他們並不是只想要有個人"聽自己說說話";作為我來說,我存在的作用可能包含了一些共情、傾聽,但最終如果我不能協助對方看到一些問題、解決一些問題,那我的存在也是沒有必要和價值的。

因為即便我們的情緒變好了、我們變得非常開心了,卻也不代表曾經導致我們不開心的原因就不存在了,而可能只是因為另外一些條件的改變,它們的影響暫時變弱了。

那麼這種時候我就必須面對這樣一個選擇:

是順著對方,期望對方能夠開心、整場交流比較融洽,還是在需要堅持自己態度的時候,堅定的自我貫徹呢?

心理學丨經過這次疫情,希望你能從“虛假和諧”中“驚醒”

如果是你,處於眼前這個問題上,你是會選擇要"看起來融洽",還是"真的起到作用"呢?

你得考慮一下。因為選擇前者的話,你就必須面對一些人對你的否定、自己對自己的質疑,因為你沒起到作用;如果選擇後者的話,你就必須面對諮詢過程中可能存在的不和諧的聲音,甚至一些爭論、抹黑、不理解、爭吵。

你會怎麼選,或者,你願意承擔哪個代價呢?

心理學丨經過這次疫情,希望你能從“虛假和諧”中“驚醒”

可能這會兒經過一個非常簡短的思考,你有了關於"自己如何選擇"的答案。那麼我想,如果我說這個選擇,與剛剛提到的"有朋友覺得我是在故意'販賣焦慮'"在本質上是一樣的,你是否會同意呢?

因為你看,事實是"這樣的狀態確實會持續一段時間"。那麼,盲目的宣揚正能量,而不直視現實、直視問題,這與只顧著討好來訪者、只顧著維持氣氛,有什麼區別呢?

所以,即便會有朋友對這樣的開頭提出質疑,我也還是會堅持用;所以,即便有朋友會用強烈的措辭表達自己的不滿、情緒,甚至意見,但不好意思,我不會為了故意討好誰,而把該講的東西放在心裡。

沒錯,我願意承擔講述自己真實看法、貫徹自己的代價。

心理學丨經過這次疫情,希望你能從“虛假和諧”中“驚醒”

"所以你為了貫徹自己,就可以不在意別人的感受麼?還真是冠冕堂皇"。我想也會有一些朋友有這樣的聲音吧。

在傳統觀念中"和為貴"確實是很重要的。但也因此衍生出了一些這樣的問題。

記得前兩天一位朋友跟我說,他的一位親屬生活在疫區,因為感染這位親屬失去了兩位親人。他感覺自己的親屬狀態並不好,所以頻繁的聯繫親屬、換著法子想要親屬開心起來。但沒兩天,親屬把他拉黑了,這讓他很不理解。

我問他為什麼要對這位親屬這麼關注,他回答說"他已經失去兩位親人了,肯定很不舒服,這時候難道要放著不管麼?我可做不到。"

"我理解你的心情。失去至親,這是我們都不想經歷,卻也都不得不經歷的。因為生活就是這樣的。而這樣的經歷帶來非常多的負面情緒,我也覺得這很正常。因為失去的是我們的至親。既然難受是正常的,為什麼一定要讓這位親人立刻從難受中走出來呢?我覺得這樣做其實並不好。因為我們剝奪了對方用'痛苦'祭奠親人、緬懷親人的權利、干預了失去至親而產生痛苦的自然過程,還用'善意'美化自己的侵略,讓對方因為我們的過度關心,而過度難受。"

心理學丨經過這次疫情,希望你能從“虛假和諧”中“驚醒”

我想你也發現了,在平時我們講出來一些"該說的話"時,總有人站出來說"你也不注意一下氛圍"、"好好的幹嘛說這些"、"一會兒私下再說",就好像當前"我們應該先維護'和諧'的氛圍,而不是尖銳的指出問題",就好像"不去逢場作戲我們就是罪人一樣"。

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這麼依賴於"虛假的和諧",甚至把"維護'虛假'"當作了自己的義務,在自己沒做好的時候,陷入深深的自責中。

我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的,但我覺得這種狀態真的糟透了。因為在我們不肯直面現實、不肯直面問題,活在虛假的和諧與安逸中時,龜裂正在蓄滿水的大壩表面悄然進行。

心理學丨經過這次疫情,希望你能從“虛假和諧”中“驚醒”

前段時間有這樣一句話比較流行,叫"你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它的本意是指,別傻乎乎的一直對那個人好,他不喜歡你就是不喜歡你,不會因為你做了什麼而改變。

我覺得這句話用到現在也很好,只是從身份上不是我們說給別人聽,而是別人用這句話來形容我們。

因為在很多時候,我們確實不肯面對自己身上的缺點,然後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不肯面對自己的錯誤,然後固執的認為自己是對的、不肯面對自己做的不對的地方,只覺得是"對方不配合"、不肯面對自己的敷衍,把一切歸咎為命運、不肯面對我們正遭遇的問題,然後寄情於遊戲與僥倖。

而最可怕的是,我們還總以為別人才是那個"裝睡的人",沒有意識到自己才是。

心理學丨經過這次疫情,希望你能從“虛假和諧”中“驚醒”

那麼看到這裡,我想可能我們已經達成了一些共識。不過我想還有一些疑問存在,比如一開始提到了疫情、提到了疫情可能要持續很久,可接下來只是草草的提到"不要活在虛假中"、"要直視問題"、"自己才是裝睡的人"就沒有別的了,講這些有什麼用呢,這些東西對處於當下的人們有什麼意義呢,又不能帶來錢。

確實,這些並不能直接帶來錢。但它能帶來另外一些東西。

在我們看到問題還會持續一段時間之後,我們除了需要考慮經濟承壓能力、生活問題,也還需要考慮接下來的這段時間如何渡過的問題,以及經歷這樣的開始2020年該如何展開的問題。

畢竟如果不能比較好的渡過隨後的時間,那遭遇的就是經濟、心理的雙重壓力、如果不能對隨後有一個更合適的規劃,那我們在家封閉這麼久的意義,難道只是抱怨無聊、沒日沒夜的玩遊戲麼?

心理學丨經過這次疫情,希望你能從“虛假和諧”中“驚醒”

在前兩天,有一些朋友已經因為生存問題,而不得不冒著風險復工了。他們沒有選擇,只能這麼做。

但對於另外一些朋友來說,也許暫時還不至於擔心生存、擔心還款逾期,可如果只把眼前的被迫封閉,當做一個悠長的假期,那很快就輪到自己不得不冒險復工了。

這個可能在未來出現的狀況,是否讓你有些焦慮呢?

其實我很理解你,我也明白為什麼你會焦慮,但我也覺得你並不理解自己為什麼會如此。

我承認,假如有足夠的錢,你的焦慮就會少很多,甚至沒有。但這一切都是建立在"生活沒有暫停"這個基礎上。那時候你有事情做、有收入、有幫你分憂的朋友。可現在一切都暫停了,這些起到"望梅止渴"作用的因素不存在了,核心的問題也就暴露了出來。

心理學丨經過這次疫情,希望你能從“虛假和諧”中“驚醒”

記得去年還是前年看過一篇文章,標題大概是"有些人26歲已經死了,全靠公司給續命",它描述的意思大概就是,這些朋友對公司有非常強的依賴,失去這份依賴就很難獨立在現實中生存下去。

而現在一切都暫停了,我們也少了很多平時能支撐我們的東西、能被我們用來緩解問題的東西,試問,你是否能在缺乏依靠、支撐的狀態下,單憑自己養活自己、擁有快樂、充實的過好每一天?

我知道可能你會說,我每天玩遊戲玩的很開心、追劇追的我很充實。但如果放在以前,公司按時支付你的工資,這當然沒有問題。可現在,沒有了、少了收入來源,自己還如此過著每天,那臨近還款日的時候、突然意識到錢包只有一兩百塊錢的時候,你能不焦慮麼。

心理學丨經過這次疫情,希望你能從“虛假和諧”中“驚醒”

是的,很多人之所以焦慮並不是因為錢,而是自己缺乏掌控自己生活的能力、缺乏獨立過好每一天的能力、缺乏獨立生存的能力。而缺乏的原因,是在他們的認知與習慣中已經形成了諸如"我不會遭遇風險"、"每天不過是前一天的重複"、"我只需要做好工作,就不用擔心生存"、"沒錢的時候無非我多做點什麼就行了,不用操心"等觀念。

而現在疫情存續了這麼久,是否可以說類似這樣的觀念,只是我們在相對穩定了幾年之後,產生的盲目樂觀的、不負責任的、自己給自己羅織的"虛假的和諧"呢?

是啊,很多人工作其實只是因為"自己工作了,公司會發錢替自己解決生存問題",這樣我不用擔心生存,我只需要在工作的時候委屈委屈自己,工作之餘做所有我想做的事情就行了。

那這時候你看,連我自己都不去操心自己的生存問題,而是把這份責任轉嫁出去。這樣的態度,又如何讓我們對自己的生活有較強的掌控力,並在掌控力之上誕生安全感與抗風險能力呢?

“為自己而活”不是藉口、不是放縱,而是切實的承擔需要承擔的責任、操需要操的心。

心理學丨經過這次疫情,希望你能從“虛假和諧”中“驚醒”

繞來繞去,其實我想傳遞的意思很簡單,沒有人希望2020年是以這樣開頭的,但既然它已經發生了,我們終歸是要做點什麼,以及學到點什麼的。

而如果曾經,或者說現在的自己,對於生活、未來依舊是被動的等著別人安排任務、沒任務的時候只顧著享樂、不知道主動規劃自己的生活、不知道主動經營自己的生活、不知道主動去做一些利於提高生存能力的事情、不知道主動將力所能及的每件事都做好,那也許是時候走出"虛假和諧",深度反思一下,並用反思的結果回答"接下來的時間如何過"、"2020年如何展開"這兩個問題。

當然,你有權利去繼續曾經的生活。可這次疫情的慘痛,我覺得還是得嚥下去,讓它變成一些體悟、一些改變、一些提高,讓它變成我們接受“生活會暫停”這一事實的勇氣、走出“虛假和諧”的動力,以及“為自己而活”的堅定。

心理學丨經過這次疫情,希望你能從“虛假和諧”中“驚醒”

感謝你的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