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李光久作品 : 一碗光面


李光久作品 : 一碗光面

這條小街很舊落。

說是小街,實際是條巷子,長約百米,寬僅三米有餘,橫在城市邊緣,和一條南北向的馬路交匯。街內的房屋均是低矮民房,陳舊而零碎,只是地上的石板路能給人一種久違的滄桑,模糊的履痕透出許些故事的葉脈,又彷彿一群老者的眼神,顯得離迷而沉寂。

小街有一家麵館,店面毫不起眼,由一對外來的張姓夫婦打理。被大夥稱作為張哥的是一位有著黑紅臉堂的中年男子,一笑便露出憨憨的神情,尤其是那雙小眼睛眯起來時,煞是敦厚。而老闆娘張嫂則是一個皮膚白澤的女子,目光炯炯,心直口快,但由內而外的熱情和溫良常讓客人感到親切。

張哥負責下面、配料,而張嫂負責招呼客人並收銀,夫婦二人配合默契、相得益彰。偶爾一個眼神雙方均能心領神會,所以店鋪在忙碌中洋溢著一種別緻的練達和溫情。

這個麵館麵店不大,裡面放了四張小方桌,可供十來個人就坐,但麵店生意卻出奇的好,常常人滿爆棚,店門外也總有站著或蹲著吃麵條的食客。張哥的食材配料新鮮,口味上佳,環境乾淨再加上價格公道,所以食客便一往情深、光顧頻仍,終成小街的一道風景。

細細觀察,人們還發現,這幾年食材的價格飛漲,但張哥有一碗麵的價格始終不變,那就是“光面”。“光面”裡面基本沒有什麼配料,僅有少許菜葉和蒜花。然因有張哥特製的醬油(據說是用骨頭、香料等熬製而成),所以即便是“光面”,那味道也是正宗的張氏風情,頗受周圍市民和來這座城市打工的民工青睞。

張哥明瞭民工生活的不易,因為自己就是從民工打拼出來的,現在雖然做了小小的老闆,但根子裡的淳樸和善良就體現在這“一碗光面”上,讓生活不易的外來民工能吃上尚能果腹的熱湯麵。

因此,一碗價格長年沉寂的“光面”變成了這個店鋪特殊而溫清的存在。

“一碗光面”,客人一進門的這個吆喝遂成小店最暖心的聲音。而此時,張嫂必會笑臉迎客,一個眼神過去,張哥往往會多下點麵條在鍋裡,能讓這些民工師傅能更有飽腹的滋味,一份溫清也就此在碗裡飄蕩,心中的感恩也在一點一點地堆積。

在這些客人中,有一個奶奶級的人物,大夥都叫她王大娘,是這個麵店長年的食客,已從一個五十歲出頭的婦人變成了六十幾歲的老者。

王大娘在小城已經第十個年頭了。老人久留小城的緣由張哥他們後來才知曉。

原來,王大娘家住安徽潁上縣,和張哥張嫂是同鄉。夫婦二人育有一兒一女。丈夫王大叔是當地的木匠,手藝響亮,人稱“王木匠”。雖說是給房屋立柱、上樑、裝椽子的粗木匠,但王木匠粗事細做,將一個木工活做到精緻完美、絕無瑕疵。因此王木匠接活從來都不是問題,一年忙到頭,雖不會發大財,但一家人的生活不成問題,再加上還有幾畝田地。所以,王木匠一家的日子過得有滋有味、離小康不遠。

但王木匠一家的平靜生活在兒子外出打工突然失蹤之後被徹底地打破。

先是王木匠做事無法集中注意力了,老是會停下手中的活發呆走神。而王大娘則滿世界的尋找兒子。終於有一天,王木匠上樑時出神從房頂失足摔下,頭正好砸在地面的一塊石頭上,在醫院搶救了一天後不治殞命。聽到這個消息,王大娘一夜白頭、淚水流乾。這也更堅定了她找兒子的決心。

得知兒子最後去了這個江南的小城,王大娘在這裡一呆就是十年,也就成了小街麵館常客。“一碗光面”總是她僅有的午餐。

王大娘一邊在小城拾荒,撿一些礦泉水瓶、空易拉罐等維持生計,一邊尋找兒子。身上永遠都是那件藍布的大褂,手提一個蛇皮袋,生活清苦孤寂,只因有找到兒子的信念支撐,雖臉上溝壑縱深、白髮滿頭,但步履還不算凌亂,但這兩年已明顯遲緩了許多。

王大娘來麵店吃麵食,進門也是吆喝“一碗光面”,但聲音低矮,給錢也都是一些零票,落座也撿在角落,而蛇皮袋則放在門外稍遠能見的地方,她怕影響這個店面的整潔和生意。

張嫂見她來到店裡,也會給張哥一個眼神,張哥總會給王大娘在碗底放上些許肉絲,然後由張嫂親自端給王大娘。王大娘端起這碗熱騰騰的“一碗光面”,猶如端起一個春天的早晨,暖洋洋的周身便升起尋到兒子的盼頭。

當得知王大娘十年尋兒不遇時,張哥和張嫂唏噓不已,深深同情這個老鄉的遭遇。後來,張嫂的麵店不再收王大娘的面錢,說有人給她付了,其實都是張嫂給她免了。但王大娘不好意思,來吃麵時仍堅持要付錢,張嫂堅決不收,且說:不是我不收,而是有人做好事了。

這件事情在小店傳開後,便有老面客要捐贈麵條。於是“一碗光面,再帶一碗!”就成了這個麵店最溫清的聲音,那個“再帶一碗”就是捐出的麵條。張哥上街買了個綠色的寫字板,上面寫著“一碗光面、幾許愛心”。並用黃色的磁性圓形字塊代替捐贈的麵條,每當有人“再帶一碗”,張嫂就放上一個字塊。每天麵店都有幾碗光面給那些需要且困苦的人免費提供。

“一碗光面”的故事在小城悄悄流淌。每當有人來麵店吃免費麵條時,來人只要取下一個黃色字塊交給張嫂,張嫂從來不問客人緣由,一面展露微笑一面向張哥喊出一聲“一碗光面”,張哥已心領神會,麵條一會便會出現在客人面前。從此,張哥的小店客人盈門、生意越做越好!

後來,王大娘因為年紀過大,不能再撿破爛了,還是張哥託家鄉的人找到她的女兒。王大娘被女兒接走時,特意和女兒一起來麵店和張哥張嫂道謝告別。張哥只說:王大娘,您回去後如果想吃麵條,我過年回鄉時給你去做!還是這個味道,還是這樣的“一碗光面”!

王大娘走後,麵店仍延續這樣的故事,每天有人“再帶一碗”,麵店每天都會端出幾碗暖心的“一碗光面”,但規則略作調整,“再帶一碗”的捐助,麵店只收一半的面錢。

於是,麵店仍舊是食客盈門、溫清不斷。報社記者來採訪,但張哥不願接受,說,我們只做了一點很小的善事,不足掛齒。但報社最終還是將麵店的善事報道了出去,張哥看了報紙十分靦腆,彷彿像做了錯事的小學生。

終於,有一天,麵店掛出了一個告示,上面寫道:因犬子高考及第,需陪兒報到入學,小店息業三天。

原來,張哥、張嫂的兒子考取了清華大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