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坦克對戰:德國“虎式”和蘇聯“T-34”,各有怎樣的性能特點

二戰中,德國虎式坦克以火力強、防禦好著稱,是德國的王牌裝甲力量。德國虎式坦克的主要對手是蘇聯的T-34坦克,它皮實耐用,表現優異,是蘇聯不可或缺的裝甲力量。這兩款坦克在二戰的歐洲戰場,冤家路窄,相互絞殺。

從虎式和T-34坦克的設計、製造、性能和作戰的差別,就能窺探蘇德兩軍勝負的命運。

  • 虎式坦克:望而生畏的戰爭機器

用“系出名門”來形容虎式坦克,一點都不過分。克虜伯公司拿出了88mmKwK36L/56坦克炮,這是二戰中最有效率的坦克炮之一。卡爾·蔡司公司為主炮配備了TZF9b瞄準鏡,邁巴赫公司提供了邁巴赫V型12缸700馬力汽油發動機,它能驅動56噸的虎式坦克,達到38公里的最高速度。西門子公司負責生產機電和馬達裝置。


坦克對戰:德國“虎式”和蘇聯“T-34”,各有怎樣的性能特點


此外,虎式坦克採用了冷軋鍛造的鎳鉻合金鋼,冷軋鋼強度高,緻密度比鑄造鋼高約6%,是當時最好的裝甲鋼。

虎式坦克的正面裝甲達102mm,炮盾厚度超過135mm,就連側後裝甲也有82mm,具有很好的防護力。此外,虎式坦克的主炮是88mm Flak 36高射炮的衍生款,能在1200碼的距離外射擊,達到連續5發落在一個16英寸×18英寸的目標上,這一性能著實可怕。

  • T-34坦克:性能可靠的裝甲鐵拳

相較虎式坦克的出身不凡,T-34坦克顯得平淡無奇。1938年五月,設計師米哈伊爾·伊里奇·科什金在T-32坦克的基礎上,改良動力和火炮系統,造就了T-34坦克。1940年6月,哈爾科夫機械廠生產的T-34通過了性能測試,開始批量生產。


坦克對戰:德國“虎式”和蘇聯“T-34”,各有怎樣的性能特點


這款坦克總重32噸,車身裝甲厚度均為45毫米,六角型的炮塔正面裝甲厚度60毫米,側面厚度同樣45毫米,動力系統採用12缸39升V-2柴油發動機,功率500馬力,最大公路速度55千米/小時,早期裝備的是M1938/39(L-11)76.2毫米坦克炮,1942年,T-34換裝了85mm炮。它在裝甲、動力和火炮等方面表現均衡,獨樹一幟。

  • 虎式 VS T-34

兩款坦克有著不同的性能特點。

從裝甲上看,虎式坦克的裝甲厚度勝過T-34坦克,不過後者的正面裝甲傾斜了32度,炮塔的裝甲也有49度的角度。這麼做的好處在於斜面裝甲容易彈開射來的炮彈,使其威力大減,而且根據美國穿甲彈公式,傾斜角度一定,穿甲彈穿透力與口徑大小成正比。

因此,T-34坦克的正面裝甲防護力達130mm,炮塔側面裝甲的防護力也有100mm,因此,1941年前,德國除了88mm炮,其他火炮在500米距離上無法擊穿T-34坦克。


坦克對戰:德國“虎式”和蘇聯“T-34”,各有怎樣的性能特點


與T-34坦克不同,虎式坦克採用的是垂直裝甲。在戰鬥中,能夠硬剛各種打擊。

在1943年的一次戰鬥中,兩輛虎式坦克當場擊毀16輛T-34坦克,在隨後的追擊中,又擊毀18輛蘇軍坦克。其中一輛虎式坦克受創返回修理廠,維修工人在車身上發現了14處45毫米穿甲彈、227發反坦克步槍彈、11發76毫米穿甲彈造成的創傷,坦克的履帶、懸掛系統以及輪軸嚴重受損。即便如此,坦克乘員毫髮無傷。猛虎矛尖盾堅,令人望而卻步。


坦克對戰:德國“虎式”和蘇聯“T-34”,各有怎樣的性能特點


在動力系統上,T-34坦克以柴油機為動力,1800轉/分鐘的轉速下,能提供2653牛·米的強大扭矩,而虎式坦克的汽油機在3000轉/分鐘的轉速下,僅能提供2228牛·米而已。另外,柴油揮發性不佳,不易被火焰引燃,降低了T-34坦克殉爆的可能性。

在懸掛系統上,T-34坦克使用大直徑負重輪的同時,以兩個相互連接的圓柱形螺旋彈簧作為獨立懸掛裝置,這種設計能減輕上下顛簸,提高越野性能。據資料顯示,在1944年的一次戰鬥中。一輛T-34/85坦克憑藉出色的機動性,在200米內擊毀了三輛虎式坦克。而虎式坦克採用的是複雜的扭杆懸掛和交錯式負重輪,在生產時,成本高昂,工時超長。在作戰中,負重輪間的縫隙因雨雪或泥土而凍結,換裝新型負重輪後,這種情況才得以改觀。


坦克對戰:德國“虎式”和蘇聯“T-34”,各有怎樣的性能特點


  • 猛虎和群狼的較量

二戰中,蘇德之間的戰爭並非單一軍事裝備的較量,而且雙方戰略思想、科技實力和綜合國力的比拼。有資料顯示,一輛虎式坦克至少耗費25萬馬克,而三型坦克的成本是9.62萬馬克,四型坦克需花費10.35萬馬克,豹式坦克耗資11.7萬馬克,1942年7月到1944年8月末,虎式坦克產量僅為1355輛,其產量始終裹足不前。

受到盟軍空襲的影響,德國原材料和油料嚴重短缺。原材料的不足,進一步減緩了虎式坦克的生產。虎式坦克生產商亨舍爾公司首席設計師埃爾文·阿德勒和保時捷公司波爾舍博士積怨已久,互相指責,後者利用自己德軍裝甲車委員會會長的身份,間接干預虎式坦克的生產,致使本已產量不高的虎式坦克,更加雪上加霜。


坦克對戰:德國“虎式”和蘇聯“T-34”,各有怎樣的性能特點


歐洲橋樑的承重極限大多是36噸,無法承受虎式坦克的重量,限制了它的活動範圍。作戰中,虎式坦克必須依賴工兵測試道路和加固橋樑,才能發揮作用。虎式坦克本身機械結構複雜,導致故障高發,據記載,1942年8月,運往列寧格勒的數十輛虎式坦克,有四分之三無法正常運轉。在實際使用中,虎式坦克行馳距離越長,零件磨損越嚴重,故障率隨之攀升。德軍的虎式坦克作戰陷入了惡性循環。

反觀T-34坦克,在1943年到1944年的兩年間,蘇聯總共生產了29800輛T-34/85坦克和19809輛T-34/76坦克,兩者之和是虎式坦克的36倍之多。在加快坦克生產的同時,蘇聯根據戰爭需要和坦克缺陷,不斷改進和提高T-34坦克的作戰能力和可靠性。它的生產和作戰,實際上是量變到質變的進化過程。

T-34坦克油箱容量460升,最大行程400千米,車身增加兩個容量39升的後備油箱後,行程增至540公里。虎式坦克油箱容量540升,公路和越野的百公里油耗分別是450升和650升,也就是說虎式坦克兩三個小時就要加油一次。虎式坦克的高油耗,不僅嚴重依賴後勤供應,還降低了作戰效能。作戰時,缺油的虎式坦克甚至遭到坦克成員遺棄。


坦克對戰:德國“虎式”和蘇聯“T-34”,各有怎樣的性能特點


二戰期間,蘇聯生產了各型T-34坦克超過5萬輛,戰後,T-34坦克在30多個國家服役。

虎式坦克在戰後退出了歷史舞臺,它代表了當時“德國製造”的最高水平,對今後的坦克設計和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時光荏苒,虎式坦克在外形、工藝和技術等方面得到了軍迷的認同和讚美,它不但是裝甲武器,是工業藝術品,還代表了一個時代的精神圖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