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隔離”在家的策展人:寫作、反思、調整計劃

面對疫情帶來的沉重,不能出門的日子,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消耗時間,調節情緒,有的人把自己逼成為了大廚,有的人成為了託尼老師,還有人睡了一覺起來成為了網紅。人們經常將藝術家視為最具創造力的人,那麼為這群最具創造力的人做策劃的策展人們,“隔離”在家的日子裡又會做哪些事情呢?寫書、反思、閱讀……

魯虹:寫書、寫字、拉二胡與武漢“隔離計劃”

“由於疫情的突發,合美術館正在舉辦的展覽只能暫時停掉,面對這種情況,合美術館做了兩方面的措施,首先是在網上發佈閉館信息;其次,發佈武漢‘隔離’藝術計劃徵集信息,目前主要以官方微信的方式推出,疫情結束之後,將會在合美術館舉辦實體展覽。”湖北合美術館執行館長魯虹講到。

1月30日,合美術館在其官方微信發起了武漢 “隔離”藝術計劃:一方面希望介紹藝術家在隔離期間的生活工作狀態,用以相互激勵、相互交流,另一方面也徵集以疫情為背景創作的作品,由於強調一是要有真情實感,二是有藝術質量,所以目前在前者方面發了藝術家方力鈞在隔離期間的創作。在後者方面發了一批年輕人以影像方式拍的武漢隔離期間的狀態,需要說明的是,合美術館收到的來件很多,會陸續推出。

“隔離”在家的策展人:寫作、反思、調整計劃

“隔離”在家的策展人:寫作、反思、調整計劃

“隔離”在家的策展人:寫作、反思、調整計劃

“隔離”在家的策展人:寫作、反思、調整計劃

方力鈞疫情期間創作的作品

“很多年來,方力鈞都會邀上一些朋友,在雲南大理過春節,今年因新冠肺炎曝發,不僅使他的計劃落空了,同時使他與家人也困在了大理,好在從2010年到現在,他出門都會帶上筆墨等簡易的作畫工具,故在近二十多天裡,他以水墨的方式畫了一批以朋友為題材的作品。雖然他自己笑稱,作品是’被憋出來的‘,他也是’被勤奮作畫‘,我認為,他是以這種特殊的方式與朋友們進行了交流,所以看起來讓人特別感動。”魯虹講到。

因此,合美術館線上展覽武漢 “隔離”藝術計劃第七期,從方力鈞所畫的大量作品中選出了一批進行展示,合美術館也有計劃,從本期開始,選發一些藝術家在“隔離”期間的創作,希望能夠起到交流學習的作用。

此外,魯虹與全體同仁也在積極的規劃合美術館接下來的展覽,據知,疫情結束之後,合美術館將會舉辦好幾個展覽:一是由黃立平先生策劃的建築展、二是第二屆新媒體展;三是介紹與圓明園、宋莊有關的文獻展等等。另外,宅在家的時間裡,魯虹還在努力完成預先定的計劃,那就是寫書《新世紀中國當代藝術史》(四月要交稿上海書畫出版社),而在工作之餘他就會看看電視、練練書法、拉拉二胡,並向各地朋友發過節祝賀的信息。

“隔離”在家的策展人:寫作、反思、調整計劃

“隔離”在家的策展人:寫作、反思、調整計劃

魯虹

“隔離”在家的策展人:寫作、反思、調整計劃

魯虹的書法作品

孫振華:讀書、上網、看劇、寫書

年前忙完所有的事情,2020年1月19號批評家、策展人孫振華回到武漢過年,沒過幾天之後,武漢就封城了,在家“隔離”一個月的時間,這對一個常年在外面跑的人來說,是比較罕見的。所以,這些天孫振華不得不過有規律的生活,讀書、上網、看劇,“開始很不習慣,漸漸,日子過得快起來了,一天好像還沒怎麼著,天就黑了。武漢的疫情什麼時候好轉,現在還看不到底,只好等吧!”

“隔離”在家的策展人:寫作、反思、調整計劃

批評家、策展人孫振華

同時,孫振華在這段時間裡,把去年所有未了的工作,例如欠的文稿,都清了,天天悶在家裡,只能做一些文案的工作。好在去年他把所有的書都搬到武漢了,所以守著一堆書,不會寂寞。春節後孫振華和上海書畫出版社聯繫了出書的事,報了一個選題,打算在2020年出本公共雕塑方面的書。如果選題通過,就可以著手了。2003年非典的時候,他北京一個朋友幾個月沒出門,寫了三本書;前些天他還問魯虹,也在加緊寫作。

“隔離”在家的策展人:寫作、反思、調整計劃

四川美院當代藝術研究所所長、批評家、策展人何桂彥

何桂彥:加強閱讀,為工作做準備

“一直關在家裡。看到此前疫情擴散,也很焦慮,現在平靜很多,希望疫情早點結束。這段主要是在家翻翻書,加強閱讀,整理過去的一些展覽資料和檔案,為今年的工作做積極的準備。”策展人何桂彥講到。

吳洪亮:保證單位安全 策劃展覽項目

而對於策展人、北京畫院院長吳洪亮來說,大部分時間是在家“隔離”,但隨著復工的開始,也開始逐步上班了,並且通過視頻會議的形式推進工作,而他目前工作的重心是要保證單位的安全,同時,也在策劃北京畫院今年的展覽項目以及他自己參與的展覽項目。

“隔離”在家的策展人:寫作、反思、調整計劃

策展人、北京畫院院長吳洪亮

杜曦雲:閱讀、思考、寫作、運動

每天待在家裡,閱讀、思考、寫作,天氣好時下樓運動幾小時。這也是策展人杜曦雲的“隔離”生活狀態,對於他來說,平時忙於事務性的工作,好不容易有大段時間閱讀、寫作,感覺很珍貴!

王春辰:寫作、反思、整理與在線教學

過年期間,批評家、策展人王春辰一直在工作室,20多天的時間不出門,也算是一次難得的休息時間,這期間他還得了感冒,害的自己擔心了好一陣子,由於在工作室中放置了大量的書籍和資料,王春辰就運用這難得的時間,對這些書籍和資料進行了整理,這期間發現了一些之前買的書但是沒有時間讀的,就趁此機會重新讀了一些,這些書除了與藝術相關之外,還涉及到人文歷史、政治、思想史、哲學等等,非常的豐富。

還有就是每天都關注疫情的進展,同時反思,對於王春辰來說,思考也是一種工作,雖然我們從事的藝術工作,對於疫情來說好像沒有什麼用,但關於藝術與社會的關係,以及如何用文藝傳播,還有社會防疫系統重建,如何吸取教訓,以及此次疫情帶來的經濟和倫理上的問題等等,作為藝術工作者來說要關注和思考。

“隔離”在家的策展人:寫作、反思、調整計劃

批評家、策展人王春辰

社會恢復整場秩序之後,藝術如何介入?不是簡單的畫照片,而是要有深刻性和感同身受,以及自我的感動和悲憫。

當然,作為教育工作者,王春辰還有教學任務,他要負責是個研究生的教學以及對他課程感興趣的同學也會來聽課,所以總體上會有十幾位學生需要他來上課,在“隔離”期間,他已經通過軟件與同學們進行了網絡溝通,在線指導將要畢業的學生論文寫作,而在接下來的網絡教學中,王春辰更多的是採用討論的方式進行,每次提出一個主題,比如“中國現在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社會?”,主題不僅僅侷限在藝術領域,因為在他看來藝術史的研究和寫作與社會歷史是分不開的,如何寫作藝術史?如何描述當代藝術的發展史?作為當代的研究生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要在語言的表述當中構建一個獨立的思考世界。

“疫情”衝擊之下的展覽:線上展示會是方向嗎?

展覽推遲或取消成為常態

“疫情對展覽、活動影響非常大。”

孫振華原本在湖北襄陽有個公共藝術的活動,計劃在年前開新聞發佈會的,後因故推遲,打算過完年就開,現在看來夠嗆。還有一個生態展覽,原定三月份出去考察作品,現在看來也沒有時間表了。“我相信這次疫情對中國會有很大改變,人們的想法會發生變化,所有,有些活動會不會繼續?這都很難說,我們要靜觀其變。”

吳洪亮上半年的展覽計劃已經調整,何桂彥今年春季的兩場展覽需要延期。還有去年的兩個跨年展覽項目需要撤展,都受到了影響。杜曦雲原定的展覽也只能往後延期,對於他來說難受但無奈,只能安靜的順其自然。

王春辰所在的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也同樣如此,原本定於2月份舉辦的展覽只能往後推遲,有可能到5月之後在能恢復工作,並且今年有些展覽已經取消只能推遲到明年在做。

受疫情的影響,很多展覽無法舉辦甚至取消已經成為常態,另外一方面,線上展覽也在不斷的出現和嘗試,未來線上展示以及展覽的策劃會成為一種趨勢嗎?

線上展覽會是一個好的選擇嗎?

吳洪亮表示,北京畫院已經推出了一些項目的數字美術館。如果疫情時間會持續很長時間的話,就會考慮策劃線上展覽。這次的疫情也這讓吳洪亮想起2003年非典時,他們在中國環保協會、北京城市雕塑建設管理辦公室的支持下,一起做過線上環保雕塑展。後來,實體展覽在王府井大街落地實施。記得是北京市政府在疫情過後,批的第一個戶外可聚集的項目,當時影響挺大的,到現在吳洪亮還記憶猶新!

“隔離”在家的策展人:寫作、反思、調整計劃

“隔離”在家的策展人:寫作、反思、調整計劃

“隔離”在家的策展人:寫作、反思、調整計劃

2003王府井環保雕塑展

孫振華也講到,有不少人都提到了這個問題,他所在的中國雕塑學會也在考慮,要不要做網上的展覽。這裡有兩個問題,一個是指做與本次疫情相關的展覽,是比較應景的展覽;另一個是常規的展覽能否用網上展覽來替代?

對前一類展覽,孫振華持比較謹慎的態度,過去有不少教訓,地震來了說抗震;洪水來了說抗洪;疫情來了說疫情……大多比較空洞,口號似的,概念化的比較多,真正深刻的,觸及心靈的,反思性的東西比較少,所以,當時熱鬧一陣,過後一陣風都過去了,沒人記得。

對後一類展覽,網上的展覽,目前成功的例子不是太多,可以是一個探討的課題。在當今時代,用虛擬的方式看展覽,確實是一個方向。網上展覽恐怕不是隻看看圖片那麼簡單,如果結合三維的VR、AR技術,增強人們的參與感和體驗感,做得好,效果可以不亞於美術館的實際體驗,但是,它涉及到大量資金投入,成本和時間。

現在很多美術館的網站上面都有線上展覽,所以王春辰表示,如果要做線上展覽的話,就要好好的策劃,而不是做一些應景的臨時性展覽,比如美術史中表現疫情的作品,如何通過網絡將這些作品以及各種文獻資料收集起來,比如十九世紀人們是如何防疫的,通過藝術作品、新聞出版物、紀實圖片等等,還有中國古代是如何防疫的?繪畫、器物、醫療器械等等,在災難和危機面前,策展人在策劃展覽時該如何思考?如何工作?思考的廣度,對事物的判斷都應該在策展中結合起來。

也正如杜曦雲講到的,和線上展覽或虛擬展覽相比,不如多生產些反思性的話語。當代藝術在中國的發展已經40幾年了,從2019年的一些爆雷式醜聞到今年的疫情逼迫人們暫停,很多認知都在劇烈變化中,應該要警醒和更新自己了。如果還是強顏歡笑的老調重彈,可能自己都看不下去了。

在疫情中反思

美術館閉館,畫廊停業,博物館閉館,面對展覽停辦的境域,策展行業會受到怎樣的衝擊?眾位策展人們表示,此次疫情對策展行業的影響並不是很大,影響最大的反而是藝術市場。

這場疫情對於人們來說,最為重要的是或許是人們對於各個方面的反思。

“可以趁此機會,思考得更深入。希望有人在深入研究之後,策劃一個有關中國及中國人如何面對災害的藝術展覽。”吳洪亮講到。

“隔離”在家的策展人:寫作、反思、調整計劃

策展人杜曦雲

前年,他在日本森美術館看了一個關於災害的展覽,非常震撼!面對、經歷過災害的我們,應該總有些不一樣吧。藝術是將特殊感受與感悟保持得更長、更清晰、更深入的一種方式,要好好運用!

藝術圈的人首先是公民,疫情是人命關天的頭等大事,在杜曦雲看來,常規的展覽和它相比,基本是無關痛癢的,除非能巧妙的追究有關疫情的真相,或推進人性中的互愛互助。

疫情之下,藝術何為?策展人何為?藝術展覽又該何為?

受這次疫情的影響,現在或將來的藝術展覽活動會不會更重視線上?會不會網絡化?那種大規模人流移動、聚集的活動會不會減少?這是孫振華提出的問題。

孫振華表示,這次疫情,一些娛樂網站,例如收費電影、電視網站;收費的音頻、視頻肯定是大賺了一筆;電商的優勢也體現出來了。藝術展覽如何應對,調整自己的策略,應該還是有文章可做的。

作為一個從事創作的藝術家,我的意義何在?藝術的獨立價值怎麼表達?作為個體如何思考社會?這是王春辰提出的問題,也是需要我們沉澱之後回答的問題。

免責聲明:本文發表之圖文,均出於非商業性的文化交流和大眾鑑賞之目的,如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在十日內來電或來函聯繫,我們將酌情對相關內容予以修改或刪除處理。

“隔離”在家的策展人:寫作、反思、調整計劃

微藝術館 | 更專業的網絡展覽館

我們專於網絡高清圖文發佈,正是你要追隨的:

有料的天涯藝術、更補的傳媒聯盟、終端的投資夥伴!

天涯藝術網總編於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