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為什麼古人書法作品很多都在石碑上?

王木樣書法


古人書法在石碑上

古人名家書法是由誰刻在石碑上的?刻在石碑上的字和真跡能一樣嗎?查看全部3個回答

古人名家書法是由誰刻在石碑上的?刻在石碑上的字和真跡能一樣嗎?

古人名家書法是由誰刻在石碑上的?刻在石碑上的字和真跡能一樣嗎?展開

我來答

張飛吃小菜

LV.7 2016-04-20

由刻工(碑刻家)刻上去的。這一點,參看《碑刻姓名錄》。比如《多寶塔碑》,岑勳撰文,顏真卿書,史華刻碑。分工很明確的。

刻在石碑上的字與真跡,刻工肯定是想追求一樣。但是,不會一模一樣的。

真跡:毛筆、墨汁、紙的結合是柔性的。

碑刻:而錘頭、釺子、石頭是硬接觸。胎質的屬性決定,很多能在紙上表現出的細微的、微妙的、細膩的東西,是表現不出來的。以及,在書法過程中的焦、濃、重、淡、清,是不可能表現出來的。畢竟,石頭能表達的只有非黑即白。石頭的表現力遠遠不夠,但他卻能保存時間很久。

關於真跡,與碑刻的表現力方面的差別,這一點,可以看看百度圖片——小楷《靈飛經》,有真跡、有碑刻拓本。拓本,又有《渤海》版本,和《滋蕙堂》多個 版本的。很明顯,真跡更生動、筆法的竄蹦跳躍,顧盼照應,書法能表現出的韻味,根本不是石頭能表達出來的。


睛朗天空28


為什麼古人書法作品很多都在石碑上?主要原因是石材質地堅硬,易於保存。縱然千年,字跡可辨,便與觀賞。

一、石碑分類

1、最早的為刻石:比如《泰山刻石》是秦始皇東巡泰山時所刻,書寫為李斯。到了西漢時期,刻石皆為古隸,如《萊子侯刻石》等。

2、摩崖刻石:摩崖指的是在山崖石壁上刻字,盛行於北朝時期,代表作有如《石門頌》等。

3、碑與碣:古代區分方為碑,圓的為碣,碣一般都是天然的石頭,比如《石鼓文》。

4、石經:石經基本都是石刻儒家、佛家或道家的經典。

5、造像記:指各種宗教石窟、神龕等像的製作留下記錄的文字。著名的造像記有《龍門四品》等。

6、墓誌銘:墓誌盛行在隋唐,在唐代最為流行。代表作如《司馬遷妾隨清娛墓誌》,傳褚遂良書。

二、刻碑方式

1、直接用毛筆蘸硃砂寫在碑上,然後再刻,就就是所謂的“書丹上石”。

2、刻碑者直接刻上去,這非常考驗工匠的水平。

3、寫在紙上,然後把紙放在碑上刻。

4、寫在紙上,再用一張透明的紙放上面把字描出來,然後在透明的紙背面再描一遍,再把透明的紙的背面描的印在碑上刻,這種最複雜,稱為“雙鉤上石”。

三、刻碑不足

1、工匠不能做到百分之百和原作一樣,這和工匠的水平有很大的關係,技術高超的工匠能非常接近原作,如果工匠技術欠佳,出現一些微小的失誤是不可避免的。

2、刻碑是刀刻,而毛筆是柔軟的,所以毛筆寫出的字有時候是刀刻是沒法完全表達的。

石碑對書法藝術的傳承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歷代書法大家的作品都能在其中顯現,如李斯、李陽冰、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張旭、懷素、智永、以及米芾、蔡京、趙佶、蘇軾等。篆、隸、楷、行、草無所不包,可以以說是中華文明中的一塊瑰寶。


靜心手寫


製作石碑過程:一種是用毛筆蘸著硃砂,寫在石碑上,然後由工匠鑿刻。另一種是把己複製好的空心字先描在石碑上,再由工匠鑿出字形。古人把書法作品刻在石碑上,有記功績或其它文字內容的作用。主要是石碑比泥土和木板上保存年代久遠。

漢代名碑《衡方碑》賞析

此碑立於東漢建寧元年(公元168年)九月,原立於山東汶上縣,現藏山東泰安岱廟,碑高240釐米,寬110釐米。

此碑險峻古樸,渾厚蒼茫。方圓並用,用筆沉著。系衡方的門生所立,用以歌功頌德。清.姚華評:"《景君》高古惟勢甚嚴整,不若《衡方》之變化於平正,從嚴整中出險峻。″

《衡方碑》局部


神韻軒書法


為什麼古人書法作品很多在石碑上?這個問題和我們中國

第一,記錄功能

記述前朝重要事情和隆重慶典等,把文學形式和書法家的手跡經過名匠刻手,刻鑿在懸崖和石碑上。南北朝以來,記事碑刻大量產生,範圍非常廣泛,如皇帝出巡、農民起義、歷史人物、城市興衰、橋樑修補、地震災荒等各方面,內容駁雜,通常是歷史文獻中遺漏掉的部分,通過這類碑刻得到了補充。

例如,顏真卿的《麻姑仙壇記》: 全稱《有唐撫州南城縣麻姑山仙壇記》,顏真卿撰文並書。唐大曆六年(公元771)四月立。碑舊在江西臨川,明季毀於火。楷書,據傳世剪裱本計共901字。碑文蒼勁古樸,骨力挺拔。

第二,為帝王歌功頌德。

《琅琊刻石》《嶧山碑》《會稽刻石》《九成宮碑》都是屬於這一類。

秦始皇東巡郡縣,站在琅琊山上,遙望一統江山,心中大悅,遂“作琅琊臺,立石刻,頌秦德,明得意”。這座刻石,便是後來馳名天下的琅琊刻石。 丞相李斯一夜撰文會稽碑文,用錢塘"岑石"作為銘文碑體。

第二,

樹碑立傳 。

把生平立傳的紀事文字鐫刻於石上,再將此石立於墓葬廟觀處。《張遷碑》、《張黑女碑》、《簏山寺碑》等就是 將歌功頌德、生平立傳的紀事文字鐫刻於石上,再將此石立於墓葬廟觀處,稱之為碑。

例如:《張遷碑》全稱為《漢故谷城長蕩陰令張君表頌》,亦稱《張遷表頌》,漢靈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立碑于山東東平縣。現陳列于山東泰山岱廟碑廊。碑主人張遷,字公方,故吏韋萌等為追念其功德,刊石立表以紀之。碑陰三列,上兩列各19行,下列3行,刻有捐錢人題名和錢數。

正是因為我們古代獨特的漢字文化,才出現了研究碑刻的書法流派,現在學習書法的人也大都是臨摹古人碑帖拓本來作為基礎入門必修課。


瘦金體花間書


古代書法是實用的,是生活化的

當今中國書法家協會應該有幾百萬人吧,關於書法類的協會也是不勝枚舉。我是雲南大理人,在我們大理也有幾百個書法家呢。但是古代是沒有書法家這一種說法的,大家全國老百姓都在寫字,只不過寫得多了,隔壁張三可能會誇你寫的字比旁邊王老五好,於是有鄰居可能會請你給他們家寫春聯,總說不好意思,耽誤你掃地,有時候會給你一棵大白菜什麼的。過年的時候,隔壁村聽說你寫的字好也許會幾個人成群結隊的來請你寫春聯,也許會給你扛一袋洋芋什麼的,夠你吃好幾天。這就是古代社會,書法離老百姓並不遙遠。字除了寫春聯,還有很多寫在石頭上,為什麼呢?

一,紙不耐風吹雨淋,石頭相對好點

老百姓的生活中有很多字是要寫在外面的

1,摩崖刻石;直接遭遇石壁上的文字,用於記述功績或記事。比如今天大家開了條隧道,要在隧道旁的一塊大石頭磨平,再在上面刻上今天是幾月幾號,今天天氣怎麼樣,咱那個地方,是歸哪個縣長鄉長管理的地點,村委會主任某某帶領村長和誰誰誰今天開鑿了這條隧道,隧道有多寬,有多長,以後要過隧道收不收費什麼的。

2,碑碣,給去世了的祖先,記述功績,表達懷念之情

3.墓誌,特別是漢代的時候最為盛行,有棺槨之分,小棺材外面套一個大棺材,內是棺,外是槨,墓誌也有葬磚等的名字,墓誌和墓碑不一樣,興起於漢代貴族中,墓碑一般豎於墳頭,而墓誌則是至於墳內,墓室之中,有的還要放入棺槨之中,一般墓碑說明豎碑人與亡者的關係,簡要註明去世人的生卒,而墓誌則比較詳細的記錄去世的祖先的生平。一般墓碑比墓誌要大很多。

4,造像記

,就是在佛教在中國盛行後流行刻佛像什麼的,刻佛像完成再在佛旁刻上刻者的名字等等,也許還會寫一首禪詩什麼的。

5,還有界碑,明確兩地的界限,張家地和李家地分開,南山縣和北山縣地界清楚等作用;井欄,也許會刻一些,取水排隊,小心落水;還有題記,就是俺老孫到此一遊這種行為,但古代人刻的一般是詩,不會刻某某我愛你,估計李白等人就刻過不少。

二,書法在石頭上原因是石頭相對廉價

你想想如果把碑文刻在金銀上,有都少老百姓連飯都吃不飽,他們有這個條件嗎?況且界碑井欄這些都用金銀刻成估計晚上就被人挖了,所以不現實。

今天我囉囉嗦嗦的說了一些,以上簡代表個人觀點,如有不對的地方,歡迎大家批評指正,謝謝大家,如果覺得我說的不錯,請點關注,我是心墨z謝謝!


心墨z


古人的許多書法,都要刻在石頭上,這是和古代文化的傳播有著直接的關係。

我們知道中國的漢字流傳下來,它依靠的工具和材料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的變化的。在漢朝以前,中國的書法,那個時候還沒有紙張,古人要把文化知識保存下來,只能通過刻石或者是刻在竹簡、木板上。

顯然,刻到石頭上又比刻到木板和竹簡上要保存的時間更長。

從漢族方面的紙張以後,大多數的書法作品,文化知識,都可以通過紙張書寫來流傳下去。所以用紙書寫就變成了人們最為重要的一種文化知識傳播途徑。尤其是宣紙的發明,讓中國的書法能夠保存的時間更長。歷史上那些最著名的書法作品,大多數都是在宣紙上書寫的。

但是另一方面,中國書法用碑刻字一直是作為一個重要的傳統流傳下來。

用碑刻字這個既有歷史傳承的原因,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中國的古人刻碑這種傳統相聯繫。

王羲之集字作品

我們都知道古人的墓葬,尤其是一些達官貴人,帝王將相的墓葬,在他們的墓旁邊,都會用碑刻來記載他們的生平歷史和主要功績。刻這些字兒的必須是著名書法家書寫的,然後由具有高超藝術手段的的匠人來進行雕刻。

除了墓葬用碑刻以外一些風景名勝或者是一些比較重要的場所,也要用碑刻,這當然也是古人為了更好的把文化和書法傳下去的最好方式。

不過,用紙書寫的書法和用碑刻出來的書法,他們即使是一個人書寫的,但是審美效果也是完全不同的。用紙書寫的書法,無論是如何書寫,都不可能出現那種乾淨,鋒利整齊劃一的刀刻效果的。

古人用紙將寫好的書法讓石匠刻到石碑上,石匠的書寫功夫,一般無論如何都不可能達到書法家那種地步,但是一個好的石匠,可以把書法家的那種書寫特徵最完美的呈現出來。

但是用刀刻出來的字體和用毛筆在紙上書寫出來的字體即使表面看是一模一樣的,但本質上還是有區別的,碑刻無論如何都不能刻出來毛筆書寫的那種流暢性,靈動性(所以碑帖上面的字體大多數都是楷書或者是隸書,行草書較少)。同時碑刻字體的剛硬,勁爽的,也是毛筆書寫所達不到的。再加上碑刻大多數是在室外,常年受大自然的風吹日曬,上面會有一些斑駁陸離的效果,這種效果又增添了碑帖的獨特的魅力。

也許古人很早就發現了他們二者之間的共同特徵和相互之間的一些細微區別,所以碑學和帖學,二者相輔相成,共同發展起來了。而這對我們後人而言,學習書法也就多了一個學習選擇的渠道。


素心明月


為什麼古人書法作品很多在石碑上?其實這個問題,我們應該從它的材質上面去考慮。

對於我們現代而言,所能瞭解的比較常見的流傳下來的書法作品就是“碑”和“帖”,一個載體是石頭,一個載體是紙張。所以我們從兩者的特性就能明白哪個更容易保存了吧!所以我們現在看來就以為古人的書法作品很多都在石碑上。

如果從歷史的一些進程來看

造紙術出現於漢代,那麼漢代以前書寫的載體自然不會用到紙張,於是就用刻的,刻在龜甲上面,刻在骨頭上,刻在青銅器上,後來刻在石頭上,有些比較富有的也許會寫在布上。其中漢代以前的秦出現了很多著名的篆書碑刻,而這些碑刻的用途基本都是在歌頌秦始皇的功德,秦始皇是一個想要流芳百世的人,自然不會寫在布上來歌頌,於是就會立各石碑,以求永垂不朽。

雖然到了漢代之後出現了造紙術,但是能夠使用到紙的人還是屬於少數,所以要記錄一些偉人事蹟也是要刻在石碑上面,如漢隸《曹全碑》《張遷碑》等等。


到了後面慢慢演變,能用上紙的人慢慢多了起來,能夠在紙上留下優秀的作品也逐漸增多,但是好的紙質作品畢竟遇水容易化,遇火容易著,遇蟲容易被吃,可見保存是多麼不容易,尤其是離我們越久遠的紙本字帖,更是屈指可數(如下圖智永千字文,已經是破損很嚴重的一頁,還有很多已經失傳了的,而我們不知道)。相比而言離我們比較近的就會比較多。而石碑就不一樣,一般石碑是用來記錄重要事蹟,歌頌,等等用途,有些石碑還是被埋在土裡面,保存的就會更加完好,即使多了幾千年,若不是認為破壞,基本都能保存下來。

不過你會發現,石碑的字帖一般也是離我們比較久遠的才有。雖然碑刻相比紙本更容易保存,但是經過時間的推移,風化侵蝕也會比較嚴重,還有一些人為因素,為了保證自己拓下來的拓片是獨一無二的,能夠賣好價錢,故意在拓完之後砸壞幾個字,這樣一來二去的認為惡意損毀,碑刻到了現代也基本面目全非了,我們現在很多碑刻的拓本其實都是古代人拓下來的,現在再拿著那些宋拓本去對比原碑,基本都不一樣了。

總結:其實我們在以為的是書法作品是石碑上的只是它們比較容易保存下來,造成的一個假象而已,碑刻和字帖其實都有很多優秀的作品,還有個別是寫在絹,布匹上面的。


大章書法


書法作品很多雕刻在石碑上,因為石碑不像其他材質那樣容易損壞,能長久保存,便於後人共賞,流傳千古。

古代的書法作品一般分為帖學和碑學,帖學在日常生活中應用的比較多,而碑學則在比較莊重肅穆的場合使用,比如:皇宮內、寺廟、皇陵、墓誌銘等,也就是說古代書家的字一般不是直接寫在石碑上,一般帝王皇族為了歌功頌德,或是記事及墓誌銘文等,讓當世著名書家書寫後,由工匠刻碑,流傳萬世。隨著時間流逝,紙絹等書法作品保存不善容易損壞,所以只能看到石碑上的字跡。





Mr一凡


一是石頭的堅固性,不容易損壞,保存時間長。二是現在看到碑主要用來做墓碑,墓地多數又在深山老林中,遠離塵世。

墓碑有主要用了記事一個人的生平和功績,墓地天生帶有死亡的氣息,在中國人眼中是不詳之地,幾乎沒有什麼人會無緣無故的去墓地。

死者為大,對死者的尊敬之心


李嘉昱同志


這個咋說呢?按本意來說也就是好保存。像紙質不宜留存,刻在碑上,可以保存留存。

但很多恰恰是刻成碑才在後世保存下來,併為時人所知。這在魏晉之前表現得尤其明顯。

但相應的來說的,我覺得古人的書法作品那刻在碑上留存下來。還是挺好的。就是看人們發現的早與晚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