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簪刁玉琢,萃玉鎏金,淺談東西方飾品

頭點雀羽簪,寒露破執舟。點翠墨燻釵,鈷藍流彩瑤。鳳首凝華夏,妝透長河空。

有色同寒冰,有訣引碧清,有石隔纖塵,有形若蛟淺,有韻如歌盞。

琢雕為玉器,鍛錘為青弦,點染為桑穹,鑄型為龍雀,表裡石上生。

凝望五千年曆史長流,我們從美學的角度,穿透史實看本質。所謂美的凝練,總歸與一些凝脂黛物相關聯,不論是妝容面靨,還是盤發點紅,我們都在追求美的道路上前進不止。

時代更迭在發展,我們所認知的美文化也在變化,一方面是追尋時代腳步而前進,探求我們所共識之美亦或是異之美,另一方面,我們又要追溯源頭,尋覓歷史的圖卷中所遺留的古之美,韻之美。所謂美的事物都藏在人的眼睛裡,我們擁有透徹的雙眸,去追尋一場歷史之美。

此城傾色好古,天嬌宛色孤花。

簪刁玉琢,萃玉鎏金,淺談東西方飾品

所謂首為先,梯為容。我們從意識明醒,辨析的認識到世界時起,我們便與裝飾與美展開了不解之緣。人類始祖的頭典,便是人類最原始的首飾時代。

從遠古蠻荒所始,華夏衣冠便開始了源遠流長的歷史軌跡,距今18000年前的山頂洞人,便是這源頭鼻祖。我們通過史學家的研究發掘,找到了似於骨制項鍊的遠古石器。

我們不能確切的指出,這些骨制項鍊到底是為了捕獵的飾品還是,作為權勢社會的象徵,但是我們可以知曉,這些骨制飾品,的確是中國飾品文化的由始,使我們對美之文化認知了解的開端。

濃集了世界各地的時代資料與歷史濃卷,我們肅然的感嘆飾品文化淵源之久,原始體飾主要為頭飾,腰飾,臂飾,頸飾,腕飾。從遠古圖騰的史蹟來看,飾品的紋路以及形制,主要是闡述祭祀一類的法節活動。原始的祭祀法被記錄在獸皮骨制的表面上,用來表述神明的敬意。然而,用樹脂與獸血繪成的圖案,常被繪成奇異圖騰,附著在人體的生殖區周圍。型似動物身上的斑斕圖案,呈規律性平衡性的發展。

簪刁玉琢,萃玉鎏金,淺談東西方飾品

從周代起,史卷便有記載。笄,是古代頭飾髮飾之鼻祖,其主要用途為,盤纏簪發和連冠帶齊的飾物。笄的使用,通常為男女挽發時蒄起青絲與髻冠的穩定。笄的使用,主要目的仍為生活實用性的普遍,並未有裝飾亦或是美的啟發。從日常生活中,延續到美文化的路程還有很久。笄的材質,通常為簡易的骨,玉,陶,蚌,竹等自然材質。取用簡單並且原材料廣泛,這使得笄作為飾品文化的開端,也變得極為合理。

簪刁玉琢,萃玉鎏金,淺談東西方飾品

古時女子年滿15,被稱為及笄之年,這裡的笄,便出自於此。《禮記,內則》且記,"女子十有五年而笄"古時年滿15的女子,為成年,便允若許嫁,如若在當時未許嫁,則在年滿20歲之後的桃李之歲,也需行及笄之禮。由自己的母親亦或是直系親屬的女性,給女子梳髮,最後盤起成髮髻,最後將笄插入,繼行禮,禮畢後,再將笄取下,則為成禮。此後笄則表示女子成家成年的標誌。

商周時期,由笄演變而生的簪,也成了時代美文化的結晶。簪飾,主要以笄的鑲嵌裝飾,圖騰變化為始,亦是以實用性為主的飾品。材質通為,金、銀、銅、玉、荊竹、玳瑁、陶瓷質,因其飾主要強調裝飾華美的作用。通常文化史中,常以簪作為美文化的開端。簪的普遍度超出了所有文化的首飾,因其價格低廉,亦或是做工簡單卻又美觀,物美價廉的形制,將簪的發展推向高潮。先秦時期,制簪的工藝技巧,達到了空前的精湛時期,後五代時,運用細金絲盤花制簪,宋元其間得到大力推廣發展,到了明代,簪的變化,達到了巔峰,各種形制材料的簪。金簪的掐絲焊接,鑲嵌點彩之工藝都是極為精妙。簪頭簪釵的精細化與美化,至今流傳。

簪刁玉琢,萃玉鎏金,淺談東西方飾品

簪的悠久發源,使得在發展過程中,衍生出其他不同的形制。簪釵,步搖,都是簪的結合組成,其型多變,質為珠寶玉飾,掛珠垂簾,甚至於還有掛珠流蘇的裝飾。在皇宮裡,常以鳳凰,龍頭為形,金穗與點赤為形式,廣為泛用。《後漢書輿服志》中曾論:"漢之步搖以金以鳳,下有邸,前有笄,綴五采玉以垂下,形則動搖。"而後還有擿(zhi),是古時頭部可以搔頭點綴的簪子,古卷中論述此形為搔頭。劉歆所著《西京雜記》便記載了長安雜史,詳盡的描述了漢王與其妃子用簪搔首時的情態動作,及其美妍。因此後來,後人搔首時,也常用玉簪。翠翹玉搔頭,也便是指這擿。

我們如若想辨析簪,釵,步搖之分,其實簡約來說,就為股數,簪的柄只有一股,而釵與步搖有兩股,步搖的流蘇與形制,更為精細。

鈿,我們所熟的鈿頭雲篦擊節碎,便是指女子頭飾的華美。鈿的嵌花工藝是極為精妙的。鈿暈羅衫色似煙的金鈿,是普遍我們所瞭解的,鈿蟬,鈿黛都是形容鬢頰的鈿飾之美,形制多樣複雜。有花鈿,銀鈿,彩鈿之區分。

簪刁玉琢,萃玉鎏金,淺談東西方飾品

似如此類的,還有許多古時我們所瞭解的,男女身飾。如梳篦,扁方,華勝,抹額,珥璫,玉玦,瓔珞,禁步,臂釧,鐲戒等等。雍容華美的傳統飾品,給人以感知美的視覺衝擊,我們文化遺留的細節重新拾起,精雕細琢的品味美文化帶給俗世煙塵的美之感美之觀。

轉眼望西方,洋洋大觀下的西方美,仍然盛行於貴族勢力其間。

金澤耀起,權紛三下。所謂西方文化中,金的地位是無能企及的。一方說,金的流傳,來源於新航路開闢後,被迫撬開了中國這一方原材料新盛之地,將無盡的礦產以及植物動物的自然體,都帶入了了西方的混沌世界。無窮無盡的資源被迫外放與外流,使得人們對美以及權貴的認識被刷新。另一方則說,西方大觀的權貴,使得人們幻想出來的彰顯富貴的物品,便是金。不論是那一說,都將,金的文化帶入了洪洪大流的世界漩渦。

西方權貴便開始了一場尋金熱。金,被譽為是太陽的顏色,具有極高的文化地位,而用金做成的圓圈,則被視為,最高的權利象徵,實則,為對自然界的最高崇祀,高度集權的社會等級制度,便將這一內容發揮到了極致。在古巴比倫時代,人們用銅和錫製成指環與項鍊,將這些佩戴在身上出征,則會被神明所保佑。開拓了金屬業和首飾製造業的前言,將神明之意灌輸到首飾的製作上。

其間湧出的,蘇美爾首飾便是將青銅合金的融合金屬首飾。他們堅定的相信,永恆是可以被繼承的事物,便將合金做成的各類首飾佩戴於身上,但由於蘇美爾人生存的年代久遠因此首飾的製作也極為粗糙

簪刁玉琢,萃玉鎏金,淺談東西方飾品

古埃及的首飾,更是將生死靈魂的取決,以飽滿的色彩和金屬的光澤,結合於一體。他們信仰永恆,相信死亡只是暫時發生在肉體上的暫停。如果將軀體封存保護,讓靈魂依附於器物,死者就可以以輪迴的方式永生。而在埃及文化中,最高地位的法老,生命是永恆中的永恆。古埃及人用優秀的防腐手段,將法老的屍體,永遠封存在金屬製成的棺槨裡。他們能夠將4000年前的屍體完好無損的封閉至今,而陪葬品,據調查全都是彩色寶石,金屬瓶罐,寶石琉璃製品,以及琺琅製品。古埃及人的藝術繁榮,通過神明的象徵,將自然的原材料與,極致的雕琢與細絲工藝融合進金屬的冶煉鍛造,成為宗教執喻的比擬和闡釋。阿努比斯,荷魯斯之眼和聖甲蟲,這類在古埃及人神威之巔的角色,都被刻覆在首飾上,形成了完美的信物。

簪刁玉琢,萃玉鎏金,淺談東西方飾品

中世紀的羅馬,被迫陷入一片水深火熱之中的黑暗,教皇束縛的思想與人性的枷鎖,將整個歐洲都封存在一片無光的深淵裡。而羅馬人的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將羅馬的華美,從黑暗裡解放出來。從各方面來看,古羅馬飾品的起行,源於古埃及的文化的繁衍。將等級制度與宗教文化結合,羅馬人追求的,色彩以及單方面的表面裝飾效果。教皇及其氏族,運用珠寶,銀飾以及金,鑽,作為彰顯權貴的標誌,而平民階層只能用白銀或銅,來作為卑微地位的象徵。而一般羅馬人身邊都會帶帶有濃重宗教意義的護身符,之後的文藝復興,更是衝破了神的束縛,將人的本體顯露出來。

17-19世紀,巴洛克風格藝術浮現,奢靡的復興風格,玫瑰狀的鑲嵌雕琢,平面切磨的小平面磨法,將鑽石以及各色寶石的製作,做到了極致。洛可可,巴洛克,拜占庭時期珠寶的盛行,同樣也給羅馬文化美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他們將奢華與人性都展露出來,將歐洲整體文化風貌以及飾品發展,都引入了一條前景之路。

簪刁玉琢,萃玉鎏金,淺談東西方飾品

此時的羅馬宗旨,不再是將美文化服務於上帝和宗教,而是將美的文化都服務於人,這就是人性的崛起和解放。教堂以及皇室,被迫在光明中籤下投降協議,他們將哥特與聖像,結合到剛剛好的融洽。

而如今現代,美的文化,早已衝破了來自歷史的枷鎖和條框。現代首飾的變化,就像是匯聚了日月精華的小型雕塑,集合各種精湛技藝與一體。原材料的豐富,更是將藝術設計展開了更新的大門。我們不拘一格的將獨特的文化展露出來,有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差異色彩,才鑄成了如今百花齊放的世界。正因為我們獨特且無畏的衝破精神,我們現代文化的精彩紛呈,才會被21世紀的時光列車,載向更加美好,和懷揣希望的明天。

總而言之,我們將美與恰到好處的文化結合,總會迸發出新的火花。不論是外在器物的點綴還是內在人體自然美的積澱,都在世界的不斷髮展下,變得更加和諧與美好。我們將美的文化帶入到世界裡,更將美的文化發揮起來。對於美的選擇與更迭,我們總會在時代的腳步下,找到真正正確的方向。所謂美,不是僅僅對於華麗與奢侈的追尋,那也僅僅是外在的假象,而活在黑暗裡的那些,也不是真正的所謂醜陋。我們永遠不會活在尋金熱的浪潮裡,更不會去一味的追尋所謂美。我們將自己的文化以及美,綻放在世界的大舞臺上,就足夠做好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